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去年的樹》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1

  一、充分研讀與文字對話

  《新課標》中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與文字的主要對話方式是多樣化的有:讀、品、悟、議、辯、入。在本課的教學用到的是:讀、入。

  1、讀:

  自由讀、同桌互讀、角色演讀等方法,真正做到以讀啟思、以讀感悟、以讀激情。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啟發學生的感覺,比如:鳥與樹分別時的依依不捨之情,鳥尋樹時的堅定執著之情、鳥離樹時的無限留戀之情。

  2、入:

  這是一種體驗式的學習方式。課中透過充分挖掘文字中空白,讓學生自主深入,入情入境體會文字的情感。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⑴挖掘對話中的空白:

  文中有四組對話描寫,學生在朗讀理解的基礎上,在對話中加入描寫人物語氣、內心的詞語,豐富人物形象。這個學習過程是一個“讀──感──悟──入”的過程,學生交流出來的每一個詞語,都凝聚著他們對文字的情感與思維,是實實在在的與文字進行了對話。

  ⑵挖掘內容中的空白:

  文章語言簡潔,為讀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如課文尾處鳥兒的兩次“看”樹,這兩次看所包含的情感是一樣的嗎?她分別會怎麼想呢?我讓學生轉換角色來體驗鳥兒當時的心情,讓學生感覺自己不是一個讀者,而是故事的親歷者,與文字零距離。

  二、讀寫結合,學以至用

  《新課標》提出了語文教學應該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學永遠離不開聽說讀寫,永遠是在想一想、讀一讀,寫一寫這樣的過程中螺旋上升的。這節課中,讀、想、寫並不是分開的,而是有機的聯絡在一起。在學習完四組對話描寫之後讓學生進行對話練筆,既是對學習內容的一次反饋檢查,又是對文字理解的一次提高。課後,我又圍繞文字的內容與主題安排了一次習作練習,既提高學生的想象與習作能力,又體現了教材在語文學習中的引導、示範作用。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篇意蘊深長的童話:小鳥和小樹是好朋友。冬天來了,小鳥必須回到南方,臨別前,她們相邀來年再見,再唱今年的歌。第二年春天,小鳥應諾來到了去年的地方,卻再也找不到去年的樹,只找到樹根。小鳥問樹根:“立在這兒的那棵樹,到什麼地方去了呀?”樹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裡去了。”小鳥飛到山谷,仍然沒有找到樹,工廠大門的門先生告訴她:“樹麼,在廠子裡給切成細條條兒,做成火柴,運到那邊的村子裡賣掉了。”小鳥尋到村子,村子裡一個小姑娘告訴她:“火柴已經用光了。可是,火柴點燃的火,還在這個燈裡亮著。”小鳥睜大眼睛,盯著煤油燈唱起了去年的歌。

  此時,小鳥的心情怎樣?她是用怎樣的聲調來唱去年的歌的?從小鳥和小樹的遭遇中,我們明白了什麼?學生弄清了這些問題,這篇課文的教學也就達到目的了。

  我抓住這一點,用課文的四次對話匯入 ,在學生找出本文的四次對話後,讓學生直接從對話練習、分角色朗讀中,一次又一次地體驗情感的波動,感悟小鳥與小樹的依依惜別、小鳥對小樹的苦苦找尋、小鳥於小樹的戀戀不忘。

  其間,學生的情感已進入小鳥和小樹的真摯友情中。帶著這樣的感情基調,再來精讀課文,學生就很容易找到重點詞句,老師就輕而易舉地實現了文字與學生的對話,串講課文就理所當然地事半功倍了。

  在這篇課文的理解中,學生很輕鬆地找到了課文的明線:信守諾言、珍惜友情。然而,這篇課文,是由明暗兩條線牽引著,完成文章的結構的。在引導學生找出暗線的過程中,平日的教學方法似乎起不到什麼作用了,因為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有兩條主線的文章——學生只找得到看得見的。

  這就要說到課文的匯出了。我讓學生反覆朗讀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

  “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

  接著,她就唱起去年唱過的歌兒,給燈火聽。

  唱完了歌兒,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

  在反覆的吟詠中,學生終於觸到了小鳥內心的苦和痛,領悟了造成小鳥和小樹悲劇的原因,找到了課文的暗線:保護環境、愛護小樹。

  課文上完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一篇課文的匯入、匯出,對學生理解課文,是多麼的重要啊!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3

  《去年的樹》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話故事,用樸實的語言講述了鳥兒和樹之間的真摯情誼。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中,我確立了三個教學目標: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文章意思。學會寫“伐”字。2.理解課文內容,能有感情地朗讀對話,培養語感。感受童話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3.體會小鳥與大樹之間的真摯情誼,感悟真正的友誼是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的。一堂課下來,我覺得三個教學目標比較切實地完成了。學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課文中的詞句,並感受到小鳥和大樹之間的種種情感。下面將教學思路分析如下:

