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假如沒有灰塵教學反思

假如沒有灰塵教學反思

假如沒有灰塵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假如沒有灰塵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假如沒有灰塵教學反思1

  《假如沒有灰塵》是一篇略讀課文,也是一篇語言準確、生動,知識性、趣味性很強的說明文。全文共6個自然段,層次分明,調理清晰地說明了灰塵與人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只有正確地認識它們,才能趨利避害,造福人類。

  在教學過程中,我以學生自學為主,重在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並進行適當的點撥引導。具體表現在:

  一、在活動中,激發學生搜尋整理資料的能力。學生代表採訪同學:從你的預習作業中,你知道灰塵是怎樣的嗎?灰塵是怎樣耀武揚威的?你對灰塵的態度怎樣?古往今來,人們對待灰塵的態度怎樣,書上是用哪句話來表述的?從而讓學生自己發現知識,獲得知識,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

  二、圍繞第二自然段“假如自然界真的沒有灰塵,我們將面臨怎樣的情形呢?”的問題通讀全文,在文中找出答案,並在答案中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及說明文知識的滲透。從灰塵對人類的危害及灰塵的作用中學生明白了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只有正確地認識它們,才能趨利避害,造福人類。如首先從4—6自然段找出共同點,在品讀課文中體會到這三個自然段在結構上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先介紹灰塵的特點,然後再具體說明灰塵的作用,結尾都運用“假如沒有灰塵”這樣的句式,對其重要作用加以強調和總結。接著讓學生查詢這些文段中所使用的說明方法和表達方式。最後透過灰塵的危害和作用明理。

  三、加強了說明方法的判斷運用及答題技巧的訓練。PPT出示習題一:你能說出這些句子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嗎?習題二:比較下列句子,說說哪個表達效果更好,並說明理由。習題三,體味用詞的準確性。還特意透過“假如沒有灰塵”和“有了灰塵,”交替出現填空強化了灰塵的特點和作用,加強了審題能力的訓練。

  四、挖掘文字,讀寫結合。試寫假如沒有……(如假如沒有電,假如沒有公共汽車……)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寫出事物的兩面性。

  教學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所謂教學相長,在以後的略讀課文教學中我可以試著放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假如沒有灰塵教學反思2

  去年的這個時候,聽李上嶽老師執教了這一課。當時就感覺,說明文也能上得如此生動有趣,而不失紮實有效,真有大師風範。今天,我用了他的教案和課件給我們班級學生也上了一課,自我感覺學生也是學得饒有興趣,一節課很快就過去了。

  輕鬆一:

  在讀課題時抓住了一個點“假如”,透過點撥學生的朗讀,既讓學生領會了“假如”的意思,又能夠把體會到的用聲音表達出來。然後,話題轉到“灰塵”。對於“灰塵”學生都太熟悉,也太有話可說了,老師都能把學生對“灰塵”的想法寫在黑板上,“灰塵”可以算得上是犯下了“滔天大罪”。但是,老師還是不放過“灰塵”,繼續“添油加醋”,又出示有關“灰塵”的三大“罪狀”,學生聽了之後,加深了對“灰塵”的厭惡,為理解“時時勤拂試,勿使染塵埃”這句話鋪下了伏筆。

  輕鬆二:

  利用心理戰術,在學生極度厭惡“灰塵”之後,直接進入課文尋找自然界真的沒有灰塵,將面臨怎樣的情形的句子。

  透過四個“假如”,學生讀了不禁不寒而慄,原來沒有了“灰塵”會更加令人恐懼,從而瞭解“灰塵”是多麼重要。這可與前一個環節有180度的大轉彎呀!

  課文學到這裡,學生又開始為“灰塵”的命運擔憂了……

  輕鬆三:

  課文學習進入第三個環節“掌握灰塵的特點和作用”,透過一個個對比,,板書六個“不再”,體會說明方法的好處。

  掌握 說明方法是本單元的一個重點,可是學生卻能如此輕鬆地領會並認識到這樣運用的妙處,更是獨具匠心所在。

  能夠用這樣的設計去讓學生學習課文,不僅是學生的收穫,也是我的收穫。如果每一堂課都有這樣好的設計提供給我們,那我們豈不是可以省掉很多力氣?

