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案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案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案設計

  教學要求

  透過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等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徵,形成長方體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長方體的特徵。

  教學用具

  ①教師準備:教材第20頁圖中的各個實物,鐵絲製作的長方體框架、投影儀。

  ②學生準備:收集一些長方體開頭的小紙盒,並將教材第169頁的長方體展開圖剪下來貼在硬紙板上備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觀察後回答:①我們已經學過這些圖形,你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嗎?

  ②根據學生的回答有意歸類並板書。

  平面圖形立體圖形

  ③指著左邊問:這些都是什麼圖形?(並在上面板書:平面圖形)

  ④指著右邊問:這又都是什麼圖形?(並在上面板書:立體圖形)

  2.實驗

  用兩個同樣大小的量筒裝600毫升的水。然後往其中一隻裡放入一塊石頭,讓學生觀察,這隻量筒裡水面的變化情況?小組討論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空間”這一概念。

  從今天開始,我們的數學課主要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這節課我們首先學習長方體的認識,並板書課題。

  二、探索實踐

  1.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一個長方體的紙盒來觀察它們的特徵。

  (1)認識長方體的面。(讓學生分組討論)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幾個面(注意培養學生有順序地觀察)

  ②每個面是什麼形狀?(注意出示也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給學生看)

  再根據學生的發言用投影歸納出:

  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的形狀、大小完全相同。

  (2)認識長方體的稜。

  讓學生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每兩個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導學生有順序地摸)。這些地方我們給它起個什麼名字呢?(學生按自己的想法來做,最後統一為“稜”)

  再讓學生分小組去數和量:

  ①數:長方體有多少條稜?(要說出數的方法)

  ②量:動手量一量每條稜的長度,看哪些稜的長度相等?(有什麼規律?)

  根據學生的發言歸納出:(投影顯示)

  長方體有12條稜,相對的4條稜的`長度相等。

  (3)認識長方體的頂點。

  讓學生拿一個長方體紙盒,用手摸長方體每三條稜相交的地方,並提問:

  ①你們知道它叫什麼嗎?(頂點)

  ②長方體有幾個頂點?(8個)

  (4)拿一個長方體放在講臺上讓學生觀察。

  最多能看到幾個面?(3個面)

  講:所以我們通常把長方體畫成這樣。

  (投影出示)

  (5)用填空的形式小結長方體的特徵。(投影顯示)

  長方體是由個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形)圍成的圖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兩個面,相對的稜的長度。

  2、教學長方體的長、寬、高。

  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下的兩個問題:

  (1)它的12條稜可以分成幾組?怎樣分?

  (2)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長度相等嗎?

  找幾名代表將測量結果告訴大家。

  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什麼嗎?(長、寬、高)

  (2)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長短與這個長方體有沒有關係?(投影顯示出幾個長、寬、高不同的長方體)

  結論:長方體的大小和形狀是由它的長、寬、高決定的。

  三、課堂實踐

  1.量一量教科書的長、寬、高。

  2.練習五的第2題。

  3.練習五的第3題。

  五、課堂小結

  由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容。

  口訣:

  長方體立體形,8頂6面十二稜;

  稜分長、寬、高,每組四條要記好;

  6個面對著放,對應面都一樣。

  六、課外延伸

  在家裡找一個自己喜歡的長方體玩具或物體,仔細觀察一下它的面、稜、頂點;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個長方體並塗上或畫上喜歡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