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節日》第七冊優秀教案
教學內容:學唱歌曲《快樂的潑水節》。
教學目標: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快樂的潑水節》。
2、初步瞭解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併發生進一步瞭解的願望和對音樂的親近感。
3、學會幾個傣族的舞蹈動作,隨音樂扮演。
教學過程:
一、匯入:(播放潑水節的錄影片段)
師:我們今天將學唱的歌曲就是表示傣族人民潑水節情景的。
二、學唱歌曲《快樂的潑水節》
(1)教師範唱或播放範唱帶,使同學對歌曲的內容、情緒、音調、節奏、速度有所瞭解。
隨範唱的錄音學唱歌詞。注意區分“X.XXX”“XXX.X”這兩種不同的節奏和第二段歌詞“人人都像只∣小水鳥∣”節奏的正確。難點是結束句中“哎羅”兩字,起於第二拍的後半句,可用指揮手勢予以提示。
(2)引導同學分析樂譜,哪兩個樂句節奏完全一,音調也大多相同,兩處不同的音調你能唱準嗎。
(3)學唱第一、二樂句的歌譜,可結合運用聽唱法。
(4)隨伴奏帶再學唱幾遍歌詞。
(5)介紹傣族樂器鑼與象腳鼓的鬥爭,區域性同學可用大鑼和鈴鼓模仿其音響。
3、同學幾個傣族舞蹈動作,隨音樂自由扮演。
傣族人民與其他少數民族一樣,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動作很有特點,也不難學,請同學們跟著老師學跳幾個傣族舞蹈的動作。
三、音樂活動:當同學初步學會後可讓他們隨同《快樂的波水節》的音樂自由起舞,也可以作些即興的變化,教師還可以再找些傣族風格的樂曲來代替《快樂的潑水節》,這不但可使同學更增添興趣,而且可讓他們更多地接觸傣族風格的音樂。
四、最後在邊唱邊舞蹈中結束全課。
教學反思:
同學對本課有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唱歌時感情投入,歌聲整齊,音樂活動積極參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欣賞彈撥樂合奏《塔吉克的節日》和中阮獨奏《火把節之夜》。
教學目標:
1、繼續培養良好的傾聽音樂的習慣,能隨音樂展開豐富的想象。
2、初步瞭解塔克族和該民族樂器常用的民族樂器鷹笛和手鼓,瞭解火把節的概況和民族樂器的中阮。
3、學習演奏手鼓,為樂曲伴奏。
教學過程:
1、匯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表示傣族潑水節歡快情景的歌曲《快樂的潑水節》,今天我們要到傣族的山鄉去“旅遊”,參與他們的火把節。現在我們先來欣賞中阮獨奏《火把節之夜》。
2、欣賞中阮獨奏《火把節之夜》
提出要求:同學們已經到了四年級了,今後欣賞的樂曲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好聽,器樂曲沒有歌詞,該怎樣欣賞呢,首先能跟著哼唱幾遍,以後有一聽到這個主題就能說出這樂曲的曲名和作者,這也是我們欣賞音樂的重要目標之一。再者,聽音樂時要根據樂曲的標題展開聯想和相象,想象越豐富,你對樂曲的理解就越深,對“對音樂語言”就越熟悉。最後,還要注意樂器的音色。
(1)初聽樂曲。隨教師學唱主題A,要求能初步記住。
(2)復聽主題A。
(3)復聽全曲,要求同學充沛展開聯想和想象。
(4)完成課本上的作業:為A、B兩段旋律填上速度和表情用語。
3、欣賞彈撥樂合奏《塔吉克的節日》
(1)簡介塔克族和鷹笛、手鼓。
(2)初聽樂曲。
(3)隨教師學唱主題,要求能初步記住,邊用“X.XXX”的節奏型為這一主題伴奏。
(4)學習手鼓的演奏方法,區域性同學持手鼓實踐,區域性同學模仿擊手鼓的動作。
(5)教師奏主題音樂,同學用手鼓伴奏。
(6)復聽樂曲。
4、小結:
教學反思:同學能專心投入的欣賞音樂,學習用手鼓的為音樂伴奏。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學唱歌曲《那達慕之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鋼琴
教學目標:
1、瞭解蒙古族的節日那達慕。
2、初步接觸歌曲。吐字清楚、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並能唱出氣勢。
3、能為結束句設計不同的力度變化。
教學重、難點:相關文化的滲透以和情感的啟發。吐字清楚、有感情的演唱歌。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同學隨《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音樂進入教室。
2、師生問好。
二、新授匯入
1、美麗的內蒙草原
師:“風吹綠草遍地花、彩蝶紛飛白鳥兒唱、一彎碧水映晚霞、駿馬好似草一朵、牛羊好似珍珠灑,啊!牧羊姑娘放聲唱,愉快的歌聲滿天涯。”(以《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為背景音樂)剛才我們聽到的音樂描寫的是哪裡?