假如沒有灰塵教學反思3

  新課程理念指出:教學過程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讓學生自己活動,從而發現知識、獲取知識,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真正讓教師的“講壇”變成學生的“學壇”。

  我選擇的是《假如沒有灰塵》這篇略讀課文。《假如沒有灰塵》共5個自然段,層次分明,條理清晰。首段先從人們對灰塵通常的認識寫起,指出灰塵的危害,接著筆鋒一轉,以問句設疑,發人深思,自然匯入下文。第2自然段簡要介紹了灰塵的大小和主要來源。第3至5自然段從不同的角度詳細說明了灰塵的特點和作用,解答了第一自然段所提出的問題。第5自然段是重點段,由“灰塵大多具有吸溼功能”這一特性入手,層層推進,說明了灰塵的重要作用。

  此外,這三個自然段在結構上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先介紹灰塵的特點,然後再具體說明灰塵的作用,結尾都運用“假如沒有灰塵”這樣的句式,對其重要作用加以強調和總結。

  這篇說明文語言準確、生動,知識性、趣味性很強。作者運用了假設、列數字、對比等說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灰塵與人類的重要關係。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說明事物的表達方法。

  本節課我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整個流程是這樣的:首先我口述了兩個由於灰塵而引發的疾病事件,由此讓學生初步瞭解灰塵對於我們人類生活的危害,進而匯出“塵”,用說文解字方式解讀“塵”字,概括出它的特點,即小,緊接著要求學生從文中找出描寫灰塵大小的語句,並更中肯地概括其特點,即細小、微小;接著進入學文階段,先出示自主學習要求,即“默讀課文,找出描寫灰塵特點和作用的句子”,再透過小組討論交流想法,跟著全班交流,師相機引導學生透過抓住重點詞語、語句把握灰塵的特點、作用及作者所使用的說明方法,同時藉助自然風光圖片(灰塵的傑作)使學生更直觀地體會,並相機板書,在小結灰塵的特點和作用後師口述灰塵在軍事方面的作用,以此擴充學生的知識面;最後透過文章最後一句及第一段的學習體會作者對灰塵的讚美及概括灰塵的兩面性,以此再進行拓展,列舉生活中存在兩面性的事物,從而得出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具有其兩面性的結論。

  對於本節課的教學,我自認為教學思路很清晰,能把握住課文的重難點,能較好地補充文字的空白,使學生拓寬其知識面,跟學生很好地進行互動,跟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中交流知識。特別是我平時常能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在課堂上能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討,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培養其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雖然本節課學生的概括能力還達不到很好的要求,出現不夠精確的情況,在今後的學習中將再加大力度進行訓練。同時今後的課堂要更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去讀,創設出一種想讀就讀、會讀就讀的場面。

假如沒有灰塵教學反思4

  《假如沒有灰塵》揭示了科學家們的重大發現,解釋了灰塵與人類的重要關係。

  學生在學習新課文之前,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他們的知識背景不同,學習的原始狀況也不相同,所以,我們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目標,雖然不可能為每一位學生制定有特色的個性目標,但我們一定要保持教學目標的彈性化。備課前我認真思考了這些問題:什麼樣的目標能使更多的學生知識儲備達到最最佳化?對於課文及其相關的內容,有多少學生了解?不同層次的學生大致達到什麼程度?

假如沒有灰塵教學反思5

  推薦灰塵,這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東西,但是,要讓我們真正認識它,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說明文《灰塵》從科學的角度介紹了灰塵的產生、形狀以及作用。尤其是介紹灰塵的作用,看似沒有用處,給我們帶來危害的灰塵,卻又有那麼多奇妙的用途,原來,我們的生活又是離不開灰塵。其實,就是在這樣科學的態度,客觀的敘事中,又蘊涵了一個深刻的哲理:事物總是有兩面性的。教學這篇課文,感覺上得很吃力,學生學的也很吃力,我想,大約是課文的難度決定的吧!

  反思課文難在何處?我覺得:

  一是文中有許多科學的專業名詞,學生很難理解,因為那需要物理知識作為鋪墊。

  二是課文在介紹灰塵的作用的時候,是層層推進地介紹,一個結論,既是前面原因的推斷結果,又是後一個結論引起的原因,學生閱讀起來比較困難。

  本課是選學課文,課前讓孩子們聯絡《詞語手冊》和其他工具書去預習,理解重點字詞,找出文中自己印象特別深的語句,並聯系生活中的事例談談對“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的深刻含義,並說說自己以後對困難挫折應該如何去面對,從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假如沒有灰塵教學反思6

  《假如沒有灰塵》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思路清晰,說明有序,淺顯易懂。它也是一篇說明文,語言準確、生動、知識性、趣味性很強。作者運用了假設、列數字、對比等說明方法,清楚而又生動地說明了灰塵與人類的密不可分的關係。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兩面性,只有正確地認識它們,才能趨利避害,造福人類。

