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多樣季風顯著》的初中地理教案
教學要求
1.透過閱讀等溫線、等降水量線分佈圖,瞭解我國冬、夏氣溫分佈特點以及降水分佈特點,培養學生判讀、分析等值線分佈圖的技能。初步學會分析氣溫和降水特點的形成原因。
2.瞭解我國溫度帶及乾溼地區的劃分依據及劃分地區等,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國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性。
3.瞭解我國的氣候特徵,培養學生分析氣候特徵的技能。使學生明確氣候也是一種資源,而且是我國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同時我國也是災害性天氣頻發的國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資源、使人和環境相互協調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結構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紹中國的自然環境特徵,各節內容都是圍繞這一主線展開,本節主要介紹中國的氣候,教材在編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國的氣候特徵。氣候特徵可以透過其基本要素──氣溫和降水的特點反映出來,要了解氣候特徵首先應瞭解氣溫和降水,而且氣溫和降水的分佈及特點是學習中國地理的基礎知識,掌握這些知識,有利於理解各區域地理環境和農業生產上的差異。基於以上考慮,本節教材在結構上主要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闡述我國南北氣溫的差異,以及結合這種差異和農業生產實際劃分的溫度帶。對於氣溫和溫度帶這兩部分知識,教材透過閱讀等溫線圖和溫度帶分佈圖,並配以閱讀材料和活動題的形式呈現。教材正文部分給出的結論比較簡單,而在分析冬季氣溫分佈時,卻詳細描述了等溫線分佈特點,以引導學生閱讀1月等溫線分佈圖。教材的這種編排體現了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也體現了教材對學習過程的重視。分析夏季氣溫分佈特點,則突出了學習的遞進,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較簡單,主要是透過在活動教材中給出思考題,引導學生讀圖,從而總結我國夏季氣溫分佈的特點。對於溫度帶的學習,教材是透過讀圖指導和活動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學習的。
第二部分,主要闡述我國東西部乾溼狀況的差異以及我國乾溼地區的劃分。這部分內容延續第一部分教材的編寫特點,用等降水量線和乾溼地區分佈圖,配以閱讀材料和活動題的形式表現出來,並用正文簡單描述結論。與第一部分教材有所不同的是,乾溼地區的差異可以透過植被的特點,甚至建築形式的不同反映出來,因此教材在乾溼地區分佈圖和活動題中配有我國不同地區植被和民居的景觀圖片,反映不同的乾溼地區特點,旨在給學生感性的認識和與生活實際相聯絡的知識。
第三部分,主要描述我國氣候的基本特徵。教材首先安排“季風氣候顯著”這一知識點,這部分知識是難點最為集中的,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材採用以不同形式呈現的方式來分散難點,力求使學生能夠由淺入深逐步完成學習過程。關於季風的成因及冬、夏季風的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等知識,教材以影象配以正文的形式出現;關於鋒面雨的形成及鋒面雨帶的推移,教材以閱讀材料的形式出現,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有選擇的進行學習;關於季風氣候的特點以及給我國帶來的有利和不利的影響,教材則以活動題的形式出現,學生在前面學習冬、夏季季風特點的基礎上,透過閱讀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總結季風氣候的特點,這樣可以達到學以致用、溫故知新的目的,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教材將“氣候複雜多樣”安排在本節教材的最後,這樣的編排有利於前面知識的遷移、總結、運用和提高。
從整節教材的編排看,前兩部分重在對單一要素──氣溫和降水特點的介紹,第三部分是使學生透過分析總結,綜合瞭解我國氣候的總體特徵。本節教材在知識結構上聯絡緊密,邏輯嚴謹,知識的學習,技能和能力的培養都以遞進的形式呈現,在不增加難度的前提下,使學生學到了知識,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時能夠將所學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相聯絡,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教材編寫的理念。
