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河》優秀教案設計範文
一、課前系統
(一)教材分析
1.課標要求
2—4 運用各種資料,描述我國自然與人文環境的總體特徵。
2—5 透過典型例項,比較我國不同地區在各自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以及人地關係方面的主要問題。
2.本課的主要內容
讓學生了解長江的概況,知道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使學生充分認識到長江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一條億萬年生生不息的大江;一條孕育了偉大民族的大江;一條蘊涵著豐厚歷史的大江;一條充滿了時代活力的大江。
3.本課的地位和作用
母親河──長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徵,是中華文化代代傳承的載體。學好長江這一課,能喚起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對中華民族歷史的感嘆,能增強師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
4.本課的設計思想
2006年中央電視臺熱播的33集記錄片《再說長江》,引起了巨大反響,我看後也深深為之感動。我想:我應該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和資訊科技,再根據課標精神,整合出一堂比較優秀的課,能讓學生感受到這條中華民族生命之河的概貌及歷史──億萬年滄海桑田、五千年文明變遷、二十年波瀾畫卷。
(二)學生分析
1.七年級學生對長江都或多或少有一點認識,但是他們的這種認識只是淺層次的,沒有上升到理性和情感的高度。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適時的啟發、點撥和引導。一方面要培養他們對長江的熱愛,增強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要讓他們瞭解長江面臨的問題,提出解決措施,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培養環保意識。
2.七年級學生剛從小學進入初中,對初中的學習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心理適應過程要有所注意,教學要詳略得當。
(三)教學目標分析
1.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地圖瞭解長江的發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觀。
(2)運用地圖說出長江流經的地形區和氣候區及其對河流水文特徵的影響。
(3)運用相關資料瞭解長江的利用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4)培養良好的讀圖和用圖習慣,養成從地圖上獲取資訊的良好習慣。
2.知識與技能
(1)瞭解長江的發源地、上中下游的分段、流經的地形區、主要支流等等。
(2)瞭解長江對我國經濟和文化的巨大影響。
(3)瞭解長江目前的開發利用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利用地圖建立起長江流域的整體感。
(2)透過音樂、影片、動畫、圖片等方式創設情境,瞭解長江,增進對長江的熱愛之情。
(3)感受和理解長江對中華民族的巨大影響。
(4)在對長江流域產生的環境問題及治理對策的探究中,逐步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長江的發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其自然景觀;長江對我國經濟文化的巨大影響。
教學難點:長江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五)教學方式
為了完成以上教學目標,在對教材分析和學生分析的基礎上,採用了以下教法和學法:情境匯入法、啟發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六)課前準備
收集長江相關資料(文字、圖片及影片),根據教材、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二、課堂系統
(一)課前探究設計
2006年,中央電視臺熱播了33集《再說長江》記錄片,電視、報紙、網路對此都曾作過相關的專題報道,學生對此內容也較感興趣。因此,課前佈置學生利用網路資源查詢有關長江的資料、圖片,使學生對母親河──長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二)教學過程
【匯入】播放映有長江風景的《長江之歌》,師生一齊卡拉OK。把學生帶進學習長江的氛圍。
【承轉】一首《長江之歌》抒發了中華兒女對母親河──長江的無限讚美之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祖國的第一大河──長江。
【展示】反映長江流域全貌的圖片。
【提問】長江在祖國的什麼位置?
偉大的母親河──長江,像一條巨龍鑲嵌在祖國的南部,源遠流長。
【提問】如果說黃河的形狀呈“幾”字形,那麼長江呈什麼形狀呢?
在黑板上畫出黃河的形狀,再畫出長江的形狀,從而得出長江呈“V﹢W”形狀。
【引導】學習一條河流首先要了解它的主要概況:包括它的發源地、全長、注入的海洋、流經的地形區、省級行政區、上中下游的劃分、主要的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