  一、情境匯入,激發興趣

  教學這樣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應精心設計開頭,努力創設情境,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所以本文的匯入,為了讓學生入情入境,我用了多媒體動畫的方法,用生動感人的文字和聲調煽動著學生的情緒,這樣既簡潔,又能讓學生快速直入文字。

  二、潛心對話,以讀促悟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入情入境,我以讀促悟.抓住三個主要場景,分別是鳥兒和樹告別的場景,鳥兒千辛萬苦尋找大樹的場景和鳥兒對著燈火給樹唱去年唱過的歌的情景.透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來感悟文字。學習鳥兒與大樹的第一次對話,我採用了採訪的方式讓學生體會鳥兒與大樹惜別時的心情,進而進行多方式朗讀。學習鳥兒尋找大樹過程中的三次對話,我採用了小組展示讀和齊讀,讓學生用心感受鳥兒心情的變化。學習最後三個自然段,我主要透過兩個“看”,引導學生想象鳥兒的內心活動,體會鳥兒對大樹的深情與留戀。透過多種方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受童話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透過多角度、多形式的朗讀,讓學生逐步體會文字所蘊含的“信守諾言,珍惜友情”“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人文精神。

  三、巧設過渡,引入文字

  本文的設計中,我精心巧設了過渡語和評價語,努力營造和諧的師生對話環境,用激勵的語言,讚賞的眼神,激發學生內在的生命熱情和潛能.如:“我感覺到了有種幸福向我們傳遞,讓我們輕輕走進這美好的畫面,去分享那動人的歌聲。”“懷著這樣一個春天的約定!一對情深意重的好朋友就這樣依依不捨地分開了。”“小鳥在尋找大樹的過程中,那份焦急、擔心、傷心欲絕,就是奉獻給大樹最深厚的友情,讓我們一起來朗讀小鳥的三次問話,體會她的傷心和著急。”富有激勵、豐富的評價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入情地進入每一個角色。

  課上完了,心情輕鬆了許多,也靜下心來好好的思考了一些問題。我認為今後還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學生平時的朗讀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並不是一次課堂就能夠提升起來的。

  2、注重評價語的豐富和激勵作用。要重視平時課堂評價語的運用。

  3、注意時間的控制,課堂上要很好地把握學生的生成。

  總之,教無定法,但教學又是有規律的。透過此次活動,我從《去年的樹》這一課的設計和教學中悟出了一些新課程閱讀教學的方法,對改進自己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4

  《去年的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童話故事,用平淡的語言講述了鳥兒和樹之間深厚的情誼。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一個對話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就是在教師、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互動中展開的。透過研讀教材,我把這堂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定為:透過多層次的對話,體會這篇童話的語言魅力:用最平淡的語言,描寫最深厚的感情。因此我創設情境,透過補充提示語的方式,讓學生髮揮想象,調動他們的情感體驗,力求透過多種形式和多元化的朗讀,引領學生深入童話中的角色,體會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學生真正帶入文字的情境中,體會鳥兒和樹之間深厚的情感。

  一堂課下來,我覺得本課的教學目標基本完成了。學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課文中的詞句,並感受到小鳥和大樹之間感情的深厚。但畢竟是新接手的班級,對學情把握不準,所以在上這堂課時感覺很吃力,期望過高。我努力地創設情境力圖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但學生的朗讀水平有限,不能透過朗讀來很好地表達對課文的理解。課雖已塵埃落定,課堂上不能忽略的細節讓我更為難忘,也促使我靜下心來好好地思考了一些問題:

  1、重視整體把握和各環節時間的安排。對要進行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先進行估計,想想這一個步驟可能會用去多長時間,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實際教學中就能更好地整體規劃,有意識地,有序地進行教學,保證教學內容的順利完成。

  2、重視學生平時的朗讀訓練並引導學生如何去評價。班上大多數學生的突出表現是不會大聲讀課文,大聲讀不好課文,從大聲朗讀開始訓練,學生能在讀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力。可以這麼說,沒有真正的大聲讀文章,就不會有什麼真正的語感。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5

  《去年的樹》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文章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鳥兒和樹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給樹聽,將要飛回南方時,鳥兒答應樹的請求——還回來唱歌給它聽。可是第二年春天,當鳥兒飛回來找它的朋友時,樹卻不見了。鳥兒四處尋訪,最後找到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朋友不在了,友情還在,於是,它心裡充滿了憂傷和惆悵,面對著由朋友的生命點燃的煤油燈,唱起了去年的歌。

  文章在四次的對話中展開了故事的情節,在通俗易懂的語言中蘊涵著“信守諾言,珍惜友情”,“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本課的重點其實就是然學生對“信守諾言,珍惜朋友之間的情誼”方面有所感染。在設計本課時,我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自主發展”的教學思想,深化“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透過自讀感悟、角色對話、拓展想象等過程,感悟文字中所蘊涵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文字之間真誠的對話。

  我認為語文應該充滿人性的光輝,課堂教學是經受真善美的心路歷程。學生與文字的對話,是心靈與心靈的碰撞。充分地尊重學生獨特的情緒體驗,給予學生自由表達的機會,讓他們在語文世界裡卓有成效地遨遊,讓他們的人生因語文課而精彩宜人,深刻和美麗十足!

