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有的人》教學反思 15篇

《有的人》教學反思

《有的人》教學反思 1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的人》教學反思 ,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的人》教學反思 1

  今天,兄弟學校的來搞聯誼活動,我應邀上了一節六年級略讀課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本組教材以“初識魯迅”為專題編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魯迅自己的作品,其餘三篇就是不同的人寫魯迅的,這樣就使得魯迅這一人物形象顯得更加真實、豐滿、生動。《有的人》是詩人藏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週年而作,詩人參觀了北京的魯迅故居。看了魯迅先生生前工作過的地方,聯想到魯迅一生不懈的奮鬥,詩人感慨地說:“人民的愛憎是分明的,對於為革命作出傑出貢獻的人,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有的人》這首詩熱情地謳歌了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諷和鞭撻了反動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同時向我們提出了人生價值的重大課題,全詩結構完整緊湊,感情表達強烈真摯,飽含詩人多年來對歷史和現實的觀察和體驗,融人了作者愛憎分明的真摯感情。詩是最精妙的語言藝術,用最少的字詞,最簡練的結構,最優美的音韻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有無言之美,無盡之意。因此被譽為是“藝術中的藝術,文學中的文學”。詩中營造的意象與意境,能使人沉浸乃至陶醉。教授這堂課,我的做法是透過反覆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搏,加深對詩歌主旨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從這首詩的形式美、韻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幾個方面去體味、理解。課前,我的確做了非常豐富的預設,但是在課堂上,學生依然不能突破難點——也就是用自己的話,說說兩類人的區別。

  實際上,在教學中,我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如何透過我的朗讀指導來攻破難點。這也是我教學中的一個瓶頸。課後,我和學生交流,學生能夠理解,但是在課堂上的時候,他們不敢表達火無法表達。我怎樣去引導呢?這將是我工作的一個努力方向。

《有的人》教學反思 2

  這首詩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臧克家於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為紀念魯迅逝世13週年而寫的。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有的人”是個引人深思的題目——它指的是什麼人?這些人怎麼樣?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而且詩中有許多句子都與魯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聯絡。如,讀到“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時,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魯迅的名言“俯首甘為孺子牛”;讀到“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也會聯想到魯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關的閱讀連結來理解課文,做到溫故知新。同時啟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學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句詩使你聯想到什麼?(想到了魯迅先生救助車伕的情景;不讓女傭阿三乾重活的情景;讓賣票的青年一元錢給他兩本書的情景……)這樣加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體會。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後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讀指導中採取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後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透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本節課的一大亮點就是小組合作的運用,在朗讀方面,充分的體現了這一點。學習興趣很濃,積極性高漲,回答問題時也是大膽流利,激情盎然!

  不過,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牽著學生的地方還多了點。我應該讓他們嘗試獨立閱讀,理解文章,我再適當引導,讓學生體會、感悟課文,從而提升認識,昇華情感,喚醒學生主體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讀書的主人。

《有的人》教學反思 3

  魯迅走了,但他給我嗎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懷念、更有深深地思考。《有的人》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事實是三週年寫得一首詩。本文是第五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本組教材是專門為孩子們:“初識魯迅先生”而設計的專題,在前面三篇文章的學習中,孩子們對魯迅先生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在組織教學時,圍繞本單元的學習重點進行教學:

  1、認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2、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魯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3、繼續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

  由於本文是這單元的閱讀課文,所以學習本文時我擬定了兩個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會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瞭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的好處。

  為達到第一目標我注重了讀:主要有A教師範讀,整體感知;B學生自讀,讀準讀通順;C學生再讀,思考本文寫了什麼?D逐段品讀,體會作者情感;E有感情的讀,讀出韻味,讀出內涵,讀出我們的懷念。透過以上不同方式的讀,讀出了兩類人的不同人生,不同態度,從中感受到,要向魯迅先生一樣,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瞭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寫法的好處”是學習本文的第二個目標,教學時特別注重對比朗讀的訓練。如:第二小節和第五小節,第三小節和第六小節,第四小節和第七小節,進行對比朗讀,這樣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涵,夜能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

