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橋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1

  《橋》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天黎明,一個村莊突遭洪水侵襲,100多人無路可逃,都瘋了似的向一座木橋擁去,情況十分危急。而老漢——一位即將退休的黨支部書記卻站在橋頭沉著冷靜地指揮人們有秩序地逃生,最後他和自己的兒子被洪水奪去了生命,故事的情節非常感人。因此,我針對這篇文章的特點,確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品味語言中深刻感悟老支書在危難面前所表現出來的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

  首先,我先是從字詞入手,先是引導學生學習有關描寫洪水的詞語,接著學習有關描寫老漢的詞語,最後聚焦文中的重點詞語“祭奠”。讓學生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掌握了這個詞語,也感受到了中華漢字的博大精深。

  其次,我從“祭奠”一詞入手,讓學生說說是誰祭奠誰,一切都顯得水到渠成了,自然理清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我放手讓學生在默讀課文中整體感悟,並讓學生抓住老漢的言行展開教學。如“老漢突然衝上前去,從隊伍裡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透過體會“衝、揪、兇得像豹子”等詞的感悟,學生體會到了老漢的不殉私情,捨己為人,並把自己的理解透過朗讀的形式表現出來。

  最後,我還關注文字的空白點引導學生展開合理想象,真正做到讀寫結合。如“老漢似乎要喊什麼,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讓學生想像,老漢會喊什麼呢?從而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進入文字。

  應該說,這節課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濃厚,始 終與老師密切配合。在理解句子時能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基本上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突出了重難點,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但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預設總是美好的,現實卻很殘酷,還存在些許多不足,如:語言表達不夠簡練,課文的高潮部分還欠火侯,對文字的解讀還不夠深入等。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詞語的教學不夠豐滿。如教學有關洪水這一組詞語之後,還可以結合文中的句子,或者圖文結合,讓學生加以體會想像洪水的可怕,可以更好地體會老漢的大公無私。

  2.課文的引讀有點牽強。在教學“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邊!”這一句話時,我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老支書想讓群眾更好、更快脫離洪水,沒有必要說那麼多話。我進行了三次引讀,但學生並沒有真正走進文字,沒有體會到老漢內心的真實感受。所以,我在進行引讀時就顯得有點牽強上,還只停留在表面上。

  3.讀寫結合還有待完善。當學生從老漢的言行中感受到老漢的大公無私之後,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筆:讓學生寫一寫洪水淹沒了小夥子,老漢可能會會對誰喊,會喊什麼。可以說,讀寫結合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讀寫結合更應該關注一課一得,這節課在寫作上是很有特色的,如短句,設定懸念,比喻擬人等。因此,我們要在讀寫結合中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進行小練筆,這樣的練筆才是有效的。

  4.課堂教學機智還有待提升。在練筆分享中,有一學生說老漢想對黨喊:他對不起黨,沒有完成黨交給的任務。針對學生的回答,我直接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完全可以讓學生進行一下頭腦風暴,說說自己的看法,這也許會成為課堂的教學亮點。

  教,然後思不足,方能進步!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2

  《橋》在教學中我至少講過兩遍,但是每次講完都覺得效果並不理想。面對生死關頭的緊迫,學生們並沒有體驗過,無法理解危機情況;而父母尤其是內斂的中國父母,對於孩子深沉的愛,有些需要細細品味才可見。這些對於學生理解這篇課文都產生了障礙。

  但是資訊科技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讓孩子對課文的內容有了直觀的理解。

  五年級的語文教學,第一課時一般是生字和課文大意,這篇文章兩個課時同等重要。第一課時我安排的是對於洪水的理解,藉助圖片和影片,讓學生了解洪水到來時的猛烈,逐漸上漲的危險,作者特殊的寫作表達手法。這些都為第二課時做了鋪墊。

  當我把課文段落放在螢幕上時,孩子們的注意力馬上吸引過來,他們很快的找出來人們驚慌失措的重點詞語。在朗讀時,也明顯比之前有了很大的進步。

  在安全地撤離了村民後,老漢才想起來自己的兒子。和前面一樣“吼”,但是用意和蘊含的情感卻截然不同了。動作“用力”“推”,飽含著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作者的表達簡潔卻意味深遠,孩子們能入情入境地體會父子情深。

  大愛無疆,大愛無私。我們經常會聽到這句話,而它究竟意味著什麼呢?課文其實就是描述了人間的大愛和父子間的小愛。

  作為村支書,他必須為村民考慮,他要忘卻自己,甚至自己的兒子,在村民面前,他和兒子都排在了後面。而作為一個父親,他當然愛著自己的兒子,所以在他們兩個人中,他首先想到讓兒子脫離危險。愛,是無言的,尤其這個老漢表現的淋漓盡致。

  這是對課文題目的解讀。橋,既是真實存在的那座繫著全村人性命的小木橋,也是老漢為了黨員和人民架起的心靈橋,讓“為人民服務”這句我們黨的宗旨落在了實處。

  語文課文的選編都十分的講究,可以說學無止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和含義,需要我們不斷的揣摩研究。這篇文章如果我再上第四次,第五次,估計感觸又不一樣,也許我的課件又會給學生呈現不同的內容。但是每一次的新發現,新感觸,都令我欣喜。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品味語言文字,重點感知老支書的感人形象,體會他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用生命維持求生的秩序、堅持求生的順序,將人民群眾利益看得高於一切的共產黨員的偉大情懷,讓學生從內心受到感動。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題目所蘊含的深刻含義:第一層,唯一求生之路──“窄窄的木橋”;第二層,老漢用自己及親人的生命搭設了鄉親得以逃生的橋──“生命橋”;第三層,老漢用他自身的光輝形象矗立起聯絡黨和人民群眾的無堅不摧的橋──“黨群橋”。

  教學過程

  一、直接引入,開門見山

  同學們,今天這堂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橋》。

  二、詞語入手,感受洪水的狂野與人們的恐慌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將大螢幕上的詞語,用直線在文中畫出來。(咆哮、狂奔、獰笑、放肆、勢不可擋)朗讀詞語,讀出詞語的感情色彩。

  2.讓我們回到課文,在語言文字中切身感受一下,並把自己的體會在句子旁作批註。 大螢幕出示:

  (1)“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像潑。像倒。”四個字,幾句話?及其簡短的字句,給你怎樣的感覺?讀出這突從天降的大雨、急雨。

  (2)“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裡狂奔而來,勢不可擋”。“勢不可擋”是什麼意思?還從哪裡讀出了洪水的來勢兇猛?