  在教學時以學生自學為主,重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適時點撥引導。匯入課題時,創設了灰塵博士參加聯合國評選環保衛士,被拒之門外的情景,先讓學生說說為什麼灰塵博士被拒絕了,然後讓學生找出灰塵博士能參加大會的證據,體會假設的說明方法,再大膽設想一下,假如沒有灰塵,人類和自然界將會怎樣?引起學生思想上的震撼。然後,引導學生先學習新聞釋出會的要求,再現場舉辦“灰塵的作用新聞釋出會”,最後,引導學生想:為什麼灰塵有這麼多的優點,還不能參加評選大會呢?讓學生懂得:灰塵太多確實會汙染環境,但適量的灰塵存在,對大自然和人類都有好處。萬事萬物都要一分為二,既要看到他們的優點,也要看到他們的缺點。

  領悟說明文的表達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在學生理清線索、理解內容之後,我引導學生精讀了一個說明灰塵作用的自然段,然後讓學生用學到的閱讀方法自讀自悟。讓學生圍繞“作者是用怎樣的說明方法來突出灰塵和作用的”這一問題熟讀精思、討論交流。還啟發學生認真體會說明方法的作用。

  讓學生知道灰塵的特點和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受到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啟蒙教育。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如何突破這一難點呢?

  課前我創設了讓灰塵博士參加評選大會的這個情景,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引導學生學習灰塵的作用,明白沒有灰塵,大自然和人類都將發生許多變化,透過在班裡組織“灰塵作用新聞釋出會”,讓學生充分了解灰塵的優點,並回到創設的情景中,同意灰塵博士參加評論大會來理解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灰塵太多確實會汙染環境,但適量的灰塵存在,對大自然和人類都有好處。因此我們看事物要看到它的兩面性,全面地分析,趨利避害,為我所用。一個情景,一場新聞釋出會,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不少知識。身為教學的組織者,何樂而不為?

  學了這篇課文,課後練筆也很有必要。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及相關的資料進行練筆,並以第一人稱寫灰塵。這樣有助於使學生獨特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均得到提高。不足的是作為略讀課文。老師還是沒有完全放開,講得太多,有點束縛學生,寧外在知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方面做得也不夠到位。

假如沒有灰塵教學反思7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在人們眼中,灰塵通常是汙染環境、傳播病菌、危害人類健康的罪魁禍首。然而,這篇課文卻向我們介紹了灰塵鮮為人知的另一面:人類的生息離不開灰塵。假如大氣中沒有灰塵,強烈的陽光將使人無法睜開眼睛;假如大氣中沒有灰塵,天空將變成白茫茫的一片;假如空中沒有灰塵,地面上的萬物都將是溼漉漉的,更為嚴重的是,地球上的水就會越來越少,最後完全乾涸,生物就不能生存。此外,假如沒有灰塵,大自然也將會變得非常單調。作者正是透過灰塵的作用,揭示出一個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兩面性,只有正確地認識它們,才能趨利避害,造福人類。

  全文共5個自然段,層次分明,條理清晰。首段先從人們對灰塵通常的認識寫起,指出灰塵的危害,接著筆鋒一轉,以問句設疑,發人深思,自然匯入下文。第2自然段簡要介紹了灰塵的大小和主要來源。第3至5自然段從不同的角度詳細說明了灰塵的特點和作用,解答了第一自然段所提出的問題。第5自然段是重點段,由“灰塵大多具有吸溼功能”這一特性入手,層層推進,說明了灰塵的重要作用。此外,這三個自然段在結構上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先介紹灰塵的特點,然後再具體說明灰塵的作用,結尾都運用“假如沒有灰塵”這樣的句式,對其重要作用加以強調和總結。

  這篇說明文語言準確、生動,知識性、趣味性很強。作者運用了假設、列數字、對比等說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灰塵與人類的重要關係。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繼續引導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準確地用詞、形象地表達;二是讓學生知道灰塵的特點和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證唯物主義啟蒙教育。

  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說明事物的表達方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因此,古往今來,人們總是“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

  “古往今來”是指從古代到現在;“拂拭”是指撣掉或擦掉灰塵,“勿”是“不要”的意思,“塵埃”就是塵土。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從古代到現在,人們總是經常擦拭灰塵,使(物品)不沾染塵土。