《有的人》教學反思 4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是大家熟知的詩歌《有的人》的開頭一節,詩歌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的,這是一篇自讀課文。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對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教學之前我有些疑慮,如何才能突破重、難點呢?透過多次磨課,還有其他老師給我的建議,加上我自己的反覆琢磨,最終思路越來越清晰了。終於,我決定透過多樣的朗讀去讓學生感受這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最後引導孩子們聯絡實際說說什麼樣的人才是為人民的人,對於小學生來說該如何去做。這時,我的思路很清晰,便迅速執教了這一課,並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一、恰當運用過渡語,激發興趣。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多次用了過渡語,讓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學生學習積極性不斷提升。如我上課一開始就透過“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首詩來讓學生了解魯迅,因為這句詩體現了他的人生態度和立場。接下來用“正因為魯迅這樣愛憎分明,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才有很多人敬佩他,以至於他去世了,還有人久久不能忘懷他,去紀念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紀念魯迅的詩,叫什麼呢?”這句過渡語承上啟下,很好地銜接了下文,也很自然、順暢地引出了題目。還有,在講完一至四小節後,需要引出第五小節乃至後面的內容,我的過渡語是“人民對待這兩種人的態度相同嗎?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學生便很快說出了從五至七小節可以看出,從而很自然、順利地進入到了第五至七小節的教學中。環環相扣的提問讓學生對這首看似枯燥的詩一下子變得興味盎然,所以整節課積極發言的同學很多,看見一隻只高高舉起的小手,我內心的喜浪不停翻滾著。

  二、以讀代講,突破難點。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這首詩因為和學生生活的時代是相脫離的,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也很難對這首詩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我採用了讓他們讀的方法——以讀促思,以讀促理解,以讀促感悟,並採用了多樣的朗讀方法,比如分小組讀,分男、女生讀,全班齊讀等方法,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裡不僅能理解詩的表面意思,更能理解這首詩的深刻內涵,從而輕鬆地突破了重難點,讓學生很快懂得了為人民服務,一切為了人民的人將永生,而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遭到唾棄的道理,而魯迅就是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所以在人民心中永垂不朽。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也提高了朗讀技巧,讓課堂更有趣、有效。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後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因此,我首先採取了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後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透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

  總的來說,這節課上得比較流暢,教學設計自己是比較滿意的。

  不過,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考慮到這首詩寫於1949年,與學生生活的時代是相脫離的,而且本文又是詩歌,詩歌是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基於這兩點,我覺得作為小學生是很難理解和把握這首詩的,所以牽著學生的地方多了點,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不夠。或許我應該對他們再多一些信心,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運用學習講讀課文的方法獨立閱讀,理解文章,我再適當引導,讓學生體會、感悟課文,從而提升認識,昇華情感,喚醒學生主體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讀書的主人。

《有的人》教學反思 5

  《有的人》是新編蘇教版八年級下冊21課,這是一首現代詩,是著名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週年而作。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一個有價值的人。這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教學之前我進行了精心設計,決定突出兩點:一是充分利用“優教班班通”網路教學資源和電子白板裝置功能服務學生。二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挖掘學生潛能。

  教學過程中,我利用的“優教班班通”網路教學平臺中的資源有:名師課件、優教模組、備課資源、教學素材、電子教材、檢測訓練等。電子白板裝置功能我使用了音像播放、書寫工具、學生答題器、系統統計等。這樣,豐富了課堂內容,優化了課堂結構。

  朗讀訓練時,為了讓學生在朗讀中不斷感悟、生成,我採用了學生單讀、領讀、齊讀、示範讀、對比讀、配樂讀、師生對讀等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自我展示積極性。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反思這節課不足之處有兩點:一是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夠,二是多媒體使用上還不能得心應手。

  今後,我將繼續努力,爭取上出更加完美的電教融合課,成為一名名符其實的實驗學校實驗教師。

《有的人》教學反思 6

  這是一片略讀課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憎愛分明的感情,並懂得為人民服務的人將得到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瞭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詩歌語言樸素,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因此一開始安排學生自學感悟,教師點撥引導在感悟的基礎上指導有感情朗讀,將鮮明的對比融入到朗讀中,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透過對本課的學習拓展到21世紀的小學生應該怎麼做,學生說得非常好,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動起來,於是安排了寫,記下此時的感受。