  (指名多人談體會、朗讀,隨機點評。)

  3.想不想看看這可怕的畫面?(播放錄影)如果你置身其中,心裡什麼感受?這是怎樣的關頭?你能用一個詞形容一下嗎?(相機板書:生死存亡)

  4.看看文中人們的表現,用線劃出並讀讀相關的句子。洪水中的人們是怎樣的反應,從哪裡體會到的?讓我們鑽進語言文字中間,讀出人們的慌亂來。(齊讀出示的句子)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人們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逃生!

  引讀。此時,東面西面沒有路。南面是一米高的洪水,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這意味著這座木橋是──(相機板書:唯一求生)引讀。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人們這樣的狀態,這唯一求生的木橋能不能助人們逃生?你從哪個詞感受到的?(再讀句子)

  5.過渡:就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人們都在驚恐、慌亂地逃生,唯獨誰例外?老漢早已先群眾一步站在了木橋前。

  三、品味語言文字,感受老漢光輝的形象與不朽的精神

  1.自讀課文第7~13自然段,從老漢的外貌、語言、動作感受老漢是個怎樣的人?劃出感受深刻的字句,並把感受試著寫在句旁。

  2.交流:

  (1)鎮定的老漢。

  “木橋前,沒腿深的水裡,站著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a.輕輕地讀,用心體會,一個“盯”字,你讀懂了老漢的心了嗎?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在想什麼?(相機板書:有序)

  b.理解“他像一座山”。

  “山”給人怎樣的感覺?(偉岸、高大、穩重)老漢沒有偉岸的身材,他的什麼給人山一般的感覺?(板書:鎮定)讀出一個鎮定的老漢!

  人們依賴老漢,他是人們心中的靠山啊!所以說──(再讀)

  你還從哪裡感受到人們對老漢求生的期盼?“人們停住腳,望著老漢。”一個“望”字,你從人們的眼神裡讀出了什麼?人們像往常一樣把求生的目光投向了他們擁戴的老漢。 c“.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邊!’”連用三個感嘆號,你體會到了什麼?(情況危急,必須有序:“排成一隊”,“黨員排在後邊!”)讀出指揮者的鎮定與果斷。

  (2)忘我的老漢。

  a.透過老漢的鎮定,你讀懂老漢這個人了嗎?“一百多號人依次從老漢身邊奔上木橋。”此情此景,你讀出什麼了?人們紛紛逃向了生的彼岸,只有老漢堅守在橋邊指揮。這是一個怎樣的老漢?(相機板書:忘我)這是一個置個人生死於不顧,一心想著他人的老漢啊!(讀句子)

  b.過渡:我們繼續用心靈感受這位老黨員。讀課文第14~23自然段,你感受到老漢是個怎樣的人?

  (3)無私的老漢。

  “老漢突然衝上前,從隊伍裡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a.哪些字詞刺痛了你的眼睛?為什麼?(揪、吼道、豹子)

  b.透過這些詞語,你讀懂老漢的心情了嗎?讀出老漢此時的焦急、惱火。

  c.他為什麼這樣惱火?他急什麼?火什麼?(此時,洪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了,情勢十萬火急,誰先走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啊!在老漢心中,群眾的生命高於一切!)(板書:先別人後親人)誰能走進老漢心裡,讀出他焦急、惱火背後的一顆愛民之心? “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夥子推上木橋。”

  a.這句你讀懂什麼了?容不得多想,老漢一瞬間閃過腦海最強烈的念頭是──

  b.朗讀:容不得多想,請你用讀把小夥子推上木橋──容不得多想,請你再加點力氣去推──容不得多想,請大家竭盡全力去推──(加上老漢的表情、語言,再讀。)

  c.這一“推”、一“吼”,你讀懂了這又是怎樣的一個老漢?(相機板書:先親人後自己)

  3.迴歸整體,再讀感悟。

  (1)讓我們把“父親”“兒子”這兩個充滿親情的字眼帶到文中去,再回顧一下木橋前那感人的一幕吧。

  (2)小結(指板書):老漢是村支書,他愛村民;老漢是父親,他愛兒子。但生死攸關之際,他無私地選擇了大家。他是個把人民群眾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的人。

  四、感受人們的哀思與崇敬,理解“生命橋”

  1.過渡:為了村裡一百多號人的安全,他失去了兒子,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音樂起)

  2.此時,全村一百多號人卻在安全的彼岸。同學再讀一讀課題,全村人得以平安逃生的“橋”到底是什麼?(板書:生命橋)

  3.小結:老漢用生命維持著求生的秩序,用生命堅持著求生的順序!請你再次投入地讀一讀課文第7~23自然段,讀出老漢鎮定的形象、忘我的形象、無私的形象(指板書)。

  五、感悟老漢精神實質,理解“黨群橋”

  1.品讀。

  師配樂朗誦。“五天以後,洪水退了。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著,來這裡祭奠。她來祭

  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兒子。”

  2.文章為什麼最後才交代老漢和小夥子的關係?

  3.比較:哪一句好?為什麼?

  (1)放慢了語言的節奏,更增強了悲劇的氛圍。

  (2)兩個人啊!老太太同時失去了最親的兩個人。犧牲自己容易,犧牲兒子可是心頭剜肉啊!這樣的老漢,這樣的黨員,留給人們的僅僅是悲痛嗎?更多的是什麼?

  4.是啊,這不僅是一曲悲歌,更是一曲壯歌!讀出悲壯來!

