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職專師說教案

職專師說教案

職專師說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鑑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於、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瞭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並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說》,《馬說》實際上是“說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老師”,說“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說》。

  “說”是一種文體,偏重於議論,可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後諡“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於《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語言質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後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於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敢於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讀(dòu)    諛(yú)  經傳(zhuàn)

  郯(tán)   萇(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並注意斷句,聲調等。

  五、分析課文

  1、第1段

  (1)補充註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從而師之。

  師,以……為師,動詞的意動用法。

  ④吾師道也。

  師,從師學習。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教師的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擇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生乎吾後……”,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佈置作業

  1、背誦第1段。

  2、課後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課後練習二、三、四。

  2、補充講解

  (1)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虛詞

  ①之:

  古之學者           之,助詞,的。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之,助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之,取獨

  句讀之不知         之,倒裝標誌

  作《師說》以貽之   之,代詞

  ②其:

  其為惑也           其,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稱代詞

  其可怪也歟         其,副詞,表推測

  於其身也           其,人稱代詞

  (3)詞類活用

  ①恥學於師  (形→意動)

  ②吾從而師之  (動→意動)

  ③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裝)

  二、分析課文

  1、第2段。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②“師道”指什麼?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③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為了批評“恥學於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聖人

  今之眾人

  結論:“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b、愛其子

  於其身也

  結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結論:“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背誦

  2、第3段

  (1)學生朗讀。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麼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②總結:“聖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聖人無常師”出發,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3)背誦。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話明確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於時”,表示他反對“恥學於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麼?

  明確: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說明了寫作緣由。

  (2)背誦。

  三、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後……”,“古之聖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四、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