內容點析
1.關於我國氣溫的特點,教材從季節變化和空間分佈特點兩個方面介紹,特別突出了空間分佈上的南北差異,這部分內容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重點。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三個內容。(1)南北氣溫差異產生的原因。教材在開始對此就加以描述,即造成我國南北氣溫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緯度因素。如果籠統說明我國氣溫南北差異,可以從緯度因素入手,但要單獨分析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大的因素,還要考慮冬季風的影響,這部分知識教材安排在季風氣候中講述。(2)冬季氣溫特點。教材詳細描述瞭如何從1月等溫線圖上閱讀“0 °C等溫線、氣溫分佈特點、我國最北和最南地區的氣溫分佈差異”等。0 °C等溫線的分佈位置應該是重點,明確這條線的意義在於,這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河流水文特徵有較大差異,特別是此線以北冬季河流會有結冰現象,而且界線南北的植被、耕地型別、農作物種類等都有較大差異。明確了0 °C等溫線的位置,對了解冬季氣溫分佈有較大幫助。(3)夏季氣溫特點。教材對此敘述比較簡單,但其中的內涵仍然比較豐富,特別是夏季我國大多數地區普遍高溫,而青藏高原地區氣溫相對較低,這一結論教師不能忽視,這可以為後面活動題中分析地勢對我國冬夏氣溫的影響奠定基礎。
這部分教材有兩幅影象,它們是教材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訓練閱讀等值線地圖的技能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在閱讀1月等溫線分佈圖時,教師應詳細指導學生了解閱讀等溫線圖的步驟和方法,指導學生學會從等溫線圖中獲取有用資訊,從而分析解決問題。掌握了等溫線圖的判讀,可以遷移到等降水量圖的判讀以及其他等值線圖的判讀過程中。閱讀等值線圖的步驟是:(1)根據圖例,讀數值,瞭解氣溫遞變規律,概括總結氣溫的空間分佈規律;(2)觀察等溫線的延伸方向及突變部分,瞭解、分析氣溫空間分佈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其分佈的因素;(3)根據等溫線的疏密瞭解氣溫空間變化的梯度或變化幅度;(4)閱讀南北氣溫極端數值,瞭解氣溫空間分佈的具體差異。1月等溫線圖閱讀熟練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以上方法閱讀7月等溫線圖,總結7月氣溫分佈特點,從而達到技能訓練的目的。
為配合這部分教材,活動教材中的第一題幫助學生進一步瞭解除緯度因素外,影響氣溫分佈的因素還有地形。從1月和7月等溫線圖上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區總是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四川盆地的氣溫低,特別是7月等溫線圖上更是清晰地表示出青藏高原地區是全國的低溫區,透過閱讀地圖學生很容易解答本題。
閱讀材料一方面對正文進行補充,同時可以拓展教材正文部分的內容,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充學生的知識面。
2.關於溫度帶的劃分和分佈,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溫度帶的劃分依據,即氣溫的南北差異和農業生產狀況。農業生產實際包括哪些內容,教材正文沒有進一步描述,而是在圖上的補充資料中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劃分溫度帶的主要農業指標。這樣編排的目的是降低難度,教師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可以針對自己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層次靈活掌握。第二,溫度帶的分佈,這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內容,應該透過讀圖使學生掌握我國溫度帶的地區分佈。
閱讀我國溫度帶分佈圖,需要指導學生根據圖例,瞭解六個溫度帶的主要分佈地區。可以結合省級行政區、地形區、1月0 °C等溫線分佈等地理要素進行了解和記憶,特別應該指出的是,熱帶地區與北迴歸線的關係、暖溫帶在西北地區的分佈範圍等比較特殊的地方。
活動教材的第二題,強調了溫度帶與我們生產和生活的關係,這是對教材正文很好的補充。從題目設計的表層看,解答此題非常容易,學生可以很直觀地瞭解溫度帶與水果生長的關係,與農作物熟制的關係,與民居的關係等。但題目並沒有停留在對資料的簡單瞭解這一層面,而是進一步提出發散性的要求,讓學生補充更多資料。從表面看,似乎是讓學生做資料的收集者,其實引申理解,這正是編者設計此題的巧妙之處,如果學生對前面三個資料表示的內容理解了,那麼進行知識的遷移應該很容易。例如,能夠由不同溫度帶水果的不同,遷移到不同溫度帶植被的不同,由不同溫度帶作物熟制的不同,可以聯想到農作物的差異等。