  5.情感升騰,精神永存。

  (1)小練筆。

  a.祭奠的這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來了,整個村莊都嗚咽了。老支書的墓前,齊刷刷地脆下了一片。悲痛欲絕的鄉親們會說些什麼?請你身臨其境地想一想,寫下鄉親們的肺腑之言。

  b.交流──(音樂起)

  (2)揭示“橋”的第三層含義。

  老支書就是矗立在我們心中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的優秀代表,這樣的黨員才真正是聯絡黨和人民群眾的無堅不摧的橋。(相機板書:黨群橋)

  6.再讀課題,昇華情感。

  讓我們再次飽含深情地讀一讀課題(生讀課題)。讓我們永遠記住,在危難時刻,那一座座給人們帶去生命和希望的橋;永遠記住老支書(指板書)──這樣的人,老支書這樣的`黨員。(音樂起)

  《橋》教學反思

  《橋》這篇文章雖然篇幅不長,但是語言簡練生動,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應該說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果斷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所以題目“橋”有著深刻的含義。也是教學時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橋》是本組元的第二篇精讀課文,它不同於《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人》是透過典型事例來體會文中思想感情的,而《橋》則是透過人物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來體會思想感情的,領悟表達方法的。

  在教學時,我以老漢的言行來展開教學,讓學生自劃自悟。學生很快地找到描寫了老漢的句子。“他像一座山。”“老漢突然衝上前去,從隊伍裡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老漢似乎要喊什麼,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透過“衝、揪、兇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詞的體會,學生也就體會到了老漢的不殉私情,捨己為人。再來討論老漢可能會喊些什麼,學生也都能說了。對於小夥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漢的一揪一推,更是含義深刻,令人回味。

  在學習到最後一部分的時候,讓同學們展開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裡的人們,這時他們想對老漢說什麼呢?這樣既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又是對交際能力的一種培養。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從學生的實際感受出發,讀說寫結合,學生才會感到易於動筆,只有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生才樂於表達。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4

  原文

  1999年9月22日,早晨7時30分,陽光灑滿了美麗的杭州市,桂樹還沒有開花,晨風中已經飄來甜絲絲的香氣。

  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然而,要找到適合移植的骨髓,又談何容易。如果沒有親緣關係,大約在十萬人裡才有可能找到一個有適合骨髓的人。小錢是幸運的,幾經輾轉,終於在臺灣找到了這樣的人。

  在同一時刻,海峽彼岸的臺灣花蓮慈濟醫院,骨髓移植專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進手術室。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著他來抽取骨髓。就在昨天,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臺灣地區。此刻,大地仍在餘震中搖晃。

  在這場災難中,病床上的青年沒有受傷,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目前還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

  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餘震,使針頭從肌膚裡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動暫停的間隔,臺灣青年的骨髓,終於從身軀裡涓涓流出……

  骨髓的儲存期只有24小時。李博士帶著剛抽取的骨髓,經過十幾個小時的奔波,趕到杭州,和當地的醫護人員一起連夜為小錢做了骨髓移植手術。

  小錢得救了。兩岸骨肉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也許,小錢和這位臺灣青年永遠不會見面,這並不重要,因為兩岸同胞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

  教案

  一、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漢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3、體會李博士和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地高尚品質,感受兩岸人民血脈親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感悟臺灣青年和醫護人員的奉獻精神;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2、想象兩岸的不同場景,體會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

  三、教學準備:

  臺灣與大陸的關係。

  白血病與骨髓移植方面的資料。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導學單:

  1、我要把生字寫正確寫規範。

  “灣”筆順__________________,第十二筆是_____,組詞_______。

  “襲”共_______筆,第四筆是________,組詞:_________。

  “暫”讀________,第九筆是___________,組詞:_________。

  2、我能理解下面的詞語,並能聯絡生活用它們各說一句話。

  談何容易:凋謝:

  3、我要把課文多讀幾遍,做到:不錯字、不丟字、不顛倒詞序,能正確停頓、斷句。達到熟讀課文。

  4、透過朗讀課文,我知道課文主要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生命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初感“給予是快樂的!”

  師:同學們,在“512地震”的災難中,你們是怎樣幫助災區人們的?

  生:自由回答。

  師:鍾老師知道你們不僅很聰明,而且有一顆樂於付出,樂於給予的心。那麼,假如你需要給於別人的不是物質,而是你的鮮血你的骨髓你還能做到嗎?如果不僅是鮮血和骨髓,還有生命,你還能做到嗎?

  生:可能會出現畏怕表情。

  師:有個臺灣同胞可是很值得我們學習。

  二、切入《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在課文的語境中初步理解語言和心中的感動

  師:《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發生在杭州的故事,因為真實,因為就在我們身邊,我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格外感動,我想你們也一樣,讓我們一起來讀這個故事。

  邊讀邊思考:

  ①課文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用自己的話說說。(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②瞭解完故事後,你有什麼感受?寫下來,將寫好的感受與同學交流。

  ③感悟後有什麼疑問?(主要是針對臺灣與大陸的關係、白血病的治療)

  生:自由讀課文;寫感受;組內交流。

  檢查讀書情況,學生自由交流上面提出的問題。

  三、認生字,寫生字

  1、認字:交流識字方法;開火車讀;一字組多詞。

  強調:血、髓、暫、脈等字的讀音。

  2、寫字:個別展示;學生板書。

  峽、桂、移、灣、彼、懷、曠、胞、脈左窄右寬;暫下邊的“日”稍扁

  四、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畫出使自己深受感動的語句或段落,多讀幾遍。

  第二課時

  一、聽寫詞語,溫故知新

  1、聽寫帶有生字的詞語

  2、講評訂正。

  二、品讀課文,交流感受

  1、小組內交流自己深受感動的語句或段落。重點是說出自己的感受。

  2、集體交流、彙報。引導學生對以下句子作重點感悟理解:

  (1)學習一二自然段

  a。結合語句理解:凋零、綻放、幾經輾轉

  b。重點句子“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提示:找出兩對反義詞;18歲,是絢麗的花季,風華正茂,就像“含苞的花朵”。“面臨凋零”文中指的是什麼?)

