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教學《解方程》這部分內容時,我一開始就有些擔心學生不容易學好。因為方程的思維方式和原來的解決問題思考方式完全不同,而學生已經習慣了那樣的思考模式,恐怕很難接受新的方法,即使這種方法的思維含量更少,完全不用拐彎抹角地思考,不用逆向思維。學生對於新的東西,總是因為不熟悉而否定它的簡便好用,因為對他來說用起來不熟練就是不方便的。其次是解方程、驗算、用方程解決問題等都需要固定的格式,學生要花時間適應這種格式記住這種格式,並熟練地應用也是一大難點。

  在五年級班上時,我是按照書上的杯子和水的重量這個例子展開教學。關鍵是抓住數量關係,按以前的方法,總重量—杯子的重量=水的重量。這裡的水用x表示,部分學生在列方程時習慣把未知數放到得數的位置,其中有兩種情況:x=250—100,250—100=x。然後我說明,列方程解決問題就是把實際情況最直接地表示出來,比如天平左邊是杯子和水,就寫100+x,右邊是砝碼250克,左右平衡,用等號連線,列成的方程就是100+x=250。

  接著教學怎麼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我讓學生自己來求x等於多少,學生都能解決。書上介紹的方法是兩邊同時減去同一個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但是學生的方法都是根據加法算式中各數的關係來求的:x=250—100,根據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即使有些學生說不清自己是用什麼方法,我也能看得出來是用這種方法。我懷疑書上的方法對學生來說並不合適,但是這種方法到底要不要學生掌握呢?我肯定了學生的方法,再從天平的原理出發介紹了書上的方法,然後問學生:你們喜歡哪種方法?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肯定了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說,那我們就用自己用得好的方法來求方程中的未知數。同時,介紹了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方程的解,求出方程的解的過程叫解方程。

  認識了概念後,要及時加以鞏固。我出了兩道題幫助學生鞏固概念。一是書上第57頁的做一做:x=3是方程5x=15的解嗎?x=2呢?本題意在加深學生對方程的解的理解,必須是正好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數。同時滲透方程的驗算。

  二是讓學生來解方程。學生很快能算出來,我告訴學生解方程的寫法跟我們以前的計算寫法不同,它有特定的格式,我一邊講解格式一邊板書。要求學生讀一讀解方程的過程,看是否理解,再在自己的本子上寫出過程。然後重新寫了一道加以鞏固。

  接下來的難點是驗算。我先講解怎麼驗算,再請學生來說驗算過程,然後把驗算過程也按照特定格式寫下來。

  學生作業反饋時,有幾個問題:

  一、用方程表示題目中的數量關係很多都用老方法;

  二、解方程的格式寫法容易出錯;

  三、方程的解的驗算過程不是很理解,經常出錯。

  作業講評時我們一起糾正了錯誤,概括了錯誤型別,要求學生避免這些錯誤,然而一些學生依然在重複原來的錯誤。這是數學教學中常有的現象,有些題目第一次用了錯誤的方法,往往糾正很多次還是習慣用錯誤的方法。

  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也有幾點想法:

  一、用方程來表示數量關係學生出現困難,是透過我的幫助列出方程,我並沒有及時讓學生鞏固方法;

  二、解方程、驗算的過程和格式的教學以我的講解為主,而那時我沒有想辦法很好的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學生練習時丟三落四較多。

  三、我的講解過多,學生自己的思考過少,類似於灌輸,學生學習較被動,到最後模仿解法和格式為主,卻沒有理解為什麼這樣寫,因此學生有時正確,有時出錯,沒有掌握好。

  四、這個教學內容對我們的學生來說,難點較多,而我並沒有為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減負思考,一股腦地把所有新的東西都倒給學生,造成學生超負荷。

  一個問題:根據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的方法要不要學生掌握?透過檢視資料,我知道了這種方法是和初中解方程學習接軌的,是新教材所做的一個改變。然而,在學生的學習中,都用這種方法解決的話,有些方程不太容易解,因此,我在後面的課中要求學生掌握這種方法,但不要求一定要用這種方法解方程。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迴圈小數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除法的意義,小數出發除法的計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也是新知。我在教學《迴圈小數》時,讓學生自己在計算的過程中發現新知,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不僅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表達和反省,也可以使學生學會如何去聆聽別人的意見並適當的評價,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這樣,既能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造能力,又能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教學時,我從學生的思維特點出發,先讓學生進行課前研究,知道有關迴圈小數的一些概念,再按迴圈小數的概念—迴圈節—寫法—豎式計算,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逐步加深對迴圈小數的認識,並注意讓學生在應用“新知”的過程中,加深對“新知”的理解,而豎式計算,對於學生來說並非“新知”,但是他們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時不可缺少的形象生動的模型,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嘗試著自己進行計算,同時引導學生做到哪一步就可以了,為什麼?把精力放在引導學生觀察豎式,發現規律上,使學生對“依次、不斷、重複出現”有了具體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很自然地進入“角色”。

  練習時,我採用各個擊破,在迴圈小數一課的練習時,我出了一組判斷題,其中有一題0.6666是迴圈小數,讓學生判斷對錯,並說明為什麼?在此基礎上,一改題目:要使0.6666成為迴圈小數,應怎麼改?在練習設計中,我採用了設疑的方法,如32.7272是迴圈小數嗎?這樣設疑,一是能針對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做進一步的思考,有利於加深對迴圈小數的認識,二是注意了結合數學內容訓練學生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而不是滿足於學生簡單的回答“是”或“不是”,這樣就能培養學生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和有條有理有根據地回答問題或敘述理由的能力。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五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分數加減混合運算人教版新課標