3.關於我國降水的特點,教材正文部分較為詳細的介紹了我國降水空間分佈的總規律,以及降水豐富和稀少的地區,並透過閱讀材料補充了我國降水極端最多和最少的地區,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正文敘述中有一點應該引起注意,以往分析我國降水空間分佈時主要強調東西差異,對於南北的差異多側重在時間上,而這部分教材不僅強調了空間上的東西差異,同時也強調了南北差異。
閱讀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時,應該延續等溫線分佈圖的判讀方法,對學生進行閱讀等值線分佈圖的技能訓練。另外針對此圖,應該引導學生查詢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穿過的地區,並與1月0 °C等溫線、溫度帶等的分佈進行對比,從而加深對三條等降水量線所穿過地區的印象。
活動教材的第一題,主要體現降水特點與人們生產生活之間的關係,加強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絡。解答此題,需要學生將景觀圖與年降水量、乾溼地區分佈圖聯絡起來,在年降水量和乾溼地區分佈圖上找出活動題中提到的四個地區,對應年降水量的多少和乾溼狀況,說明民居的不同風格。甘肅年降水量較少,蒸發大於降水,房屋修建成平頂,可以用來晾曬糧食或其他農作物;吐魯番年降水量很少,蒸發很大,晾房通風效果較好,通風可以加速水分的蒸發,利於水果的晾曬;紹興年降水量較大,斜頂房利於排水;黃土高原年降水量較少,氣候較為乾旱,人們利用黃土的直立性修建窯洞,窯洞冬暖夏涼,較為乾燥。
4.關於我國乾溼地區的劃分和分佈,教材正文部分明確提出了乾溼地區劃分的標準是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係。教師對此應該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劃分乾溼地區不能單純分析降水量的多少,而應該同時分析這一地區的蒸發狀況。
閱讀我國乾溼地區分佈圖時,應該疊加年降水量分佈圖,特別是對應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之間的關係。同時對應地形區、溫度帶分佈等,以加深印象,此圖中還有一個特別應該注意的地方,東北地區大興安嶺北部、小興安嶺、長白山以東地區屬於溼潤區,其原因是由於氣溫相對較低,蒸發量小,因此較為溼潤,這是乾溼地區劃分標準的最好佐證。由於乾溼狀況可以透過植被的分佈反映出來,因此配合乾溼地區分佈圖,教材編排了相對應的植被景觀圖,其目的是給學生直觀感受,加深對乾溼地區地表狀況的理解,同時也幫助學生建立地理事物彼此之間的聯絡性。
活動教材第二題,延續“溫度帶”部分活動題編排的特點,解答此題時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例如題目中給出乾溼狀況影響植被,由此可聯想到與水果的關係,與經濟作物的關係等。
5.季風氣候顯著這部分內容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對於初中學生來說,涉及成因的內容學生不易理解,因此對這部分教材的處理要把握難易程度,不應該盲目地加深和擴充內容。教材正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季風氣候及成因。教材對於成因的描述較為簡單,其目的是降低難度,並且將海陸位置的影響安排在冬、夏季風的形成部分進行敘述,這裡重點使學生明白什麼是季風。第二,冬、夏季風的特點以及對其他氣候要素的影響。“冬季風”部分,教材既介紹其特點,又著重說明冬季風是造成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補充了本節教材開始部分的內容;“夏季風”主要強調其到來對降水的影響。第三,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劃分及降水的差異性。劃分的界線應該知道,劃分的標準也必須明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劃分以夏季風能夠影響的地區為標準,我國西部地區距海較遠,又有地形的阻擋,夏季風很難到達,因此屬於非季風區。只有明確了劃分標準,學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降水差異。
冬、夏季風的形成源地及成因,是透過影象教材體現的。從冬、夏季風的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季節亞歐大陸氣壓分佈狀況以及冬、夏季風的風向指示箭頭,對應文字說明,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冬、夏季風的性質和特點。瞭解了冬、夏季風的源地及特點,對於學生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降水差異有一定的幫助。