  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時,對整組教材考慮得較少學生對魯迅瞭解得還不是太深,因此在整首詩的理解上停留在表面。本課的有感情朗讀詩歌是重點,學生對愛憎的感情朗讀的還不夠鮮明,知道要表達的感情,但讀不出來,這時教師應及時的做到範讀。在指導朗讀和理解時,應把握詩的整體性,不應打亂順序理解和朗讀,這樣就破壞了作者寫這首詩的初衷。

《有的人》教學反思 7

  這一單元我們都是學習的有關魯迅先生的文章,有的是魯迅先生寫的文章,有的是別人寫的有關魯迅的文章,無論怎樣,都加深了我們對魯迅先生的瞭解。由學生對魯迅先生的一知半解,到學習翫這一單後對魯迅先生的更多瞭解,讓學生更加佩服魯迅的為人以及他的高尚的皮質。我們剛學過的《有的人》,就是緬懷魯迅先生的詩歌。

  《有的人》這首詩是1949年11月1日為紀念魯迅逝世13週年而寫的,因此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但是這首詩不只是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透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者,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

  所以,我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關的閱讀連結來理解課文,和學生查過的一些魯迅先生的資料。進一步加深對魯迅先生的理解。啟發學生思考:“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句詩使你聯想到魯迅先生做過的哪些為人民服務的事情?給人民當了哪些牛和馬。

  對比是這首詩的寫作特點:

  詩中的每一小節都用了對比的寫法,而且每一節都是先反後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

  所以,我在朗讀指導中採取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男女生接讀,師生接讀:每一小節前後兩句話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接讀,第三小節的第一句和第六小節的第一句接讀,第四小節的第一句和第七小節的第一句接讀,這樣反覆接讀。這是批判的一方。同學們讀的咬牙切齒。

  接下來讀,受愛戴的一方,也就是對魯迅的讚揚。第二小節的第二句和第五小節的第二句接讀。第三小節的第二句和第六小節的第二句接讀。第四小節的第二句和第七小節的第二句接讀。同學們讀的興趣盎然。同學們讀出了佩服、讚美之情。

  透過這種接讀朗讀,讓學生更感受到了這種鮮明的對比方法的寫法的好處。而且同學們讀的很帶勁,讀得更有感情了,從而在讀中就感受到了強烈的對比了。這種接讀的朗讀方法,使對比的寫法更加鮮明,內容更加生動,學生也更容易理解了。收到了極好的朗讀和理解文字的效果。值得推薦。

《有的人》教學反思 8

  作為一篇經典課文,《有的人》確實應該是魯迅單元的首選。詩歌內容簡單,讀起來卻朗朗上口,通篇都是用對比的表現方法,深刻揭示了為人民的人將在人民中永生,而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魯迅就是為人民奮鬥犧牲,在人民心中永生的代表,詩歌是為紀念魯迅而作,題目卻用《有的人》為題,更是加強、突出了主題的意義,這種對比鮮明,讓人感覺深刻。

  回顧我的教學設計:

  一、承接上文,以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為切入點匯入,回顧“魯迅先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所以,在紀念魯迅逝世13週年上,著名詩人臧克家寫了這首著名的《有的人》,介紹詩人臧克家(1905-20xx),20xx年1月,獲首屆“中國詩人獎”終身成就獎。

  二、生自由讀詩3遍,理清文章結構,總起——兩種人的對比——兩種人的下場。

  三、認識兩種人,體會詩句中的深意。指導讀;分讀;輪讀。

  四、瞭解兩種人的下場,形成鮮明的對比。指導讀;分讀;輪讀。

  總結拓展歷史上的這兩種人,積累兩個名句。

  今天的詩歌課最成功的部分應該是讀,回顧原來的語文課,有些真的是讀少了,講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很多時候,體會真是讀著讀著就出來了。

  關鍵是怎樣調動大家激情澎湃地讀!

