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分數與除法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分數與除法的教學反思

分數與除法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在現實社會中,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分數與除法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分數與除法的教學反思1

  《分數與除法》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基礎上,從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學生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時,能夠藉助直觀形象的實物圖,透過動手操作、演示說明等方法,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這對於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由於我在教學時,疏忽了個別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在演示說明的時候,叫的學生少,如果能多叫幾名同學演示說明,再加上教師的及時點撥,我想這部分學生在理解這一難點時,就會比較容易了。

  二、學生不是理想化的學生,不要指望他們什麼都會,因為學生之間畢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說的不是很明白。特別是3個餅合在一起來分學生,每一份是多少快,學生不太理解,在以後的備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和心理認知特點。

  三、小組的全員參與不夠。在小組合作進行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時,有的小組合作的效果較好,但有的小組有個別同學孤立,不能很好的與人合作,我想,學生在動手操作之前,教師如果能讓小組長佈置好明確的任務分工,讓每個人都有事可做,小組合作的效果就會更好了。

  四、在教學設計環節上,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過多,使整堂課顯得很羅嗦,練習的時間就相對縮短了。在操作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兩次動手操作,都是分餅問題,分餅的目的是讓學生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學生分了兩次,但還是有的同學理解的不是很透徹,如果只讓學生分一次,把這一次的操作活動時間延長一些,彙報演示時讓每個型別的學生都有參與展示的機會,我想這樣教師就會有充足的時間在學生彙報展示的時候給予指導,使學生真正理解分數的意義。

  以上幾方面就是我對這節課的一點思考,也是我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相信自己以後在這幾方面會做得更好。

  分數與除法的教學反思2

  本節課在學習分數的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分數的意義是從部分與整體的關係揭示的。分數與除法可以表示兩個整數相除(除數不能為0)的商揭示分數的另一方面的意義,以加深和擴充套件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同時為學習假分數以及把假分數化為整數或帶分數作準備。

  成功之處:

  夯實分數的意義的.第二種情況。在教學例1時,將除法的意義與分數的意義聯絡起來。實際上把1個蛋糕平均分給3人,求每人分得幾個,就是應用整數除法的意義來列算式,只不過結果是依據分數的意義得出來的。而在例2的教學中,首先透過學生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塊,也是應用平均分的除法意義列出算式,然後讓學生實際分一分,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得出三種不同的分法:一是把第1個餅平均分成4份,每個小朋友分得1/4塊,再把第2、3個餅同樣均分,最後每人分得3個1/4塊,把它們拼在一起,得到1個餅的3/4;第二種是把3個餅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個小朋友分得3個餅的1/4,拼在一起就是1個餅的3/4;第三種是把每個餅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了12份,把12份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3份,也就是3個1/4份,即3/4塊。透過兩個例題的教學,明確列式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在計算時依據被除數÷除數=被除數/除數,

  不足之處:

  學生在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時,列式總是出錯,被除數和除數容易顛倒。

  改進措施:

  1.加強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列式訓練。

  2.在教學中還要加強分數意義的兩種情況的對比,讓學生明確分數不僅表示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還表示實際數量。

  分數與除法的教學反思3

  教學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時學生很是配合,彷彿早已掌握了所有知識點,對於我的提問對答如流,甚至當我給出例題3÷4時,全班不假思索不屑一顧的脫口而出四分之三,而當我問出為什麼時,他們甚至不願意去思考,彷彿我問的這個"為什麼"簡直就是廢話中的廢話。整個班級躁動不安,是清明假期來臨的緣故吧。看著即將發怒的老師,孩子們安靜下來一張張稚氣的臉望著我,眼神中帶有一絲絲驚恐。我突然想笑,這不就是兒時的自己嗎?我沉住氣笑著說:明天放假了,看來大家很是興奮吧!孩子們長舒一口氣掩面而笑。我接著說:站好最後一班崗的戰士才是真正的好戰士。同學們心領會神的坐得端端正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接著說,"大家都知道3除以4得四分之三,那3除以4為什麼等於四分之三呢?四分之三就相當於魚。而老師想讓你得到的是漁,你覺得呢?"果然還是聰明的孩子,輕輕一撥,大部分開始思考了,我和孩子們開始了我鋪好的探究之旅。

  一、透過操作,感悟算理。

  我叫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三個圓,讓學生在小組內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驗證對3除以4這一結果的猜想。孩子們或靜下心來仔細思考;或把自己手裡的圓形折一折、剪一剪;或在本子上畫一畫、寫一寫;或同桌小聲交流自己的想法。我把想法不同的孩子叫上講臺,在黑板上畫出自己的思考過程。並讓他們一一介紹。透過學生的操作,得出兩種分法,方法

