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柳永雨霖鈴優秀教案

柳永雨霖鈴優秀教案

柳永雨霖鈴優秀教案

  篇一:柳永雨霖鈴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雨霖鈴》這首詞鑑賞的方法。(教學重點)

  2、深入體會作者的離愁別恨及對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誦讀,感受《雨霖鈴》的音樂美。

  1、介紹作者及詞的風格流派及有關文化常識。

  豪放派,壯美。     婉約派,優美。

  2、老師範讀全詞並稍作朗讀指導。學生齊讀全詞。

  老師朗讀指導:

  A 、讀時要注意重音、節奏,語速要慢些,讀出感情。腦中要有畫面。

  ① 寒蟬悽切——要拖音(“切”字為韻腳,韻腳一般要讀得鮮明;尾音讀長更能讀出詞的悽切情感)

  ②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頓,表示悲痛氣塞。

  ③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何處”要讀出疑問語氣,“楊柳岸曉風殘月”應一景一頓,聲斷氣不斷。

  B、 要有節奏,詩句中要有短暫的停頓。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便/縱有/千種/風情。

  3、學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調及主題。

  二、賞析,理解《雨霖鈴》的語言美。

  (一)上闋:上片寫離別時的情景,實寫為主。

  1、學生個別讀。

  2、同座討論:

  ①找意象,說作用。(幻燈片上逐一展示有關意象的詞及其表達的感情。)

  明確:寒蟬  晚  長亭   驟雨   蘭舟  煙波(煙霧籠罩的江湖水面)  暮靄  楚天

  作用:渲染惆悵傷感之情(全詞基調是:婉約哀怨)

  作者一開頭就點明瞭季節。什麼季節?秋季。

  寒蟬,是蟬的一種。《禮記》中說:“孟秋之月,寒蟬鳴。”時間大約是農曆七月,寒蟬的叫聲低微。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蟬叫聲未必悽切,但因詞人本就懷著一種傷心的情愫,聽到了蟬叫聲就產生了悽楚之感。

  ②“都門”一句是什麼意思?(齊答)

  ③學生看情人惜別圖,體會“執手相看淚眼“一句的情感。

  師問:這句怎樣表現複雜細膩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虛寫,想象,借景抒情)

  問1:“去去”應該怎樣讀才好,為什麼?

  問2:用自己的話想象描述這個畫面,並談談自己讀後的感受。

  問3:既然是“沉沉的暮靄”為什麼“楚天”卻會“闊”呢?

  (二)下闋:

  ①學生齊讀下闋。概括大意:設想別離後的悽清,是虛寫。

  ②學生逐句品讀下闋。

  1、“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點明瞭主旨“傷離別”。

  2、從“今宵”開始到詞的結束,按什麼順序寫,分幾層?(按時間順序,分兩層)

  3、討論: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哀景寫哀情的寫法。)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對比體會名句的美。

  4、“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點明與上文的呼應關係,寫法:呼應,虛寫,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

  聽錄音小聲讀。學生然後大聲齊讀。

  (三)師生共同歸結小結:

  這首詞,句句、層層寫的都是離情別緒,但手法多樣,章法謹嚴,毫無拖沓、重複之處。就手法來說,有時借景抒情,有時敘事寓情,有時直抒胸臆。即使同是寫景,但有的景與情合,以哀景寫哀;有的景與情違,以樂景寫哀,卻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別情曲曲傳出,使人有蕩氣迴腸之感。就章法來說,全詞委婉鋪敘,既有實寫,又有虛擬,既有時間的順序,又有適當的剪裁,前後呼應,層層深入,構思完密,使人有天衣無縫之感。

  柳永曾長期過著羈旅生活,和歌女樂工們在一起。他對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在他抒寫愛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色情傾向的,消極頹廢的色彩較濃,但這首詞的思想感情還是很健康的.,雖比較傷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會青年男女真實的感情。

  (四)小組交流討論:

  你認為寫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並且說出好在哪裡。

  三、遷移,評析《雨霖鈴》的特色美。

  1,運用本節學到的知識鑑賞張先的《江南柳》,並與本課學的《雨霖鈴》相比較,說說它們的異同。

  江南柳    張先

  隋堤遠,波急路塵輕。今古柳橋多送別,見人分袂亦愁生。何況自關情。

  斜照後,新月上西城,城上樓高重倚望,願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確:同:都寫別情,都描寫了別時的典型環境。

