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滬教版六年級下《呂氏春秋》兩則優秀教案

滬教版六年級下《呂氏春秋》優秀教案

滬教版六年級下《呂氏春秋》兩則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透過“讀—譯—疑—議”的形式,理解兩個寓言故事的含義,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這兩個故事,並能用自己的語言簡單概括故事的哲理;瞭解“寓言”的特點。

  知識目標:

  1、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方、引、善、遽、任、悖、涉、契、刻舟求劍、惑等),理解詞的基本意義和語境意義。

  2、積累“引嬰投江”和“刻舟求劍”等出自《呂氏春秋》的成語,瞭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重點與難點:

  這兩則寓言故事共同說明了什麼道理?各是從什麼角度闡述道理的?

  口語訓練:

  你讀懂了哪則故事?用自己的話來說說。

  寫作訓練:

  選擇其中一則寓言故事,運用想象的方法,擴寫成用現代文表述的有生動情節描寫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1、教師出示成語“一字千金”,講述其典故,引出 《呂氏春秋》

  2、提問:關於《呂氏春秋》你們還知道些什麼呢? 學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資料。

  3、小結:《呂氏春秋》是“雜家”的.代表作,秦朝丞相呂不韋組織門客撰寫,結合百家,總結歷史,為秦王提一個長治久安的治國方案。

  二、 讀:

  1、教材中所選的兩則到底講了什麼呢?自讀課文理解內容。

  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註釋自學課文;抽讀、齊讀課文,並互相糾正讀錯的地方。

  三、 譯:

  你讀懂了哪則故事?用自己的話來說說。

  學生自由選擇一則用自己的話複述故事內容。教師隨時糾正講錯的地方。

  四、 疑:

  1、提問:什麼是寓言?

  學生複習舊知,明確:寓言往往是透過形象生動的人物、情節,把道理形象地表現出來。

  2、學生在讀、譯的基礎上對故事內容、故事寓意等進行質疑,教師對學生的疑問進行梳理。

  集體交流、教師總結

  五、 議:

  1、出示:“察今”篇中另一則寓言故事“循表夜涉”。

  2、思考:這則寓言故事講了什麼?想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集體交流、教師總結

  3、思考:三則寓言共同說明了什麼道理?又是各從什麼角度闡述道理的?

  集體交流、教師總結。

  板書:

  “引嬰投江”:物件變了,法令如果不變——悖。

  “刻舟求劍”:地點變了,法令如果不變——惑。

  “循表夜涉”:時間變了,法令如果不變——思。

  時代變了,社會變了,法令制度也應隨之變化。

  六、 作業:

  1、選擇其中一則寓言故事,運用想象的方法,擴寫成用現代文表述的有生動情節描寫的故事。

  2、課外再選讀一兩則出自於《呂氏春秋》的寓言故事並思考其寓意,講述給同學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