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雲南的歌會》優秀教案

《雲南的歌會》優秀教案

《雲南的歌會》優秀教案

  一、教學目標

  1.感受雲南歌會的特點。

  2.品味文章優美的語句。

  3.體會字裡行間的情感。

  二、課時安排

  兩課時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整體思路

  以“短片”為匯入,以“歌唱”為線索,以“情感”為切口,以“言語”為立足點。

  五、教學流程

  (一)短片匯入

  1.播放《彩雲之南》flash短片,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維。

  2.提問:從這篇文章中,你想學到些什麼?

  (學生自由回答,師相機總結糾正。)

  3.總結補充學生髮言,明確本文學習目標:

  (1)感受雲南歌會的特點;

  (2)品味文章優美的語句;

  (3)體會字裡行間的情感。

  (二)設疑讀文,整體感知。

  (學生帶著任務速讀文章,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另一方面可“讀”更有針對性。)

  1.設定問題

  (1)你對文中哪些字詞存在字音、字義方面的疑問?

  (2)速讀課文,試著完成表格。(藉助多媒體出示表格)

  2.讀文

  3.學生自由回答,師總結歸納。

  明確:

  1.不僅人在唱,鳥也在唱。

  2.唱歌的地點:山野、山路、山寨。

  (三)分析重點句段,發現文字意味。

  1.精讀全文,勾畫自己覺得有“意思”的句段,並嘗試在旁邊寫些註釋。

  2.學生自由回答,師相機指導。

  3.總結。

  (四)透過問題,深入探究。

  1.提出問題:

  (1)文中寫了三個場景的歌唱,且都寫了人、地、歌,是不是有些雷同了?

  (2)本文第四段過多的自然環境描寫沖淡了“歌會”主題,是不是應該刪掉些?

  2.同學自由思考後,小組討論。

  3.各小組派代表發言。

  4.師簡介作者及本文寫作背景,解決問題。

  總結。明確:

  (1)不雷同。三個場景的描寫各有側重。“山野對歌”側重寫人:“山路慢歌”側重寫環境:“山寨傳歌”側重寫場面。

  (2)第一,這是一種寫實。雲南確實有著如此美麗的風光。

  第二,這是為“趕馬女孩的歌唱”創設一個動人的場景。第三,這與“趕馬女孩的歌唱”相交映,互為輝映。

  (四)聯絡現實,拓展思維。

  1.總結本文。

  雲南的歌會最大的特點就是:隨意、愜意。唱歌的人是隨意、愜意的;唱的地點是隨意、愜意的;唱的內容更是隨意、愜意的。

  2.聯絡現實。

  我們自己的生活隨意嗎,愜意嗎?我們該如何而活?

  3.拓展思維。

  學生聯絡實際,談談感受。

  4.師談認識,昇華主題。

  (三)作家的“意思”

  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於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此為選入教材時被刪掉的文字)

  (四)我們該如何而活

  四、步驟解說

  筆者以“文字細讀”的方式仔細研讀了《雲南的歌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語言點,那就是“意思”一詞。在《雲南的歌會》中,沈從文先生兩處提到“意思”一詞。一處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雲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寫的也是有意思的);還有一處是第五段“僅是這個唱法就極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後面所寫的更有意思)。其實,本文在節選時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於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顯然,這裡的“意思”應是統領全文的`)。由此看來,“意思”儼然就是貫穿全文的關鍵詞。我以為,這是一個極有意思的發現,那麼,為什麼不以“意思”為主線設計一個完整的教學方案呢?於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學設計。

  1.發現“意思”:在學生整體感知全文後提出:作者寫的這些有意思嗎。要求學生靜靜地默讀,用橫線劃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時,教師及時抓住學生回答的一些語句引導學生進入字裡行間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沒“意思”:在學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時候,有意識的丟擲這個問題,一方面是想讓學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讀上來,從而達“點”“面”結合的教學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讓課堂的線性推進出現轉折,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從表層感知進入深層探析。透過討論,讓他們明白沈從文在自然環境的描寫上之所以不吝嗇自己的筆墨,是因為作家認為“產生這種山歌實有原因。如沒有一種適當的物件和特殊環境作為土壤,這些歌不會那麼素樸、真摯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本文節選自《記憶中的雲南跑馬節》,選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於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引出這段文字,其意在要學生明白沈從文認為“意思”在於“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然後抓住這個“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義性,引導學生再細讀文字,然後從文中去發現作家是如何描述這些“活生生的”“鮮活的”“充滿活力”的生命狀態的。

  4.我們該如何而活:設計此問題是想讓“語文”貼近生活,走進心靈,關照靈魂,從而讓語文教學從言語的層面進入文化的層面。

  五、課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