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圖,應該與溫度帶的分佈、乾溼地區的分佈及地形的分佈等疊加,有助於學生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不同氣候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界線,藉助山脈、城市的分佈來學習。
閱讀材料透過影象和文字部分介紹了夏季風到來形成的鋒面雨及鋒面雨帶的推移規律等知識。將這部分知識安排在閱讀材料中,主要是降低本節教材的難度,同時給教師和學生最大的自主權,不同層次的學生或學校可以有選擇地進行學習。有些學生只要閱讀了解鋒面雨帶的到來會帶來降水即可,而有些學生可能更願意瞭解夏季風的形成與鋒面雨帶推移的關係。教師可以有選擇的安排教學內容,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關於季風氣候的特徵及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影響,教材正文部分並未敘述,而是將這一內容安排在活動教材部分。這種編排既分散了難點和重點,同時對學生讀圖技能和能力的培養有較大的幫助。
活動題1:選擇了我國由北到南三個城市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讓學生分析降水和氣溫在時間上的配合特點。第1項,學生應該按緯向比較,總結出季風區降水量較多的月份自南向北逐漸減少,廣州降水量較多的.月份是4月至10月,上海降水量較多的月份是4月至9月,北京降水量較多的月份則是七八月份,三個城市氣溫最高的月份都是7月。透過回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季風區內氣溫最高的時候,也是降水量最多的時候,因此季風區最突出的氣候特徵是雨熱同期。第2項分析季風氣候特徵對農業生產的好處:降水量最多的時候,也是氣溫最高的時候,這時也正是農作物生長時期,雨熱搭配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活動題2:設計此題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學生建立知識的橫向聯絡,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的問題,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為避免遺忘世界地理所學知識,教材以對話的形式將阿拉伯半島的氣候特徵表述出來,同時提出長江中下游地區與阿拉伯半島的緯度位置大體相同,說明影響二者氣候差異的因素不是緯度位置。根據本節所學知識可知,我國東部地區地處季風氣候區,受夏季風影響,夏季降水較為豐富。由此可知,造成兩個地區氣候差異的主導因素應該是海陸位置。
活動題3:本題是對教材正文部分的補充、加深和拓展。關於季風影響下的災害性天氣,教材正文部分沒有涉及,而是以活動題的形式出現,並配有景觀圖片和文字,再現災害發生時的情景。解答災害發生的原因時,可以與前面鋒面的形成、鋒面雨帶的推移等知識聯絡起來,強調冬季風的勢力特別強大,形成的鋒面移動速度很快,就會造成大風降溫天氣,嚴重時會爆發寒潮;夏季,鋒面雨帶登陸時間的早晚或推移速度的快慢,會造成各地降水時間分配不均,嚴重時會導致水旱災害的發生。將災害性天氣這部分知識,進一步拓展,教材補充了有關臺風的知識,對於颱風帶來的大量降水,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有利的是解除或緩和旱情,不利的是可能造成大風、洪水災害。
6.氣候複雜多樣,教材正文部分介紹了我國主要的氣候型別,並且指出地形因素加劇了氣候的複雜多樣性。為了說明青藏高原地區氣候的變化,教材安排了一段閱讀材料,以藏民的服飾特點說明這一變化,安排這樣一段閱讀材料,可以提示學生注意氣候與人們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絡。
氣候型別分佈圖和不同地區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能夠形象直觀地說明我國氣候複雜多樣的特徵以及不同氣候型別的分佈地區。閱讀四幅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能夠說明氣溫和降水的特點,將教材中文字說明部分不全面的地方補充完整,同時對照氣候型別圖中四地的分佈,瞭解四個地區所屬氣候型別。
活動題1:透過解答此題使學生明確農業的發展與氣候的關係極為密切,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改善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是農業發展的方向。我國海南、廣東、廣西等地積溫較高,生長期較長,可以種植各種果菜,成為我國主要的果菜生產基地,而北方地區冬季不適宜果菜的生長,過去冬季蔬菜品種非常單調,隨著鐵路運輸的發展,南方地區的果菜可以運到北方,豐富了北方地區冬季的“菜籃子”,使人們生活得以改善。