  這節課,分男女生讀兩種不同人的不同表現,感覺效果不佳,女生聲音太細,不夠堅實有力。但是我們的“創新讀”效果很好,讓小廖同學一個人讀“與人民為敵的人”的三種行為,然後大家一齊回應他的下場,透過學生的讀,學生們似乎很享受這種讀,讀出了一種似乎把敵人“痛揍”了一頓的感覺,大家讀得“很解氣”,在這樣的讀中,同學們應該是深刻感受到了詩人語言雖然“淺顯直白”,但是卻那麼精妙準確吧。

  所以,我們的語文課還是需要多讀,雖然對於優秀的學生來說,朗讀訓練時間太多的課堂似乎有點浪費他們的時間,但是對於整個班級的語文學習氛圍還是很有好處。

《有的人》教學反思 9

  《有的人》是1949年為紀念魯迅逝世13週年而寫的,因此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但是這首詩不只是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透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者,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2.瞭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教學之前我有些疑慮,如何讓學生領悟到課文的深刻內涵,感情受到觸動。最後我決定透過對比朗讀去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最後引導孩子們聯絡實際說說什麼樣的人才是為人民的人,對於小學生來說該如何去做。

  教學中,簡單的教學程式很快幫學生突破了難點,他們懂得了為了人民的人將永生,與人民為敵必然滅亡。他們進行了對比朗讀,注重了朗讀技巧。

  文以載道,語文學科,作為德育材料同樣是豐富而生動的;因此我在教學活動中,決定充分發揮語文教材優勢,適時的進行德育滲透。於是,有感情誦讀了課文之後,我引導孩子們討論:怎樣做才叫為了人民?孩子們討論得很熱烈,最後舉了不少例子加以說明。不可避免的,我們也遭遇了“中國式的道德尷尬”,他們用他們幼稚的眼睛發現了諸多的社會問題,談到了當今社會一些為官不為民做主的事情,但是,這些當官的依然飛黃騰達。此時我不知道該如何向孩子們解釋,也許是我過於孤陋寡聞,能說出的為民做主的官太少太少。最後我告訴孩子們,對別人要寬容,對自己要嚴厲。

  語文課堂上也要進行德育滲透,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比品德課上一味地道德傳授的效果要好。如果語文課堂上只傳授知識而忽視了德育,或者丟掉了教育最佳時機而盲目地空洞說教,則顯得蒼白而無力。教師就應該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進行必要的引導,因此,教師應該時時關注孩子而設計教學。

《有的人》教學反思 10

  《有的人》是人教版課標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走近魯迅”。有四篇課文,分別是《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有的人》位於本單元的結尾,是著名詩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參加魯迅先生逝世十三週年紀念活動時所作。全詩對比強烈、形象鮮明、語言樸素、節奏明快,有著很強烈的情感傾向和濃濃的時代色彩。

  像這樣的現代詩該如何教呢?我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反思一下小學現代詩歌教學的狀況。應該說,現代詩歌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盲區。這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教材編排對現代詩歌的`淡化是一個重要因素。翻閱小學語文課本,就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3—6年級的現代詩歌幾乎都是二類課文,是主張讓學生自己讀一讀,積累積累就可以的。這種淡化導致了很少有人去仔細思考它的教法,大部分教師都是以會讀和理解意思為目的實施教學的。我以為,這樣的教學不是真正的詩歌教學。因為,詩歌是一種美,而美的傳遞方式應該是薰染而不是解析。糾纏於字裡行間,為了一個詞語,一句話的意思談論不休,會導致詩歌意境的破碎。詩歌是藝術,藝術的文字就離不開誦讀、欣賞和適度的品悟。學生對詩歌親近的慾望應該是在這樣的誦讀欣賞中激發的。所以,教學中,我這樣設計教學:

  首先,指導學生有層次地誦讀。教學中從讀正確到讀出節奏,再到有表情朗讀。每一遍都目的明確,讓學生透過一遍遍的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以及詩歌所蘊含的情感。

  其次,引領學生欣賞品味。在教學中,讓學生透過自讀自悟,發現詩歌本身的寫作特點,比如,全詩按總分的結構來寫,及對比、對照、反覆的寫作方法在全詩中也極為突出,也正是這些獨特寫作方法的運用,使詩歌所表現的愛恨情仇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給讀者帶來了深深的震撼。在品讀欣賞的過程中讓學生領略詩歌的魅力。

  接著,帶領學生走進去再想開來。課堂上,透過兩次揭示副標題,讓學生在詩中尋找魯迅的影子,進而去發現生活中具有魯迅精神的人。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紀念魯迅先生上,而是建構起一個立體的、飽滿的、更具張力的認知。

  最後,仿寫詩歌,在創作的過程中讓全詩所頌揚和批判的行為跨越時空和今天的生活對接,輕輕地在學生心中畫出一道是非對錯的分界線.