  分數加減混合運算,向來被老師們認為沒有什麼難點,但是學生很難掌握好,計算的正確率極低的一個數學難題。在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中帶分數的計算已經從新教材中剔除出去,相對而言被減數是1的連減或加減混合運算難度大一些,學生也比較生疏,在這被減數是“1“往往內隱在數量關係之中,這種實際問題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所以在新課之前我設計了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使學生加深對單位 “1”突破隱含條件“1”這個難點。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學生進行思考的時候,他才能掌握教材,怎樣才能把現在學習和即將學習的東西,變成學生樂於思考、分析和觀察的物件吧。”對課本上的例題呈現稍作處理,就為學生的創設提供了一定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易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滿足學生的成就感。生列式解決第 1和第2個問題時,既對上節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鞏固,也為進一步學習新知作好了準備;在解決第3個問題時,學生有了第1個問題基礎,很容易得到1/4+1/3=7/12,1-7/12=5/12。“誰能列出綜合算式?”“這個問題還可以怎樣列式解答?”在動態的問題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呈梯度上升,在此老師所作出的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調整,就是為了不斷地靠近學生,讓學生從容去認知、從容去研究、從容去建構。

  “計算不等於死算,計算追求巧算”,是課堂極力宣揚的主張,在通常情況下,分數加減混合計算可能按整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逐步通分,逐步計算,也就是分兩次通分進行計算。如果能夠很快找出三個分數的公分母,也可以採用一次通分的方法進行計算,這樣有時可以使得計算比較簡便,減少不必要的過程,對提高正確率相對也有保證,基於這一點,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給了學生一般的解決方法。如練一練計算5/9+2/3-2/5,先要求學生觀察三個分數的分母,發現9是3的倍數,那麼這三個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和5的最小公倍數;雖然教材沒有求三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教學要求,但是透過這樣的舉例說明學生很快就能掌握了,效果也不錯。另外在計算過程中,著力滲透一邊計算一邊約分化簡的思想,讓學生在追求巧算思想引領下,積極主動地去思考。這樣的安排既不違背教學要求,也讓學生在計算方法的選擇上留下一定的思考餘地,也有利於學生去創造、去發展,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計算品質,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受到數學學習過程的探索性,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成功的樂趣。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我的教學設計以複習通分和同分母分數相加減為匯入,教授新課分為三個活動:活動一,摺紙。讓學生透過摺紙活動進一步鞏固用分數表示陰影部分所佔總面積的幾分之幾,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學生展示摺紙的情況之後,引導學生對摺紙情況的進一步思考 如果要計算兩張紙的陰影部分加起來是多少,可以列出哪些算式?從而引出第二個活動:列算式。在這個活動中引導學生培養獨立思考和交流討論的能力。在進行小組彙報時,引導學生觀察列出的算式進行思考可以將算式分為幾類?在分類進行計算過程瞭解到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必要性,引出了第三個活動:探索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讓學生以1/2+1/4為例進行小組內的探討之後進行小組彙報,最後總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是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進行計算。

  現將本節課的教學得與失分析如下。

  肯定點:(1)本節課的設計中包含多次的小組討論,並讓較多的小組進行彙報,鼓勵學生嘗試多種演算法,讓學生體會演算法多樣性的理念。(2)設計摺紙活動,符合新課改的要求,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為主,讓學生在做中學。(3)在講解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注重算式的規範性。

  不足點:(1)設計過程中以複習通分為匯入,將學生的思維定勢在通分這個圈內,不利於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2)設計摺紙活動時,沒有完全發揮出摺紙的作用。這一部分可改進為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手中的摺紙進行計算。學生在摺紙進行計算過程中,引發思考透過摺紙進行計算較為複雜,有沒有較為簡便的方法呢?從而匯出從通分的角度進行討論。(3)在小結時,沒有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小結應交給學生,教師針對幾個學生的答案進行歸納,從而揭示異分母分數的算理。

  也許現在的我對於教學環節的設計以及學習評價的處理措施有些不成熟,但是我相信只要明確發展的方向和前進的動力,我們將能夠一步步地走向成熟。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本課是在前面學習了圓的概念和探索了點和圓的位置關係的基礎上繼續進行圓的有關概念的教學。而數學概念教學並不是單純地讓學生記憶概念,只有讓學生去探究知識、發現規律,才能真正的理解概念。因此,在設計本課時,我將著眼點放在了讓學生藉助圖形來直觀的體會和發現每個概念所具有的特徵,再在學生所發現和體會到的特徵的基礎上歸納概念。

  先來說說本節課中我認為較成功的地方:

  1.出示平面上的點與圓,讓學生把平面上的點按點與圓的三種位置關係分類,再隱藏圓外和圓內的點,保留圓上的點,連線圓上兩點引入弦的概念和直徑概念,使學生從上一節課的舊知中很自然的過渡到本節所要學的知識,不會覺得老師在強加概念給他,這是我認為本節課的第一個成功之處。

  2.在講同心圓與等圓的概念時,從樹葉落入湖面和奧運五環引入,把數學和生活實際銜接起來,創設了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情境,放飛了學生的想象的翅膀,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是有用的,有趣的,同時更便於學生理解所學的概念是本節課的另一成功之處。

  3.每講完一個概念,設計相應的練習,讓學生對所學的概念加以辨析,對本節中的重要性質,同圓或等圓的半徑相等,透過三個由淺入深的例題來加以鞏固,使學生能及時的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既能掌握知識,又能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是本課的又一成功之處。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積極改正的:

  1、教學組織形式改革。

  教學過程中,由於概念較多怕完不成教學任務,雖然很多地方都由學生去發現和體會概念的特徵,但這種體會和發現僅讓學生從觀察中得到。從整體情況來看,我引導地過於細緻,使得學生的思考、合作、交流其實都是隨著老師的思路在轉。我想如果能夠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去動手畫一畫,比較畫出的圖形之間的關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圓中的線段和弧,在全班交流的時候,對學生的發現進行有意識地梳理和提升,從而讓學生能夠形成自已的知識體系,可能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更好一些。因為這樣的學習過程才是充分提升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2、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出發。

  圓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學生對圓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如果不上這堂課,多數學生也能知道圓中最長的弦是直徑,但是讓學生去證明這個結論就有一定的難度了,還涉及到分類討論的思想,因此在這議一議的環節中,一是給學生思考時間比較少,仍有不少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這個證明的思路,二是這個結論在這裡證明可能不如放在後面學圓周角時證明好,因為學生剛剛接觸圓,認知水平還沒有達到這種程度。

