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教學反思《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教學反思《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學反思《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網路探究教學過程實際上是教師、學生共同參與“黃河”專題學習網站建設和對“黃河”變化這一專題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整個過程真正體現了資訊科技教育與語文學科的整合;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的新型師生關係;體現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體現了語文課程學習開放性、問題性、綜合性、實踐性、自主性等特點。

  具體說來,整個系列探究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蒐集專題資料。師生在初步學習課文《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以後,圍繞“黃河的變化過程”、“黃河變化的'原因”、“如何治理黃河”、“黃河相關文化”等專題,課後多途徑廣泛蒐集資料(包括文字、圖片、影片、動畫等)。第二階段是建設專題網站。教師根據學生蒐集到的各種資料,和資訊科技專業教師一道,共同設計、開發、建設“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專題學習網站。其專題網包括:

  ①黃河概況;

  ②黃河變化的原因;

  ③黃河治理;

  ④黃河文化;

  ⑤探究目標;

  ⑥BBS論談等板塊。

  每個部分又包括圖片、文字、影片、動畫等豐富的並經過篩選加工過的相關專題資料,供學生網上閱讀了解。第三階段是網路深化探究。這個階段是網路主體探究階段,其過程為:

  (一)激趣匯入創境激情;

  (二)根據興趣確定專題;

  (三)網上閱讀自主探究;

  (四)彙報展示交流研討;

  (五)自主反思深化探究;

  (六)學習小結課外延伸。

  經過這三個階段探究學習,使學生對黃河的變化和黃河的治理等內容有了深入的瞭解,從而增強了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同時,培養了學生拓展閱讀、自主探究、蒐集、處理、運用相關資訊和學會與人合作的綜合素養。

  在與學生共同經歷系列探究學習過程之後,師生收穫很多,但留給我們的思考也不少。

  一是網路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訊資源,但由於小學生蒐集、判斷、處理資訊的能力有限,大多是從網際網路上直接下載的原始資料,具有多而雜,學生可讀性不強之不足,因此,需要教師為專題網站的建設作一定的資訊代理工作。代理的程度如何把握,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問題。另外,專題學習網站的建設需要有一定的網路專業技術的教師參與,並需要大量的時間。因此,僅一個實驗教師和資訊科技教師來開發,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這就需要一批教師共同參與研製,尤其是提倡校際之間共同開發,實現網路資源共享才是可行的。

  二是運用網路技術開展網路探究學習,對網路互動性的要求更高,已不侷限於僅僅應用網路作為資訊蒐集的工具,特別是實現網路共享交流與自我展示功能在探究性學習中日益明顯。原來學校所建的網路教室裝置和網路資源難以滿足探究學習的要求。這就急需要求更新裝置和開發專題學習網站。

  三是在小學階段開展網路探究學習,特別要強調教師在專題網站建設和網路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主研和導航作用。因此教師必須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廣博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網路專業技術(包括網站設計、開發,網路技術運用和指導等)。然而,目前我們教師網上教學導航能力還非常有限,資訊科技、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觀念等等都需要不斷學習和提高。這樣,教師才能在網路探究學習中起到組織、指導和引領作用。

  四是在網路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判斷處理資訊的能力有限,尤其是學生對資訊科技掌握不夠(如文字輸入、編輯製作簡報和透過BBS發貼子等),造成對網路探究學習有礙,這就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進行資訊科技能力的訓練和提高,使之在網路探究學習過程中運用自如。

  五是走出過分強調網路探究學習作用的誤區。網路探究學習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有其不可取代的優越性,但它並不是適合於所有的學習內容,更不能代替具體實驗、社會實踐體驗和師生人格之魅力對學生的影響。

  總之,透過網路探究教學,使我們找到了資訊科技與語文學科整合的切入點,找到了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新途徑,使我們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成為可能,使素質教育真正實現已為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