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範文(精選5篇)
作為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範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生物教案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透過實驗,瞭解不同濃度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
2、瞭解水蚤的分類地位、生活環境、結構特點等;
3、掌握實驗設計的一般原則;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的能力;
2、透過實驗,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3、透過實驗,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實驗資料的能力 ;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透過實驗,認識到酗酒對人體的危害;
2、懂得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學理念:
在教學設計中,我始終強調“STS”教育思想,貫徹新課程教育理念,儘可能多地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起“穿針引線”的作用。具體做法如下:
1、遵循探究性學習的一般原則,引導學生在探索中前進:
實驗方案指導著實驗的進行並影響實驗結果,因此,教學過程中,重點突出實驗方案的設計。為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分工合作的意識,將學生分組,選出小組長,分組討論本組的實驗方案,小組之間再互評,在教師的點撥下,最終設計出完善可行的實驗方案。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探究目標逐步實現。
2、重點培養學生處理和分析實驗資料的能力:
在實驗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透過對多組實驗資料取平均值來減小實驗誤差,採取在平面直角座標系中描點、連線等方法來處理實驗資料、分析實驗結果等,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3、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實驗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培養學生養成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例如設計實驗方案時必須遵循的原則,解決水蚤的心率高(200次至300次/每分鐘)、難計數、易產生誤差等。
實驗結束後,及時引導學生認識酗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等,使學生對事物的認識由感性階段上升到理性階段。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人們常說:酗酒有害健康,這句話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開門見山的引入,體現了關注社會,以人為本的思想。
(二)設計和完善實驗方案:
學生討論實驗方案環節,教師稍作引導,突出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學生暢所欲言,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方案的能力。
完善實驗方案環節,師生互動,強調設計實驗必須遵循的單一變數原則和設定對照原則等,體現科學實驗的嚴謹性,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實施實驗方案:
選取實驗材料環節,建立“材料自選超市”,使學生能夠按照自己設計的方案按需取材,充分體現學生開展實驗的自主性。
實施實驗方案階段:注重實驗細節,力求使得實驗更加科學、準確:
①使用凹玻片,確保酒精能夠充分影響水蚤;
②針對學生在計數水蚤心率過程中遇到的水蚤心率過快,難以準確計數的問題,讓學生開動腦筋,展開討論。最終讓學生自己提出了更為準確的“打點計數法”,大大提高了計數水蚤心率的準確度。
(四)整理、分析實驗資料:
學生分組彙報實驗資料,師生互動,共同分析實驗誤差。同時,針對資料較多難以直接得出結論的特點,引導學生透過繪製折線圖,化繁為簡,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得出實驗結論:
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準確、科學的實驗結論。
四、教學反思:
本堂課仍有很多不足之處。例如語言較為平淡,不夠柔和;學生的討論環節中教師的主導意識較強,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等等。
總之,我的這堂實驗課只是對探究性實驗教學的一點嘗試,敬請各位領導、專家不吝賜教,批評指正。
初中生物教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說明腎單位的各部分組成及作用。
2、簡述尿液形成的大致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對圖片的觀察和對錶格的討論,提高處理科學資訊的能力。
2、提高自學感知、動手探索、小組討論的形式,提高綜合運用知識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初步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樹立愛護自身身體健康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腎單位的結構,尿的形成過程。
難點:
尿形成的過程。
三、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法、直觀教學法、小組合作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ppt出示一病人與正常人尿液化驗結果單,提出問題:他怎麼了?學生比較思考,順勢匯入新課:尿的形成。
(二)新課教學
1、腎的微觀結構——腎單位的組成
課件展示:腎單位動畫、血液迴圈動畫。
教師啟發:當血液由腎動脈流入腎時,腎將體內的一些代謝廢物和多餘的物質從血液中分離出來,形成尿液,使血液得到淨化。腎靜脈將淨化後的血液運往身體各處。那麼,腎中的什麼結構擔此重任?尿液在腎中的什麼結構形成呢?這需要進一步探究腎的微觀結構。組成腎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每個腎由100多萬個腎單位組成,腎單位的結構如何呢?
(1)自學感知,探索交流
觀察ppt上的腎單位結構圖,思考如下問題:
①腎單位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特點?
