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四年級科學《夜間的計時器》教案

四年級科學《夜間的計時器》教案

四年級科學《夜間的計時器》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組織和指導學生在經歷“制定方案——動手製作——不斷改進”的製作蠟燭鐘的活動過程,意識到科學成果的產生是一個需要不斷改進的過程。

  2、經歷和指導學生在有結構的活動中,發現科學中的細節問題並加以修正。

  3、引導和推動學生開展對計時工具的探究實踐活動,感受人類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

  二、教學準備。

  每小組粗細不同的蠟燭、一把尺子、一支黑色的記號筆、一張白紙、一個橡皮泥、一個蠟燭鬧鐘、一盒火柴、計時錶、沙漏。

  三、學生分析。

  對於小學五年級來說,用蠟燭做一個能夠計時的工具,是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會想到,但是製作起來又不是很難的活動。他們的動手能力強,但是發現問題和思考的能力一般。因此,本課的教學活動緊緊圍繞在“蠟燭鐘的設計方案有問題嗎”“怎樣讓你的蠟燭鍾計時更準確”“還有哪些因素干擾我們實驗結果”等一系列的關鍵性的問題,以及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引導學生思維向深度廣度發展。

  四、教學過程:

  (一)前後課銜接,引出問題。

  1、考考你,古人晚上用什麼計時?

  2、出示蠟燭。

  用蠟燭來做一個蠟燭鍾,照明計時兩不誤,一舉兩得。今天我們就用蠟燭做一個夜間的計時器。(板書:夜間的計時器———蠟燭鍾)

  (二)設計方案。

  1、設計計時5分鐘蠟燭鍾。

  (1)討論:先說說怎樣用蠟燭做一個能計時的蠟燭鍾。

  (2)任務:做一個以一分鐘為單位計時5分鐘的蠟燭鍾。

  2、討論並思考:(出示討論內容)

  要求:蠟燭鍾計時儘量準確。

  ①怎樣用一根蠟燭製作一個可以計時5分鐘的蠟燭鍾?

  ②需要哪些材料?

  ③畫出預計做成的蠟燭鍾草圖。

  ④討論並及時記錄在設計方案的表格中。

  3、描述自己的設計:

  哪個小組上來介紹自己組的方案,請其他小組認真,看他們方案是否科學合理。(要求蠟燭鍾設計草圖,並講清設計思路,再介紹選用的材料及各材料作用。)

  4、完善自己的設計:

  聽完彙報小組的介紹後,其他學生參與質疑,重點就方案設計的科學性和選材加以關注。在彙報小組和師生的討論辯析中形成一套比較科學的實驗方案。

  5、教師關鍵性問題:

  ①有小組可能會採用觀察蠟燭燒5分鐘後長度,再取另一根標上長度。教師則及時引導:要是讓這一蠟燭可以計時一個小時或更長呢?這種方案明視訊記憶體在不足。能不能根據推理方法,先觀察某一段時間內蠟燭燃燒的長度,再推算出10分鐘或更長的長度?

  ②一根蠟燭就標一個長度,如果剛好讓10分鐘可以,要是讓計時7分鐘或7分30秒?怎麼辦?

  ③每一小組根據這幾點反思整改自己組設計方案重新作一份設計草圖,並領取自己需要的研究材料。

  (三)製作計時5分鐘的蠟燭鍾。

  請同學們學生按照討論完善後的實驗方案進行製作蠟燭鍾,活動時間為7分鐘,(出示沙漏)老師用計時7分鐘的沙漏計時,現在開始。

  分組製作蠟燭鍾。

  (四)展示、評議蠟燭鍾。

  1、哪一小組願意向大家展示並介紹自己組的得意之做———蠟燭鍾?(要說清自己的製作過程,闡述自己的思路。)

  2、接受其他小組的質疑。

  (五)測試蠟燭鍾計時是否準確。

  1、第一次計時比賽。

  (1)要求:

  想不想看看大家做的'蠟燭鍾到底準不準?

  下面我們來進行一個計時比賽。計時時間為一分鐘。為了公平起見,我們同時划著火柴後共同倒數3個數,然後點燃我們的蠟燭鍾,如果你們認為燒到一分鐘了就想辦法把它熄滅,然後迅速舉起組牌示意,老師在這裡用秒錶計時。聽清楚了嗎?(計時比賽)

  (2)公佈比賽成績。

  ①關鍵問題:什麼原因導致你們蠟燭鍾計時不準確?