  ②灰塵顆粒的直徑一般在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一毫米之間。人眼能看到的灰塵,是灰塵中的龐然大物,細小的灰塵只有在高倍顯微鏡下才能看見。

  “龐然大物”是指龐大的東西。這段話首先運用列舉數字的方法介紹了灰塵的大小,接著又運用對比的方法突出了灰塵非常細小的特點。這兩種說明方法的運用,使說明的事物更加具體、真實、生動。

  ③陽光經過灰塵的反射,強度大大削弱,因而變得柔和。假如大氣中沒有灰塵,強烈的陽光將使人無法睜開眼睛。

  “削弱”就是變弱。這段話先寫陽光經過灰塵的反射,強度變弱,因而光線柔和、不刺人眼;接著又運用假設,說明沒有經過灰塵反射的陽光非常強烈,使人睜不開眼睛。透過對比說明,突出了灰塵的的重要作用。

  ④有趣的是,灰塵還有個“怪脾氣”,容易反射光波較短的紫、藍、青三色光,而“喜歡”吸收光波較長的其他色光。

  這句話運用擬人的手法,透過“怪脾氣”“喜歡”這兩個詞語,將灰塵賦予人的性格特徵,把灰塵的特點寫得非常生動傳神。

  (2)對詞語的理解。

  生息:生活;生存。

  溼漉漉:形容物體潮溼的樣子。

  乾涸:沒有水了。

  日暈:日光透過雲層中的冰晶時,經摺射而形成的光現象。在太陽周圍形成彩色光環,內紅外紫。日暈常被看做天氣變化的預兆。

  二、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正確讀記“然而、面臨、顆粒、來源、分裂、飄浮、削弱、柔和、效能、依附、穩定、朝暉、單調、古往今來、龐然大物、氣象萬千”等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知道灰塵的特點和作用。

  3.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並學習運用。

  4.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證唯物主義啟蒙教育。

  三、教學建議

  1.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思路清晰,說明有序,淺顯易懂,因而教學時應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重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適時點撥引導。匯入課題時,可先讓學生說說灰塵有哪些危害,然後再大膽設想一下,假如沒有灰塵,人類和自然界將會怎樣。接著讓學生默讀課文,將自己的想法與課文的'內容相印證,看看有哪些異同,引起學生思想上的震撼。之後,再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灰塵的特點和作用,並請學生用一段話回答課文第1自然段最後一句話的設問:“假如自然界真的沒有灰塵,我們將面臨怎樣的情形呢?”最後,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想一想:從灰塵的危害和作用中,你能悟出什麼道理?使學生懂得:灰塵太多確實會汙染環境,但適量的灰塵存在,對大自然和人類都有好處。

  2.領悟說明文的表達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在學生理清線索、理解內容之後,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自讀自悟。可以讓學生圍繞“作者是怎樣說明灰塵的特點和作用的”這一問題熟讀精思、討論交流。教師既要引導學生注意文中哪些詞語或句子表達得很清楚,或表達得很生動;還要啟發學生注意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並認真體會這些說明方法的作用。

  3.在學生充分理解、感悟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方法之後,可以讓學生自我總結學習收穫,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多角度進行總結,如說一說透過學習知道了什麼,懂得了什麼道理,掌握了哪些表達方法等。

  4.本課教學之後,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討論一下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具有兩重面性,請學生運用掌握的說明方法仿寫一個事物,從而實現讀寫的有效遷移。

  5.課文中有些字的字音容易讀錯,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提醒。如,“較短”的“較”應讀jiào,不讀jiǎo,“乾涸”的“涸”應讀hé, 不讀gù;“削弱”的“削”應讀xuē,不讀xiāo;“朝暉”的“朝”應讀zhāo,不讀cháo;“調”在“調節氣候”中讀tiáo,在“單調”中讀diào。

假如沒有灰塵教學反思8

  新課程理念指出:教學過程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讓學生自己活動,從而發現知識、獲取知識,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真正讓教師的“講壇”變成學生的“學壇”。我想,略讀課文的教學最應該遵守這一原則。上週的一節組內研究課,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略讀課文要放手。

  我選擇的是《假如沒有灰塵》這篇略讀課文。《假如沒有灰塵》共5個自然段,層次分明,條理清晰。首段先從人們對灰塵通常的認識寫起,指出灰塵的危害,接著筆鋒一轉,以問句設疑,發人深思,自然匯入下文。第2自然段簡要介紹了灰塵的大小和主要來源。第3至5自然段從不同的角度詳細說明了灰塵的特點和作用,解答了第一自然段所提出的問題。第5自然段是重點段,由“灰塵大多具有吸溼功能”這一特性入手,層層推進,說明了灰塵的重要作用。