  3、在例題教學中,注意及時進行方法引導。

  本節中的三個例題是對同圓或等圓的半徑相等這條性質的應用,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完成後面的幾個例題並不是困難的事,但教學並不是讓學生會做這些題,而是應讓學生體會這一類的問題,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解決,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教學的重點,在這裡沒有及時進行方法的總結是本課的遺憾之處。

  總之,我們認為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要多創造寬鬆的教學環境,要充分提供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真正經歷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讓學生自已親身去感受數學,從而獲得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我將不斷地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一年一度的小組教學活動結束了。根據學校要求,本學期小組教學活動的目的是:落實課標精神,凸顯實效性,切實達到研討、提高的目的。加強組際之間的教學交流與研討,促進學科整合。

  在學校教研室的領導下,我組教師思想重視、行動落實、團結協作出色的完成了本次教學活動。

  縱觀本次小組教學,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成功之處:

  一.合理制定教學目標

  全組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能依據課程標準,從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著手。教師在課前備學生、備教材、備相關的教學資源,並能根據具體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落實各分目標中有所側重,使教學目標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教學目標的表述也能夠以學生為主體,有的老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還注重了層次性,即既有基礎性目標,又有發展性目標。基礎性目標要求全體學生必須掌握和達成,同時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差異設定了發展性的分層目標,使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有的老師在教學中特別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使得學生在得到知識的同時又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和人文的關懷。

  二.科學處理教學內容

  “迴圈小數”是學生較難地理解和表述的一個概念,特別是表達其意義的一些抽象說法,學生難以理解。教材透過除法的例項,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使學生掌握迴圈小數的特徵,理解迴圈小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認識迴圈節、純迴圈小數和混迴圈小數,並學習迴圈小數的簡便寫法。可是對於多數學生這是全新內容,也是難點內容。為了達到研討的目的,董老師選擇了這個知識作為小組教學的內容。在複習環節中教師透過有效的提問調出了學生的原有認知,使學生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根據學生認知基礎和知識的難易程度,董老師大膽的調整了教材例題的編排順序。

  根據進度安排,其他老師選擇了“整理複習”這個內容上課。雖然這是一節計算課,看起來知識比較簡單,但是老師們卻都上出了新意。在課上引導學生探究的味道非常濃厚。王鳳仙老師能結合單元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並引進身邊的、鮮活的、與小學生密切相關的社會問題和生活問題作為教學資源,以拓展學習的內容。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根據學生的學力,對教學內容作適當的調整和處理,確保了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鄭琴老師能注意學習內容的生成性,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透過質疑、探究所生成的問題,注意從中吸取與教學目標相符,有利於學生髮展的內容作為教學內容的補充,讓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三.努力最佳化教學過程

  全組老師能結合學科特點,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吸引學生、卓有成效的學習活動。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用腦想、用嘴說、用手操作,在情境體驗、討論交流等過程中探究事實,體驗過程,尋找結論。在教學中,各種學習方式都有所體現,例體驗式學習、合作式學習、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結合等等。

  老師能在教學過程中營造和諧的氛圍,與學生平等交流並認真做好點撥引導,在保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前提下,對學生的交流予以補充、修正、歸納和提升,使學生學有所悟,學有所得。

  老師能根據教學的需要,適時適量適度地運用現代資訊科技和網路資源。透過設計媒體課件,使得平面的內容立體化,抽象的內容具體化,靜態的內容動態化,使學生樂學易懂,大大提高了教學的實效性。

  老師能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獨立思考、專心傾聽、相互補充、智慧共享,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確保了教學活動的高密度、快節奏、大容量、實效性。

  透過這次教學活動老師們相互支援,相互鼓勵,在語言的交流、思維的碰撞中一個個靈感產生了,一個絕妙的環節生成了。在這其中老師的思想認識、教研能力得到了提高和鍛鍊,從而產生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反思自己的教學,也不僅使我們產生了這樣的問題:

  我們還缺少一種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有針對性反思的意識。

  儘管老師們課後都進行了書面的課後反思,但缺少針對自己課的“亮”與“暗”進行剖析,找到了真正的原因並提出了改進的策略。所以今後在教研中,我們應當加強老師們教學反思,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談談自己的成功之處與不當之處,從而有待於日後的逐步改進與提高。

  總之,透過此次小組教學活動,教師們投身課改的積極性正日益高漲,教學素養、教學水平正日趨提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數學廣角》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材的最後一個單元,由於本人對這一教學內容並不熟悉,於是在上這個單元之前,我仔細觀看有關這方面的教學影片,體會如下:

  一、儘量體現教材意圖

  從教學過程的設計來看,我們可以看出教者在準備上還是挺足的,特別在資訊的收集上,教師很花費了一定的心思。老師把這節課當作實踐活動課來教學,用一節課來完成有關編碼的內容,這樣把重點就放在認識與編碼兩塊內容上,一般老師就教學身份證號碼,而對郵政編碼少有涉及,往往是一筆帶過,這樣設計非常有道理。但教材是怎樣的呢?我也查閱了人教版教材,《數字與編碼》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里內容,教材說明把這部分的內容分三節課教學,我個人認為,第一節課教學例1例2,主要是對一些編碼如郵政編碼和身份證號碼的認識,第二課時教學如何進行編碼,第三課時進行綜合練習。所以教者就根據教材的安排,把這節課著重的放在對編碼特別是身份證號碼的認識上,讓學生初步去嘗試,充分體現教材意圖。

  二、儘量體現“數學味”

  數學味或者說數學化是現在數學課堂提倡的理念,是我們所追求的,編碼的很多知識都是已定知識,如果純粹讓學生了解這些編碼的話,那麼一味講解學生可能更容易獲得知識,但這樣很容易上成是常識課或者生活指導課,怎樣體現出數學味呢,怎樣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與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數字編碼呢?老師在本節課做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不同地區的身份站證號碼,讓學生經歷多次觀察、比較、分析這些編碼,在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中,加強橫向與縱向數學化的過程,使學生能從身份證號碼的具體例項中初步瞭解蘊含其中的一些簡單資訊和編碼的含義,探索出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

  三、儘量體現方法滲透

  本節課中教者還力圖滲透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如觀察,比較,分析、猜測等方法始終貫穿著整節課。我覺得,如果單單讓學生獲得一些有關編碼的知識似乎意義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編碼也不可能在一節課中一一認識,只有具備了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樂於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認識編碼乃至認識更多更廣的生活世界,這也是我們教師要在教學中經常要體現地重要思想。

  當然本節課聽完之後,還有幾點考慮,願與大家思考與討論:

  1、怎樣更科學讓學生認識編碼?如何讓學生更有興趣走進編碼世界?

