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神州謠》教學反思(通用6篇)

《神州謠》教學反思

《神州謠》教學反思(通用6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神州謠》教學反思(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神州謠》教學反思1

  本次大教研活動我選的課題是《神州謠》,教學目標主要是朗讀和識字,藉以感受中國的山川美。上完課後,總體感覺,目標是基本達成了,但在上課過程中也暴露了很多不足。正如聶校長所說,語言過於書面化,不富有童趣,生本意識不強。我也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兩個大問題,每次上課,總是容易忽略傾聽坐著的學生的“私語”,忽略他們的課堂行為,在丟擲問題時,也沒有根據兒童特點設計一些更貼近他們的自然親切的語言。為此,在近期教學中,我給自己定了兩個目標:

  一是設計兒童化的語言。就拿這堂課來說,我在介紹中國美景時,使用了一系列排比句,對於兒童來說過於晦澀難懂。再者,在朗讀指導時,對於孩子不太好的表現有些嘲諷。對於低段的孩子們來說,有時候,我應及時地哄一鬨,多鼓勵。識字方面,在上課時給某個生字編個小故事,給某個內容編個兒歌,相信他們的興趣會更濃厚。

  二是關注全體學生的學習。在課堂上的每次提問,我的關注點在回答問題的孩子身上,另外的四十多個孩子就被忽略了,長此以往,當聽的孩子沒興趣時,得不到老師的關注時,他們就容易開小差,遊離到了課堂之外。而發言的孩子的回答或許精彩,但坐著的孩子,他們會質疑、會認同,他們也會有精彩之處。我不能為了實現自己的教學目標,就一股腦兒地按著設定環節走下去,把與自己設計無關的都排除了。以後的課堂,我要多點靈動,多點隨機應變,把關注點重心移動,關注到全體學生。

  另外,文字解讀也不能馬虎。很多時候,我會覺得自己總是被教學設計牽著鼻子走,或者當學生出現各種答案我卻點到為止,不能再進一步,這都是文字解讀不深入的原因,我想,未來我應朝著這些方向努力。

  《神州謠》教學反思2

  昨天上午講了《神州謠》,反思如下:

  1、講到“州”時,我問學生:“看到這個字,你想到了之前的哪個字?”學生如我預測的,回答了“川”,接著我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區別,學生答到“多了三個點”。我給孩子說了川是河流的意思,讓學生推測州的意思。學生猜不出來,我就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了州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的字形,學生就猜河上的“點”是什麼,學生猜“小船,小魚,”我說不會動的,學生猜“亭子,房子,山”就是猜不到小島上。我在反思,是我引導的方式有問題,還是本應該直接給孩子說出來“州”原義是河流上的小島呢?

  2、經過上次重建課講《雷鋒叔叔,你在哪裡》的反思,這節課上我進行了改變,學生沒有提出那麼多需要講授的字了,十幾個字只提了三個字“繁、隔、聳”,別的同學說的方法最多的.是組詞、讀拼音、加一加、換偏旁等,說方法時其他學生的興趣也不高。我在想,“新基礎”二年級識字總體任務是這樣闡述的:在類結構學習中擴大識字量,在學習實踐中用活漢字,在瞭解漢字文華中欣賞漢字。本節課“州”的講解我認為是在瞭解漢字文化。但怎麼用活漢字?是不是要從漢字本身的含義說起呢?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學生會認字,但不會組詞。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是不是應該先給孩子一個字組多個詞,然後要求學生在讀詞中記住這個字呢?

  3、本節課我讓學生圈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和字。之前只是佈置完任務後就等著孩子提問,今天我花費時間下去兜,發現學生劃的最多的是“繁榮”,其次是“神州”。所以“兜”完後,我沒讓學生舉手質疑,而是直接講了這兩個詞。其他的像“海峽”,“大陸”,極個別學生劃出來了,我沒有再深講。可是在讀詞語理解意思時,還是有學生提出來了。這該怎麼處理呢?這兩個環節可以合併一起嗎?

  接著,我再讀186頁到190頁二年級識字教學任務,讀到第190頁“學習生字不知停留在學生對字形的口頭分析上,要減少口頭分析時間,增加學生為記憶字形而動筆書寫的機會”。這針對的是一類字還是二類字呢?

