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平衡的幼兒教案

平衡的幼兒教案

平衡的幼兒教案

  一、課文說明

  本課是讓兒童透過對槓桿尺實驗,感知什麼是平衡,什麼是不平衡,不平衡達到平衡的基本條件是什麼。天平是根據平衡的道理製成的,本課要為下一課《小天平》鋪墊好知識基礎。

  本課與《小天平》、《搭紙橋》、《捆支架》組成本冊的“力”教學單元;從能力培養來說,屬於“實驗、歸納概括”的系列。

  全課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平衡和不平衡現象。由於“平衡”、“不平衡”兩個詞對兒童來說比較生僻,所以教材裡畫出他們熟悉的玩蹺蹺板遊戲圖,幫助他們理解這兩種現象。只要兒童能說出“一樣平”、“一樣高”等形象語言,並能明白這就是平衡就可以了,不必下什麼定義。

  第二部分,透過對槓桿尺的實驗,知道怎樣達到平衡,激發兒童對平衡現象的研究興趣。教材中研究了兩種達到平衡的方法。一種是槓桿尺左右距離一樣長,掛的鉤碼一樣多,能夠達到平衡。教材38頁上半部分“掛幾個”研究的.就是這種方法。例如,左上圖,在距槓桿尺中心一格的地方掛一個鉤碼,問:在另一邊同樣的位置上要掛幾個鉤碼才能平衡?又如,右下圖,在距槓桿尺中心兩格的地方掛兩個鉤碼,問:在另一邊同樣的位置上要掛幾個鉤碼才能平衡?用四幅圖提出了四個問題,要求學生透過實驗解決,然後把結論填寫在橫線上。另一種方法是左右掛的鉤碼一樣多,槓桿尺左右的距離一樣長,能夠達到平衡。教材38頁下半部分“掛在哪兒?”研究的就是這種方法,一共有四幅圖提出四個問題,仍然要求學生透過實驗解決,並把結論填寫在橫線上。

  第三部分,在槓桿尺一邊距中心兩格的位置上掛兩個鉤碼,讓學生研究有幾種方法可以使槓桿尺達到平衡。這部分教材是選學內容,可以起到測試學生智力的作用,有的學生能想出三種方法,有的學生能想出一種或兩種方法,都可以,不必要求每 學生都達到同樣的水平。最後讓學生把想到的方法畫在39頁下面的圖上。個別學生有可能發現規律,即當左右距離不一樣長,鉤碼掛的也不一樣多時,槓桿尺達到平衡的條件是:鉤碼掛的多的(重的)一邊,離槓桿尺中心近,鉤碼掛的少的(輕的)一邊,離槓桿尺中心遠。

  二、目的要求

  1.透過實驗,使學生知道什麼是平衡,使槓桿尺達到平衡的條件。(左右距離一樣長,必須掛得一樣重;左右掛得一樣重,必須距離一樣長)

  2.認識槓桿尺、支架、鉤碼等實驗儀器,學習使槓桿尺平衡的簡單實驗操作技能。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三、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演示用的槓桿尺、鉤碼、方座支架;2.學生用的槓桿尺、鉤碼、支架,每組一套。

  四、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請同學們看看,今天上自然課老師帶來了什麼東西。教師介紹槓桿尺、鉤碼的名稱和用途。

  演示:將一鉤碼掛在槓桿尺一邊。

  提問:槓桿尺有什麼變化?(歪了)怎樣做能使槓桿尺左、右一邊平?(摘下槓桿尺上掛的鉤碼或在另一邊也照樣掛上鉤碼)

  小結:槓桿尺平了,這種現象叫平衡。今天的自然課我們就研究平衡。(板書課題)

  1.掛幾個才能平衡

  提問:各組同學將一個鉤碼掛在槓桿尺上任何一個位置上,看槓桿尺還平衡嗎?(不平衡)

  我們要使槓桿尺平衡,在另一邊的同樣位置上要掛幾個鉤碼?(兩邊都掛一個鉤碼)

  分組實驗,研究討論,在槓桿尺的一邊掛1個、2個、3個鉤碼,試試在另一邊的同樣位置上,要掛幾個鉤碼才能平衡。

  2.掛在哪兒才能平衡

  各組同學將一個鉤碼掛在槓桿尺上任意一個位置上,槓桿尺失去平衡。

  提問:在另一邊掛同樣多的鉤碼,應該掛在什麼位置上才能平衡?

  分組實驗,研究討論:在槓桿尺一邊掛1個、2個、3個鉤碼,試試在另一邊掛同樣多的鉤碼,要掛在什麼位置上才能平衡。

  小結:兩邊掛的鉤碼數一樣多,鉤碼距離中心必須一樣長,槓桿尺才能達到平衡。(把歸納、概括出來的結論填寫在橫線上。)

  鞏固、應用:

  有幾種方法使槓桿尺平衡

  提問:在槓桿尺一邊距離中心兩格的地方掛2個鉤碼,有幾種方法使槓桿尺平衡?

  分組實驗,研究討論,得出三種方法使槓桿尺平衡:

  (1)在另一邊等距離也掛2個鉤碼,可以平衡。

  (2)在另一邊1/2距離掛4個鉤碼,可以平衡。

  (3)在另一邊2倍距離掛1個鉤碼,可以平衡。

  將三種方法畫在課本中的圖上。

  佈置作業

  回家蒐集做小天平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