  2、一節課就讓學生接觸身份證號碼,單薄嗎?

  3、在這樣的課中怎樣進行更有效的探究與學習?

  4、怎樣教學生查閱資料?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該資訊窗呈現的是布藝興趣小組做蝴蝶結的情境,透過呈現的資訊:第一布藝興趣小組做了8個蝴蝶結,完成了本組計劃的2/5。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從而引出對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實際問題的學習。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以及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來學習的。因為分數乘法的意義有了擴充套件,相應的分數除法的具體含義也有了擴充套件,從而產生了新的問題,這種問題歷來都是教學中的難點,當這種問題與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混合在一起時,學生還是不好判斷。

  以往教材教學這個問題,緊密聯絡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先用方程來解答,再直接列式用分數除法來解答。而在本教材中,突出強調了用方程解答這種方法。原因有二,一是減少人為製造學習的困難,二是與初中代數的學習接軌。

  教材中的第一個紅點標示的問題:第一布藝興趣小組計劃做多少個蝴蝶結?屬於同一種量中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教材藉助線段圖來分析數量關係,然後根據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寫出等量關係式,列方程解答。對於如何檢驗,教材則給學生留下了空間,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檢驗,這有利於學生養成自我反思、檢查的習慣。

  教材中第二個紅點標示的問題,也是解決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實際問題。與第一個不同的是,涉及到了兩種量,同樣藉助線段圖來分析數量關係,在對兩種量相比較的同時,聯絡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列出等量關係式,然後再設未知數列出相應的方程並求解。兩個紅點部分的共同特點都是求單位“1”。

  教材中自主練習設定的內容較多,有對前面計算方法的鞏固,也有很多聯絡實際解決的問題。使用時,教師可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及教學需要,調整練習的順序。

  本資訊窗建議課時數:2課時。第一課時為新授課,教學資訊窗、合作探索及自主練習中的1—3、5、6題,第二課時完成其餘練習。必要的話還可以增補題目內容,增加一課時。

  對第一課時的教學提出如下建議

  教學時,教師可以承接前面資訊窗內容的資訊,直接出示蝴蝶結情境圖中相關的數學資訊,然後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合作探索”中第一個紅點部分,要首先引導學生分析,尋找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可以有意引導學生畫圖分析。透過對線段圖的分析,使學生找到數量關係式,讓學生列式計算。即:根據8個蝴蝶結佔計劃的2/5,引導學生討論得出:計劃做的個數×2/5=已做的個數。

  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方法:算術法和方程。全班交流時,可讓學生談談自己這樣做的理由。對於含有分數乘法的方程,第一次出現,所以要注意展示求解的過程,並引導學生進行檢驗。解方程:x×2/5 =8,等號左右兩邊同時乘5/2相對簡捷,如果有學生用這種方法,應該給予鼓勵。最後,教師應該讓學生理解:列方程解決問題的優勢在於未知量參與列式,使思維變成順向,在遇到“已知一個數的幾分這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問題時,用方程解更簡捷。

  第二個紅點部分,教學的題目與第一個紅點部分的區別就在於,第一個紅點問題是部分與整體的關係,第二個紅點部分是兩個量之間的關係,在解決時也可以讓學生畫出線段圖來分析題意,根據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寫出等量關係:第一小組的人數×3/4 =第二小組的人數,然後放手讓學生列方程獨立解決,最後全班交流訂正。之後師生共同回顧,解決“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問題時,需要先找出題中等量關係,然後列方程解答。在整個探索過程中,一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係;二要規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關於自主練習。

  第1、7、10題屬於直接計算類題目,其中第7題是混合性的口算,注意引導學生看清、算準;第10題採用方程的形式進行的基本練習,一要關注學生計算的過程,二要注意規範學生的書寫格式。

  第4題是一道比較大小的題目。學生已經探索過分數乘法中積與因數的大小關係、分數除法中商與被除數的大小關係,練習時,可先對這些關係在比較中進行回顧,儘量引導學生運用已發現的規律進行判斷。交流時,要讓學生說清判斷的思路,以進一步提高計算的靈活性與快捷性。

  第2、3、5、6、8、9、11、12、13、14、15、16、17、18題,都是密切聯絡實際生活而設定的問題,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根據每道題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常識和品德教育。

  其中第5題屬於資訊窗2中所學的舊知;

  第13題是分數乘法、分數除法的對比性練習的題目,在學生獨立解決之後,應引導學生對前兩個問題進行對比,明確兩題的解題思路是相同的,即都要分析等量關係,不同的是,已知與未知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同。

  第14題是分數乘法與除法實際應用中對比的題目。第一小題用除法解答;第二小題用乘法解答。交流時,引導學生說出等量關係,對兩個小題進行比較。

  第17題是綜合應用分數乘除法解決問題的題目,三個問題互相聯絡。練習時,注意讓學生分析等量關係,正確選擇乘法或方程解,明確不同解法的特點。

  第18題,先要帶領學生看明白表格中的已知條件,既要先用方程求出參加投票的'總人數,又要根據總人數用乘法求出不滿意的人數,還要組織學生提出其他問題,其他問題可不限於分數乘、除法的,可以是加、減法的。

