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課文《放飛蜻蜓》教案範文

課文《放飛蜻蜓》教案

課文《放飛蜻蜓》教案範文

  設計說明:

  課文是一篇充滿情趣的故事,富有啟迪意義。進行教學設計時,我主要考慮以下幾點:

  1. 引導學生熟悉故事情節,在此基礎上逐漸深入探究。

  2. 引導學生根據課題,提出自己的疑問,導向深入探究。

  3. 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陶先生的神情、動作、說話的口吻等,感受陶先生和藹可親、循循善誘、民主作風等閃光點,讓學生對其自然產生敬佩之情,在心中樹起崇高形象。

  4. 作者描寫了一群兒童,充滿了童趣,教學時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在創設的意境中去感受情、體味趣,於不知不覺中提高思想認識。

  [簡要教學思路]

  一、謎語匯入,揭示課題,啟發猜想1.頭上兩隻大眼睛,身體細長輕又輕,張著翅膀空中飛,專捉害蟲有本領。請同學們猜一種昆蟲。板書:蜻蜓 2.同學們喜歡蜻蜓嗎?有一群小朋友也很喜歡蜻蜓,有一天,他們捉到了一隻蜻蜓,可最後,他們卻把它給放了。把板書補充完整。 3.讀了課題,同學們有什麼疑問要提出來? 4.學生質疑。

  二、自學課文,理請脈絡。

  三、簡析首尾,聚焦放飛

  1. 這些孩子捉到了幾隻蜻蜓?

  2. 翠貞他們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捉到一隻蜻蜓,為什麼最後大家把它放飛了?

  3. 陶先生究竟是怎樣和這群孩子談蜻蜓的?

  4. 如果你是這群孩子中的一員,在和陶先生一起談了有關蜻蜓的事後,你會自覺自願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飛掉嗎?為什麼?

  四、讀文入境,探究自悟。

  1. 組織課堂討論

  ① 陶先生看到一群孩子捉蜻蜓,有沒有馬上叫他們放了?為什麼沒有馬上讓孩子們把蜻蜓放了?如果馬上叫他們放了蜻蜓,孩子們會怎麼想?怎麼做?他們會放嗎?

  ② 討論上面的問題,可以聯絡教過的第18課《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把爸爸和陶先生作一下比較,同樣是要讓別人放掉某樣東西,談談兩人的做法相同嗎?

  ③ 最後孩子們為什麼會樂意放飛蜻蜓呢?

  主要是以下幾點:

  A、 陶先生談話的態度和藹可親,方法巧妙。

  ⑴以慈愛地撫摸著翠貞的小辮子開始談話,顯得親切、平易近人。 結合理解慈愛。 ⑵談話不是從指責捉蜻蜓開始的,而是從問翠貞蜻蜓吃什麼開始,不會引起孩子們心理上的牴觸情緒,反而激起了孩子們的興趣。 從孩子們七嘴八舌地搶著回答問題,可以看出,由於陶先生態度和藹,方法巧妙,孩子們已經把他當作了自己的朋友。 結合理解七嘴八舌

  B、 陶先生不擺架子,尊重孩子

  ⑴動作:拉著孩子們坐在田埂上

  ⑵表揚翠貞:還是翠貞說得對。

  ⑶徵求意見:你們說蜻蜓是不是我們的好朋友?

  C、 陶先生學問大,懂的東西多,談的是孩子們不瞭解的知識,新道理,聽起來新鮮又有趣。 重點學習第10自然段 合作討論,蜻蜓的尾巴、眼睛分別有什麼特點和作用。 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補充一些知識,如:蜻蜓的尾巴點水,實際上是蜻蜓媽媽在生兒育女;蜻蜓的大複眼,幾乎佔了整個頭部的一半,在疾飛中,能正確清晰地看到9米開外,處於活動狀態的'昆蟲的各個部分,還能看見在千米以外飛行的同類。 孩子們入神地聽著的神態。 結合理解入神。為什麼入神?

  D、 陶先生富有耐心、講究民主。

  ⑴陶行知最後沒有由自己直接放飛蜻蜓,而是把蜻蜓還給了翠貞。

  ⑵還蜻蜓時,用商量的口吻說:把它放了,好不好? 結合理解:商量的口吻 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說:把它放了,好不好?

  2. 小結

  ①為什麼這群孩子在和陶先生談了蜻蜓之後,會自覺自願、非常樂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飛掉呢?

  ②看到蜻蜓展開翅膀向空中飛去,此時,孩子們會怎麼想?

  五、分角色朗讀課文

  六、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

  作業設計:

  1、 畫一幅蜻蜓圖

  2、 寫一段話,關於蜻蜓的樣子

  3、 寫一句保護蜻蜓的宣傳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