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跳動的聲音》
目標:
1、充分調動幼兒多感官參與,感知振動產生聲音的現象,瞭解聲波與聲音的關係。
2、在師幼互動中,激發幼兒的探究慾望,培養幼兒良好的觀察、思維、實驗的習慣。
一、遊戲化匯入,初步感知聲音伴隨振動
(一)情境遊戲“跳舞的小人”。
1、觀察小人跳舞。
瞧,舞臺上小人跳得多歡快啊!為什麼有了聲音小人就會跳舞了?是什麼原因呢?
2、教師演示:聽到聲音就看見了振動。(這裡的“聲音”和“振動”用記錄的實物圖表示。)
(二)情境遊戲“跳動地米粒”。
1、老師這裡有些小米粒,試一試,看小米粒能不能跳起來?個別幼兒敲擊小鼓,觀察小米粒隨著聲音而振動。
2、提問:為什麼小米粒跳動起來了?
3、引導幼兒小結:啊,有了聲音小米粒就會跳動。原來是聲音使小鼓面產生了振動。我們不僅聽到了小鼓的聲音,還看到了它的振動。請幼兒操作白板,表示聽到了聲音就看到了振動。
4、引發進一步思考:難道使物體振動就能讓它發出聲音,是不是這樣呢?
(三)體驗咽喉發聲時的振動。(摸一摸自己的.咽喉,感受振動)
1、師生共同觸控咽喉,體驗咽喉振動後發出了聲音的現象。
2、引導幼兒小結:有振動就有了聲音。
3、幼兒操作白板,用圖片表達“有振動就聽到了聲音”。
二、操作驗證,形成正確認識:振動產生聲音。
(一)觀察桌面材料,瞭解操作內容。
1、師:桌上有什麼?(皮筋小琴、拉繩玩具、鋼尺)
請你讓他們發出聲音,看看發出聲音後能不能看到振動的現象發生?(在記錄紙上用符號記錄“看到振動後就聽到了聲音”)
2、結合記錄紙,介紹自己的操作方法和結果。(你用什麼方法使XX發出聲音的?有沒有看到它振動?)
3、教師演示拉繩玩具,進一步驗證,形成正確認識:振動產生聲音。
三、感受了解聲音與聲波的關係。
(一)敲擊小鼓,發現聲波的出現。
1、教師敲鼓(一聲大一聲小),觀察聲波的不同。(後面的演示,幼兒可以嘗試用聲波的方式記錄聲音。)
2、引發思考:你看到了什麼?(學說“波紋“)他們一樣嗎?有什麼不同?
3、引導幼兒小結:振動的波紋與聲音就像是一對好朋友一樣,形影不離。
(二)發聲遊戲,感知聲音與聲波的關係。
師幼合作表演唱,感知聲波長聲音大,聲波短聲音小,聲波密集聲音節奏快,聲波疏鬆聲音節奏慢。
(三)匹配聲波,形成新的認識。
1、欣賞一段樂句重複的音樂。
2、分析:幾句音樂是一樣的嗎?音樂一樣,聲波一樣嗎?
3、驗證操作:將樂句相同的聲波進行重疊比對,發現——聲波相同音樂就一樣。
四、情境遊戲“閃爍的燈光”
(一)提出問題:小人表演的舞臺安裝了燈光,如果燈光閃爍起來就更精彩了。怎樣才能出現閃爍的燈光呢?
(二)出示鏡子,探索讓鏡子晃動製造閃爍的燈光。
五、合作表演。
師生自選方式(歌唱、使用操作材料伴奏)與跳舞的小人一起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