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再見了,親人》教案設計

《再見了,親人》教案設計

《再見了,親人》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 瞭解作者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 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16個詞語的意思,並能用“唯一”、“深情厚誼”造句。

  3.知道反問句有加強語氣的作用,能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感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初讀課文,學會“供、唯、謠、噩、耗”5個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同歸於盡、代價”等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試背第二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揭題匯入。

  我們都已經知道了抗美援朝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中國人民志願軍幫助朝鮮人民三年抗戰,五年建設,1958年,他們要回國了,朝鮮人民依依不捨,紛紛前來送行,他們握著志願軍的手,激動的淚水不往地流:志願軍握著朝鮮人民的手,幹言萬語湧上心頭,他們發出深情地呼喊:親人,再見了!再見了,親人!(板書:再見了,親人)(齊讀課題)

  這篇課文是著名作家魏巍寫的。

  問:“親人,再見了”與“再見,親人”有什麼區別呢?等課上完了咱們再來討論、解答。

  二、自讀課文,完成作業。

  1.把這篇課文分為兩大段,想一想為什麼要這樣分。

  2.學會五個生字:供、唯、謠、噩、耗。

  3.說說這幾個詞的意思:雪中送炭、唯—、同歸於盡、代價。

  三、檢查討論作業。

  第1題:課文按主要敘事和主要抒情分為兩段,第—大段三個自然段的結構形式差不多。分段的依據是自然段歸併法。

  第2題:提供多音字,讀g6ng;謠(yáo)隨口唱出的沒有伴奏的歌:噩耗( è hào),親近或敬愛的人死亡的訊息,

  第3題:釋文見“資料拾闕”部分。具體檢查步驟為:在哪裡出現(讀一讀帶有這個詞語的句子),字、詞典上是怎麼說的,課文中的具體意思。(這4個詞語為第一大段的重點詞語,透過4個詞語的檢查討論.使學生了解這3個自然段的`內容。)。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五、指讀、齊讀、試背第二自然段,指導背誦的方法——按結構線索記憶:請求——回憶——安慰。

  六、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4。

  2、看拼音寫詞語。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採用“舉一反三”法學習第—大段,瞭解作者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學會3個生字“跺、萊、挎”;知道反問句有加強語氣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

  課題是“再見了,親人”,那麼,“親人”指誰呢?課文寫到了哪些親人?(板書:志願軍、大娘、小金花、大嫂)、

  二、舉“—”學第一自然段。

  1. 指讀(讀出親切、勸慰和感謝的語氣)。

  2.梳理,給這一自然段分為3個層次。並說說每個層次各對大娘說了什麼。(第一層中“勸”,勸大娘停住送別的腳步,勸大娘別擔心,“我們”不會忘記朝鮮媽媽;第二層是“憶”,回憶大娘為志願軍做的事,具體說了兩件事,送打糕昏倒路旁;救傷員,失去孫子:第三層是“頌”,讚頌大娘的情誼比山高比海深。)

  3.理解。

  (1)這一自然段有一個詞語“雪中送炭”,詞面我們都知道是下雪的時候送來了炭。那麼在這一段中,“雪”“炭”“送”分別指什麼?(雪:供應困難、空著肚子三天三夜;炭:打糕,更重要的鼓勵、關懷與愛:送:帶、頂、冒、穿、送)(板書送打糕昏倒路旁)

  (2)這一自然段還有一個詞語,“唯一”。為什麼用“唯一”這個詞?(兒子、兒媳和家裡的其他人都戰死了,只剩下這麼一個親人)。大娘為什麼為救傷員而不顧自己唯一的親人?(板書:救傷員,失去孫子)

  4、感受反問句的作用。

  這位老大娘是志願軍的親屬嗎?可是為了志願軍戰士,她卻付出了這樣大的代價,在大娘的心中,志願軍戰士不是親人卻一一勝似親人。志願軍戰士在心裡深情地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是不會忘記的。課文是這樣說的嗎?(對比: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麼會忘記?(板書:比山高,比海深)

  三、齊讀第二自然段.

  1.自讀。比較與第—自然段在結構上有何相同,在話別物件上有何不同,該用怎樣的朗讀語氣(親切、關懷、鼓勵的語氣)。

  2.你能根據第一自然段的板書,補上這一自然段的板書嗎?

  3.根掘板書,說一說這一段的內容。

  (提要:小金花為救偵察員老王,不顧生命危險,失去媽媽沒有落淚,和志願軍分別的今天卻落淚了,她把志願軍看作是比媽媽還親的親人,即不是親人卻一一勝似親人。)

  4.小結本段寫法:勸憶頌。

  四、放手自讀第三自然段。

  1.補充板書。

  2.指導朗讀:用關切、敬重的語氣。

  3.檢查3個生字:跺、萊、挎。

  五、依據板書,總結昇華,知道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

  附:板書

  再見了,親人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比山高

  大娘

  志願軍 救傷員 失去孫孫 比海深

  金花 救老王 失去媽媽 剛強 流淚

  大嫂 挖野菜 失去雙腳 代價

  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永垂不朽

  六、作業。閱讀第3自然段,做以下作業:

  1.選擇加點字正確的注音,打√。

  深情厚誼(yl yì) 挎著籃子(kuā kuà)

  血泊(p6 b6) 嫌(xián yán) 架著(jiá jià)

  2.將第三自然段劃分為3層。

  3.按“起因、經過、結果”分別用6個字概括事例:

  上山去挖野菜——( )——( )。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第二段,進一步感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能用“唯—”、“深情厚誼”造句:能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教學過程

  一、如果說前面3個自然段主要是敘事的話,那麼接下來的3個自然段是什麼?抒情。如果說前面3個自然段是在車站與朝鮮親人話別,那麼後面這3個自然段的抒情又是在什麼地方呢?———列車上。

  二、藉助配樂(火車啟動,緩慢離站),教師引讀:朝鮮人民為志願軍付出了血的代價,志願軍為朝鮮人民的抗美救國流血犧牲,在朝鮮的三千里江山,有多少優秀中華兒女鮮血灑落,黃繼光、邱少雲,其中也有包括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大兒子毛岸英烈士。因此,在志願軍眼裡,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在朝鮮人民眼裡志願軍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列車徐徐出站,中朝入民依依惜別。隔著鴨綠江,從心底裡高聲呼喚——(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列車隆隆向前,戰士們還在訴說著自己的;心願——(列車呀,請開得慢一點兒,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列車越駛越遠,戰士們從心底發出呼喚——(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三、討論:為什麼課題“再見了”放前?(突出特定的難以忘懷的場面)

  四、分角色或輪讀全文。

  五、作業。

  1.將文中有關的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2.用“唯一”、“雪中送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