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永生的眼睛教案教學反思

永生的眼睛教案教學反思

永生的眼睛教案教學反思

  備這節課,上這節課,我自己學到了很多。

  收穫之一是課堂上有了“自己”。記得三年前,我初上《一夜的工作》。教學路線走的是詩意語文的路子。教師詩情湧動,語言也頗為煽情。那時,站在講臺上的是我,可是站在背後的是於永正、王崧舟、張祖慶、薛法根等一些名家的影子——借鑑之處甚多。三年過去了,我自我感覺課堂中有了“自己”。這個“自己”很關鍵,這是我登上講臺來,敢於說我能講課的底氣所在——以前我都是對人講上課是我的硬傷的。現在人家要聽課,已經是頗有信心了——昨天有老師要聽課,我上《“諾曼底”號遇難記》,第一課時就是讀書。學生讀,讀完評議。老師範讀——讀到動情處,師生為哈爾威船長所感動,真是熱淚盈眶!這是一種不期而至的高峰體驗。以前這種高峰體驗幾周不見得體味一次,現在每天基本上都能享受這種快感——這就是收穫、進步吧。

  收穫之二是解讀教材有了新的路徑。以往解讀教材多是借鑑別人的思想成果,綜合別人對這一課的認識,形成自己的解讀,再形成教學預案。備這一課,自我感覺超越了網路上所能找到的其他解讀路徑所能達到的解讀深度和廣度:哭喊和平靜的對比,哭喊和驕傲的對比,這是我自己的見解;琳達愛母親,父親愛妻子,兩者都是愛,為何會有天壤之別,這是我自己的見解;抓角膜銀行給琳達一家的信中的“分享”,這是我自己的見解;在反覆解讀中確定以“天壤之別”為抓手從而使全文教學呈塊狀推進,這是我自己的見解……

  收穫之三是理解了正確把握課文的教學內容是首要的。從教學內容入手,不是不注重教學方法,是因為教學方法最終是為更有效地實現教學內容而服務的。目前情況下,關注“教什麼”我以為很重要。主要原因就是目今語文教學內容存在著不少問題。教學方法再靈活,再有藝術性,再有表演性,如果教學內容不正確,其最終的價值是很有限的。教學內容除了文字外,還應該有承擔“語文”的東西在裡面,比如語文知識。而單純的教授語文知識顯然是不適合小學的實際的,所以,最理想的狀態是做到“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融合。在這節課上,我依稀看到了這樣的曙光。我是把知識掰碎然後整合儘量融進整個課堂的情感線中去。從效果上來看,這一點還是成功的。

  收穫之四是親身體味到磨課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磨課的過程是痛苦而又幸福的。一個好的設計思路會讓自己有一種脫胎換骨的`快感,一個思路被推翻陷入困境時又讓人食不知味。但是往往是“困境——解困——困境——解困”這樣的一個迴圈。但是後面的困境是對前面困境的超越,後面的解困和前面的解困相比更是一種認識上的新的提升,而提升的過程本身是讓人流連忘返的。尤其當磨課進入到雕琢細節的階段時,那種苦思多時而突然完善好了一個細節的興奮之情我是深有體會的。以自己磨這一課的七個版本為例:

  第一稿:

  一、檢查預習,整體感知。檢查字詞掌握情況,選擇這些詞語當中的一個或幾個,聯絡課文內容說說:圍繞著眼睛,作者記敘了和眼睛有關的哪些事情?

  二、揭示矛盾,引出下文。為什麼琳達前後態度不一樣?

  三、深入文字,感悟永生。

  (一)細讀第一部分。抓平靜和振聾發聵的對比。完成後,回到課題,談談自己的感受。

  (二)細讀第二部分。讀信,談感想。悟溫迪的永生。

  四、結題。是什麼使得琳達對捐獻角膜,由開始的氣憤到最後為之而感到驕傲,下節課,再讓我們去感受這永生的眼睛吧。

  第二稿:相較第一稿,第二稿的切入點是體會驕傲。然後是幾大板塊,感悟父親的驕傲。抓平靜,抓父親的那段話。感悟女兒的驕傲。昇華拓展。

  第三、四稿:相較前兩稿,最大的區別是找到了“天壤之別”這個關鍵詞。

  一、設疑匯入,檢查預習世界上有永生的東西嗎?

  (沒有)人的眼睛可能永遠存在嗎?(不可能)是的,人的眼睛也不能永遠存在的,這世上既然不可能有永生的東西,那文章的題目為何叫“永生的眼睛”呢?

  二、初讀課文,建構話題。

  誰和誰是天壤之別?哪裡寫的是“天”?哪裡寫的是“壤”?

  三、由“天壤之別”悟捐獻的意義:

  (一)第一層天壤之別——琳達和女兒之間認識的差別——初步認識捐獻意義。

  (二)第二層天壤之別——現實與文字的差別——體會溫迪捐獻的意義。

  (三)第三層天壤之別——琳達前後的差別——理解父親和女兒捐獻的意義。

  第五六稿:結構更趨向合理,課始和課尾形成了一個迴圈照應的結構,能圓潤自通。

  一、匯入新課探永生。

  這世上既然不可能有永生的東西,那文章的題目為何叫“永生的眼睛”呢?