  為了更好地體會每一個角色的情感,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是非常必要的。我知道,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就是在教師,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互動中展開的。而要想讀好課文,首先就要讓學生走進課文中的種種角色,體會每一個角色的思想感情。這篇文章中的對話較多,比較適合學生分角色朗讀,我力求透過多種形式的讀,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深入童話中的角色,體會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學生真正帶入文字的情境中。在這一過程中,我就逐步引導課文中小鳥的三次問話的語氣,讓學生們體會鳥兒和大樹分別時的難分難捨,小鳥尋找時的焦急與艱辛,越來越明朗.這樣,漸漸的,孩子們走近了這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讀的感情基調。用小鳥的三個問句把這些零散的語言朗讀串成一條情感的鏈,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一步一步的深化情感。

  課文學到最後,我想學生一定有很多話想說(想對誰說),就讓他們把自己想說的寫下來並進行了交流。有對大樹說的、有對伐木人說的,引導說出多元、個性化的語言,如環保問題,奉獻話題等。聽到學生的回答,我欣慰地笑了:他們理解了,也體會了課文所揭示的道理。我的教學目的達到了。因為,我認為教學生做事的前提是應該先教會他們怎樣做人。

  上完這節課,我感到有種說不出的感動,為學生在課堂上那種真情的自然流露而感動。小鳥的那份執著與忠貞,正是我們現代人所缺失的東西,社會不管發展到什麼程度,人與人之間的那份真情依然是最寶貴的。我想,課堂中我們師生之間演繹這份純潔的情感,對學生是終生受益的。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6

  《去年的樹》是人教版語文實驗教材第7冊的課文。文章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鳥兒和樹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給樹聽,將要飛回南方時,鳥兒答應了樹的請求──還要回來唱歌給它聽。可是第二年春天,當鳥兒飛回來找它的朋友時,樹卻不見了。鳥兒四處尋訪,最後找到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朋友不在了,友情還在,諾言還在,於是,它心裡充滿了憂傷和惆悵,面對著由朋友的生命點燃的煤油燈,唱起了去年的歌。這篇童話主要透過對話展開故事的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對話。課文所說明的道理也在這四次對話以及後來鳥兒的表現中逐步顯現出來。告訴我們做人要信守諾言,珍惜朋友之間的情意。

  在設計本課時,我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自主發展的教學思想,深化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透過自讀感悟、角色對話、演讀體驗、拓展想象等過程,感悟文字中所蘊涵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文字之間真誠的對話。

  新課標提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就我的理解,有的課文偏重於工具性,有的偏重於人文性。因此,我覺得語文老師要把握好側重點。而《去年的樹》則是側重於人文性的課文。因此,為了體現這一點,我運用了動畫《去年的樹》,目的是讓學生深深體會誠信,友情。

  在課堂中我試圖把學生帶入文字,帶入作者的心靈。因此,我把指導學生朗讀作為重點,讓學生帶著憂傷,帶著對大樹的同情深深的去體會,去感悟。因為方法到位,大膽放手,課堂基本達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種境界。

  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在最後3個自然段的學習中,我提出問題:小鳥深情地注視著油燈的火苗,然後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那是什麼歌,你能知道嗎?

  有的學生說:大樹啊,大樹,我們是好朋友。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我們之間的友誼天長地久。有的學生唱: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單過,一聲朋友你會懂。還有傷還有痛,還要走還有我。同學們暢所欲言,有的說,有的唱,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上完課,我覺得學生感受很多,收穫很多。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對文字的深層感悟,還將是我繼續努力的課題。

  上完課,我覺得學生感受很多,收穫很多。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7

  《去年的樹》是人教版語文實驗教材第7冊的課文。文章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鳥兒和樹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給樹聽,將要飛回南方時,鳥兒答應了樹的請求──還要回來唱歌給它聽。可是第二年春天,當鳥兒飛回來找它的朋友時,樹卻不見了。鳥兒四處尋訪,最後找到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朋友不在了,友情還在,諾言還在,於是,它心裡充滿了憂傷和惆悵,面對著由朋友的生命點燃的煤油燈,唱起了去年的歌。這篇童話主要透過對話展開故事的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對話。課文所說明的道理也在這四次對話以及後來鳥兒的表現中逐步顯現出來。告訴我們做人要信守諾言,珍惜朋友之間的情意。

  在設計本課時,我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自主發展”的教學思想,深化“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透過自讀感悟、角色對話、演讀體驗、拓展想象等過程,感悟文字中所蘊涵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文字之間真誠的對話。

  新課標提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就我的理解,有的課文偏重於工具性,有的偏重於人文性。因此,我覺得語文老師要把握好側重點。而《去年的樹》則是側重於人文性的課文。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情感的體驗,抓住文中的幾次對話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朗讀,讓學生從朗讀中感悟鳥兒和大樹分別時的難分難捨,鳥兒尋找大樹時的焦急與艱辛。“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在最後3個自然段的學習中,我提出問題: 小鳥深情地注視著油燈的火苗,然後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那是什麼歌,你能知道嗎?有的學生說:“樹啊,我的好朋友,我終於找到你了。”有的學生說:“大樹啊,大樹,我們是好朋友。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我們之間的友誼天長地久。”……同學們暢所欲言,紛紛表達,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上完課,我覺得學生感受很多,收穫很多。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8