  都寫了別後,都是情景相生。都是婉約詞。

  異:柳詞想象別後遠行的情景,虛實相生。

  張詞著重寫送行者別後情景,而未寫別時情事。

  2,學生齊讀課文。

  四、課後作業:

  1 、背誦《雨霖鈴》。

  2、用細膩形象的語言描寫你所經歷的一段愁,可寫成詩。

  教學反思:

  這堂課,我按照教學目標,透過三個教學環節,讓學生較好地感受到了《雨霖鈴》的音樂美、語言美、特色美。

  在誦讀指導上,我指出韻腳要讀得鮮明,尾音讀長能抒情,注意拖音、詞句中短暫的停頓,從重音、節奏、語速、感情方面讀《雨霖鈴》,指導得較細緻,學生能較好地讀出這首詞婉約哀怨的情感。當然,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多安排兩分鐘。

  在對《雨霖鈴》語言美的理解方面,我運用了講解、問答、聯想、想象、討論探究、朗讀等方法,學生扣住了字、詞、句,能品嚐到詞中飽含的離愁別恨,與作者產生了共鳴。

  採用對比閱讀的方法,學生進一步掌握了《雨霖鈴》細膩含蓄、婉麗多姿、纏綿哀怨的風格。

  學科專家、教師的點評意見(上完公開課後科組老師評價):

  陳頌:分析的語言很優美,朗讀示範很到位。

  李秋霞:語言很優美,有才華,古詩名句能信手拈來,文學常識歸納很精簡,上課示範朗讀很好。

  李春季:知識廣、用詞優美,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很到位,課堂容量很大,從課內到課外。

  魏星:老師有文采,用詞很符合文字的內容,語言有深度。課堂容量大,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課件的畫面很美,有意境。

  餘世寬:招聘老師的標準:專業水平,教學方式,思維敏捷,表情。從陳春輝老師的課來看,優點是比較全面的。但討論應放到前面比較好,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郭輝:課程自然流暢,語言富有詩情,師生的互動比較好。但配樂朗讀學生的想像還不夠。

  篇二:柳永雨霖鈴優秀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悽清意境。(教學難點)

  (2)鑑賞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約派詞的風格特點。(教學難點)

  (3)深刻體會《雨霖鈴》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藝術特色。(教學重點)

  2、能力目標:

  透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鑑賞詞的能力。(教學重點)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以真情品讀作品,培養學習詩歌的興趣和文學素養。

  二、教學方法

  1、誦讀法。2、問答法。3、討論法。4、點拔法。

  三、教學過程

  (一) 導語

  有關離別的詩詞名句:

  1、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3、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4、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5、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6、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7、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

  8、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

  在現實生活中,離別是一種常事。江淹曾經寫道: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寫離別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鈴》。[板書課題]

  (二)柳永簡介(略)

  (三)創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更多的時日是跟歌伎們一起,過著依紅偎翠、淺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瞭解這些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

  柳永原名柳三變,大約在38歲時進京參加科舉考試。以自己的才華,柳三變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題名,而且幻想著有一番大作為。誰知第一次考試沒有考上,他不在乎,輕輕一笑。等了5 年,第二次開科又沒有考上,這回他忍不住要發牢騷了,便寫了那首著名的《鶴沖天》,其中有“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柳三變這首牢騷歌被廣為傳唱,竟傳到了皇宮裡,宋仁宗一聽大為惱火,並記在心裡。三年後,他再次參加科舉考試,這次好不容易通過了,但臨到皇帝圈點放榜時,宋仁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給勾掉了。這次打擊實在太大,柳三變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裡去寫他的歌詞,並且不無解嘲地說:“我是奉旨填詞。” 之後柳永流落於汴京、蘇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連於秦樓楚館,為歌伎填詞作曲。

  最後,他在飽受世態炎涼之後,“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才改名為柳永,54歲時才考取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最終客死襄陽,家無餘財,群伎合金葬之南門外。

  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他和歌伎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最為世人傳誦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不得不離開都城汴京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四)整體感知:

  1、聽錄音,注意正音和節奏

  2、指讀,注意詩歌基調。本詞是詞人與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離別場景,因此與“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訣別的悲壯不同,是“悽苦”。

  3、結合註釋理解詞意,描述詩意:

  《雨霖鈴》

  秋蟬的鳴叫淒涼急切,面對著暮色中的長亭,一陣暴雨剛剛停歇。在京城門外設帳飲酒餞別,卻沒有好心情,正當難捨難分之時,行船的人催著要出發。手拉著手淚眼相望,哽咽著竟然說不出一句話來。想到我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離別遠去,舟行千里,水上霧靄朦朧,夜晚濃雲籠罩著的南方天空是多麼深遠遼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無不悲傷地離別,偏偏又在這冷落悽清的深秋時節,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處呢?也許是泊舟楊柳岸邊,晨風習習,天空掛著一鉤殘月。這一去經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虛設。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誰訴說!

  4、整體把握:

  1)全詩寫了什麼內容?抒發什麼情感?

  “多情自古傷離別”, 詞以“傷離別”為主線。寫離別,抒“傷”情。

  2)錘鍊詩眼: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可結合背景,知人論世)

  該句在詩中為“過片”,承上啟下,並表明詩歌主旨情感,為全詞“詩眼”。而且本句由傷離別——自古傷(見下)——多情更傷——秋更傷(見下)——清秋更傷——冷落更傷來層層突出“那堪”“傷離別”的情感,表達細膩,情感悽苦,感人至深!

  自古:離別在古代是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謂“生離死別”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發達,遠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諸多難以預見的阻隔因素,從而讓分別之人產生前路迢迢、山重水複、歸期難料的紛繁情緒。加上離人多半因為被貶、流放,或為生活所迫,或因戰爭離亂或男女情緣,這就特別惹起人的萬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來是草枯葉落,百花凋零的季節,人在秋中往往會有一種悽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寫秋天的時候,經常與“愁苦悲涼”的感情聯絡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說:“悲哉,秋之為氣也!”南宋吳文英在《唐多令》中說:“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風雨夕》中則說:“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這些詩句都寫出了懷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詞人把離別之事與清秋之氣疊加悲苦再加淒涼,情感的表達更加沉重。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圍繞詩眼,體會全詩的基本結構:

  上片:別時(實寫) 晚(黃昏)   長亭(餞別——催發——執手——念)

  下片: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別後 (虛寫)  今宵         楊柳岸

  經年         未卜

  (五)合作探究賞析(理解文句 ,具體賞析意象和意境)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分析角度提示:

  1、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來分析)

  開首三句道出時間、地點、景物。以悽清景色揭開了離別的序曲:

  元代的盧摯在《沉醉東風》:“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宋代詞人晏幾道在《採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蟬夜夜砧。”

  長亭:早在秦漢時便開始在道旁設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別餞行之用。當時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長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驟雨初歇,涼意徹骨,暮色蒼茫,雲低風冷的環境中,人將別、日已晚、雨乍停、蟬聲切。惜別的長亭,淒涼的深秋,讓人黯然銷魂!首句借景抒情,營造了悽清慘淡的畫面,奠定全詩低沉傷感的情感基調。

  2、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注意從離人心理的矛盾現實的無情入手)

  3、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注意抓離人的動作分析人物的心理)

  4、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注意從該句的空間感、色彩感入手體會“念”而難捨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注意從白描手法、想象虛寫、景語皆情語、意象的特徵等等的特色體會)明確:楊柳離,曉風冷,殘月缺,更酒醒。

  6、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注意抓想象、反問、虛詞等體會情感中的無限悵恨!)

  (六)朗誦,總結

  柳永多作慢詞,長於鋪敘。此詞表現作者離京南下時長 亭送別的情景。上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 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想別後情景。‘多情自古傷離別,那堪冷落清秋節。念宵酒酲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處”,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 “楊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悽清冷落的懷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會景,放筆直寫,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經年”,由“ 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 何人說”,迴環往復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 的不盡愁思。以“離情”為線索,用白描、鋪敘、點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虛實相生。

  (七)作業佈置

  1、背誦全詞。

  2、查詢有關描寫離別的詩詞或文章,比較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