  ②學生交流人為因素、材料影響、環境因素。

  2、兩分鐘修正蠟燭鍾。

  3、第二次計時比賽。

  4、根據比賽成績分析修正以後的計時情況,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

  (六)拓展延伸:製作蠟燭鬧鐘。

  我們發現了很多影響蠟燭鍾計時準確的因素,經過我們的改進誤差縮小了,但是仍有一些地方需要改進。我們的祖先象你們今天這樣,在經過了千百年來不斷的改進中,才有了今天計時準確的鐘表。今天回家後每一位同學可以再仔細做做,可以換種材料做做:比如用流水做一個水鍾,用沙子做一個沙漏還可以用點燃的香(盤式蚊香、拜佛的香甚至香菸都可以),然後把自己的體會心得和大家以及老師分享一下,可以嗎?

  今天,透過同學們的集體智慧,我們讓普通的一根蠟燭成為了一個可以計時的計時器,你們多了不起啊!但是老師想提出更高的要求,你們能在今天的蠟燭鐘的基礎上做出一個能報時的蠟燭鬧鐘嗎?想想怎麼做?(看教學時間而定:如時間夠展開談,如時間不夠,作為課後延伸活動)

  (出示蠟燭鬧鐘)老師這裡有一個做好的蠟燭鬧鐘,相信你們一定能作一個比我更好的。下課。

  五、課後反思:

  在本節課準備過程中和在實施課堂教學後,讓我對科學課教學中的教師引領作用和點撥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下面就本節課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談一些我的教學感悟。

  (一)實現學生的輻合型思維發展。

  輻合型思維是當認知主體面臨一個認知問題的時候,通常注重考慮各種相關因素,收集儘可能多的相關資訊,找出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最後提出一種解決問題的的具體方法。基於以上認識,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緊緊圍繞實現學生的輻合型思維發展這一定位。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環節的設計中充分創設了實現學生輻合型思維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從有結構實驗材料的準備,到“測試蠟燭鍾比賽—分析資料發現問題—修正問題——再測試——再分析資料—再發現問題”等教學設計。最終實現了:當學生面臨影響蠟燭鍾準確的因素的的認知問題的時候,學生透過查詢各種相關因素(人為因素、環境因素、材料因素),找出影響蠟燭鍾準確與因素之間的關係,並透過思考最終得到解決影響蠟燭鐘的計時準確的方法(即:刻度要準;多次測量減小誤差;觀察要認真;及時點燃和及時熄滅等)。

  (二)關鍵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有效率的探究活動。

  教師在教學中的關鍵性問題,引領學生的思維走向,從而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本解課可分為五大版塊:設計方案;製作;驗證活動;查詢影響因素;修正活動。其中在討論設計方案和驗證活動後的查詢影響因素是本節課的關鍵環節。“怎麼知道蠟燭一分鐘燒多長;刻度怎麼標;還要注意哪些問題”等關鍵性的語言讓學生在茫然中在教師引領下一步步的邁上科學的階梯。又如學生在第一次測試蠟燭鐘的準確度以後,教師和學生共同查詢干擾因素中,學生只是在蠟燭刻度上和計量準確上找原因,總是在材料因素的“圈子”裡轉,“除了材料因素,還有沒有人為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接下來的活動不用說都可想而知當時的課堂場景。

  (三)取捨之間的課堂。

  科學課的教學是有計劃的活動,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認知水平、思維特點、個性差異等都會給教學帶來不確定性,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留有一定的空間,必須充分考慮會出現哪些情況,每種情況如何處理,並事先作出相應的教學安排,要求教師形成“彈性化”方案。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將製作蠟燭鍾作為取捨之間的教學環節。其實製作蠟燭鬧鐘對一個孩子來說是一個極富挑戰的活動,用簡短有限的時間來實現對它的設計和製作,我想不會在孩子腦中留下多深的印記。莫不如在教學的尾聲用富有挑戰性的語言,吊起學生們足夠的胃口,讓他們在課後的大量時間淋漓盡致發揮想象力完成這個活動。我想這樣的“舍”是為了“得”到學生更寬泛的思維發展,我們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