  《去年的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話故事,故事用樸實的語言講述了鳥兒和樹之間的真摯情誼。

  這篇文章中的對話較多,比較適宜學生分主角朗讀,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體會每一個主角的情感,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是十分必要的。我明白,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一個對話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就是在教師、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互動中展開的。所以我力求經過多種形式的讀,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深入童話中的主角,體會主角的情感世界,把學生真正帶入文字的情境中,體會每一個主角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學初始,我就逐步引導學生注意課文中小鳥和大樹的對話,讓學生們體會鳥兒和大樹分別時的難分難捨,小鳥尋找大樹時的焦急與艱辛。用小鳥的三個問句把這些零散的語言朗讀串成一條情感的鏈,讓學生在反覆地朗讀中一步一步的深化情感。這樣,漸漸的,孩子們走近了這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讀的感情基調。

  在小鳥應對著燈火,唱歌給樹聽這一部分。那裡有三個自然段,文字很簡單,卻給了讀者極大的想象空間。那裡既是情感的暴發點,更是指導學生練筆的訓練點。最終我還在那裡安排了一個想象說話的環節,語文課堂應是聽說讀寫相結合的。學生交流後,感慨很多,很出乎我的意外。

  一堂課下來,我覺得本課的教學目標比較切實地完成了。學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課文中的詞句,並感受到小鳥和大樹之間的種種情感。

  但設計畢竟是預設的,一到課堂上就不是那麼回事了。課雖已塵埃落定,課堂上不能忽略的細節讓我更為難忘,也促使我靜下心來好好地思考了一些問題。

  一、對文字多元解讀時,正確把握教學的主導傾向。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應當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育資料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教師和學生從這個童話中讀出了小鳥的信守諾言、珍惜友情,讀出了大樹的自我犧牲、無私奉獻,讀出了對伐木人亂砍樹木的憤慨,讀出了對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感悟……這些多元解讀,價值取向進取健康,應當說都是能夠的。可是我們又要看到,作者寫作總有他的主導傾向。一篇課文的教學時間有限,我們不可能對多方面的感受充分展開,所以,我們在對作品多元解讀時,還得研究教學的主導傾向。

  細細品味《去年的樹》,一種哀婉動人的心緒會縈繞在我們心頭,久久揮之不去。究竟是什麼打動了我們的心?《去年的樹》是一個關於友誼的故事,但它的構思卻與眾不一樣:故事剛交待了鳥兒和樹的友誼,樹就從故事中退出了。作者的敘述主線完全落在了鳥兒身上,讓鳥兒信守諾言,去追尋樹的蹤跡。故事的結局讓我們心靈震顫――鳥兒找到的已經不是當年枝葉繁茂的大樹,而是朋友的軀體點燃的燈火,儘管這樣,鳥兒還是對燈火唱起了歌。這個故事打動我們的不只是鳥兒的信守諾言,而是一種生死不渝的友誼。當友誼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就成為感人肺腑的永恆情懷,成為巨大的精神力量。我覺得這是這個童話人文內涵的主導傾向,它有別於其他歌頌友誼的課文,具有獨到的教育價值。

  當我第一遍讀文字時,我覺得這篇作品的主旨在“環保”上:要愛護樹木,保護樹木,不應當亂加砍伐。但再讀幾遍後,我認為作為文學作品,這篇童話更為重要的,在於十分生動地敘寫並歌頌了人與人之間存在的深厚的愛意、純真忠誠的友誼。小鳥對著燈火歌唱著,樹變成火柴,這是有形的,可是當變成火光,就是無形的,小鳥為什麼還要歌唱?小鳥對著不可觸控的,已經飄逝的火光唱歌,明明明白它已經不會回答了。這是盡心,這是牽掛,這是深厚的愛意,這是純真的友誼,這是對自我的愛負責。”雖然我對文字的解讀是到位的,但在教學中,對引導學生體會小鳥的信守諾言做得不到位,感覺太突兀了,學生還不明白。

  二、重視整體把握和時間的安排

  對要進行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先進行估計,想想這一個步驟可能會用去多長時間,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會有意識的,有序地進行教學,保證教學資料的順利完成。如:《去年的樹》一般教學兩課時。我的第一次設計是這樣安排的:第一課時除了初讀課文和學習字詞外,細讀課文的前面部分,著重體會樹和鳥兒在一齊的歡樂,感受他們分別時的難捨難分,第二課時讀餘下的部分,感受鳥兒和大樹生死不渝的情誼。可是一試教,不得了,我上的第一課時資料太少,課顯得很單薄,不充實。於是,我又調整了我的安排,第一課時除了初讀課文和學習字詞,基本上把課文讀完,第二課時以複述故事和練筆為主。然後又去試教,感覺這樣第一課時才充實了許多。