②組成腎單位的各部分結構分別位於腎的什麼部位?
③標出腎單位各部分名稱。
學生觀察、討論,教師巡視點撥。
(2)動手製作,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材料(橡皮泥、白色卡紙、紅毛線、藍毛線等),小組合作製作一個腎單位模型,並作簡要介紹和評價。
(3)模擬演示,深化理解
教師演示自制腎單位的結構模型,並配合講解在黑板上黏貼。
2、尿的形成
課件展示:血液在腎單位流動的動畫。
(1)分析資料,澄清問題。
ppt展示血液和尿液成分比較表,引導學生分析資料,思考:為什麼血液從入球小動脈流入,從腎小靜脈流出後,就會形成尿?血液中的哪些成分形成了尿液?
師生歸納總結。
(2)模擬活動:篩糧食
教師出示一包帶雜質的糧食(有花生米、大豆、綠豆、黑米,也有石子、沙粒),啟發學生:你怎麼有效去除雜質呢?(篩子),請兩名同學到講臺參與活動,動手將雜質的糧食篩乾淨。
師引導:篩出去的雜質能否直接丟掉呢?(不能,因為雜質中還有一些小粒的糧食),教師由此繼續引導:應該把漏掉的小粒的糧食從雜質中重新撿回來。那麼我們回顧下,剛才“篩糧食”的情境中,都包含了哪些過程?(篩出去和撿回來)
課件展示尿的形成動畫。
師引導:“篩出去”的過程發生在腎小球,即將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篩出去;“撿回來”的過程發生在腎小管,即把篩出去的某些小分子物質重新撿回來。
(三)總結昇華,知識拓展
1、課件展示
血液透析示意圖。
師強調:人工腎是模擬腎臟濾過作用的原理,依靠體外迴圈裝置淨化血液,又稱“血液透析”。
2、學以致用
上面那位病人怎麼了?學生回答。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畫概念圖總結本節知識點。
作業:課後大家查閱資料當人體的腎臟功能出現問題時人體機能會出現什麼變化?水對人體非常重要,而排尿時會失去大量水,那麼為什麼人體在缺少的情況下還是要排出尿液呢?
初中生物教案3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為下一節"生態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後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一、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透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資料的方法;
3、學習透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二、重點和難點的確立: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三、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透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並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功的喜悅體現於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四、學習方法:
透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透過課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並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匯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匯入新課,這樣匯入有兩個好處。
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絡;
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雲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絡展開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呈現配有介說詞的圖片,如:烏賊的墨囊;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尺蠖的擬態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透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對於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後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1、有做事的過程;2、有明確的目標;3、有明確的結果;4、使用語言傳達資訊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對於初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於結果涉及到對資料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溼度有影響,有利於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麼益處?
b、為什麼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著環境。
第三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並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們的興趣。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穫,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重要!
(三)、作業練習:(見教材)
1、在一個繁殖季節裡,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鳥類只產幾個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嗎?這是不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山羊絨又細又柔軟,組成的產品十分昂貴。山羊比綿羊好養,它連草根都啃食。於是一些牧區大量飼養山羊,這對環境會有什麼影響?