  第19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的題目。可採用假設法,引導學生透過計算把a、b、c表示的是多少分別表示出來,再比較。如:a÷1/4=b÷1=c÷1/13,假設等於1,那麼a=1/4 b=1 c=1/13 ,所以b >a >c ;也可以根據除數的大小比較商大小的規律來排序;也可以把“除”轉為“乘”即轉為a×4=b×1=c×13,透過分析再排序;也可假設a(或b或c)等於一個具體數,分別求出b、c(a、c;a、b)後再排序等等。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新教材中的“數學廣角”一直是教師感嘆難教、學生感覺難學的內容,這次“找次品”也不例外。我在教學本節課後,感觸很多。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這樣一句話:“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學習活動對他們來說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悅的體驗。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的引導能讓學生對學習的程式、方式、方法、策略等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引導者、合作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因而對一個問題的解決,不是要教師將現成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並體驗成功的喜悅。為此,本節課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獨立探索、儘量地顯現他們的不同稱法,最後透過對比發現結論。如我首先安排了從3瓶、5瓶藥中找次品,採取學生動手實踐、小組討論、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學。其次安排了9瓶藥中找次品,透過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說出各種找次品的方法,從而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並要求學生歸納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從而讓學生經歷由多樣化過渡到最佳化的思維過程。如分幾份最好?每份幾個最好?引導學生髮現把藥瓶分成3份稱的方法最好,進一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來。

  隨著課後進一步的研討和交流,特別是自己一個人冷靜地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冷靜地思考後,發現諸多問題:

  1、學生的情緒狀態有低走的嫌疑;整堂課學生的情緒是比較低的,課堂氣氛也是較緊張的。學生情緒最高的是玩遊戲的時候,在課堂的後段,學生的情緒沒有開始高。2、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我發現,過多的師生對話充斥整堂課,缺乏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衝突,這是這堂課的癥結所在。從聽課老師的反映和課堂上學生的表現看,問題還較嚴重。

  3、教師語言的把握和引導還要加強。一個深刻的數學思想確實能快捷地解決一個複雜的問題,而且這應該也是數學課堂教學追求的方向。但一個深刻的數學思想,想要讓學生在這一堂課上理解,消化並能在日後的問題解決中加以運用,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師有著高超的語言藝術,以什麼方式詮釋,什麼時候,說到什麼火候,很關鍵。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面對新的教學內容,我們習慣性的反應就是“難”,可經過這次歷練,我才發現不是教材難,而是自己太“懶”,不願意去學習,不願意去思索,其實方法總比困難多。有效的課堂需要精心的預設,有效的課堂需要不斷反思。

  我想感謝,感謝學校給了我這次難得可以鍛鍊的好機會.正因為如此我深刻的體會到當老師不容易,自己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採取提出問題,學生在交流中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探究能力。在交流中以優幫差,達到了均衡發展。關注了學困生的學習。活動效果和預設結果達成一致。練習時的每一題都注重讓學生說出思考過程。每一道練習題都讓學生先做到單位的統一。

  重新設計需要改進的地方:

  1、單位的統一,讓學生自覺養成習慣。

  2、平方、立方加強區別,不要讓學生形成一種剛學了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受慣性思維的影響,急於求成出現錯誤。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學生在四年級已掌握了求數的近似值的知識和小數乘法,因此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在求出積之後,能夠根據題目要求或者現實需要,把積保留若干位小數,所以這節課更多的是讓學生了解根據客觀生活需要對於乘積進行位數保留。

  透過學生填表、比較結果,使學生在比較中體驗和直觀感受到經驗的提升,透過創設超市購物情景,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找出答案,解決實際問題。再出示例6學生就比較好理解求近似數的方法,也瞭解了求近似數的意義,在練習設計中,我注意習題形式多樣、難度適當,既鞏固了本課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進一步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數學的理念。

  儘管如此,我發現有些同學還存在問題,針對班上學生的基礎較薄弱,如何在短期內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這將是後期教學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這節課是在五年級學生剛剛經歷了等式的性質的學習和解簡單的方程的基礎上進行的,本節的重點是:如何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和綜合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難點是:找到題目中未知量與已知量之間的數量關係、等量關係,掌握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

  我校的五年級學生基礎知識非常紮實,不僅能熟練地解決已學的一步計算的簡單方程,而且,根據課堂上練習時的觀察,一半的學生在新授之前已經掌握了ax+b=c,ax-b=c的解法。從課堂發言看,這些學生並不是運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有的班級學生學會了移項的方法解題,有的是根據等式中各個量間的關係來解方程,比如2x-22=64,部分學生把2x看作被減數,運用被減數=減數+差的關係式得出2x=64+22後,輕鬆解答方程。可見不少班級老師已經在教學時拓展了更復雜的方程的解法。再經過共同學習後學生已經熟練地掌握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但找到題目中未知量與已知量之間的數量關係、等量關係仍然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許多學生能順利列出方程但是對等量關係式卻表達不清,這種現象在歷年的教學中均有體現。

  用方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關鍵在於讓學生能正確尋找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式。掌握了數量關係式,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缺乏這樣的訓練,對如何分析數量關係沒有一定的基礎和經驗。在例1教學時,學生找等量關係的時候還是比較困難,究其原因,大多是直接把大雁塔和小雁塔的高度比較,而沒有和小雁塔高度的2倍去比較。等量關係猶如解題的柺杖,一定要讓學生認真閱讀,仔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恰當地引導。

  一、抓住關鍵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解決實際問題首先要引導學生分析題目的條件和問題,找出題目中的關鍵句,根據關鍵句找出題目中的直接的相等關係,這樣可以便於學生列出方程,解答問題。如:例1中的關鍵句: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根據這句話學生的思維就會直覺的寫出這樣的相等關係: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 2-22。(學生的表現也驗證了這是學生最容易想到的數量關係式。)再引導學生找出已知量與未知量,根據等量關係式列出方程。 透過學習和思考,學生就會很快掌握類似這樣的一個數比另一個數的幾倍多幾(或少幾)的實際問題,就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直覺思考 一個數=另一個數倍數幾這種相等關係,。因此學生如果學會抓住關鍵句分析與思考, 能很快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對學生的直覺頓悟思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重視互動交流,提高學生表達能力。