  (一):把三個圓一個一個分,每次得四分之一,分3次,就得3個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張餅。方法

  (二):把三個圓疊起來,平均分成4份,得到3張餅的四分之一,也是3個四分之一,相當於一張餅的四分之三。不管怎樣分,都可以驗證3÷4用分數四分之三來表示結果。還有學生想出了方法

  (三):3除以4得0.75,0.75化成分數也是四分之三。透過學生自主操作讓其充分理解其中的算理。

  二、再次說理,悟出關係。

  在學生初步感知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時,我有意識地把例題改了一下,把3塊餅平均分給5個人,把4塊餅平均分給7個人,讓學生透過畫圖或說理,快速的算出它們的商。讓學生親身體會到計算兩個整數相除,除不盡或商裡面有小數時就用分數表示他們的商,這樣既簡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錯。

  透過學生自主生成的三道算式,讓學生去發現除法與分數之間到底有怎樣的關係?並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最終學生小結出:除法中的被除數相當於分數的分子,除數相當於分數的分母,除號相當於分數線。並明確:除法是一種運算,而分數是一種數。

  三、對比練習,深化知識。

  出示:

  把三塊餅平均分給7個小朋友,每人分得這些餅的幾分之幾。

  把三塊餅平均分給7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幾分之幾塊。

  讓學生觀察這兩道題目的區別,一道帶單位,一道不帶單位。第一道是根據分數的意義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單位"1"的幾分之一,是份數與單位"1"的關係,在數學中我們稱為分率,分率不帶單位。第二題帶單位則表示的是一個具體的數量,則用總數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數得到每份的具體數量,得數的單位跟被除數的單位一致。明確:分數有兩種含義,一種表示與單位1 的關係即分率(不帶單位),一種則表示具體的數量(要帶單位),為以後學習分數和百分數應用題做好鋪墊。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自主參與,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交流彙報的基礎上去推理和概括,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一直崇尚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總結,讓學生能學習探究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單純的教授一些解題技巧,因為我知道授生以"漁"永遠比授生以"魚"來的重要的多!

  分數與除法的教學反思4

  本節課重點是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帶分數與假分數互化。難點還是理解除法與分數的關係,雖然在複習舊知,如:把6米的繩子平均分成兩段,每段長多少米?簡簡單單的複習為探索新知做鋪墊,可課件呈現課件呈現把一塊蛋糕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幾塊蛋糕?學生把剛才複習的除法計算的知識進行遷移,很容易能用算式1÷2來計算,有的學生會直接用二分之一表示,我引導:既然都是正確,就說明可以用等於號了。

  接著從課本的例子:如果有7塊蛋糕,要分給3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又能得到多少呢?學生很快就能列式表示,並用分數表示結果。然後讓學生觀察兩個式子,看看分數與除法有什麼關係?先讓學生同組交流討論,再全班反饋交流,學生能說出分數和除法有關係,就是說不出所以然,我只好問:這個分子和除法的什麼好像相當?總算是把這些關係理清,可學生提出疑問:“能不能說分子等於被除數?”我說不行,只能用“相當”更恰當。

  對於假分數化帶分數,我從上次作業的一個圖形引導,二又八分之六等於八分之二十二,完整一個單位“1”有八份,那麼2個單位就是十六加上不完整的6就是22,看來分子除以分母后的商是整數部分,餘數是新的分子,反過來是帶分數化假分數,可以引導學生從被除數=除數×商+餘數,這樣學生就很明朗。

  特別強調的是:在帶分數和假分數互化時,一定要演算,培養演算的習慣是學生學習中不可缺少的。

  本節課遺憾的是講得太多,學生思考的時間少了,雖然學生認真聽講,但不利於學生的探究能力,值得注意。

  分數與除法的教學反思5

  這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難點是用除法意義理解分數意義。讓學生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初步知道兩個整數相除,不論是被除數小於、等於、或大於除數,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能運用分數與除法的關係,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這節課的內容還是比較簡單的。如果單純的教學它們的關係:一個分數的分子相當於除法中的被除數,分母相當於除數。學生一定學得很紮實,但是這樣一來3÷4=的算理往往被忽視。因此我把重點放在例題2,3÷4=xx(塊)的探究上。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3張圓形紙片動手分一分,並讓學生思考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可以有幾種分法。

  生1: 我們先把1塊餅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4份,每人先拿其中的一份,有3個圓,那就是每人有3個1/4塊是3/4塊。

  生2: 把3塊餅重疊的放在一起,然後再平均分成4份,每人拿其中的一份,裡面也有3個1/4是3/4塊。

  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引申出兩種含義,即1塊餅的3/4,3塊餅的1/4,透過這一過程,學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在整節課中我注重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在學習活動中,發展了個性,培養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