  二、檢查預習,建構話題。

  1、檢查字詞。

  2、課文哪些內容寫出了天壤之別呢?找到相關的段落做上標記。

  三、“天壤之別”見永生。

  (一):琳達和女兒對待捐贈反應的天壤之別。

  (二):琳達對待家人捐贈前後認識的天壤之別。

  四、愛心鑄永生。

  1、聽老師讀13小節。

  2、讀信。

  3、拓展。

  4、你明白為什麼用永生的眼睛做課題了嗎? 再讀課題吧。

  第七稿:根據學生的課堂生成,“天壤之別”每個板塊都可以獨立朗讀、處理。學生彙報到哪裡就可以隨機學到哪裡。充分體現了依學情而動的教學主導性,能較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這七個版本,形成了一個迴圈遞進的過程。我欣喜地看到,原來教材解讀是這麼一件有意思的事。磨課是這麼一件有意思的事。

  收穫之處還有很多。如教學機智是教師素質的自然流露;如掌握學情對課堂的根本影響,如朗讀指導應該像於永正老師那樣完全放開,使課堂出彩出在學生身上,而不是出彩在教師身上等等。

  但是,課堂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這次的遺憾在午夜還常常回旋於自己的心頭。最大的遺憾就是語文課上學生沒有把書讀好,沒有把老師的朗讀指導作用體現好。由於我個人的疏忽,導致學生在課前沒有進行充分預習。第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這裡就遇到了障礙。起先兩名學生顯然不會概括講,按著課文的寫作順序逶迤的講下來。這個時候我就應該意識到,學生要麼是不會概括,要麼就是文章不熟悉。但是,第三個學生很乾脆的用一句話就概括了全文。他說是琳達一家人圍繞角膜捐獻發生的事。這給我一種認識,看來學生是初步讀懂了課文的。我表揚了他,說能把長文讀短是很了不起的能力。後面是字詞的檢查。這裡應該沒有多大問題。問題出在深入學文的時候。我請同學推薦一位同學讀1—3小節。第一位同學推薦了他的同桌,結果同桌讀的很有問題。不但語氣停頓掌握不好,而且邏輯停頓也沒有掌握。顯然這是一個不會讀書的學生。可惜,可惜——我竟輕輕把他放過而另請了一名學生。現在想來,要是停下來指導這個孩子把書讀好才是應該做的。1—3小節本來是預設比較到位的一個環節,朗讀指導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歎號的處理,哭喊的處理,如果課堂張顯一下的話,應該會比較理想。可惜,可惜,這一番準備竟然在課堂上匆匆而過——對朗讀指導的疏忽,其實就是對學情的忽視。推進到第四小節。因為前面的朗讀不到位,學生的情感還不能認同、入境,在讀父親的話時自然還是無感而讀。不帶自己的感受去讀,學生是很難有大收穫的。課堂推進到一個重要問題了:琳達愛自己的母親,父親愛自己的妻子,兩者都是愛,兩者的愛為何有天壤之別?學生沒有前面的帶感受的朗讀墊底,這裡自然比較難說透徹——從學生實際出發,我做的還很是不夠。最後,幾個板塊儘管激發了學生的情感,甚至課的最後學生淚花閃動,但現在我想,怕是有一部分同學只是因為那婉轉低迴的音樂、教師的語言感染以及圖片揪心的力量,打動了他們心靈的深處吧——而文字的參與使學生感動、驕傲才是我們所要的。遺憾之二是固守既定的教學預案,較少變通。當預設的學生情況跟實際情況有較大不同時,應該做的是沉穩的調整教學過程。這樣的老師可以稱做名師。可惜,我沒有做到——可惜!!要是我肯拿出10分鐘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把整體感知的部分做好。儘管後面的內容來不及展示,但是,前面的內容我依舊有信心能做的很到位。也許聽課的老師會認為再花那麼長時間進行讀書指導不值得。可是學生需要!!他們需要停下來再讀——可惜,我沒有這樣做——我只按照既定的預設方案走下去了——可惜!遺憾之三是自己的教學基本功還不到位。我自認為課堂機智還是可以的,也就是說處理一些生成性的東西會好一點。可是,自己的粉筆字,普通話,還遠遠不行。普通話在錄音中一聽,還是鼻音太重,抑揚頓挫還需要練習,粉筆字總是沒有力量,教態還不夠自然。這些,哪裡是紙上能得來的?唯有實踐!!當然,遺憾還有很多。比如,這個教案的設計還是過於拘謹,沒有太放開,還不夠大氣。比如,我調控課堂的節奏還不夠到位,在一些該精彩的地方沒有達到更滿意的效果。比如,對學生全體的關注不夠。等等。後來在別的學校又演繹了這一課,上述遺憾基本沒有出現,自我感覺透過這一課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有了一個紮實的提高。以後一定要多磨課,因為磨課魅力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