查文庫>教學反思> 英語雙板教學課反思

英語雙板教學課反思

英語雙板教學課反思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英語雙板教學課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英語雙板教學課反思1

  今天進行了分數除以分數意義以及計算法則的教學,為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現將本節課的教學進行一下反思。首先自己作為一個數學教師,能始終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在引導學生根據以前的知識列出算式後,透過引導學生質疑、猜測、大膽地進行合理想想,學生打破課本的限制,出現了兩種計算方法。自己更加明確課堂上即使學生出現錯誤,也要當作課堂教學的一種財富。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去教教材,學生要有勇於向課本挑戰的精神。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課堂教學進行反思:

  一、成功之處:

  1、由猜想引起的數學大論,青島版小學數學教材的第十一冊的第23頁的資訊窗右邊,興趣小組的同學用4/5米布給洋娃娃做裙子,一條裙子需要4/25米,一共可以做幾條裙子?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很快第列出算式:4/5÷4/25學生根據分數乘以分數、分數除以整數的基礎上進行兩個進行探究計算方法的。學生從兩個方面猜想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透過討論,發現完全可以根據分數乘以分數的方法進行類推。課本上沒有這種方法,雖然比課本給出飛方法麻煩,但學生的這種探索新知識的興趣是非常濃厚的。沒有想到學生竟能透過大膽想象提出課本上沒有涉及到、是學生自己根據已有的分數乘法這個已有知識類推出來的新知識。

  二、在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和不足之處

  第一方面,在教學中,我總有一些感到困惑的地方,比如,根據新課改理念,要給學生留出比較充足的空間,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生討論後,總結出規律,往往佔用的時間比較多,後面的練習題就處理得比較少。第二方面,有時學生學生探究不出來的問題,自己就比較著急,認為教學設計上出了問題,自己顯得沒有耐心。

  三、教學中的精彩亮點:

  上課一開始,老師提出了一個思考的問題: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既用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那麼,分數除以分數又應該怎樣去計算呢?這時同學們經過思考後,紛紛舉手大膽的發表自己的猜測:其中學生惠子欣進行如下的猜測,她認為:分數除以分數可能象分數乘法一樣,用分子相除的商作分子,用分母相除的商作分母;還有的同學猜測,可能是除以一個分數,等於乘這個分數的倒數。針對兩種猜測中的第二種做法,同學們還能接受,因為透過看書和畫線段圖,再加上原來已有的知識,能進行找出這種方法的依據。首先,引導學生弄清4/5÷4/25為什麼等於乘以4/25的倒數。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第一種猜測:4/5÷4/25=4÷4/5÷25,再根據分數基本性質同時擴大倍數,結果是5.第二種方法:因為求4/5裡面有多少個4/25,可以先求出有多少個1/25,然後再除以4,即再求乘1/4結果是5。透過觀察,學生髮現,一個數除以分數,等於這個數乘以除數的倒數。

  四、學生創新:

  但對於第一種猜測,老師和同學們都縮手無策。當時從道理上無法找到依據的。這時我向學生提出,誰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同學們也一時找不出什麼辦法加以證明。這時有個同學們說:可以多舉出幾道分數除以分數的練習題,並一一進行了演算,透過演算,同學們發現這種猜想是正確的,但是否對於所有的題都適應呢?時間不允許我們對所有的分數除以分數的題目都進行演算吧?這時教師引導同學們從分數的基本性質入手,引出當分母不變,分子縮小几倍,則分數值就縮小几倍;當分子不變,分母縮小几倍,則分數值反而擴大幾倍;當分子縮小几倍,分母縮小几倍,則分數值就擴大(或乘以分子、分母縮小的倍數的商)的倍數。即:終於找到了證明的依據:“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有增強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這件事鼓舞了同學們,他們的思維變得非常好奇和活躍。他們體現到一種無可比擬的人類的自豪感,在我們的手裡,知識變成了力量,----這是比任何東西更有力的一種激發求知興趣的刺激物。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那樣,“如果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依靠自己的獨立的智慧能力,而獲得了一些能夠概括大量事實、現象和事件的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就是極其寶貴的。”由於學生親自去研究和發現了某種東西,帶來了同學們的'歡樂,透過成功的體驗,嚐到了學習的甜頭。

  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第一種猜測:4/5÷4/25=4÷4/5÷25,再根據分數基本性質同時擴大倍數,結果是5.第二種方法:因為求4/5裡面有多少個4/25,可以先求出有多少個1/25,然後再除以4,即再求乘1/4結果是5。透過觀察,學生髮現,一個數除以分數,等於這個數乘以除數的倒數。但對於第一種猜測,老師和同學們都縮手無策。當時從道理上無法找到依據的。這時我向學生提出,誰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同學們也一時找不出什麼辦法加以證明。這時有個同學們說:可以多舉出幾道分數除以分數的練習題,並一一進行了演算,透過演算,同學們發現這種猜想是正確的,但是否對於所有的題都適應呢?時間不允許我們對所有的分數除以分數的題目都進行演算吧?這時教師引導同學們從分數的基本性質入手,引出當分母不變,分子縮小几倍,則分數值就縮小几倍;當分子不變,分母縮小几倍,則分數值反而擴大幾倍;當分子縮小几倍,分母縮小几倍,則分數值就擴大(或乘以分子、分母縮小的倍數的商)的倍數。即:終於找到了證明的依據

  五、再教設計:在數學教學中繼續體現人性化教學。

  如可以把4/5÷4/25這個例題改為一個更簡單的例子,比如1/3÷2/5,這樣理解起來更簡便.從學生的發展入手,提高學生的探索與推理意識,繼續大膽讓學生猜想,即使猜想沒有根據也要鼓勵孩子,逐步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教學中不硬套別人的教學模式,獨立創新。在備課中,不再把課本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而是把課本作為教學資源的一部分。把教學內容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一些喜聞樂見具體事例上。