活動題2:此題延續氣溫和降水部分的活動題特點,既是對知識的複習鞏固,又帶有知識的拓展,透過學生的發散性思考,起到落實知識、培養能力的作用。氣候對動植物資源及農作物的影響,可以請學生列舉出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動植物和農作物種類。不同氣候條件下形成的旅遊資源,例如黃山的雲海,冬季松花江沿岸的霧凇,哈爾濱的冰雕等。不同的氣候條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例如房屋建築朝向與採光問題,人們的服裝與當地氣候的關係等。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3課時。
【南北氣溫的差異】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內容是閱讀等值線地圖,知識的獲取應該透過讀圖得來,因此在教學中,訓練學生讀圖方法和技能是教學的重點內容。學習冬季氣溫分佈特點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閱讀1月等溫線圖中的圖例和氣溫數值,瞭解氣溫遞變規律,概括總結冬季氣溫的空間分佈規律即由南向北遞減。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等溫線的延伸方向及突變部分,瞭解、分析氣溫空間分佈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其分佈的因素,例如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到0 °C等溫線,用彩色筆描下來,觀察此線穿過哪些地形區、河流等,在哪些地區發生突然變化,為什麼發生變化。從圖中可以看出,0 °C等溫線穿過秦嶺—淮河一線,在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向南彎折,主要是因為地形的影響。第三步,引導學生觀察等溫線的疏密,瞭解氣溫空間變化的梯度或變化幅度,如果等溫線分佈密集,說明氣溫的差異較大。第四步,引導學生查詢最南、最北氣溫極端數值,瞭解氣溫空間分佈的具體差異,進一步明確我國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大的特點。為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相關的材料,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為學生播放錄影或影碟(VCD)。例如北國冰天雪地,那裡的人們在觀賞冰燈,海南的人們正在大海中嬉戲,廣州的花市鮮花盛開等內容,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我國冬季南北氣溫的巨大差異。
當學生對1月等溫線圖閱讀的方法較為熟練後,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與1月氣溫分佈特點相比,7月等溫線分佈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溫線在何處出現明顯彎曲?為什麼?南北氣溫的極值是多少?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問題閱讀7月等溫線圖,並總結7月氣溫分佈特點。從圖中可以看出,7月等溫線分佈比1月等溫線分佈稀疏,說明氣溫的南北差值較小;等溫線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現向南的彎曲,並且青藏高原的氣溫明顯低於全國其他地區,這主要是受地形、地勢的影響。掌握了這部分知識,可以幫助學生解答活動題1的問題:夏季最北的氣溫在20 °C以下,最南的氣溫在28 °C以上,透過資料說明南北氣溫有差異,但與冬季南北氣溫的差異相比,夏季的南北溫差比較小。
學習溫度帶時,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我國溫度帶的分佈圖,並將溫度帶的分佈與地形區、行政區相對應,特別應該指導學生觀察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並將其與0 °C等溫線的分佈相對應,幫助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絡,同時使學生明確秦嶺—淮河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活動題2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溫度帶與人們生產和生活之間的關係,教師在引導學生解答此題時,最好可以出示一些相關的圖片或錄影等,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有助於學生對此題的理解。