  (2)學習三至六自然段

  a、結合語句理解:步履、襲擊、空曠、涓涓流出

  b、“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臉紅潤起來”

  “此時此刻,……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師:他們靜靜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內心一定是極不平靜的,他會想些什麼呢?讓我們用心去貼近這位臺灣青年的心,聽一聽他們會想些什麼。聽到了就說出來。

  文中“兩個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將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地精神躍然紙上。

  (3)學習第七自然段

  a、結合語句理解:骨肉同胞

  b、“兩岸骨肉同胞用愛心架起了……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

  兩岸同胞地血脈親情是無法割斷的,這種血脈親情就是“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種血脈親情是生命的火種,必將經久不息,世代相傳。

  三、感情朗讀,拓展思維

  1、有感情朗讀最後一自然段。

  2、師:這是一次跨越海峽的拯救行動,這是一次和死神爭奪生命的較量,最後,生命在人們的無私的給於中復活了,生命之花在人們的愛和奉獻中重新綻放了。小錢得救了,他的身體會慢慢康復,他蒼白的臉會慢慢紅潤起來,他的心中一定會充滿了感激,你想他會感激誰呢?為什麼?

  3、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捐獻骨髓的臺灣青年相遇,他們的表情會怎樣?會說些什麼話?

  四、小結

  聯絡課文內容用“終於”寫一句話回顧全文

  小錢幾經輾轉,終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經過一次又一次地努力,臺灣青年地骨髓,終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經過十幾個小時地奔波,李博士終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經過兩岸同胞的全力救助,小錢終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終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由於歷史和政治的原因,臺灣和大陸現在還沒有直接通航,臺灣不允許飛機直接飛到大陸,只有到香港中轉。儘管臺灣和大陸之間隔著一灣海峽,還有很多人為的阻隔,但還是不能阻隔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兩岸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五、作業

  1、背誦自己喜歡的三個段落。

  2、小練筆: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捐獻骨髓的臺灣青年相遇,他們的表情會怎樣?會說些什麼話?

  教學反思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床上,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另一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李博士以及醫護人員在餘震的危險中做著抽取骨髓的手術,他們的努力是為了大陸青年能夠早日得救。

  在設計教案時,我緊緊地抓住了兩個“靜靜地”以及“同一時刻”這三個關鍵詞。讓學生明白就在同一時刻大陸和臺灣同胞為了小錢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們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海峽的生命橋。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5

  《橋》這一課,講述了面對洪水來臨村裡的老党支書臨危不亂,鎮定的指揮村民有序上橋,並讓自己的兒子排在最後,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橋,而自己和兒子卻被洪水吞沒了。回想自己剛拿到課文時和組內老師一起研究,覺得文章中的這個老支書真是一位高風亮節捨己為人的好支書。但是想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沉浸在文章情景當中可不太容易。後來同組的徐老師先在一班講了這課,她在講課中讓學生先找描寫洪水大的句子然後再理解老漢的言行,朗讀課文。聽課後我想文中的老漢是在面臨不斷上漲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決定,理解他的言行決不能把當時的情景與行為割裂開。於是我設計了“認真默讀課文,找出描寫情況緊急的句子用“——”標出;然後找出描寫老支書的語句用“~~”標出,並把自己的感受寫在旁邊。”這樣一個大問題。然後讓學生認真把課文讀進去,從全篇著手,走進當時那個令人驚心動魄的黎明。

  在備課中,我自己既是老師又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就假裝學生的樣子畫一畫,答一答。有時還故意答錯問題難為自己一下。比如,如果學生沒有找當時描寫雨大的句子怎麼辦,我要用怎樣的語言把學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寫雨大的段落;學生沒談老漢和小夥子的關係我怎樣引入等。總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問題以及引導銜接的語言都寫了下來,記了下來。另外我還要找到課文中可以朗讀表達感情的朗讀點。既要讀還要讀出新意讀出效果,我設計了師生對讀對話(7—13段)、換詞讀(把小夥子一詞換成兒子14—23段)。做完這些後我多少做到心中有些底了。

  可是自己在備課中也存在著很多疑問。對於文章的結構,課文最後四個自然段起到的令人震驚感嘆的效果怎麼能自然的引到課文中以及關於洪水的小錄影片什麼時候用最好都還沒有想的很明白。課上,對於“老漢像一座山”這句學生體會的還不夠深入,要是再體會體會加上老師點撥,讀起來效果會更好。另外就是課文的結尾的處理,課中在體會老漢形象時學生已經理解了一些,但結尾如果給學生樹立一些優秀黨員形象,讓學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書這樣的黨員在人民生活中不僅僅只是這一個而有很多很多。這樣黨員的形象就鮮明的樹立起來了。總之,備好課是講好課的根本,深入研究教材是備課的根本。自己的想法還有很多不妥之處,希望與老師們共同探討。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6

  在這節課中我力求突出“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

  讀中感悟,一篇文章只有透過多層次的形式多樣的讀,才能讓學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讀,才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激起情感共鳴,真正有所感悟。特別是引導學生個性化的讀,如“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學生分別抓住“只有”“窄窄”“木”,讀出不同的理解,讀出不同的韻味。由如“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

  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學生分別從“他不說話”“他像一座山”等不同方面去理解,進而讀出個性。還有課文中的兩個“吼”字的不同理解,學生說讀出生氣,讀出批評,讀出命令,讀出威嚴,讀出不容爭辯,等等。第二個“吼”字應該讀出老漢對兒子的“愛”,讀出他的急。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即使是同一個字,在不同的環境中也在表達著不同的意思。讀是實踐,又是訓練,既有感悟又有體驗,學生在其中既有理解,又有體驗,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7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葉聖陶先生的這句話告訴我們: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經歷去體驗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往往會促進他們對課文 的內涵有深入的感悟。故在這篇學生接觸的第一篇說明文的教學中,我嘗試設計豐富的體驗活動,緊扣“奇妙”一詞,引導學生對課文重點段落,逐一品味體驗,讀中感悟,體會橋的奇妙之處。

  1、情境中體驗,感受玻璃橋的奇妙。

  第2自然段教學中,我依據文字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首先,運用課件展示玻璃橋的圖片,伴隨著悠揚的音樂,以及教師聲情並茂地朗誦,創設童話般的情境,激發學生入情入景,展開想象,引領學生感受玻璃橋的美。然後,我針對學生認知水平有限的情況,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適機將教室、小轎車與玻璃橋做比較,對“12米”“8米”“18噸”這些學生完全不理解的詞語進行講解,讓學生有感性認識,從而深深地為玻璃橋的“大而結實”感到驚奇,並繪聲繪色地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來。不同的情境中學生始終能充滿興趣讀文,悟文,真切地感受到“這座橋真是太奇妙了!”