  在分析關鍵句的同時,我們不能僅僅侷限於會解答實際問題的層面上,要透過找出關鍵句、分析關鍵句、交流關鍵句等手段,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關注他人的方法和過程,理解他人的思維方法,透過交流與學習相互補充和提高。因此,在教學這部分知識的同時,還應指導學生透過互幫互學,在交流中促進學生思維的有效組織與思考,便於學生很好的組織自己的語言,理清自己的思維,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教學本課後,我還有一個想法:在例2的教學中將引導學生透過畫線段圖來理解數量之間的等量關係。那能否在例1教學中也靈活運用這樣的方法呢?我想一定能促進對學生對數量關係的分析。今後將在教學實踐中試行。)

  總之,教學此單元內容時在學生的數量關係的分析上還要多花時間,多幫助學生,磨刀不誤砍柴功,為了能讓學生順利掌握新知,要始終把數量關係式的訓練作為教學的主線貫穿在教學過程中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學習整數乘以分數的計算方法,讓學生親自經歷探究整數乘以分數的計算原理,學生能夠熟練準確的計算整數乘以分數。

  能力目標:

  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探究有關的數學資訊,發展初步的分數乘法的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感受到分數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習數學的良好興趣。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熟練的計算整數乘以分數

  【教學難點】培養學習數學的良好興趣。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教師出示教學板書,請學生計算下列分數加減運算題。

  教師:來回巡視學生的做題情況,並提問學生說說自己如何計算的?

  學生尋找完畢,紛紛舉手準備回答問題。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先通分,再進行分子與分子相加減;分母不變?)並注意更正學生的錯誤和表揚回答問題的同學。

  二、講授新課

  同學們我們學習一種新的運算:分數乘法,讓學生想一想什麼是分數乘法?

  學生同桌之間討論,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

  教師板書例題,讓學生想一想如何計算?

  學生列出算式3× =,學生同桌之間相互討論,如何計算整數乘以分數?

  教師提問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計算的?

  (學生1:3× = = ;學生2:3× = = = = ??)

  教師和學生總結整數乘以分數的計算方法,整數乘以分數,只把整數乘以分子,分母不變。)

  三、鞏固練習:

  1、做課本2頁塗一塗,算一算,2個 的和是多少?

  2、讓學生熟練計算,教師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計算方法。

  做課本試一試1、2題。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提問學生回答)

  分數乘法

  3× = = 3× = = = =

  分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整數乘以分數,只把整數乘以分子,分母不變。)

  【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讓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和整數相乘的計算方法。依據知識的遷移,我首先進行了必要的鋪墊,複習整數乘法的意義,利用知識之間的聯絡,使學生順利掌握“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意義相同”。同時,複習分數加法,為後續教學鋪墊。

  在教學分數乘法在過程中約分時,書上的例題是:6×5/9,並且列出兩種做法讓學生進行比較。但我覺得這道題並不能體現在計算過程中先約分的優越性,因此,我在教學完例題之後將題目深化,變成“6×17/18”,並且和同學們一起比賽誰做得快。如果哪位學生是用整數直接乘以分子的,速度當然會很慢,當做得最快的同學展示自己的做法時,其他同學恍然大悟,深刻體會到計算過程中先約分,可以化繁為簡。這樣,學生在做分數乘法時,不僅僅滿足於“分子和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而是記住“能約分的要約分”這一要點。

  第二課時 分數乘法(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習整數乘以分數的計算方法,讓學生親自經歷探究整數乘以分數的計算原理,

  學生能夠熟練準確的計算整數乘以分數。

  能力目標: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探究有關的數學資訊,發展初步的分數乘法的能力。 情感目標:使學生感受到分數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習數學的良好興趣。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熟練的計算整數乘以分數 。

  【教學難點】發展初步的分數乘法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匯入:

  教師出示教學板書,請學生計算下列分數加減運算題。

  4×

  教師:來回巡視學生的做題情況,並提問學生說說自己如何計算的?

  學生尋找完畢,紛紛舉手準備回答問題。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先通分,再進行分子與分子相加減;分母不變。)並注意更正學生的錯誤和表揚回答問題的同學。

  二、講授新課

  同學們我們學習一種新的運算:分數乘法,讓學生想一想什麼是分數乘法?

  學生同桌之間討論,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

  教師板書例題,讓學生想一想如何計算?

  學生列出算式3× =,學生同桌之間相互討論,如何計算整數乘以分數?

  教師提問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計算的?

  (學生1:3× = = ;學生2:3× = = = = ??)

  教師和學生總結整數乘以分數的計算方法,整數乘以分數,只把整數乘以分子,分母不變。)

  三、鞏固練習:

  1、做課本2頁塗一塗,算一算,2個 的和是多少?

  讓學生熟練計算,教師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計算方法。

  2、做課本試一試1、2題。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提問學生回答)

  【板書設計】

  分數乘法

  3× = = 3× = = = =

  分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整數乘以分數,只把整數乘以分子,分母不變。)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的內容是分數乘法(二),重點是分數乘法意義的拓展——“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這部分內容既是這個單元的重點,也是這個單元的難點。

  從學生認識過程來看,這部分知識的基礎是分數意義和整數乘法的意義。在教學中我突出了類比遷移和數形結合的方法,教材的例題是——“小紅有6個蘋果,淘氣的蘋果數是

  小紅的1/2,笑笑的蘋果數是小紅的1/3”,根據呈現的已知條件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笑笑有幾個蘋果?淘氣有幾個蘋果”然後教師引導學生先用圖形表示出“笑笑的蘋果數是小紅的2倍,淘氣的蘋果數是小紅的1/2”,再列出算式,最後嘗試解釋算式表示的意義。這樣把將分數意義以圖的形式呈現,做到“以形論數”,再透過對圖的理解抽象出問題實質就是求“一個數的幾倍(幾分之幾)是多少”,運用類比的方法得出“求6的2倍是多少”和“求6的1/2是多少”都用乘法,進而列出算式,完成“以數表形”,使學生理解“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的道理。

  在教學中出現生活中的數學,“一個書包原價30元,打九折的價錢是多少元?”其中打折的意思部分學生還是難以理解,應該再鞏固打折型別的題目。

  第三課時 分數乘法(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繼續學習整數乘以分數的計算方法,讓學生能夠計算整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學

  生能夠熟練準確的計算出一個整數乘以不同分數的結果。

  能力目標: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探究有關的數學資訊,發展初步的分數乘法的能力。 情感目標:使學生感受到分數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習數學的良好興趣。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熟練的計算出整數乘以不同分數的結果。

  【教學難點】分數乘法的實際應用。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教師出示教學板書,請學生計算下列分數乘法運算題。

  教師:來回巡視學生的做題情況,並提問學生說說自己如何計算的?