  反思這節課,還有很多做的不到的地方:

  比如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牽著學生的地方還多了點,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不夠。我應該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運用學習講讀課文的方法獨立閱讀,理解文章,我再適當引導,讓學生體會、感悟課文,從而提升認識,昇華情感,喚醒學生主體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讀書的主人。

《有的人》教學反思 11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是大家熟知的詩歌《有的人》開頭一節,詩歌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週年而作。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並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這對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教學之前我有些疑慮,如何讓學生領悟到課文的深刻內涵,感情受到觸動。最後我決定透過對比朗讀去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後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有的人”指的是什麼人?這些人怎麼樣?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於是,我緊抓住這一點,引導學生對比學習,我在朗讀指導中採取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後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透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而且詩中有許多句子都與魯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聯絡。如,讀到“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時,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魯迅的名言“俯首甘為孺子牛”;讀到“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也會聯想到魯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關的閱讀連結來理解課文,做到溫故知新。同時啟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學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句詩使你聯想到什麼?(想到了魯迅先生救助車伕的情景;不讓女傭阿三乾重活的情景;讓賣票的青年一元錢給他兩本書的情景……)這樣加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體會。

  不過,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牽著學生的地方還多了點,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不夠。教學過程中對小環節與細節的時間缺乏基本的預設,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由於時間設計的失誤,寫的訓練也就沒有時間給予落實。另外,教師主導下師生單向互動的時間過多,沒有充分利用學生之間的互動。這也影響了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一些學生陪著學習的狀態因此而產生。

《有的人》教學反思 12

  《有的人》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週年而作。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並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這對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領悟到課文的深刻內涵,感情受到觸動。最後我決定透過對比朗讀去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於是,我緊抓住這一點,引導學生對比學習,我在朗讀指導中採取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透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詩中有許多句子都與魯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聯絡。如,讀到“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時,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魯迅的名言“俯首甘為孺子牛”;讀到“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也會聯想到魯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來理解課文,做到溫故知新。同時啟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學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句詩使你聯想到什麼?(想到了魯迅先生救助車伕的情景;不讓女傭阿三乾重活的情景;讓賣票的青年一元錢給他兩本書的情景……)這樣加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體會。

  不過,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不夠。

《有的人》教學反思 13

  反思我的教學設計:根據參考書的教學建議,根據這首詩的結構特點,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打破了參考書的教學建議,不是一節節學習,而是先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找到詩的寫作特點:一是對比(學生容易說出來),二是詩的2與5小節、3與6小節、4與7小節是相對應的。預設時我也想到了過學生對第二個特點可能回答不上來,於是我對這一環節設計了兩種方案。

  在教學中,對第二個特點學生確實答不上來,我準備使用第二種教學設計,我說:“現在找不出來沒關係,學完詩後你會知道的。”這句話一出口,一位學生舉手了,我讓他回答,他居然說對了,我心裡一陣高興。我高興的不是我可以用原來的方案上課,而是對這位學生能在我已經準備繼續講的時候,能夠大膽地舉手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且這位學生不是優等生,而是一位中等生。

  雖然最後我還是用了原先的教學設計,但我覺得在備課時對每一個問題的設計必須先要考慮到我們的學生,這就是我們的語文老師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備課背兩頭。

《有的人》教學反思 14

  一、強化朗讀訓練,領悟文章

  如何讓學生領悟到課文的深刻,感情受到觸動?我想詩歌應透過誦讀來領悟它的。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後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所以這節課我主要是透過對比朗讀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最後引導學生聯絡實際說說什麼樣的人才是為人民的人,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說該如何去做。

  在朗讀指導中我採取了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後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薰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

  透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好多學生甚至能當堂背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教學活動中,適時進行德育滲透

  語文學科,作為德育材料是豐富而生動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揮語文教材優勢,適時地進行德育滲透。

  於是,有感情誦讀了課文之後,我引導學生討論:

  1、結合古今中外的例項,你覺得哪些人雖生實死,哪些人雖死猶生呢?