  總之,教無定法,但教學又是有規律的。經過此次活動,我從《去年的樹》這一課的設計和教學中悟出了一些新課程閱讀教學的方法,對改善自我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忙。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9

  告訴你使我達到目標的奧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堅持精神。——巴斯德

  《去年的樹》這篇童話內容很簡單,但其中蘊涵著豐富的內涵,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童話故事。文章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鳥兒和樹是好朋友,它們分別後的第二年春天,小鳥回來只找到了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朋友不在了友情還在,諾言還在,於是,它心裡充滿了憂傷和惆悵,帶著些許傷感色彩,讚美了高尚的,令人蕩氣迴腸的友情。這篇童話內容雖然較其他童話簡短,作者也沒有用過多華麗的詞藻來修飾它,但是它所蘊含的道理卻是深刻的。因此必須讓學生充分地理解課文內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當我第一遍讀文字時,我覺得這篇作品的主旨在“環保”上:要愛護樹木,保護樹木,不應該亂加砍伐。但再讀幾遍後,我認為作為文學作品,這篇童話更為重要的,在於非常生動地敘寫並歌頌了人與人之間存在的深厚的愛意、純真忠誠的友誼。小鳥對著燈火歌唱著,樹變成火柴,這是有形的,可是當變成火光,就是無形的,小鳥為什麼還要歌唱?小鳥對著不可觸控的,已經飄逝的火光唱歌,明明知道它已經不會回答了。這是盡心,這是牽掛,這是深厚的愛意,這是純真的友誼,這是對自己的愛負責。”雖然我對文字的解讀是到位的,但在教學中,對引導學生體會小鳥的信守諾言做得不到位,感覺太突兀了,學生還不明白。

  細細品味《去年的樹》,一種哀婉動人的心緒會縈繞在我們心頭,久久揮之不去。究竟是什麼打動了我們的心?《去年的樹》是一個關於友誼的故事,但它的構思卻與眾不同:故事剛交待了鳥兒和樹的友于友誼的故事,但它的構思卻與眾不同:樹就從故事中退出了。作者的敘述主線完全落在了鳥兒身上,讓鳥兒信守諾言,去追尋樹的蹤跡。故事的結局讓我們心靈震顫——鳥兒找到的已經不是當年枝葉繁茂的大樹,而是朋友的軀體點燃的燈火,儘管這樣,鳥兒還是對燈火唱起了歌。這個故事打動我們的不只是鳥兒的信守諾言,而是一種生死不渝的友誼。當友誼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就成為感人肺腑的永恆情懷,成為巨大的精神力量。我覺得這是這個童話人文內涵的主導傾向,它有別於其他歌頌友誼的課文,具有獨到的教育價值。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育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老師和學生從這個童話中讀出了小鳥的信守諾言、珍惜友情,讀出了大樹的自我犧牲、無私奉獻,讀出了對伐木人亂砍樹木的憤慨,讀出了對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感悟……這些多元解讀,價值取向積極健康,應該說都是可以的。不過我們又要看到,作者寫作總有他的主導傾向。一篇課文的教學時間有限,我們不可能對多方面的感受充分展開,所以,我們在對作品多元解讀時,還得考慮教學的主導傾向。

  總之,教無定法,但教學又是有規律的。透過此次活動,我從《去年的樹》這一課的設計和教學中悟出了一些新課程閱讀教學的方法,對改進自己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10

  《去年的樹》是人教版第七冊第三組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這樣一個哀婉動人的故事:鳥兒和樹是好朋友,鳥兒天天唱歌給樹聽,冬天即將來臨,鳥兒將要飛回南方時,鄭重承諾明年還要回來唱歌給樹聽。可是第二年春天,當鳥兒飛回來時,它的朋友樹卻不見了。鳥兒在樹根、大門和小姑娘的指引下,四處尋訪,歷盡千辛萬苦,最後找到的卻是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朋友不在了,友情還在,諾言還在,於是,它心裡充滿了憂傷和惆悵,面對著由朋友的生命點燃的煤油燈,唱起了去年的歌。

  這篇童話主要透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推動故事發展。童話略去了鳥兒在尋找朋友過程中以及面對燈火時的心理描寫,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讀過之後,我們會為小鳥與大樹之間的純真友誼而感動,會讚賞鳥兒信守諾言的品質。

  教學中,我抓住以下四次對話,調動了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

  “立在這兒的那棵樹,到什麼地方去了呀?” 鳥兒( )問樹根。

  樹根( )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裡去了。”

  鳥兒( )問大門:“門先生,我的好朋友樹在哪兒,您知道嗎?”

  鳥兒( )問女孩:“小姑娘,請告訴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兒嗎?”