  2、探究中體驗,感受紙橋的奇妙。 對於紙,學生們實在太熟悉了,所以用紙造的橋,一定令學生們感到最不可思議,他們多麼想一探究竟呀!所以,我透過一個小實驗激發學生探究紙橋的慾望,然後用環環相扣的設問“如果請你到用紙造的橋上走一走,你敢嗎?”讀了書後你還會擔心嗎?“都是紙,為什麼這座紙橋這麼結實呢?”使他們的探究意識不斷強化,從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與文字對話。觀察、比較、探究、想象等豐富的體驗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各種感官的參與,課堂 中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不僅能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到紙的奇妙,更體驗了探究、讀文的樂趣。

  3、激情中體驗,感受鹽橋的奇妙。 透過課前查閱資料,我瞭解到:文中的這座“萬丈鹽橋”就在中國青海省察爾汗鹽湖上,它被世人稱為舉世無雙的奇蹟,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這讓我感到震驚,我想學生們知道後,也一定會為鹽橋而自豪。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兒童的情感易於被激發,一旦有情感參與,他們的體驗會更生動,更豐富更深刻。所以,我在課件中展示鹽橋圖片時,結合文中語言,用一段充滿感情的介紹,激發學生體驗為鹽橋自豪的情感,讓學生充滿激情地投入到與文字的對話中來。並且有了前兩段的學習做鋪墊,我只透過適當地點撥,學生們就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輕鬆地從語言文字中感受鹽橋的奇妙了。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希望,開放互動的課堂中,豐富的體驗活動成為學生有力的翅膀,讓孩子們在文字 中自由翱翔,感受閱讀的快樂,放飛心靈獨特的感受。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8

  《橋之美》是著名畫家吳冠中的名篇。作者站在畫家的角度,結合描寫性語言和說明性語言對橋做出了美學意義上的獨特的詮釋。它不是一篇規範性的說明文,但教材卻將其置於說明文一單元裡,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難度,教師很難用說明文的基本知識來梳理本篇文章。另外,《橋之美》的特徵是從專業畫家的角度闡釋的,對於學生來講,理解也較困難。因此,尋找本篇文章的教學切入點成為教學的首要問題。筆者在反覆閱讀課文之後,考慮到在學這篇文章之前,我們剛剛學習了較規範的說明文《中國石拱橋》,決定仍然以學生所熟知的說明物件入手,依據“感知理解”、“精讀品析”、“比較閱讀”和“拓展延伸”四個板塊,由淺入深,欣賞課文的畫面美和語言美,進而拓展到生活中的“橋之美”,獲得了較大的成功。

  在課後反思中,筆者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筆者引導了學生從語文學科的性質出發,有效地結合了多媒體,使各個教學環節之間的聯絡緊密而不重複,並能由課文結尾句拓展到學生的生活,進一步深化了橋之美的美學意義。

  自從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很多教師為實踐其理念,在備課時精心製作多媒體課件,課堂上用了較長的時間組織學生合作討論,課堂的氣氛很熱烈。學生為主導的形式是有了,但是下課之後學生卻往往不知道自己在這堂課裡有什麼收穫。

  筆者認為,多媒體課件雖是課堂教學中必要的輔助工具,但也要注意合理使用。在《橋之美》的教學過程中,用多媒體展示課文中所提的各種橋,就能給學生很直觀的美學印象。特別是在解決“橋之美在何處”這個問題時,如何緊緊扣住課題,即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形式作用,筆者就利用多媒體展示了兩幅圖,一幅是文中所提的葦叢邊的橋,一幅是無任何環境陪襯的橋,讓學生進行對比。學生很快地理解了畫家眼中橋之美的特徵,這就是多媒體的魅力所在,也是本節課獲得成功的環節之一。當然,多媒體除了展示圖畫的作用之外,更多的是展示教師的教學流程和教學內容。在這一點上,很多教師喜歡把所有的內容都現示在螢幕上,這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會導致學生的注意力全部被吸引到螢幕上,無暇注意老師的口頭語言表達。事實上,教師的口頭語言和手勢語言表達要比文字更加重要,更有助於學生的理解。但因為多媒體的不合理使用,導致教師語言難發揮作用,因此,要慎重地使用多媒體,只要將一些提綱要點出示在螢幕上即可。

  當然,影響學生理解的不只是多媒體的使用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教學環節間能否相互聯絡,做到層層深入。上文提到,筆者在《橋之美》的教學設計中,總共有四個環節,“感知理解”與“精讀品析”較容易聯絡,“精讀品析”與“比較閱讀”如何聯絡則是本課教學設計的難點。“精讀品析”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欣賞文中所提到的橋的美在何處?“比較閱讀”主要是與前一篇較規範說明文《中國石拱橋》進行對比閱讀。在筆者上這堂課之前,也曾聽過兩位老師關於本篇課文的公開課。他們似乎都將這兩環節割裂開來,在“精讀品析”部分主要抓住橋與環境的配合來引導學生欣賞橋之美,緊扣課題;在“比較閱讀”環節都採用討論合作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但學生找不到比較的角度,課堂較沉悶。最終,老師只好自己列個表格告訴學生,它們的不同點在於說明的內容和說明的語言兩方面。教師的教學目的未能完成,究其原因,是因為前面的環節未能為“比較閱讀鋪好路”。在前面的教授中,教師都未提及本課文的說明語言,又讓學生如何思考呢?因此,筆者在本課的教學中,先示範欣賞葦叢邊的橋,明確告訴學生筆者是從兩個方面欣賞的,一是緊扣課題,抓住橋與周圍環境的配合,二是從寫作語言和寫作方法出發,抓住作者寫此橋時採用的修辭格或富有特點的詞語,說明橋的具體美學特徵。舉例之後,學生的思路就被打開了,找到了品析的切入點和方法。學生在接下來的討論中不但熱烈,甚至還能提出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在下一環節的比較閱讀中,無需太多的時間,學生就能找出兩篇課文在說明語言上的不同點。

