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花花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窗花花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在小學階段的課程安排中,“設計應用”類課程佔了很大的比例。對於“設計應用”類課程的教學設計容易陷入兩個誤區:一是過於強調與“造型表現”類課程的區別,認為“設計應用”類課程只是圍繞“設計與工藝”展開媒材、工具、製作方法的選擇與使用,而忽視對學生這一製作主體感受和體驗的激發,從而使這一領域所強調的“創意”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二是許多教師放大了“物以致用”的思想,將其定位為“手工製作”,即強調製作過程和製作方法的`傳授、指導,從而使學習過程機械教條、作業呈現千人一面,所謂的創意也無從說起。
由於學生創作主體性和構思過程性的缺失,這類課程往往淪為“圖案設計”。其“審美性”的特點,也經常被理解為由造型的組合而實現的“裝飾性紋樣”。教師只是傳授一種固定的製作方法,因此,這樣的作業設計與呈現往往缺少內涵與表現力,同時也無法發展出學生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
所以,在對《窗花花》一課進行教學設計時,我首先考慮的便是學生創作的主體性和構思的過程性。即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他們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聯想,確立窗花創作的立意;並進而圍繞各自的立意,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造型嘗試、探究、選擇與設計,豐富作品的表現力。在此,我將《窗花花》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強調折、剪的過程,給出一個個小任務後,讓學生自己來探究各種折、剪方法,引導他們有預設、有目的地創作,培養思維能力。第二課時主要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圍繞他們的“喜歡”與“印象最深、感情最深的東西”,結合第一節課自主探究的折、剪方法,有預設地創作最後的作品。
經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由預設地去折、剪,剪出更豐富的窗花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