  此外,這三個自然段在結構上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先介紹灰塵的特點,然後再具體說明灰塵的作用,結尾都運用“假如沒有灰塵”這樣的句式,對其重要作用加以強調和總結。

  這篇說明文語言準確、生動,知識性、趣味性很強。作者運用了假設、列數字、對比等說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灰塵與人類的重要關係。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說明事物的表達方法。

  我的教學設計大致是這樣的:

  一、讀題揭題

  1、齊讀課題。

  2、找出課題中的關鍵詞。

  3、談對灰塵的感受。

  4、揭示課題,匯入新課。

  二、閱讀提示要求,瞭解課文大致內容

  1、快速瀏覽閱讀提示。

  2、指名說出閱讀要求。

  3、指名說透過閱讀提示瞭解到本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三、精讀課文、自主學習

  1、出示閱讀建議:

  ⑴ 默讀課文,看看灰塵有什麼特點?用“──”畫出來。灰塵有什麼作用?用“~~”畫出來。

  ⑵ 小組合作完成表格。

  2、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彙報:

  小組彙報時,要透過讀表現出灰塵的特點和作用。重點引導學生領悟作者所使用的說明方法。

  四、小結感悟,延伸拓展

  1、透過這課的學習,你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人們看成有害的東西往往有其不可忽視的存在價值,要正確認識。)

  2、你還能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東西其實也有很大的作用呢?

  3、教師補充《醜石》,再次點明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使學生受到初步的辨證唯物主義啟蒙教育:

  然而,課堂上我卻將有些環節顛倒了,給學生的時間不足,小組交流方法指導不到位,有些問題提出了卻沒能做答,全班交流時,學生讀的還不夠,說的還不透。

  究其原因,我想我忽略了這幾點:

  1、放手讓學生去“讀”:

  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去讀,創設出一種想讀就讀、會讀就讀的場面。正因為我沒讓學生讀透,因此後邊的交流就不可能透徹。

  2、放手讓學生去“問”:

  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要消除學生頭腦中的疑問,還要讓學生頭腦中產生更多疑問。因此,課堂上教師應該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多問。

  3、放手讓學生去“講”:

  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強調個體的自主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略讀課文的教學學生主動表達自己認識、感想的交流更為重要,教師應更多為學生提供充分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

  4、放手讓學生去“評”:

  在教學中,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中的評點、爭論,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能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他們分辨真假、對錯的能力,能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

  5、放手讓學生去“練”:

  《假如沒有灰塵》這一組課文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說明文,課後練筆很有必要。我不妨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及相關的資料進行練筆──以第一人稱寫寫灰塵。這樣有助於使學生獨特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均得以提高,達到思維開放的開放。

  教學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學會放手,教師走下“講壇”,學生走上“學壇”。

假如沒有灰塵教學反思9

  《假如沒有灰塵》共5個自然段,層次分明,條理清晰。首段先從人們對灰塵通常的認識寫起,指出灰塵的危害,接著筆鋒一轉,以問句設疑,發人深思,自然匯入下文。第2自然段簡要介紹了灰塵的大小和主要來源。第3至5自然段從不同的角度詳細說明了灰塵的特點和作用,解答了第一自然段所提出的問題。第5自然段是重點段,由“灰塵大多具有吸溼功能”這一特性入手,層層推進,說明了灰塵的重要作用。

  此外,這三個自然段在結構上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先介紹灰塵的特點,然後再具體說明灰塵的作用,結尾都運用“假如沒有灰塵”這樣的句式,對其重要作用加以強調和總結。

  這篇說明文語言準確、生動,知識性、趣味性很強。作者運用了假設、列數字、對比等說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灰塵與人類的重要關係。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說明事物的表達方法。

  有些問題提出了卻沒能做答,全班交流時,學生讀的還不夠,說的還不透。究其原因,我想我忽略了這幾點:

  1、放手讓學生去“讀”:

  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去讀,創設出一種想讀就讀、會讀就讀的場面。正因為我沒讓學生讀透,因此後邊的交流就不可能透徹。

  2、放手讓學生去“問”:

  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要消除學生頭腦中的疑問,還要讓學生頭腦中產生更多疑問。因此,課堂上教師應該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多問。

  3、放手讓學生去“講”:

  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強調個體的自主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略讀課文的教學學生主動表達自己認識、感想的交流更為重要,教師應更多為學生提供充分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