  吳冠中先生是畫家,他將橋的美學意義在文章的結尾,透過鵲橋的描繪昇華到具有更深的含義,即只要有構成及聯絡之關鍵作用的形象都具備橋之美。筆者抓住這點將其拓展到學生的生活中,讓學生說說具備這種橋之美的“生活之橋”,但這恰恰又是本課教學的不足之處,原因是筆者對學情預測不夠。在備課時,筆者以為學生對課文的說明物件是很清楚的,但是在課堂中,“課文的說明物件是什麼?”這一問題一丟擲,全班的學生都異口同聲地說“橋”。這倒讓筆者有些緊張,使教學過程未能按原計劃展開。另外,這篇課文是自讀課,筆者安排的課時是1課時,但是因為教學設計的內容較豐富,所以整堂課的時間比較倉促,特別是最後一個環節,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思考,更沒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動筆訓練,因此,拓展的目標未能較好地落實。如果讓筆者重新來上這節課,筆者會控制好每一環節的時間,特別是對於“這篇課文說明物件是什麼”的問題,會換個問法,如:“作者透過本篇課文主要要告訴我們什麼內容?”一下子將文章的說明物件和說明物件的特徵糅合在一起,為下面的拓展延伸爭取更多的時間。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9

  《生命橋》講述了一個讓人心顫的故事,一群羚羊在狩獵隊的追擊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橋,年輕羚羊秩序井然地飛躍懸崖以求生存。一遍讀下來,區區弱者在生死攸關時所表現出來的合作和獻身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故事中讓人感動的地方真的太多太多。備課時,我想到如此多的感動我的學生不可能無動於衷,於是我決定把主動權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讀、找、體會、感悟。

  在執教後,根據新課標和語文課程的特點,我問自己以下幾點在課堂中是否得以體現。

  1、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我首先問自己是否轉變了角色,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回顧本堂課的教學,在讀的訓練上,比較到位。以讀促悟,朗讀貫穿始終。讀的形式多樣,有自由朗讀,有指名朗讀,集體朗讀,還有配樂朗讀。接著是重點讀自己最感動的部分,邊讀邊自己體會,然後指名朗讀,談自己感受。

  2、教學過程是否達到了使學生感悟、體驗、實踐和建構的過程。

  這節課我透過“聽讀想象畫面——自讀感悟精神——品讀昇華情感”這些環節,引領學生走進文字,“把文字變成畫面”例如所設計的想象訓練:

  A、假如讓那“幾分鐘”延長,再多些時間讓這些羚羊話別,他們分別會說些什麼呢?

  B、試跳成功以後,當年輕羚羊到達彼岸,看著一望無底的深淵,它會想些什麼呢?

  這樣,學生一下子就進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他們彷彿就看見羚羊的生離死別,彷彿看見那依依話別的場面。學生讀到深處,理解到深處,自然就有說不盡的想法,這等於又把“畫面還原成文字”。在此基礎上,指導他們對重點句進行品讀,對學生的體驗也十分尊重。學生在相互討論過程中加深自己的體驗,我總是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角度談自己的觀點,並充分挖掘他們的個性感受。

  3、是否是一個開放的、生成的、充滿生命力的課堂。

  語文的學習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本節課我不是把學生封閉在課堂裡和課本中,而是拓展學生的視野,使語文教學走向生活,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雖然,現在提倡學生自己動手獲取資訊,但事實上,學生查詢資料的能力還是有限,課前我從網上找了其他動物及人物的資料,例20xx年《感動中國》榮譽的人物之一位李劍英,介紹其事蹟,《生命橋》的原文《斑羚飛渡》中有關作者心理的描寫。這樣用課外資料補充教材,引導學生延伸閱讀,一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主動參與閱讀;二來滿足水平不等的學生的不同需要,讓悲壯的生命之歌繼續唱響。

  一堂課是結束了,但那僅僅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學生學習的終點。“生命橋”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詞語,也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這課堂孩子們的感悟還不夠深刻,因此在一些時候不夠嚴肅,這時候如果我能創設情境,以情感染孩子,則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另外,我應該學會傾聽學生的發言,要善於捕捉和放大學生的有效生成。執教中,為了預設好的教學環節,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有時總是在學生說出了自己想聽到的、或者聽到了自己意想中的回答,我就已經滿足了,學生意猶未盡的表述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說教師要懷著一顆包容的心,善於傾聽不同的聲音,用心去體會、去感受,才能感受學生精彩的發言。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10

  《家鄉的橋》這篇課文,主要透過描寫家鄉橋的形狀多姿多彩,橋名的趣和橋所帶來的樂趣這三方面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在教學時,我力圖使傳統與創新走向融合,既抓重點詞,句,段的教學,體現對語文優秀傳統的迴歸,如在教學"擷取"時,我則是出示了王維的整首詩,學生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詞的意思,為了理解"剛勁有力,飄逸瀟灑"這兩個詞,我讓學生逐一欣賞了篆,隸,楷,草四種不同的字型,然後再讓他們親身去體會,去感悟。

  為了幫助學生完成本篇課文的重點:利用小標題複述課文,我專門對其中的難點句子:或……或……或……或……,有的……有的……設計了練本領的練習。為了進一步領會課文的主旨:長相憶,最憶家鄉的橋。我還設計了遷移練習,借用學過的古詩來替作者表達思鄉之情,從而達到學習上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整合不同的知識撥,對學生卻幫助很大。關鍵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要關注這一點,要做一個有心人。

  這樣的教學我發現在課堂中所花的時間其實並不多,很多時候只是需要你老師稍加點學生們透過這一課的學習,掌握了總、分、總的敘述順序;詳寫和略寫;用數字說明及由點到面的寫作方法等,這些對這次習作都是很有幫助的。

  在教學的過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學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視的,原以為學生答不出來的問題,卻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在學習長廊這一部分時,有個學生在沒有老師提示的情況下居然說出了由點到面的寫作方法。