英語雙板教學課反思2

  M8U4的project部分主題是writing a film review,也就是寫影評。透過學習一篇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影評,讓學生了解影評應該評什麼,應該怎麼寫。由於此次開課是雙板教學的展示課,因此與平時上課有所不同,在設計教學環節時要考慮如何將雙板的應用有效地結合到教學中。

  整個課堂環節包括引入、快速閱讀,分部分精讀及小組活動展示等幾個大版塊。

  在話題的引入部分,我展示了幾部電影,讓學生判斷該電影屬於哪種類別,這樣很快引入了主題,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快讀閱讀主要是對全文結構內容的把握,同時讓學生了解影評的內容應該包含哪幾部分。精讀部分我透過聽錄音、全班默讀等不同方式,完成填表、回答問題等不同的閱讀任務,既做到了訓練形式多樣化,也使全班同學都積極參與其中。

  在這一過程中,我使用到了雙板的以下功能:N-1功能、鎖定螢幕、頁面關聯、新增附加文件、影片分段播放以及電子白板。使用下來的感受是:

  (1)利用雙板能夠一邊播放影片或音訊一邊在PPT上展示需要回答的問題,使用起來較為方便,避免了以往用PPT時需要到後臺再次操作的問題;

  (2)透過N-1功能,能夠在新頁面講解時展示上一頁的內容,避免了來回翻動頁面的麻煩;

  (3)在給學生展示問題而且問題數目較多時,可以鎖定該頁面,同時在另一螢幕上翻動回答各個問題,這樣學生就可以邊回答問題邊看下一個問題是什麼;

  (4)利用電子白板寫板書較之傳統黑板更清晰,但是由於觸屏不靈敏,板書容易顯得破碎,不連貫。

  (5)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各小組上臺推薦電影。學生上臺一邊操作雙板,一邊做影片介紹。由於形式比較新穎,學生還是較為感興趣的。

  (5)由於裝置原因,教室沒有安裝互動屏和ipad,因此習題互動未能實現。

  雙板教學是一種新型的利用計算機技術的教學方式。麻省理工學院西蒙·佩伯特博士指出“計算機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環境,它將引起傳統學校和傳統教育體系的根本改造。”在教育領域,資訊科技已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提出了挑戰,也為教學改革提供了契機。資訊科技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多。《英語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英語教師在開發英語課程資源時,要充分利用資訊科技和網際網路絡,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網路上的各種媒體資源以及專門為英語教學服務的網站為各個層次的英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透過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具有互動功能的計算機和網路學習資源還能及時為學生提供反饋資訊。再有,計算機和網路技術使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分享學習資源成為可能。

  但是,在多媒體教學實踐中,容易出現教學目標出現偏移,資訊科技喧賓奪主,英語課堂成了資訊科技和資源的展示平臺,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目標被忽視等問題。為杜絕這種缺乏目標的教學活動,我想教師應正確處理教學手段和教學目標的關係。教學目標是教學手段應用的出發點和歸宿。

  另外,教學手段的選用還應根據教學需要和課型特點,選擇適當的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多種教學手段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再有,教師製作課件時應避免花裡胡哨,注意直觀刺激強度的適度性,避免喚起學生過多的無意注意,影響教學效果。

英語雙板教學課反思3

  研修學習過程中,學習觀摩了泰安附校劉萬元老師的課例“兩位數乘兩位數”。在這節課中,劉老師借鑑磨課組幾位老師的建議,對教學設計進行了精心修改,在教學中也以“理解算理,探索演算法”為教學重點、難點,用四分之三的時間進行重難點突破,達到了算理和演算法的有效結合。

  透過觀看影片,一步步階段學習,同時結合幾位老師的點評報告,我對劉老師的精心設計和教學方法有了一定的領會,感覺劉老師的設計是從多方面採取措施來達到算理與演算法的有效結合的:

  1、承接上一課時,開門見山,直接引入,以省出時間探索演算法、理解算理,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口算之前進行估算,為口算滲透一些方法。

  3、進行口算教學時,讓學生根據點子圖思考,小組交流演算法,特別是引導學生一起討論尋找演算法的共同點,這是在嘗試演算法的過程中讓學生初步理解算理。

  4、在筆算教學中,劉老師耐心地引導學生經歷將口算的橫式寫成豎式的形式,將幾個豎式合併,再將豎式進一步簡化的過程。這個過程給學生一個思考領會的機會,讓學生清晰地看出每一部分的來龍去脈,更容易理解算理。

  5、引導學生學會了列豎式後,劉老師又抓住關鍵,讓學生“分別說一說46是怎麼來的?表示什麼?23表示什麼?怎麼來的?”,這都是在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確算理。

  6、在下面劉老師又設計了“規範計算過程”這一步驟,其作用不僅是讓學生明確計算的標準步驟、規範,更是透過清晰再現計算過程,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演算法。

  7、在鞏固練習中進一步促進學生明算理。劉老師設計的鞏固練習雖少,卻有很強的針對性,在“根據豎式寫得數”題中,師進一步追問:你是從豎式中的哪一部分看出來的?學生在思考回答這一問題時就鞏固了前面學到的算理;在“你能很快判斷出對錯嗎?”題中,也是讓學生找錯因,明算理。

  總之,劉老師這節課以讓學生明確算理演算法為重難點,在突破重難點這一環節中,把估算、口算、筆算三種計算方式有機結合,使學生充分理解它們之間的聯絡,降低了思維的坡度,有利於學生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給我的數學教學帶來很深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