  小女孩( )回答說:“火柴已經用光了。可是,火柴點燃的火,還在這盞燈裡亮著。”

  1、讓學生在括號裡填上適當的詞語,再把這種情感讀出來。學生的情感跟隨小鳥的擔心、焦急到心急如焚、急如風火得到了昇華。

  2、說說心裡話:《大樹的友情卡》《大樹的日記》。小鳥對大樹的情,把大樹也給深深打動了。大樹想在自己還沒有被燃盡時前,為小鳥寄去一張友情卡。同學們你們願意為大樹寫這張友情卡嗎?

  我始終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體,以讀為本,肯定學生,賞識學生。學生在讀書實踐中感知、感悟,在想象朗讀中提高語言感受能力,在評讀中獲得了方法,提高朗讀能力。在引導想象說話的基礎上,把學生的學習、理解一步一步引向深入使學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的,明白了只有建立在誠信基礎上的友情才會更珍貴更長久。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11

  《去年的樹》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話故事,故事用樸實的語言講述了鳥兒和樹之間的真摯情誼。

  這篇文章中的對話較多,比較適宜學生分主角朗讀,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體會每一個主角的情感,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是十分必要的。我明白,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一個對話過程。從某種好處上說,教學就是在教師、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互動中展開的。因此我力求透過多種形式的讀,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深入童話中的主角,體會主角的情感世界,把學生真正帶入文字的情境中,體會每一個主角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學初始,我就逐步引導學生注意課文中小鳥和大樹的對話,讓學生們體會鳥兒和大樹分別時的難分難捨,小鳥尋找大樹時的焦急與艱辛。用小鳥的三個問句把這些零散的語言朗讀串成一條情感的鏈,讓學生在反覆地朗讀中一步一步的深化情感。這樣,漸漸的,孩子們走近了這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讀的感情基調。

  在小鳥應對著燈火,唱歌給樹聽這一部分。那裡有三個自然段,文字很簡單,卻給了讀者極大的想象空間。那裡既是情感的暴發點,更是指導學生練筆的訓練點。最後我還在那裡安排了一個想象說話的環節,語文課堂應是聽說讀寫相結合的。學生交流後,感慨很多,很出乎我的意外。

  一堂課下來,我覺得本課的教學目標比較切實地完成了。學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課文中的詞句,並感受到小鳥和大樹之間的種種情感。

  但設計畢竟是預設的,一到課堂上就不是那麼回事了。課雖已塵埃落定,課堂上不能忽略的細節讓我更為難忘,也促使我靜下心來好好地思考了一些問題。

  一、對文字多元解讀時,正確把握教學的主導傾向。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就應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育資料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老師和學生從這個童話中讀出了小鳥的信守諾言、珍惜友情,讀出了大樹的自我犧牲、無私奉獻,讀出了對伐木人亂砍樹木的憤慨,讀出了對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感悟……這些多元解讀,價值取向用心健康,就應說都是能夠的。但是我們又要看到,作者寫作總有他的主導傾向。一篇課文的教學時間有限,我們不可能對多方面的感受充分展開,所以,我們在對作品多元解讀時,還得思考教學的主導傾向。

  細細品味《去年的樹》,一種哀婉動人的心緒會縈繞在我們心頭,久久揮之不去。究竟是什麼打動了我們的心?《去年的樹》是一個關於友誼的故事,但它的構思卻與眾不一樣:故事剛交待了鳥兒和樹的友誼,樹就從故事中退出了。作者的敘述主線完全落在了鳥兒身上,讓鳥兒信守諾言,去追尋樹的蹤跡。故事的結局讓我們心靈震顫——鳥兒找到的已經不是當年枝葉繁茂的大樹,而是朋友的軀體點燃的燈火,儘管這樣,鳥兒還是對燈火唱起了歌。這個故事打動我們的不只是鳥兒的信守諾言,而是一種生死不渝的友誼。當友誼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就成為感人肺腑的永恆情懷,成為巨大的精神力量。我覺得這是這個童話人文內涵的主導傾向,它有別於其他歌頌友誼的課文,具有獨到的教育價值。

  當我第一遍讀文字時,我覺得這篇作品的主旨在“環保”上:要愛護樹木,保護樹木,不就應亂加砍伐。但再讀幾遍後,我認為作為文學作品,這篇童話更為重要的,在於十分生動地敘寫並歌頌了人與人之間存在的深厚的愛意、純真忠誠的友誼。小鳥對著燈火歌唱著,樹變成火柴,這是有形的,但是當變成火光,就是無形的,小鳥為什麼還要歌唱?小鳥對著不可觸控的,已經飄逝的火光唱歌,明明明白它已經不會回答了。這是盡心,這是牽掛,這是深厚的愛意,這是純真的友誼,這是對自我的愛負責。”雖然我對文字的解讀是到位的,但在教學中,對引導學生體會小鳥的信守諾言做得不到位,感覺太突兀了,學生還不明白。