  《神州謠》教學反思3

  一曲《神州謠》,以三字經的形式訴說著祖國的山河壯美,激發了學生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1、上課伊始,我帶領孩子們一起領略了祖國的壯麗山河,讓孩子透過直觀的美景,感受祖國的山川秀美、風景如畫,從而對祖國產生了自豪和熱愛之情,為下文的學習奠定情感基礎。

  2、在讀文賞析的過程中,我引領孩子打著節拍反覆有感情地品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

  不足之處:

  1、課前沒有佈置蒐集關於祖國山川以及民族團結方面的資料。

  2、課文可以藉助相關歌曲渲染情感。

  3、板書書寫過於簡單、書寫不及時。

  4、誦讀形式過於單一,僅限於齊讀和個別讀,而輕視了師生讀、男女生對讀、組內互讀等形式。

  改進措施:

  1、讓學生充分預習,課前蒐集資料,為課上的資料介紹節省時間,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預習的好習慣。

  2、備課充分,板書設計清晰有層次。

  3、採用多種形式誦讀,在讀中品味文字所傳達出的情感。

  4、今後在設計課時可以新增一些拓展閱讀,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神州謠》教學反思4

  《神州瑤》是一篇短小卻內涵豐富的童謠,氣勢恢宏,讚美了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山川壯美、風景如畫,表達中華兒女期盼祖國統一,為祖國繁榮昌盛共同奮鬥的願望。

  在講第一課時時,我注重把識字和感受中國的山川美作為學習的重點。在識字教學部分,引導學生運用多種識字方法學習本課生字,在準確掌握生字的基礎上給生字找朋友,組詞或造句。在對課文的講解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身的一些不足,每次提問,我的關注點在回答問題的孩子身上,其餘的孩子就容易被忽略,長此以往,當聽的孩子發現得不到老師的關注就會漸漸失去興趣,導致不同的問題出現,容易開小差,遊離到了課堂之外。而發言的孩子的回答或許精彩,但坐著的孩子,他們會質疑、會認同,他們也會有精彩之處。我不能為了實現自己的教學目標,就一股腦兒地按著設定環節走下去,把與自己設計無關的都排除了。今後的課堂,我要不斷積累教學方法,多一些教育機智,把關注重心移動,關注到全體學生,使每位學生都能發揮其主體作用。

  一節課結束,我感覺本節課的目標是基本達成了,但是在上課過程中卻暴露了很多的不足。比如:語言不夠親切,缺少童趣,學生的主體意識不強。在課堂紀律上,我需要更加靈活的應對學生所出現的不同問題,不能一味的忽視,更不能批評和言語傷害。對於文字的解讀更不能有絲毫馬虎。我想,未來我應不斷的發現問題不斷尋求方法,讓自己的教學變得更加完美。

  《神州謠》教學反思5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在學生要求會認的生字中,有80%的生字在閱讀文中出現。

  我以文字為載體,依託文字進行識字教學,教學中採用了多樣化的識字形式讓識字與閱讀有機結合,在多樣性、趣味性的語境中,引導孩子們在快樂中識字,同時感受漢字的魅力。

  依託文字趣味識字,讓識字教學更生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中有看動作猜字,給生字組詞,給生字找形近字,識記生字等多種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好勝心和表現欲,引導學生積極閱讀識字,在愉快中學習。

  依託文字朗讀識字,提升識字效率。透過朗讀發現生字、記住字形,透過聽讀體會生字的意思,透過朗讀體驗情感。在反覆朗讀的過程中,字的音、形、意在學生的頭腦中越來越明析,越來越深刻。

  《神州謠》教學反思6

  本文字雖少,內涵卻極為豐富。朗讀起來,每一句都氣勢磅礴、擲地有聲。整篇課文充滿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感和濃郁的時代氣息,體現了盼望祖國繁榮昌盛的強烈願望。這節課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

  1.《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突出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參與的精神。本節課,教師始終擔當學習的促進者,而非帶領者,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2.能夠藉助想象、圖片、簡筆畫及多媒體等引導學生識記生字,感知生字的意思,藉助聯想和影片等感悟詞語的精妙,同時將識字與學文有機結合,學生在神奇的漢字文化中徜徉,在久遠的古文化中穿梭,這樣的教學效果顯著。

  總之,本課教學,基於漢字學基礎,基於學生年齡特點與知識能力水平,巧妙運用漢字學知識,引導學生在漢字這個古老的文化大花園中穿梭、徜徉、欣賞、感悟、驚歎,使學生將對生字的感受、理解、記憶、運用完美融合。學生既認識了生字,又受到了漢字文化的薰陶浸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