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優秀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優秀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透過對作品的研讀、探討,瞭解人物的心靈世界和他們在戰爭中的遭遇,對戰爭與人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能說出戰爭對人的精神催殘和對人類文化的毀滅作用。

  透過學習探究,瞭解不同的敘述風格,瞭解小說中人物性格發展與環境的關係。

  教學重點:

  瞭解不同的敘述風格,瞭解小說中人物性格發展與環境的關係。

  教學難點:

  瞭解人物的心靈世界和他們在戰爭中的遭遇,對戰爭與人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能說出戰爭對人的精神催殘和對人類文化的毀滅作用。

  教學課時:一課時

  匯入新課:

  戰爭不僅有害於人民,同樣也有害於戰爭的發動者及其追隨者。《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講述的是法西斯陣營中一個為之賣命的小傷兵的故事,小傷兵的遭遇又會怎樣?

  一、作者簡介:

  海因裡希伯爾,德國作家。

  1、二戰爆發,徵兵入伍,歷時6年,後被俘入戰俘營;

  2、伯爾一生都在與人類的缺點進行鬥爭,聲討戰爭,體現正氣和德意志精神,被稱為“德國的良心”。

  3、早期小說主要取材於二戰,形式和風格上受海明威和德國“廢墟文學”影響。獲1972年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有《火車正點》、《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那娜勃羅姆》等。

  4、擅長運用內心獨白、回憶和聯想等手法。在敘述故事情節時,時空概念顛倒跳躍,而塑造人物形象時則大量採用這種藝術手法。同時也採用了一些西方現代派手法。

  二、解題:

  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臘,300名斯巴達戰士扼守溫泉關,奮戰陣亡。後來,希臘人立碑以示紀念,碑上的銘文是:“流浪人,你若到家鄉,請報告斯巴達公民們,我們陣亡此地,至死猶恪守他們的命令。”小說的標題是銘文的起句,傷兵按美術老師要求用六種字型將銘文寫到黑板上。

  三、文字研習

  1、弄清要素、梳理情節

  時間:盟軍攻入德國,一個夜晚

  地點:戰地醫院

  場景:火光沖天,炮聲不斷

  主人公:“我”,一個文科中學八年級的學生,參軍三個月,現在成了傷兵。

  情節:

  開端(開頭到“我吸了一口,說了聲:‘謝謝’”)

  “我”負了傷,被送入戰地醫院——一所學校的美術教室,等待救治;

  發展(“這一切都不是證據”到“菸草的'氣味……”)

  “我”懷疑自己是不是回到了讀書八年的母校,也想弄清楚自己的傷勢如何;

  高潮、結局(“抬擔架的終於又進來了”到結尾46—53):

  “我”終於認出手術室就是從前讀書的教室。最終知道自己失去了雙臂和右腿。

  2、小說用第一人稱周圍的環境和所發生的事件均從主人公“我”的角度來觀察和敘述。小說不以塑造人物性格為主,重在表現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和內心感受。在疼痛和胡思亂想中,“我”一直想弄清楚的兩個問題是:

  ①、現在是不是在母校?過道的擺設、一隻香蕉上的塗痕、美術教室的佈置、門上的十字架、黑板上我的手跡

  ②、到底受了什麼傷?發高燒、渾身疼,打針、感官無知覺,兩次叫喊,胳膊、腿不能動,失去雙臂和右腿

  ③、“我”一直想弄清的問題是小說的懸念,這樣設定在小說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懸念抓住了讀者的心:傳播人類文明的美術學校怎麼成了充滿血腥的傷兵醫院?17歲的學生怎麼會作為傷兵進了“簡易外科手術室”?而這間“手術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傷在何處?為什麼會有點神志不清?小說的結尾,懸念落實,真相大白,命運的捉弄,人的悲慘,產生了強烈震撼,作品的主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3、為什麼小說反覆對學校走廊上佈置的藝術作品描述?

  培養藝術人才的學校成了戰地醫院,原來的學生成了傷兵,反覆描寫學校的藝術環境,就是為了突出這種反差。戰爭對人的摧殘,不義的戰爭不僅摧毀了文明成果,也摧殘了人的心靈;同樣會給人們留下痛苦的記憶。

  4、小說的主題:、

  透過“我”的遭遇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反映了被迫充當炮灰的德國青年在戰爭中的悲慘命運,批判德國的軍國主義教育,突出表現了法西斯窮兵黷武的罪惡本質。

  四、探討小說標題的作用:

  1、解開了小說的一個懸念;

  2、是對“我”的處境的諷刺;

  3、是當時軍國主義教育的見證;

  4、從而表達了反戰的主題。

  五、比較閱讀:

  1、主題:

  這篇小說和《一個人的遭遇》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題材,主人公分屬敵對陣營,一個為保衛祖國而戰,一個為法西斯賣命。說說作者試圖告訴讀者的是什麼?它們各自是從什麼角度表現主題的?

  《一個人的遭遇》是透過一位老兵對戰爭的回憶,講述戰爭的創傷;《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則透過一位青年學生在戰爭現場的感受,寫戰爭對人性的毀滅。兩部作品都有很強的衝擊力,作者要告訴讀者的是戰爭對人的摧殘:不義的戰爭不僅摧毀了文明成果,也摧殘了人的心靈;正義的戰爭雖然能鑄就英雄業績,但是同樣會給人們留下痛苦的記憶。

  2、人物:

  “我”根本還沒有長大,就被趕到炮火之中,戰爭奪去了他的肢體,也結束了他的青春。索科洛夫只想過太平的生活,這個要求並不高,但是戰爭摧毀了他的全部生活。

  同樣是遭遇了戰爭的不幸,“我”為法西斯賣命,卻不知道自己離開學校去參加戰鬥的原因,而索科洛夫卻不是的。對遭遇的不幸,“我”比較麻木,而索科洛夫則是悲傷的。

  “我”受了欺騙,沒能認識法西斯的侵略本質。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衛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