  二、重視整體把握和時間的安排

  對要進行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先進行估計,想想這一個步驟可能會用去多長時間,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會有意識的,有序地進行教學,保證教學資料的順利完成。如:《去年的樹》一般教學兩課時。我的第一次設計是這樣安排的:第一課時除了初讀課文和學習字詞外,細讀課文的前面部分,著重體會樹和鳥兒在一齊的快樂,感受他們分別時的難捨難分,第二課時讀餘下的部分,感受鳥兒和大樹生死不渝的情誼。但是一試教,不得了,我上的第一課時資料太少,課顯得很單薄,不充實。於是,我又調整了我的安排,第一課時除了初讀課文和學習字詞,基本上把課文讀完,第二課時以複述故事和練筆為主。然後又去試教,感覺這樣第一課時才充實了許多。

  總之,教無定法,但教學又是有規律的。透過此次活動,我從《去年的樹》這一課的設計和教學中悟出了一些新課程閱讀教學的方法,對改善自我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忙。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12

  在交流閱讀感受時:

  生:我從文中體會到樹木的偉大,他為了人們點燃燈,寧可燃燒自己。

  生:這片文讓我們不要破壞環境。

  師:這篇文要表達是“誠信”,鳥兒信守諾言,如何都要找到樹,哪怕做成火柴,已經變成火苗。讓學生了解文字的價值取向,糾正偏差。

  從學生交流中,當聽到學生的回答脫離文字的'價值取向時,教師應明確給與否定,並指正。假如把文本價值取向比作靶子,那麼多元理解如同靶子上大小不同的圓環,打中靶心,就是準確瞭解作者與編者的價值取向,打中七八環、三四環都可以肯定,但是脫了靶就不對了,就是曲解。教師要引,糾正偏差,因為多元解讀必須在求對的情況下才有價值。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13

  《去年的樹》這篇課文是一個優美動人的童話故事。在通俗易懂的語言中蘊涵著“信守諾言,珍惜友情”,“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文中那一個個人性化的主角,感動了學生們純真、善良的心。在這堂課上,學生經過自主讀文、主角對話、演讀體驗、拓展想象等過程,感悟文字中所蘊涵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文字之間真誠的對話。

  一、創設情境

  激發“興奮點在課堂上挖掘學生的興奮點,就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進取性,使學生的精神處於興奮狀態,從而簡便、愉快地獲得知識。挖掘了學生的興奮點就能使課堂“活潑”起來,“熱鬧”起來。課伊始,我滿懷深情地,用娓娓動聽優美的話語活力匯入課文,與文字中的人物產生共鳴,從而感染學生,喚起了學生走進課文中的活力。課堂中我以情感人,用自身的活力喚醒學生的熱情。

  二、抓住空白點,激發創新火花

  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本事,創造性思維是學生創新的基石。課堂教學中,我注重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創設適合創造性思維的情境,鼓勵學生展開想象,與文字對話,讓學生的思維呈現開放、多樣的特徵。在這篇課文最終一節,我抓住文字的空白點,讓學生深入小鳥、大樹的的心理,引導他們抓住文中鳥兒兩次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來想象小鳥會說些什麼,變成嫋嫋輕煙的大樹又會說些什麼。這樣讓學生嘗試與課文中的人物進行對話,進行思維的碰撞,就是對文字進行再創造,學生的創造想象本事得到了培養。同時,在交流中學生能夠更加體會到誠信的可貴以及環保的重要性。

  三、拓展延伸、情感的昇華

  在學生們的情感和課文情感多次發生共鳴之後,最終我又安排了一個教學環節:你作為這一篇美麗課文的讀者,你還有什麼話想說,你想對誰說?比如說對伐木人,對小鳥……一聲聲真誠的肺腑之言,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昇華。

  上完這節課,我感到有種說不出的感動,為學生在課堂上那種真情的自然流露而感動。小鳥的那份執著與忠貞,正是我們現代人所缺失的東西,社會不管發展到什麼程度,人與人之間的那份真情依然是最寶貴的。我想,課堂中我們師生之間演繹這份純潔的情感,對學生是終生受益的。

  四、充分朗讀、引起共鳴

  去年的樹,是一篇以對話為主的童話,為了更好地體會每一個主角的情感,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是十分必要的。我們都明白,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就是在教師,學生與叫教材之間的互動中展開的。而要想讀好課文,首先就要讓學生走進課文中的種種主角,體會每一個主角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學初始,我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課文中幾次說到小鳥與大樹是好朋友?那麼請你到課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他們的確是好朋友?學生們紛紛抓住了課文中的重點詞句來彙報,在體會中,他們的分別時的難分難捨,小鳥尋找時的焦急與艱辛,越來越明朗。這樣,漸漸的,孩子們走近了這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讀的感情基調。

  一堂課下來,我覺得兩個教學目標比較切實地完成了。學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課文中的詞句,並感受到小鳥和大樹之間的種種情感。但課後,我仔細想了想,認為今後還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反思如下:

  1、重視整體把握和時間的安排

  對要進行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先進行估計,想想這一個步驟可能會用去多長時間,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會有意識的,有序地進行教學,保證教學資料的順利完成。

  2、重視學生平時的朗讀訓練,學生的朗讀本事並不是一次課堂就能夠提升起來的,這些既要包括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同時也包括平時的積累,所以,以後我還要更加關注學生的讀書情景。