假如沒有灰塵教學反思10

  教學目標:

  ⒈認識4個生字。正確讀記“削弱、柔和、朝暉、龐然大物……”。

  ⒉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知道灰塵的特點和作用。

  ⒊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並學習運用。

  ⒋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證唯物主義啟蒙教育。

  教學重點: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說明事物的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明白灰塵與人類的關係,懂得任何事情事物都有兩面性。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匯入新課

  ⒈在平時的生活中,你們喜歡灰塵嗎?師生交流。結合生活實際,談談灰塵有哪些危害。

  ⒉灰塵在平時真的令人討厭,因此人們總是“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談談對這句詩的理解。

  ⒊假如沒有灰塵,人類和自然界將會怎樣?引出課題。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⒈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並想想:假如沒有灰塵,到底會出現怎樣的情形呢?

  ⒉出示生字新詞,引導學生讀準字音。

  塵埃(āi ) 直徑(jìng ) 散射(sǎn) 較(jiào)短

  削(xuē)弱 朝(zhāo)暉 單調(diào) 調(tiáo)節氣候

  ⒊交流:假如沒有灰塵,到底會出現怎樣的情形呢?

  三、精讀課文,自主學習

  ⒈默讀課文,看看為什麼沒有灰塵就會這樣,灰塵有什麼特點?用“——”畫出來。灰塵有什麼作用?用“~~~~~”畫出來。

  ⒉小組同學互相交流。

  ⒊全班交流彙報。

  ⑴灰塵的特點:

  ①小。從哪兒感受到?

  句子:灰塵顆粒的直徑一般在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一毫米之間。人眼能看到的灰塵,是灰塵中的龐然大物,細小的灰塵只有在高倍顯微鏡下才能看見。

  這句話是怎樣寫出灰塵“小”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龐然大物”是指龐大的東西。這段話首先運用列舉數字的方法介紹了灰塵的大小,接著又運用對比的方法突出了灰塵非常細小的特點。這兩種說明方法的運用,使說明的事物更加具體、真實、生動。)

  朗讀體會。

  ②散射光線(散射七色陽光)

  ③具有吸溼效能

  ⑵灰塵的作用:

  ①陽光變柔和

  ②天空色彩富於變化

  ③形成小水滴(小水滴形成雲霧、雨、雪、晚霞朝暉、閒雲迷霧、彩虹日暈等自然現象)

  ⑶最後的歎號,充分表達了作者對灰塵的讚美,我們真的離不開灰塵,讓我們借用書上的幾個假如再來讚美一番這灰塵

  ①引讀幾個假如。

  ②說一說從這幾句話中發現了什麼?

  (句式相似,都強調了灰塵的作用大,但強調的角度不同。這三個句子都採用“假設”的說明方法寫的。)

  4、5、6三個自然段都先寫了有了灰塵怎樣,然後寫假如沒有灰塵怎樣,這又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呢?

  ⒋補充課外資料:作者運用假設和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向我們介紹了灰塵的作用之大,除了書上寫的這些作用外,你還知道灰塵有哪些作用?

  ⒌灰塵的作用可真大呀,就讓我們再一次來讚美並感謝它們吧。

  從第4-6自然段中任選一段,細細品讀,用“正因為大氣中有了灰塵, _______________。”這個句式來說說。

  四、明白道理,拓展思維

  ⒈怪不得作者第一自然段中說人類的生息離不開灰塵,讓我們在來看一看第一自然段,你悟出了什麼道理?

  ⒉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也像灰塵一樣,具有兩面性,舉例說明。(如鳥糞、電視、網路……)

  板書設計: 12*假如沒有灰塵

  大小及來源 列數字

  散光 柔和

  散射七色光 色彩富於變化 對 比

  吸溼 小水滴 氣象萬千 假 設

  教後反思: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我總體感覺思路比較清晰。但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其一,學生對字的讀音掌握不夠好,比如“朝暉”這個“朝”字在初讀課文時強調了讀音,但在後來的朗讀中,還是有好幾個學生讀錯。這可能是進入五年級後,我對閱讀理解的教學加強了,而對字詞的教學減弱了,學生還不能很好適應所致。其二,在教學時,我對一些描寫的教學引導過細,以致教學時間不夠,在一堂課內沒能完成整篇課文的教學任務。略讀課文上成了精讀課文,這是我對略讀課文的重點把握不夠所致。

假如沒有灰塵教學反思11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思路清晰,說明有序,淺顯易懂,因而教學時我以學生自學為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適時進行點撥引導。