  另外,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如:每瞭解一處建築時,都應該聯絡到“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宏偉的博物館”這個總體印象。又如:為了使學生感受到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宏偉的博物館,我找了很多圖片來輔助教學,教法上比較陳舊,這一課可以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每組學習一處建築,由學生們自己查資料、查圖片,自己動手做簡報,介紹那一處建築的特點,老師只是做一些必要的指導或點撥即可。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11

  一群蠟筆娃娃,有著不同的膚色。一天,他們爭吵起來。

  紅娃娃說:“我的用途,能畫紅花、紅太陽……”

  “那算什麼!”黃娃娃搶著說,“我能畫黃梨、黃香蕉……”

  “我畫的綠草、綠柳,可美了!”綠娃娃說。

  “你們那點本領算啥!我能畫藍藍的天、藍藍的海,誰能和我比?”藍娃娃傲慢地說。

  “不要吵了。”忠厚的紫娃娃說,“你們只說自己的本領大,看不到別人的長處。我建議,大家共同畫一幅畫,好嗎?”

  “好!”

  他們一起畫畫。看,藍藍的天上掛著紅太陽,陽光下的青山格外美麗;小溪像白色的飄帶,溪邊花紅柳綠;山下是一望無際的麥田,麥田裡翻滾著金色的麥浪……

  “啊——真是美極了!”他們驚歎道。他們沒有想到,集體的力量竟有這麼大。

  “我們大家手拉手,唱一支歌好嗎?”綠娃娃建議說。

  “好!”

  他們唱著,跳著,又畫了一道彩虹。

  啊,那是他們架起的友誼橋!

  教學目標:

  1、能讀準字音,學會12個生字,會認9個生字。有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

  2、從理解內容入手,理解內容,並透過朗讀、講解、描述等手段,指導學生體會集體的力量大。教學時要加強朗讀,把朗讀和理解結合起來進行,逐漸由有感情地朗讀達到背誦。

  3、知道集體的力量大,大家齊心合力才能使生活更美好。

  教學重點:

  1、學會等12個生字,會認等9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集體力量大。

  教學難點:

  知道集體的力量大,大家齊心合力才能使生活更美好。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一、匯入

  1、你們知道橋是什麼樣的?那”友誼橋”又是什麼樣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課文、

  2、板書課題,學生讀題。

  3、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嗎?要想解開小問號,我們就來學習第2課,請翻開書第4頁。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抽讀生字卡。重點指導。

  開火車讀。

  指名讀詞。

  3、指名讀課文,糾正讀音。

  4、自己讀,和同桌說一說,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5、彙報。

  三、朗讀感悟。

  1、自由讀一讀第1自然段,看看你有什麼發現、(指名回答)

  2、小蠟筆們為了什麼爭吵?他們各自都說了什麼?

  請你們讀一讀2、3、4、5自然段、然後告訴你的四人小夥伴、

  3、彙報,指導朗讀、

  知道每一種蠟筆的用途,抓住”最、那算什麼、可美了、那點本領算啥”指多名朗讀,體會小蠟筆的自以為是、

  四、識記生字。

  1、抽讀生字卡(去掉拼音)

  2、(將生字卡片貼在黑板上)和你的同桌說一說,你認得哪些生字,你是怎樣認識的。

  3、指導。

  五、指導書寫。

  1、讀一讀今天要寫的生字。

  2、看看今天要寫的生字,和同桌說一說,你覺得最難寫的是那幾個字?哪些地方應該注意。

  3、彙報。

  第2課時

  一、複習匯入。

  1、出示生字卡片,複習生字讀音。

  2、回顧上節課內容、

  二、朗讀課文,理解內容

  1、各種顏色的蠟筆有他們各自的用途,他們到底誰的本領大呢?

  2、讓我們一起讀一讀第6自然段,看看紫蠟筆是怎麼說的、自由讀,讀了紫蠟筆的話,你知道誰的本領?

  3、他們畫了一幅怎樣的畫,美嗎?請大家讀一讀第8自然段、自由度,同桌互相說從哪些地方感到這幅圖很美。

  (抓住“格外、像飄帶、花紅柳綠、一望無際、翻滾”和蠟筆們自己說的話)藉機指導朗讀。

  4、讀到這裡,想一想誰的用途大?(指名)集體的力量不僅讓蠟筆們團結在一起畫出美麗的圖畫還能使蠟筆們的生活更加美好,不信,你看!自由讀10-13節。說說你知道了什麼。

  三、總結課文

  1、我很喜歡課文中小蠟筆們畫的友誼橋,誰能告訴老師怎樣才能畫出美麗的友誼橋呢?

  2、這座橋不是用彩筆畫出來的,而是用心用團結一致的精神畫出來的,讓我們在讀一遍課文,體會小蠟筆們齊心合力,在集體的力量下創造出美好的畫卷。

  3、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四、指導書寫

  1、指導觀察。

  2、示範指導

  (1)認真看每一筆在田字格的位置。

  (2)提示要點。

  (3)學生描紅臨寫。

  依據低年級的學習目標及學生年齡和思維特點,閱讀教學應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自瀆自悟中、在合作學習中去理解詞句,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閱讀,採取自由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等各種方式讓他們盡情地去讀課文。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產生獨特的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中說:“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教師在學生和文字之間要起到橋樑的作用。如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我設計了這樣的對話情節:“對這幾個蠟筆娃娃你有什麼看法?”“你打算怎樣勸這些蠟筆娃娃?”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中還提到“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所以我積極創設情境,在開課時,我設計了一個學生喜歡的活動——猜謎語,利用猜謎語匯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課文第2——5自然段時,我設計了讓學生扮作蠟筆娃娃們“爭吵”的環節,使學生與文字融為一體,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習。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12

  《飛奪瀘定橋》是教科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篇主體課文,本單元以“紅軍與長征”為主題,選編了《飛奪瀘定橋》《豐碑》《草地夜行》詩歌《七律長征》。“能說會寫”和“語文七色光”圍繞長征主題,讓學生透過蒐集講述長征故事,閱讀革命故事書籍,寫讀後感等,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讓學生學習長征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生活。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緊扣“飛奪”。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紅軍戰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事件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紅軍戰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事件的方法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以下以方面處理較好:

  1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古人云“學貴有疑”,因此在齊讀課題後,我就引導學生“課題中哪個字引起了你的注意?你有什麼疑問?”學生們馬上抓住“飛”和“奪”提出:為什麼要“飛奪”瀘定橋?怎樣奪橋的?故事中是誰向誰奪橋?然後馬上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入課文,展開學習。

  2努力滲透寫法。本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寫的,教學中我在組織學生交流回答課前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就逐漸滲透了按照起因經過結果這樣事情發展的順序寫作的方法,實現了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機結合。

  3整體處理課文。在精讀部分,我緊扣課後習題,提出:默讀課文,說一說,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過程中,哪些場面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麼?用這樣一個大的問題統領全文,實現長文短教。在交流中學生們能夠抓住紅軍奪橋時的表現體會紅軍的勇敢,能夠抓住紅軍冒雨行軍的場面體會紅軍的機智和不怕困難,理解文章主旨。

  仔細思量,我覺得還有以下地方處理不當:

  1在時間安排上不夠合理。由於課文較長,在自由讀和指名讀後就已過去了十一分鐘,再交流主要內容就一堂課過半,所以後面精讀部分時間很緊,沒有指導學生把一些重點語句讀細讀好,如描寫橋險的句子,描寫紅軍飛速行軍中生動的比喻句,只是讀了戰士們冒著槍林彈雨鋪橋前進的句子。如果充分指導朗讀,不僅對理解文章有幫助,更為後面複述和習作中的縮寫奠定基礎。

  2細節上處理不當。比如當學生理解了“飛”就是速度快的意思時,我就應及時追問,在文中指什麼?讓學生答出在文中就是指紅軍必須快速前進,搶在敵人之前到達瀘定橋,順勢板書“飛速行軍”。為後面節省時間。再比如在初讀小結時沒能說出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應點明。

  3本節課提問的數量不多,但在交流中碎小的問題還應減少,感覺越是急於讓學生回答出正確答案,就越急於提示追問,就顯得碎了。對於學生的回答,評價、提升不夠及時、到位,有時急於搶說。學生課文預習不夠好,回答問題的完整性、條理性有待於加強訓練。

  4如果能用課件補充一些資料,如關於飛奪瀘定橋的背景資料,播放飛奪瀘定橋的影片就能將學生帶入情境,課堂氣氛會更熱烈些。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13

  本課採納了新課標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課堂效果很好。聆聽學生們肆意揮灑著的暢想,欣賞著孩子們學習的那一分熱情與執著,我認為這才真正放飛了他們充滿想象的心的翅膀。結合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新思想,本課教學主要體現了兩方面的新觀念。

  1.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卻成了課堂的發現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整節課我不去幹涉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的交流、討論、爭辯、質疑。教師只是規範學生的學習行為,適當引導。學生盡情的發言,抒發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

  2.體現開放式教學思想。本節課不是放任學生,而是對課文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我們提倡多元化教學,這包括學生對文字的不同體驗和感受。比如:學生出示的問題裡有這樣一個問題:省略號省略了什麼?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卻構建起了學生們美麗的想象。有的學生想到了古老的民族文化,有的想到了水底輕輕搖曳著的美麗的水草,還有的同學想到了水邊垂柳的婀娜多姿。真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從他們的眼神裡全然沒有了老師在身邊的拘謹。他們大聲說,高聲笑,使課堂成了他們的演練場。

  總之,新課標、新理念的語文教學還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探索,去實踐。讓我們傾注愛的心血,使每一朵鮮花早日開放。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14

  本單元教學活動中,學生透過一組反映中外音樂文化交流的作品,來感受音樂這種無國界的語言的獨特魅力和橋樑作用。透過演唱《迎賓曲》,同學們知道了廣交會,瞭解了改革開放;在《絲綢之路》《中國花鼓》的音樂中,也感受到外國音樂家對中國元素的理解與詮釋。

  在《唱著跳著走近你》一課,我設計了聲勢和集體舞的練習,發現仍有一些同學不夠大方,不能積極參與活動,在第二節課中,我又做了進一步引導與啟發,有部分同學願意嘗試參與進來,課堂氣氛較前一節課活躍了很多,對歌曲的的理解與表現也得到進一步增強。

  同時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也發現大家不僅音樂積累很少,對所謂的國家大事更是一無所知,如“改革開放”“廣交會”等,甚至從未聽說過,也充分表明目前的教材內容和孩子的生活相距較遠,阻礙了學生對作品的進一步認識。

  在今後的教學中,除了提醒孩子多聽音樂還應多關注國家大事,這樣能幫助自己更好的理解和表現音樂,真正體會本單元“橋”的內涵。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15

  一、教材背景

  《橋》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本文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文中讚美的正是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絡群眾的光輝形象。

  二、設計理念

  《橋》這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構思新穎別緻,設定懸念,前後照應。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而且修辭方法的運用,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所有這些,都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設計這一課時,我力圖在三個方面有所體現。

  一是創設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要上得情趣盎然。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地學習。充分地讓學生去讀文、思考、交流、表達等。

  (本節課的開始,我讓同學們讀詞語,發現給出的詞語的共通特徵引出都是這都是描寫洪水的詞語,然後透過字詞來找句子,感悟作者的寫法,充分讓學生自己找到洪水的特點,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的好處。感悟情感,讀出感情來。)

  二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思考。讓學生自己讀懂,自己在讀

  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諦。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將他們帶入情境要求學生像豹子一樣吼出來時,那個坐在教室後面的小男生平時是一個特別調皮的孩子,但是我發現還是要發掘他們的優點,在這堂課上讓我有一種驚豔的感覺,這讓我思考以後要多花時間,精力去和他們交流,他們還是很願意表現自己的。)

  三是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讀寫聽說要貫穿課堂,最後的結尾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讓學生讀一首讚美老漢的詩,讓學生帶著這種情境來學習。我沒有想到的是,有學生被感染了,敬隊禮,這種沒有預設的課堂生成要好好把握,所以我立馬讓他來說自己的感受。最後來寫話,把自己想說的寫下來,鍛鍊他們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這節課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老師們給我提出寶貴的建議,幫助我成長,這就是我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