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小班科學課教案反思《瓶寶寶出來玩》

小班科學課教案反思《瓶寶寶出來玩》

小班科學課教案反思《瓶寶寶出來玩》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班科學課教案反思《瓶寶寶出來玩》,歡迎大家分享。

  【活動目標】

  1、初步指導瓶子和瓶蓋的作用,能選擇瓶口的特徵(大小、有無螺紋)選擇適當的瓶子。(重點)

  2、嘗試擰緊瓶蓋,獲得用擰、按的技能,發展手部的動作。(難點)

  【活動準備】

  1、手偶巧虎。

  2、收集的各式瓶子。

  【活動過程】

  一、情境匯入。

  1、小朋友,你們看今天我們班來了誰啦?巧虎媽媽帶著巧虎要去旅遊了,準備了好多的東西放在瓶子裡,可是不小心瓶蓋都沒有了,這下怎麼辦?沒有了瓶蓋,瓶子好用嗎?為什麼?

  2、幼兒討論瓶蓋的作用(沒有瓶蓋,東西會掉,不衛生,不方便)

  二、幼兒動手操作,嘗試根據某種特性選擇瓶蓋。

  1、我們一起來幫幫巧虎媽媽吧,幫她的瓶子找到合適的瓶蓋。

  2、幼兒操作完交給巧虎媽媽檢查是否正確

  3、提問:怎麼為瓶子找到好朋友瓶蓋呢?為什麼這個瓶蓋剛好蓋在這個瓶子上呢?(找一個沒有配對成功的,你的瓶子為什麼沒有找到好朋友蓋子呢?再試試,這個可以嗎?為什麼不行呢?

  師小結:瓶子和瓶蓋正好是一樣大小的。

  三、幼兒嘗試擰、蓋的的方法去蓋瓶蓋。

  1、師:我們換種方法,把瓶蓋蓋緊瓶子。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呢?

  2、幼兒操作。(請一位該好的小朋友,你的瓶子蓋住了嗎?怎麼用小手把它蓋住的?)

  3、提問:你們發現瓶蓋與瓶口之間的額小秘密嗎?裡面一圈圈的.是螺紋,有螺紋的要用擰。

  4、請一位蓋的小朋友。提問:你的瓶蓋是擰上去的嗎?那你是怎麼蓋上的?沒有螺紋的瓶子不用擰的方法,用蓋。

  四、遊戲:送回家

  現在小朋友們幫巧虎媽媽的瓶子都找到了瓶蓋,我們先把它們送回家吧。巧虎媽媽謝謝各位小朋友。

  【教學反思】

  教師引題還是較為成功,抓住幼兒的注意力。但當幼兒回答瓶蓋的有些作用後,教師的引導性不夠,還是較為直接的告訴幼兒瓶蓋的其他作用,而且在這一環節師小結也不夠科學、到位,體現不出科學的嚴謹性。在第二環節幼兒自動操作的時候,場面混亂,當教師丟擲問題的時候,只有部分幼兒在進行參與,個別幼兒已經開始玩自己的瓶子。如果教師能在這裡巧妙的說句話或者在設個環節,將幼兒的注意力在拉回來,效果也許會好些。在第三環節,在老師的引導下,個別幼兒回答了蓋緊瓶蓋的方法,教師也做了一定的小結。之後應該再請幼兒試一試,加強幼兒掌握蓋緊瓶蓋的方法。

  最後一個環節,教師請小朋友送回瓶子寶寶的時候,應該講清楚內容,交代清楚該怎麼送回,秩序也會更好些,而不是簡單的一句送回家,結果幼兒就全部亂糟糟的往籮筐裡亂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