  學生尋找完畢,紛紛舉手準備回答問題。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整數乘以分數,整數乘以分子,分母不變。注意兩種約分方式。)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一、教學應還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

  讓學生自主探索,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本節課我在這一主導思想的引領下,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各種學習情境。請學生摺紙與塗色,並在學生的摺紙與塗色中,不提任何規定性的要求,同樣在學生自己列出算式後,請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算式,結合作品圖進行估算,探索演算法,講解做法,對這些做法進行全面評析,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學生說得精彩極了,把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中會出現的問題,如結果約分,是假分數可以化成帶分數,通分時用最小公倍數做公分母簡單等各種情況全部剖析清楚。當得到老師的認可時,他們興趣盎然。整個過程,我沒有評析對錯,是否科學、合理,而是在學生的探索中一一澄清,真正做到了讓每一個學生經歷了數學化和再創造的學習探究過程,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二、教師應成為善於挖掘教材的優秀挖掘者,善於設計的設計師。

  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是一個全新的知識,也是分數加減法中的一個難點。為了化難為易,我打破教材的設計,從學生喜歡的摺紙活動入手,引出異分母分數加法的四個有代表性的算式,並且讓學生先估算,後計算,為學生的後續學習做好準備。在挖掘教材的過程中,我意識到異分母分數減法也不容忽視,尤其是含有帶分數的減法,於是丟擲瞭如何驗算它們這一問題,不僅使學生學會了驗算,而且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異分母分數減法的學習,可謂巧妙的設計,取得一舉兩得的功效。最後的練習也可以說恰到好處,很好地體現了把計算問題還原到實際生活情境中的數學思想,學生在興趣盎然中把課堂教學再一次推向**,它不是給這節課化上句號,而是添上了一個問號,使學生的思考從課內延展到課外。實踐再一次證明,教師做好挖掘者、設計師,給學生一個廣闊的漁場,讓學生自己提供相關的學習素材,會使他們對知識有更全面、更系統的領悟。這樣的學習,既有溫度,又有深度。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這節課是小數乗整數的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理解小數乗整數的意義,掌握小數乗整數的計算法則,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新知的能力。為了能讓學生輕鬆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複習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及整數乘法中由因數變化引起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生學習“小數乘整數”做好了鋪墊,尤其是掌握了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習小數乗整數的算理有很大的幫助。

  二、創設了一個“購買風箏”的情境,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數乗整數的學習內容,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學習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如解決實際問題時,我讓學生小組合作思考交流解決的方法,在師生的交流學習中,讓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計算方法,從而得到許多有創造性的解決辦法。然後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方法。

  總之,這節課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思考交流的學習中,給不同的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課前,對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擔心幾點:1、學生能不能理解例題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2、學生能不能發現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之和?3、下午上新課,效果會不會不如早晨?學生會不會有意見?

  例題出示,提出問題,列式、估算,都沒問題。提出用豎式計算後,學生埋頭計算,自己巡視了一圈,個別學生不知道如何計算,便輕聲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數進行計算;個別學生面對1008,雖然把小數點點在了兩個0之間,卻不知道為什麼點在這。告訴我看估算結果的;多數學生知道,因為兩個因數都乘10,積就乘100,要使原來的積不變,需要將現在的積除以100。幾個學生一說整個計算過程,其他學生恍然“哦!原來使這樣啊!”於是一通都通。“試一試”自然沒問題。計算法則耶使學生自己總結的。因為在小數乘整數的教學中很注意讓學生總結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所以在這裡只要在“看因數中有幾位小數”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後黑板上只有五個字“算、看、數、點、化”。提醒學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

  今天的例2依舊利用下午第二節課上的,例題出示,說說有關數學資訊,提出第一個問題後學生自己列豎式計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講解就說出了在“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來補足”的注意點。後面的“試一試”自然一帆風順。

  從兩天的作業看,學生出錯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錯,不進位、看錯數,7×7=46等。所以對這部分自己的評判是“過!”下週一上例3。

  課後沒事,寫“教學反思”,感受是:“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和移動小數點位數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基礎上教學的。雖然最初擔心學生不理解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的和。但是,由於自己在教學小數乘整數時非常注意讓學生透過計算整理計算法則,發現注意點(能化簡的要化簡,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補足),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學中自己才輕輕鬆鬆地完成教學任務。

  透過這兩個例題的順利教學,提醒自己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於每單元的知識教學,一定要踏踏實實的講解到位,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注重雙基的訓練,每個知識點都要讓學生過。不要炒夾生飯,這樣才能讓自己後期的教學順利進行。

  2、學生的學情不一樣,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礎也不同,要儘量抓住課堂上的四十分鐘,多關注後進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多給他們說話、板演的機會。

  3、課前注意鑽研教材,注意要教學的內容與前期教學內容及後期教學內容的聯絡,對學生學習情況要清楚地瞭解,對學生可能出現疑問的地方進行預設,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要隨機應變。”

  求積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注重“創設情境”是《數學課程標準》中一個新的亮點。它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然而,“創設情境”是教師個人的任務還是由師生共同完成,是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兩種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積的近似值”教學,談幾點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師備課時一個人精心設計好,避免問題由教師提出來,避免學生始終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自然生成問題情境。本課教學從討論“買菜時應該考慮瞭解哪些資訊呢”入手,瞭解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的真實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學生看法的基礎上提供相關資訊,使每位學生都成為情境的創設者。本課還創設了“填寫發票”的問題情境,透過聯絡剛才大家解決的問題,提出“你能幫賣方填寫一張發票嗎?”,使學生產生“填寫發票”的需要。然後指導學生親自嘗試填寫發票的過程,在填寫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填寫發票的方法,從而獲得了“必要的數學”。在這個解決問題的情境中,思考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根據學生隨時出現的問題加以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始終是問題情境的主動參與者。創設情境並非是教師的專利,教師應該積極引導每位學生參與到情境設計的過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其次,要避免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而造成的資訊量比較少,討論的焦點要避免停留在“積應該保留幾位小數”上,要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積的近似值”的應用價值。本課教學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根據計算結果幫賣方開發票寫金額)產生疑惑,並嘗試自己解決,進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達成共識(錢應根據實際情況保留兩位小數),再進而能正確運用於實際生活中。

