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範文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

《歸園田居(其一)》教案範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歸園田居(其一)》教案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材章節:語文教科書第五單元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講授法、誦讀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識目標: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響。

  ⑵瞭解鑑賞古典詩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領。

  能力目標: 訓練透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與體味情感來鑑賞古典詩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過程目標:透過學生對詩歌的審美領悟,繪畫出詩歌的詩意圖,由此促進學生與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和交流。

  方法目標:以引導為主,學生體驗為輔,引導學生體驗詩歌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詩歌的鑑賞分析,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從而加深學生的文化積累,領悟詩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理想精神,同時要逐步掌握詩歌鑑賞的方法並形成能力。

  教學難點: 透過詩中形象及描寫手法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匯入→分析文字→把握主旨→解析景語→體味意境→總結規律→擴充套件練習

  教 學 過 程:

  一、師生問好,考勤

  二、匯入: 師:

  初中學過《桃花源記》,誰能說說桃花源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勞動,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

  生:自給自足,豐衣足食。

  生:與世隔絕,幸福快樂。

  生:熱情好客,淳樸。

  同學們,還記得在你們初中時學過一篇散文,其中,詩人為人們虛構了一個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的“世外桃源”,那篇詩歌是什麼,作者是誰,還記得嗎?(《桃花園記》,陶淵明),詩人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時也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那麼今天,我們又將學習他的田園詩作的代表作品——《歸園田記》。那麼這篇詩歌跟《桃花源記》一樣?又是要反映什麼呢,還是純粹的寫作者要歸田當農夫的單純願望呢?

  三、簡介作者:

  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末年的偉大詩人,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時期是一個政治高壓的時代,社會的黑暗,政治腐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因此,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裡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後,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後終老農村,死後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他還有一個稱號叫“五柳先生”,緣由是他家門前有五棵柳樹。

  陶詩今存125首 ,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 、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而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

  四、整體感知

  1、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全班學生一起來朗讀,解決生字詞,並且參看註釋,瞭解詩歌的大意。(重讀“返”、“曖”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寫錯)

  韻 yun 指人們的氣質性情的素養

  羈ji拘束

  拙zhuo①笨:手笨、勤能補拙②謙詞:稱自己的文章、見解:拙見

  蔭yin沒有日光,又涼又潮溼

  噯ai日光昏暗,模糊

  顛dian高而直立的東西的頂

  樊fan 籬笆指受束縛而不自由的境地

  2、同學們,先來看一下這篇詩歌的題目,俗話說:眉目傳情。那麼,“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資訊呢?題眼是哪個字?是“歸”還是“居”?

  (明確: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資訊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資訊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

  3、掃清了生字詞,疏通了詩歌的大意,既然“歸”字是文章的核心,作者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麼作者從哪裡返回?為什麼要返回?回到哪裡?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思考作者:⑴從何而歸;⑵為何而歸;⑶歸向何處;⑷歸去如何。

  4、朗讀課文,尋找相關資訊:

  ①那麼作者從哪裡返回呢?即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麼?明確:官場生活( “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追問:為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我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也不願我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鬥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用誇大了的數字,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② 為何歸來?

  明確:A、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養家餬口,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那麼走上仕途之路的陶淵明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了嗎?(沒有)從哪一句可以看出來?

  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動亂,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願同流合汙,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追問:據我所知,陶淵明一生多次辭官做官,難道是僅僅用一“誤”字所能辯解的.嗎?

  明確:①矛盾心態: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有“大濟蒼生”的抱負;仕途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②徹底悔悟。③也許是一種託詞。

  追問:所以“性本愛丘山”也許是陶淵明“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呢?請同學們繼續尋找文中資訊。(提示:點題句是哪一句?)

  明確:

  B、守拙歸園田。

  提問:歸園田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麼?(如果不“歸園田”就不能“守拙”)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環境的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即使是現在,也有類似的現象)。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所以詩人把自己比作“羈鳥”、“池魚”(結合陶辭官原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結: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③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概括追問: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麼顯得那麼美?

  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是

  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農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農村(文明的異化)}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 起。你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八九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國。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後房簷,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麼幽雅美麗!這裡襯托出了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情緒,這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 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裡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④歸去如何?請從詩中找出蘊涵作者情感的詩句詞語。

  明確:無塵雜/有餘閒/久/復(注意煉字)--自由、安逸、喜悅。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最後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為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衝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觸處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親切而欣慰,可以說,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