  匯入課題時,我先讓學生說說灰塵有哪些危害,然後要求學生大膽設想一下,假如沒有灰塵,人類和自然界將會怎樣。接著我在班裡進行了一場辯論賽。正方是認為灰塵對人類有害的,反方是認為灰塵對人類好處。從而達到從正反兩個方面認識灰塵的優缺點。

  最後我對這場辯論賽進行了總結,讓學生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灰塵太多確實會汙染環境,但適量的灰塵存在,對大自然和人類都有好處。

  這場辯論賽開展得很激烈,收效也是挺不錯的。

假如沒有灰塵教學反思12

  《假如沒有灰塵》這篇說明文語言準確、生動,知識性、趣味性很強。作者運用了假設、列數字、對比等說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灰塵與人類的重要關係。

  新課程理念指出:教學過程是學生的過程,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讓學生自己活動,從而發現知識,獲得知識,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真正讓教師的“講壇”變成學生的“學壇”。略讀課文的教學更應遵循這一原則。在教學《假如沒胡灰塵》一課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放手讓學生去“讀”:語文教學就要創設一種想讀就讀,會讀就讀的場面,讓學生在“讀”中去感悟、體驗。在課堂上我花了許多時間讓學生去“讀”,讀懂讀透。因此,為後邊的交流打下了基礎。

  2、放手讓學生去“問”: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能主動去提問題,透過提問,透過思考,不僅讓學生更主動地去學習,更帶動了其他學生去思考、提問。

  3、放手讓學生去“講”:透過“讀”和“問”,學生有了自己的認識,我讓學生放開膽,主動表達自己的認識和見解。透過這樣的交流,學生有了充分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

  4、放手讓學生去“評”:教學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參與評點、爭論,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實現。

  5、放手讓學生去“練”:課後練筆很重要,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與相關的資料進行練筆——以第一人稱寫寫灰塵。不僅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有助於學生個性的張揚。

  教學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我們要學會放手,放手讓學生去做,雖然本課教學過程還有很多遺憾,但是也帶給我許多啟發,使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夠繼續前進。

假如沒有灰塵教學反思13

  這篇說明文語言準確、生動,知識性、趣味性很強。作者運用了假設、列數字、對比等說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灰塵與人類的重要關係。

  (一)放手讓學生去“讀”:

  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去讀,創設出一種想讀就讀、會讀就讀的場面。正因為我沒讓學生讀透,因此後邊的交流就不可能透徹。

  (二)放手讓學生去“問”:

  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要消除學生頭腦中的疑問,還要讓學生頭腦中產生更多疑問。因此,課堂上教師應該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多問。

  (三)放手讓學生去“講”:

  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強調個體的自主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略讀課文的教學學生主動表達自己認識、感想的交流更為重要,教師應更多為學生提供充分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

  (四)放手讓學生去“評”:

  在教學中,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中的評點、爭論,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能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他們分辨真假、對錯的能力,能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

  (五)放手讓學生去“練”

  《假如沒有灰塵》這一組課文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說明文,課後練筆很有必要。我不妨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及相關的資料進行練筆──以第一人稱寫寫灰塵。這樣有助於使學生獨特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均得以提高,達到思維開放的開放。

  教學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學會放手,教師走下“講壇”,學生走上“學壇”。

假如沒有灰塵教學反思14

  《假如沒有灰塵》是一篇頗有吸引力的科普短文,饒有趣味地向我們介紹了看似討厭的“灰塵”原來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與此同時,還含而不露地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具有兩面性,只有更加全面的瞭解,才能更加正確地認識,才能趨利避害。今天執教的這一課,把感受整理如下:

  一、成功之處

  首先:找準“切入點”,引起興奮點。開課伊始,我抓住學生對灰塵生出的自然排斥切入本課:“那麼,假如沒有灰塵,會怎麼樣呢?”讓學生在美好的設想中進入本課,瞭解灰塵鮮為人知的巨大作用,在兩種不同認識的衝擊中形成對“事物的兩面性”的初步思考,對理解本課蘊含的哲理鋪就了成功的一步。

  其次:注重過程與學習方法的指導,重視學生能力培養。教師在教學中比較注重在多種教學形式下培養學生能力,學生在課堂的收穫還是比較明顯的。在課的前半截兒,我便根據本課課型略讀課文的體例,給予學生較充分的自學時間,並藉助表格從“灰塵的特點”及“灰塵的作用”兩方面來帶動學生思考,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培養了五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此外,聶老師還十分關注學生的閱讀及表達能力的培養。如透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學生語感,增進積累;不斷引導學生把話說完整,以“正因為世界上有了灰塵, 。”這一句式來鞏固了學習成果,訓練了學生的語言。