生:內蒙古大草原!
師: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綠色的草、五彩的繁花、白色的羊群、棗紅的馬,還有遠處緩緩起伏的丘陵和挺拔的白樺林。這就是盛夏的內蒙草原,從廣袤的內蒙古大草原,到空靈的藏北大草原,從絢麗的木蘭圍場,到優雅的巴音布魯克。然而,柔美的漂亮並不是草原的唯一,它還有陽剛的'豪放。讓我們一同走進蒙古大草原領略他的美麗與豪放……(播放課件,隨課件帶領同學觀賞草原美景,並由同學彙報交流相關的民族文化。如:地理位置、生活習慣、服飾、節日等等)透過同學的彙報、教師的和時補充,結合課件給同學聽覺和視覺的刺激,帶領同學瞭解蒙古族,引發學習興趣後引導到蒙古的節日。
2、熱鬧的那達慕
師:你們知道蒙古最盛大的節日是什麼嗎?
生:那達慕!
初聽環節,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認真的聆聽《那達慕之歌》,瞭解旋律理解歌詞內容。
師:歌中寫了什麼?(請同學讀詞)
師:從中你瞭解了哪些“那達慕”的情況?
生:人們要穿好節日的服裝!有騎馬競賽!參與那達慕的人很多很多,節日的局面很熱鬧!晚上人們載歌載舞、拉馬頭琴慶祝節日……。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除了這些你們對這個盛大的節日還有更深的瞭解嗎?
同學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查詢到的相關資料,並以小組為單位作彙報。
(播放課件,《那達慕之歌》作背景音樂)同學進行小組彙報,進行資訊交流。
教師結合課件作補充,讓同學瞭解“那達慕”的來歷、節日活動內容、現在的“那達慕”等資訊。那達慕,蒙語,意為遊戲或娛樂。是集祭祀、競技、娛樂和祝福於一體的民族體育盛會。
教學反思:
同學唱歌時感情投入,歌聲整齊。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音樂活動《歡騰的那達慕》。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激發同學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對少數民族節日的嚮往之情。
2、培育同學的交流、合作能力和發明能力。
教學過程:
1、匯入
今天我們要請同學們自身來組織、參與盛大的那達慕大會,請大家看課本,其中有摔跤、賽馬、射箭、唱加油歌等五個區域性的內容,這幾個區域性的內容都要求同學們與夥伴合作,一起來發明、來表示,比方摔跤,課本上規定了節奏X—∣XX∣X—∣X0∣,還規定了只能用56123五個不同的音,但也可以只選擇其中的一個或兩個,因此,就有多種可能性,就要看同學們的發明精神如何了,例如:1=F2/4
5—∣55∣55∣50∣5—∣65∣6—∣50∣1—∣56∣1—∣50∣
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
1—∣66∣5—∣60∣
嗨嗨嗨嗨嗨
又如射箭,課本中只規定用X—∣X00∣X—∣X00∣的節奏,X—是表示箭飛出去的聲音;X0是表示箭中靶的聲音,現在請同學們用打擊樂器來模仿,這就要動腦筋了,可能要用上許多非常規的演奏方法,這就培育了我們的創新思維。還要請同學們注意第21頁的排成圈狀的圖片,這圖片標明瞭活動的路線,但既可以是順時針,也可以是逆時針,從加油歌開始,中間插入摔跤、射箭、歌唱、和賽馬,最後在加油聲中結束。現在請同學們分成四組,大家一起商量設計活動假如進行,每個組裡誰表示摔交,如何伴唱,誰扮演賽馬,誰來用打擊樂器伴奏,如何伴奏,誰扮演射箭,誰來用打擊樂器模仿其聲音效果,假如模仿,誰來唱《那達慕之歌》,其他的人幹什麼,誰來唱加油歌,是固定還是不固定,一共要唱幾遍等。
2、同學們分四組,相互交流、商討,一起設計,教師巡迴指導、啟發,但應尊重同學的意見,不要搞成千篇一律。
3、同學分組扮演,師生一起評價。
4、綜合四組的扮演,即讓四組的摔交、射箭、歌唱和賽馬一起扮演,拉拉隊一起唱加油歌,形成高潮。
教學反思:同學在音樂活動中積極參與,有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