  最後,要充分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資訊量,力求針對性強,且具較強的開放性。學生討論的焦點也最終落腳在“哪種結果更合理”上。從而在討論合理性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積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力求每位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在例5教學後,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加深理解:其一,舉出老師生活中購買東西的例子,有的錢保留一位小數(商場不收分了),有的錢保留整數(自由市場討價還價,瞭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讓學生認識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保留;其二,透過一道應用題的練習,讓學生按老師的要求進行多次保留,比較哪個值最精確,從而讓學生明確,數位越多越精確;其三,安排一道計算結果正好是兩位小數不需要保留的應用題,讓學生明確取近似值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在最後的鞏固練習中結合生活實際,根據3個商場的價目表,讓學生設計購買3樣東西的方案,由於學生要考慮到價格、質量、路程、時間、信譽等問題,因此出現了多種方案,是一道開放題。學生既得到了技能訓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連乘、乘加、乘減”是“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內容。生活中需要用連乘獲乘加、乘減解決的實際問題很多,教材選擇了“學校圖書室用正方形瓷磚鋪地”這一學生較為熟悉的素材,設計了“用100塊瓷磚來鋪,夠嗎?110塊呢?”的問題情境。透過解決這一問題,呈現了小數連乘、乘加兩種算式,透過這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小數連乘、乘加運算,使學生體會到小數的混合運算順序和整數的一樣,小數的混合運算也是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有了整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經驗,學習本節課的內容並不困難。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學時應當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道理一樣,避免盲目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因此本節課,我努力做好以下兩點:(1)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現代教育中,知識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實現創新的手段。因此,要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並不難,完全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但這樣一來,學生對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就相當於死記硬背。所以,本課我採用教材給我們提供的情境,啟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並同時體會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和整數的相同。(2)把數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把數學活動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如:從學生們較為熟悉的鋪地磚的活動引入,使學生易於從生活經驗出發,便於學生的理解,也便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認同本節課所要領悟的規律。鞏固練習時,我特別注意應用本課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良好情感。

  “連乘、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連乘、乘加、乘減”是“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內容。生活中需要用連乘獲乘加、乘減解決的實際問題很多,教材選擇了“學校圖書室用正方形瓷磚鋪地”這一學生較為熟悉的素材,設計了“用100塊瓷磚來鋪,夠嗎?110塊呢?”的問題情境。透過解決這一問題,呈現了小數連乘、乘加兩種算式,透過這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小數連乘、乘加運算,使學生體會到小數的混合運算順序和整數的一樣,小數的混合運算也是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有了整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經驗,學習本節課的內容並不困難。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學時應當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道理一樣,避免盲目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因此本節課,我努力做好以下兩點:(1)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現代教育中,知識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實現創新的手段。因此,要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並不難,完全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但這樣一來,學生對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就相當於死記硬背。所以,本課我採用教材給我們提供的情境,啟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並同時體會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和整數的相同。(2)把數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把數學活動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如:從學生們較為熟悉的鋪地磚的活動引入,使學生易於從生活經驗出發,便於學生的理解,也便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認同本節課所要領悟的規律。鞏固練習時,我特別注意應用本課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良好情感。

  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教學反思

  這節課主要使學生理解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在小數乘法中同樣適用。首先出示兩組算式: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商的近似值是在小數乘除法之後教學的,學生已經有了小數除法的基礎,且已經掌握了求積的近似值的方法。本節課旨在學生認識迴圈小數,並且會根據要求取迴圈小數的近似值。

  上課伊始,出示例7中的圖表,並根據要求列出算式40÷60。當我剛想提出要求時,發現有的學生已經做了起來。我並沒有阻止,而是繼續讓學生在計算中發現問題。算了一會後,發現有的學生抓耳撓腮,有的學生小聲的嘀咕,還有的乾脆停下了筆看同位的。知道學生遇到了困難,我故意問:“怎麼都不算了,有結果了嗎?”“沒有,除不完。”“怎麼可能呢?為什麼除不完?”“老師,真的除不完,你看,總是餘40,根本就除不完。”看來到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時候了。“想知道為什麼嗎?開啟書,看看你能從書上找到答案嗎?”話音剛落,利索的孩子早已經打開了課本讀了起來。一分鐘過後,學生們都發現了問題,知道了這是迴圈小數。但對於迴圈小數的知識,書上只是提到了定義,並沒有做過多的解釋。而學生想知道的並沒有停留在表面,瞧,有的孩子有疑問了:“老師,迴圈小數書上沒有說怎麼寫,該怎樣寫橫式呢?豎式要除到什麼時候?”提的好,看來好奇心已經很濃了。於是我讓學生開啟課本,讀一讀101頁的“你知道嗎”,從中獲取他想得到的答案。

  在學生得到想要的答案後,我順勢引導求迴圈小數的近似值的方法。如:保留兩位小數要除到第幾位,保留三位小數要除到第幾位等。有了前幾節課的基礎,再加上濃厚的興趣,學生很快探索出解決的方法,並用30分鐘的時間,高效率的完成了本課的任務。且在練習中也很少發現錯誤,讓我高興的同時也深深的意識到興趣對於學生來說多麼重要。

  反思前幾節課的教學,似乎除了灌輸乘除法的法則外就是大量的練習,但效果並不是多好,補充習題中的錯誤層出不窮。想來,計算課本來就是枯燥乏味的,大量的練習只能徒增學生的厭倦感,如果只是純粹的計算,怎麼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所以,在今後的計算課中,首先要激起學生探索的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享受成功感的同時,主動的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