  此外,本課較好地突破了重難點。教師運用句型對比和朗讀等方法,讓學生感知灰塵究竟有多小,領悟列數字等說明方法的妙用,並注意讓學生透過舉例或說話練習嘗試運用說明方法來表達。

  二、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該放手時要放手。在充分自學後的交流環節中教師並沒有真正放手,而是亦步亦趨地逐段分析講解說明方法。致使整堂課冗長累贅,時間大大超出,後半節課的課型便似上講讀課了。

  2.教學環節應再簡化。

  3.教學內容要簡單。

  三、改進措施

  1.課語言淺顯,知識性、趣味性強,完全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學自悟。加之這是本單元最後的一篇說明文,學生對於本單元課文中的說明方法以及起到的作用,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是應該能夠從中找到常用的說明方法,並且分析出使用效果。

  2.其實我完全可以把“說明方法及舉例”也放在表格中,讓學生在自學和小組交流中來完成,教師只需要在重點難點處加以啟發誘導就可以了。這樣將表格學習成果的呈現和重難點點撥相結合,不僅可以節省教學時間,更使教學環節顯得緊湊簡潔富有實效。

  3.本課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抓住課文的要點,正確認識灰塵的作用,瞭解基本的說明方法,並是試著加以運用”。教學時只需為突出此目標安排必要的內容即可。但本課教學內容太多,有“貪多求全”之嫌,應該再壓縮一些。只有整體求略,部分求精,大膽取捨,才能真正略出精彩,真正享受崔巒先生提出的“簡簡單單教語文”的快樂和“紮紮實實為學生”的充實。

假如沒有灰塵教學反思15

  新課程理念指出:教學過程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讓學生自己活動,從而發現知識、獲取知識,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真正讓教師的“講壇”變成學生的“學壇”。

  我選擇的是《假如沒有灰塵》這篇略讀課文。《假如沒有灰塵》共5個自然段,層次分明,條理清晰。首段先從人們對灰塵通常的認識寫起,指出灰塵的危害,接著筆鋒一轉,以問句設疑,發人深思,自然匯入下文。第2自然段簡要介紹了灰塵的大小和主要來源。第3至5自然段從不同的角度詳細說明了灰塵的特點和作用,解答了第一自然段所提出的問題。第5自然段是重點段,由“灰塵大多具有吸溼功能”這一特性入手,層層推進,說明了灰塵的重要作用。

  此外,這三個自然段在結構上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先介紹灰塵的特點,然後再具體說明灰塵的作用,結尾都運用“假如沒有灰塵”這樣的句式,對其重要作用加以強調和總結。

  這篇說明文語言準確、生動,知識性、趣味性很強。作者運用了假設、列數字、對比等說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灰塵與人類的重要關係。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說明事物的表達方法。

  本節課我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整個流程是這樣的:首先我口述了兩個由於灰塵而引發的疾病事件,由此讓學生初步瞭解灰塵對於我們人類生活的危害,進而匯出“塵”,用說文解字方式解讀“塵”字,概括出它的特點,即小,緊接著要求學生從文中找出描寫灰塵大小的語句,並更中肯地概括其特點,即細小、微小;接著進入學文階段,先出示自主學習要求,即“默讀課文,找出描寫灰塵特點和作用的句子”,再透過小組討論交流想法,跟著全班交流,師相機引導學生透過抓住重點詞語、語句把握灰塵的特點、作用及作者所使用的說明方法,同時藉助自然風光圖片(灰塵的傑作)使學生更直觀地體會,並相機板書,在小結灰塵的特點和作用後師口述灰塵在軍事方面的作用,以此擴充學生的知識面;最後透過文章最後一句及第一段的學習體會作者對灰塵的讚美及概括灰塵的兩面性,以此再進行拓展,列舉生活中存在兩面性的事物,從而得出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具有其兩面性的結論。

  對於本節課的教學,我自認為教學思路很清晰,能把握住課文的重難點,能較好地補充文字的空白,使學生拓寬其知識面,跟學生很好地進行互動,跟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中交流知識。特別是我平時常能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在課堂上能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討,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培養其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雖然本節課學生的概括能力還達不到很好的要求,出現不夠精確的情況,在今後的學習中將再加大力度進行訓練。同時今後的課堂要更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去讀,創設出一種想讀就讀、會讀就讀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