【東西乾溼的差異】
關於我國降水的空間分佈總趨勢,建議教師引導學生讀圖總結。讀圖時,首先要求學生在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觀察四條線分別穿過我國哪些地形區、行政區,引導學生將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用彩色筆描出,觀察800毫米線與哪條等溫線幾乎重合,加深對秦嶺—淮河自然地理界線的印象。學生完成以上讀圖過程後,可以閱讀教材中提供的相關閱讀材料,瞭解我國降水量極值地區,最後總結我國降水空間分佈特點。
學習乾溼地區劃分時,教師可以首先出示不同乾溼地區植被特點的圖片、幻燈片,或播放相關的錄影等,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嘗試說明這個地區氣候的特點,特別是降水的特點。第二步引導學生閱讀年降水量分佈圖,驗證自己的想象與影象中反映的降水量特點是否吻合。第三步引導學生閱讀乾溼地區分佈圖,將植被與乾溼地區對應,進一步驗證自己的想象是否與乾溼地區的劃分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可能對東北地區的溼潤區產生疑問,教師可以針對這一疑惑,解釋乾溼地區劃分的依據是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係,而不是單純用降水量多少進行衡量。
關於活動題中瞭解降水與生產、生活的關係,教師最好能夠多提供一些圖片。如果學校條件允許,能夠提供動態的錄影內容更好,特別是雨中的江南景色,陽光照耀下的甘肅、吐魯番和黃土高原地區等畫面。這些生動形象的畫面可以建立學生的感性認識,對解答此題會有較大的幫助。
【季風氣候顯著】
對於這部分教材,教師可以分為以下幾部分進行教學。第一步,說明冬、夏季風的形成,引導學生觀察教材第38頁圖2.19和圖2.20,亞歐大陸內部,冬、夏季氣壓分佈有什麼不同?風向有什麼不同?冬季風和夏季風的源地分別是什麼地方?冬、夏季風各有什麼特點?由此說明季風和季風氣候的概念,冬、夏季風的特點。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及分界線,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夏季風從海洋向陸地移動,在移動過程中性質會有什麼變化?透過思考使學生明確,越向內陸地區,受海洋影響越小,夏季風很難到達內陸地區,因此內陸地區降水比較稀少,這樣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第三步,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1,閱讀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總結、概括季風氣候的特徵。第四步,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2,並且使學生明確,與同緯度大陸西岸和內部相比,我國處於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對農業生產極為有利,而大陸西岸和內部氣候乾旱,沙漠廣佈。第五步,根據冬季風形成的源地及性質,說明寒潮帶來的危害有哪些?結合教材第39頁閱讀材料的內容,說明夏季風到來早晚、持續時間長短以及勢力強弱,可能造成水旱災害的發生。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以製作活動投影片或計算機動畫,演示鋒面雨帶推移的過程,增強直觀性,便於學生理解。關於颱風的形成及帶來的災害,可以事前佈置學生收聽天氣預報,或教師為學生播放一段有關臺風的天氣預報,並播放颱風發生地區當時的錄影,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或內陸地區的學生,使用這種教學手段尤為重要。
【氣候複雜多樣】
這部分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對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和氣候型別分佈圖的閱讀上,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四幅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說明四個地區的氣候各有什麼特點。在氣候型別圖中找出這四個地區,瞭解其氣候型別。除這四種氣候型別外,我國還有哪些氣候型別,分佈在什麼地區,使學生透過讀圖瞭解我國氣候型別的複雜多樣。可以選擇不同地區的農作物、蔬菜、動植物以及一些旅遊景區的錄影或圖片、幻燈片等給學生播放,使其從感性認識入手,瞭解氣候與生產生活的密切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