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友誼地久天長》―― 一節令人感動的唱歌課

《友誼地久天長》―― 一節令人感動的唱歌課

《友誼地久天長》―― 一節令人感動的唱歌課

  前不久,在北京市東城區22中學舉辦了一節“唱歌”研究課,任課教師是具有15年教齡的35歲的祝萍老師,授課內容是歌曲《友誼地久天長》。

  即將下課的5分鐘,全班同學舉起了小蠟燭,隨著小提琴演奏的動人心絃的背景音樂,全體學生和聽課的老師以發自肺腑的聲音共同唱響這首歌曲,很多老師眼睛裡含著激動的淚花,學生舉著蠟燭久久不願離去,大家都沉浸在這幸福、美好的回憶中。

  這節課為什麼能達到師生情感的交融和衝動?老師是如何透過唱歌,引發學生對“友誼”的思考?又是如何透過唱歌來感受“人間友誼”呢?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1.首先讓學生聽記歌曲第二聲部的旋律,隨後唱旋律並透過二聲部合唱作發聲練習(目的為進入歌曲合唱做準備,同時可以看出由於教師平時的訓練,學生的記譜能力達到一定的水準)。

  2.老師介紹歌曲背景:18世紀蘇格蘭的一首民歌,歌詞由農民詩人羅伯特?彭斯創作。

  3.這首民歌的旋律被一部著名影片《魂斷藍橋》所選用,並在影片中出現5次。(教師播放了一個在舞廳裡的音樂片段)

  4.瞭解蘇格蘭的民俗風情(大螢幕展示圖片):威士忌酒、男人穿的紅格裙子、風笛、牧羊犬、首府――愛丁堡城等。

  5.教師有情感地範唱後,用豐富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對歌曲情感的體驗:(這部分是教學重點)

  ●朗讀歌詞,理解歌詞的內涵(如何理解友誼地久天長?),讓學生回憶有關“友情”的往事,得出結論:人間友情最為珍貴。

  ●感受旋律線條,以級進和小跳為主的音程,使人感到旋律的優美、樸實和抒情,充分表現人們的真情實感。

  ●教師要求學生經過選擇確定歌曲演唱所需要的音色,(訓練學生圓潤、統一的音色,統一正確的咬字,使全體演唱的聲音作到整齊統一。)

  ●運用口風琴吹奏合唱部分並視唱合唱部分,使全體學生熟悉合唱旋律並感受和聲的濃厚感,好似人們濃濃的深情厚誼。

  ●在此基礎上用中、英文演唱。

  ●為歌曲編配打擊樂伴奏,學生自願演唱。(學生作示範性演唱時,臺下的學生髮出了發自內心的掌聲)

  6.以這首歌為什麼流傳久遠為題,老師播放短片:社會上人們相互關愛的照片,然後播放用DV拍攝的同班同學之間相互關愛和表現友誼的照片。

  7.背景音樂響起小提琴演奏的《友誼地久天長》,全班同學點燃蠟燭高唱這首歌。

  本節課的成功表現在四個方面:

  1.“情感體驗”作為一條主線貫穿教學全過程,用優秀的音樂打動學生的心扉是本節課的初衷。教學過程中體現出由淺入深的體驗過程,最後達到激動。其中這樣幾個環節安排是環環緊扣,令人難忘:聽影片中出現的一段音樂是那麼動聽;歌詞是由一位農民詩人創作,感覺是那麼樸實;訓練學生用圓潤的'聲音歌唱;學生談談個人有關“友誼”的回憶;社會中反映友誼、關愛的短片;用DV拍攝的同學的生活短片。本節課的價值體現在:音樂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用優美的音樂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教師的教學設計,突出體現出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美的過程,體現了教師的人格魅力,可以看出教師對“以審美為核心”這一理念的理解和在教學中的實施過程。

  2.教師對雙基的重視。教學中表現在:學生有記譜能力,有二聲部視唱能力,有口風琴吹奏能力,演唱過程中根據歌曲的需要訓練學生的聲音,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歌唱技能,教師重視音樂要素在歌曲中的表現作用,引導學生在歌曲中學習音樂知識。由於教師在平時教學中重視了學生的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保證了在本節課中二聲部歌曲的完成。在近幾年的教改中,有忽視雙基學習的傾向,這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十分不利的,雙基重要,關鍵是怎樣學,本節課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在學習唱歌的過程中,在情感表達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和達到應有的能力。

  3.給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空間。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本節課中,教師給學生搭起了自我表現的舞臺,學生在表現中編創打擊樂器伴奏,運用多種形式進行二重唱和二聲部合唱,並迎來了全體學生髮自內心的掌聲。

  4.現代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恰當、有效。本節課共有四次多媒體使用:電影《魂斷藍橋》中音樂出現的片段,有關英格蘭特徵的片段,社會風尚短片和同學生活畫面。前兩個短片會使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音樂產生興趣,後兩個短片將學生的情緒激發至高潮。

  實際效果:這節唱歌課給所有學生和聽課的教師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