  2、這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詩,告訴我們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3、人究竟應該怎樣活著,什麼樣的生命才有意義?你能從古今中外的其他作品中得到關於生存意義的啟示嗎?透過討論,學生明白了要像魯迅先生那樣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且熱愛人民的人將在人民中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

  事實證明,善於捕捉時機的德育滲透,似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味地為了傳授知識而忽視了德育,或者脫離了教育最佳時機而盲目的空洞說教,則顯得蒼白而無力。

  以上是我覺得這堂課做的較成功的地方,要說不足吧,就是當堂訓練——與課本P205與泰戈爾的《某人》比較閱讀沒來得及完成,有點小小的遺憾。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會繼續努力,不斷探索,追求課堂的有效與高效。

《有的人》教學反思 15

  今天早上第一節是語文課,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週年而作的詩歌《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但這首詩不只是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的,而是透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鮮明對比,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者,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有價值的人。

  因為這首詩創作的時代距離現在較遠,社會背景也不同,考慮到學生理解上有困難,所以開課伊始,我先引入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以幫助學生了解當時的情形,為後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然後,我讓學生默讀詩歌,交流有的人分別指哪兩類人?由於課前預習得比較充分,加上有了之前的鋪墊,學生很快便理解了有的人分別指的是反動統治者和魯迅以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緊接著,緊扣對比寫法,讓學生同桌合作,找出全詩總共出現了幾次對比,然後多讀幾遍,認真體會體會。學生立刻投入到緊張熱烈的討論中,有的先讀後分析,有的先發表看法再同桌對讀,總之都積極地動了起來。然後,全班交流,學生準確找出了文中出現的四次對比,接著透過逐次分析、隨文交流不理解的地方和多種形式的朗讀,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

  此時,學生的情感已經被完全調動了起來,我又適時丟擲問題:小組合作,反覆朗讀第一小節,並說一說兩個活和兩個死該如何理解。各個小組馬上行動起來,讀一讀、說一說、議一議,小組成員都積極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也參與了其中幾個小組的討論,認真聆聽了孩子們的理解,如果遇到有困難的,就適當地加以點撥,幫助其找準方向,深入思考。很快,全班交流的時間到了,第一組的代表進行彙報,她說:我認為第一個活指的是反動統治者活著,但是在人民心中他們已經死了;第二個活指的是魯迅以及像魯迅一樣甘願為人民做牛馬的人,雖然死了,但是他們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然後,我又請了第二組的代表進行彙報,他說:我認為第一個活充滿了對反動統治者的鄙視、輕蔑;第二個活則是對魯迅以及像魯迅一樣的人的讚美。此刻,我發覺學生理解得不透徹、不全面,於是靈機一動,將這一難點的突破分為了三個層次:這兩個同學分別說出了第一層和第三層,都非常不錯,那這第二層含義是什麼呢?我們來認真想一想,反動統治者雖然活著,但是他們的(靈魂、精神)已經死了?也就是說,他們只是軀殼,靈魂、精神都已死亡,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透過一步步地引導,這一難點也順利突破。

  接著,我和孩子們一起分析了整首詩歌的寫作思路,即:第一部分(第一小節)開門見山,以兩種對立階級的人為代表,緊緊抓住參加魯迅紀念活動感觸最深的兩點,即魯迅生為人民鞠躬盡瘁,死後人民懷念他,從對魯迅雖死猶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對生與死的不同觀點;第二部分(第24小節)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中,熱情讚頌了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第三部分(第57小節)從人民對兩種人不同的態度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詩總綱,第二、三部分對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進行了解說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讚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情感主線。

  最後,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明確詩歌主旨,情感得以昇華。

  其實,最初備課時的思路與實際授課時的思路並不完全相同,因為老師需要時刻關注學情,對教學思路、內容、方法等隨機進行調整,以便更利於學生接受和理解。對於這節課,不能說沒有不足,只是讓我更深刻地意識到教育機智的重要性,只有懂得隨機應變,順學而導,才能更好地調控課堂,讓我們的學生學有所得,真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同時受到優秀作品的薰陶感染,懂得要做一個有價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