這是兩道開放性題,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煅煉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使學有所用。
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就是這樣安排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
初中生物教案4
《細菌》這一課題是人教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生物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五部分,第四章的第二節,下面我從五個方面闡述說課的內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細菌是單細胞的生物,所以必須以前面學過的動植物細胞的知識為基礎,細菌的營養方式需要植物體內的葉綠體以及光合作用的知識來引導,細菌的個體微小,需要藉助顯微鏡,又必須有顯微鏡的知識,而學習了細菌的形態、結構、營養和生殖方式才能為理解細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礎,因此本節課起到了續前輔後的作用。本課安排在學習了動物、植物細胞的基礎上來進行,透過與動物植物細胞的比較來進一步學習細菌的結構。在自然界的物質迴圈中菌類是分解者,菌類雖然多數個體較小但在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菌類和動物植物一起構成了整個生物界。
(二)、本節的學習目標及依據:
依據: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及學生實際。
知識目標:
1、讓學生掌握細菌的主要特徵;
2、透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3、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現需要以技術的進步和精細的實驗
做基礎;
能力目標:透過觀察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透過比較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會思考,學會理論聯絡實際。
德育目標:
1、透過點出日本侵略者慘無人寰的行徑激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情感
2、透過對細菌繁殖速度的認識,減少細菌的感染,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三)、本節的教學重點難點是:
1、細菌的形態結構特點;
2、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二、教材處理:
(一)學情分析:
由於班內學生成績相差懸殊,且初二學生的形象思維仍佔優勢,注意力容易轉移,學生對細菌的發現史、形態結構較為陌生,為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要注意直觀性原則,用不同層次的問題面向全體學生,不失時機的作出鼓勵的肯定,使全體學生能保持較大的學習興趣,從而努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教學設計:
本節課安排一課時;課堂教學中,應透過閱讀細菌的發現史,讓學生了解顯微鏡的出現加快了人類對微觀世界認識的程序,進而認識技術對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同時透過介紹巴斯德的科學研究過程,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教師可以利用課文中的討論題“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麼新的認識?”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在觀察細菌的形態和結構時,教師可以有目的地介紹一些與學生身體有關的細菌,如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等。在進行觀察與思考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對比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區別,描述出細菌的基本結構特點。同時要讓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對“細菌營養方式”的推測。
在學生已經瞭解了細菌是透過分裂完成生殖後,教師可以利用技能訓練的內容,加深學生對“細菌個體小但數量很多”這個說法的認識。在學生了解了細菌是如何度過惡劣環境的內容後,可引導學生完成練習第一、二題的討論和交流,然後,讓學生回憶人的呼吸等內容,思考並回答練習第三題,發展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
(一)教法: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本節課採用觀察法,結合比較歸納法進行啟發式教學
(二)學法:
1、透過學生對“細菌的發現”的閱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在上述教法的指導下,利用一環扣一環的問題啟發學生,引導學生髮現知識,歸納知識結構,思考分析,得出結論,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掌握學習重難點。
四、教學過程的實施:
(一)新課匯入:採用抗戰期間日本人以細菌作為生化武器匯入新課:日本人用抓來的中國人來做細菌試驗,使無數的中國軍民慘遭毒害;從來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
(二)細菌
的發現:從學生閱讀書本資料入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注意小結,引起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透過對列文虎克發現細菌和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這段的閱讀,讓學生了解科學的成功需要以技術的進步和精細的實驗做基礎,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
(三)細菌的形態結構:
本部分透過觀察掛圖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細菌的三型,透過具體的數字形象的比喻理解細菌個體的大小。透過和老師一起繪細菌結構圖,加深對細菌結構的認識,然後再透過動物細胞植物細胞和細菌的比較來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四)細菌的生殖:
透過計算讓學生認識到細菌繁殖速度之快,四個小時後100個細菌將繁殖成25600個透過這一活生生的數字引起學生注意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並瞭解細菌的生殖方式為分裂生殖。強調芽孢不是細菌的繁殖方式,而是休眠體,是對不良環境的適應,從而認識細菌的適應能力強,分佈廣泛。
(五)練習鞏固
透過本節的學習掌握了細菌相關知識,為了反饋課堂掌握情況,讓學生對課後P61的技能訓練和練習進行知識鞏固。最後讓學生繪製細菌結構圖,加深對細菌結構的認識。
初中生物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瞭解細菌的發現過程。
②瞭解細菌的形態型別、基本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特點。
2、能力目標:
①透過巴斯德的實驗,讓學生參與探究細菌發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②透過細菌與動植物細胞比較,推測細菌營養方式,培養學生分析和思考能力。
3、情感目標:
①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②重視搞好個人衛生。
二、重點和難點:
①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
②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一)細菌的發現
1、過渡:為什麼我們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卻又不瞭解細菌呢?
2、學生閱讀課本58—59頁。
3、知道了解巴斯的實驗。
(二)細菌的形態結構:
1、過渡:細菌很小,卻看不到,那麼它們的形態、結構是怎樣的呢?
2、細菌圖片展示。
(三)細菌的生殖:
1、過渡:我們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樣繁殖的?
2、課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