  3、注重評價語的豐富和激勵作用。作為新教師,我的課堂評價語還是相對匱乏的,要儘量預設好學生的回答與提問,並想好評價語。長此以往,評價語定會豐富而有激勵作用。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14

  本課是一個感人的童話故事,在四次的對話中展開了故事的情節,在通俗易懂的語言中蘊涵著“信守諾言,珍惜友情”,“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

  我在教學中主要抓住了四次的對話讓學生品味童話的語言,體會童話的特點,進一步感受童話的魅力。在教學的策略上,我圍繞“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新課程標準的理念,透過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地讀課文,鼓勵學生質疑從而在自主讀文的基礎上理解句子以及童話中的意思、情節,如在自由讀時,我讓學生找出小鳥為了尋找好朋友所到過的地方,於是學生找出了從很遠的地方——森林——山谷——村子的句子及詞語,我隨即板書,從這些句子、詞語中也抓住了故事的情節,學生就會理解到小鳥千里迢迢、力盡艱辛找朋友的過程,理解到童話要表達的意思,體會到小鳥對友情珍惜的情感了。

  透過分角色朗讀對話、演故事的情節進一步體會思想感情,就是在這語言文字的演繹中,逐步感悟內化,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受到啟迪和教育,在這過程中,我發現學生有的語調高揚一點,有的稍低沉,有的邊讀邊做動作,還有正象人們所說的真是“七情上臉了”,這些真情流露正是他們純潔幼稚的童心對文字的獨特理解和演繹。

  透過教學媒體創設情景的介入以及學生讀悟後拓展想象讓學生從神態、動作、心理活動等方面組織語言進行描述,既提升了學生的言語能力也讓學生感悟童話中所蘊涵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文字之間真誠的對話。

  我覺得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是收穫較大的,但畢竟我教學經驗尚淺,同時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這節課我也覺的存在著不少的遺憾!如在學生對角色的感悟方面,我是覺得部分學生還不夠深刻,原因是對一些關鍵詞的讀悟的指導還不夠到位,如果我不是心情過急,可讓學生走上講臺演繹對話,說感受,可能就會帶動得好些,這是其一。

  其二,在小練筆得過程中,如果我能提示一些童話的寫作特點,可能就會引匯出一部分尖子生能用童話式的語言豐富故事內容,為學會童話奠定基礎。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15

  《去年的樹》情真意切,小鳥那種誠信守諾的品質,對朋友的真切情感和尋找夥伴時表現出來的執著精神令人感動。老師的教學也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引導學生透過反覆吟誦,走進小鳥的心靈。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教師十分關注讓學生進行分角色的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小鳥與樹根、門、火柴、燈火對話時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使學生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慚慚走進了小鳥美好而純潔的心靈,對小鳥和大樹產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憐愛,對伐木人產生了憎恨。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入情入境,教師以讀促悟。抓住三個主要場景,分別是鳥兒和樹告別的場景,鳥兒千辛萬苦尋找大樹的場景和鳥兒對著燈火給樹唱去年唱過的歌的情景。透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來感悟文字。學生在朗讀時,教師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組織者、引導者,更是學生生命潛能的激勵者。

  二、透過音樂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傷感。

  在分角色朗讀的過程中,王老師放了一段悽惋的音樂,這段音樂使讀者和聽者的心都不由自主地隨著課文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悲傷。尤其是在學生讀完課文以後,王老師沒有急於關上音樂,而是繼續讓傷感的樂曲在教室中曲蕩,這讓孩子們悲傷的情緒在淡淡的音樂聲中得到了抒發,雖然大家只是在沉默中傾聽音樂,但是卻起到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三、練筆有學生獨特真實的情感參與,讀寫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的高潮教師設計在小鳥面對著燈火,唱起了去年唱的歌。這裡三個自然段文字很簡單,卻給了讀者極大的想象空間。這裡既是情感的暴發點,更是情動辭髮指導學生練筆的訓練點。教師配樂激情演講:“燈火不是樹,它只是找到了留有樹的一絲氣息的燈火,是用樹製作成火柴點燃的燈火啊!鳥兒縱有千言萬語,又能說什麼?又會對誰說呢?它深情地凝視著、默默地訴說著,這情景讓人多麼憂傷、多麼感動啊!此時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話想對鳥兒說,請同學們拿起筆,寫下你心中最想對鳥兒說的話。這裡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語文課堂應是聽說讀寫相結合的。學生交流後,感慨很多,便有話可寫。

  書寫感言。交流感言。教師總結:從你們的感言裡,我聽出來了,很多同學被鳥兒對朋友的真誠友情感染了,被它們之間美好的約定感動了。誰讀了不會被感動,不會難以忘懷呢!你們知道嗎?我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總在想:假如不發生意外,樹依然在,鳥兒又飛回來時,它們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讓我們再來讀讀這段文字,再來感受鳥兒與樹那依依惜別的場面和美好的約定。讀故事的開頭1一6自然段。此時再讀開頭,拓展續編:它們見面時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它們之間會說些什麼呢?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發揮你的想象,也來創編一則童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