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生物與環境》教案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生物與環境》教案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生物與環境》教案

  種子發芽實驗(一)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

  過程與方法: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對實驗觀察的愛好

  【教學重點】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

  【教學難點】學習運用對比實驗中控制某個條件的方法,研究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

  【教學預備】綠豆種子若干,實驗計劃單。

  【教學過程】

  一、討論種子發芽的條件:

  1、談話匯入:植物的一生是從種子發芽開始的。那麼,同學們談一談種子發芽需要哪些條件呢?

  2、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後,談自己的觀點,教師摘要板書。(預設:要種到土裡獲得養料,需要澆水,需要合適的溫度,需要陽光,需要空氣等。這時候教師不要給予取捨,保留學生的各種觀點)

  3、師:大家談了自己看法,我們透過實驗來加以驗證。

  二、設計種子發芽實驗:

  1、師:該怎樣用實驗來證實呢?大家說說要注重什麼?

  2、師點撥:為了把實驗做好,建議大家選擇自己最想研究的一個條件進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設計好實驗方案。

  3、學生自由選擇研究內容,及時進行統計。(預設:水組,光組,溫度組,土壤組等。)

  4、以其中一個組為範例,集體討論如何設計實驗計劃。

  (1)你們想研究什麼問題,你們計劃怎樣做?

  (2)你們預測結果會是怎樣的?

  (3)你們的研究中,改變了什麼條件?

  (4)哪些條件是沒有改變的?

  (5)怎樣知道改變的條件是不是對種子發芽產生了影響?

  (6)在實驗研究過程中還應該注重什麼?

  三、閱讀書種子發芽實驗內容:

  1閱讀教材上的舉例(提示:選大小差不多的綠豆種子,分別放在兩個盒子裡,每盒放入2-3顆綠豆,並墊紙巾。

  2教師分發記錄表,共同討論如何進行記錄實驗報告。

  3將對同學完成的實驗報告進行評價。

  四、佈置作業;

  1、學生認真完成種子發芽實驗報告

  種子發芽實驗(二)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綠豆種子發芽需要適量的水和相宜的溫度。

  過程與方法:學習整理收集到的資料,依據資料得出科學的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對比實驗、嚴格控制實驗、重複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透過實驗知道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溫度。

  【教學難點】學習整理收集到的資料,依據資料得出科學的結論。

  【教學準備】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實驗資訊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分組彙報實驗中的發現:

  預設:

  1、(我們的種子都發芽了嗎?為什麼?學生回答後,準備填實驗記錄)。

  2、我們的種子為什麼沒發芽?(找岀原因填在實驗報告裡)

  二、整理分析實驗資訊:

  1、組長分發實驗資訊統計表,填好表後,由組長負責收集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資訊分類。

  2、分析實驗資訊:

  (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資料有什麼不同?

  (2)從實驗資料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嗎?

  (3)實驗結論和我們實驗前的預測一致嗎?

  三、交流實驗資訊:

  1每組分對照組和實驗組向同學彙報,認真聽取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資訊。

  2、和其他的小組交流,瞭解他們在實驗中有什麼發現,聽聽他們怎樣用資料來解釋實驗結果的。

  3、彙集全班同學的實驗,分析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對大家有異議的內容進行辨析。

  4、小結:綠豆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是溫度、水和空氣。

  四、種植綠豆芽:

  1、引導:已經發芽的綠豆芽怎麼處理?

  2、確定任務:把綠豆芽種植在花盆中,放到適合的地方,讓綠豆芽生長一段時間。

  3、猜測哪些條件會影響綠豆芽的生長。

  4、建議對綠豆芽的生長做觀察日記或者記錄。

  五、閱讀並記錄、

  1:種子發芽的基本條件是:

  1、是溫度。種子萌發的最低溫度為6-7℃,12-14℃能正常發芽,最適溫度為20-25℃,最高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稱於種子自身風乾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發。

  3、是充足的氧氣。

  觀察綠豆芽的生長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當環境適植物會生條件改變的時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適應環境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設計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的實驗,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思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數,並留意收集實驗資料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綠豆芽對水的需要的實驗。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1、說說自己種下的綠豆芽生長的怎樣了。

  2、為什麼大家的綠豆芽生長的不一樣呢,怎樣才能讓綠豆芽生長的更好呢?

  3、討論影響綠豆芽生長的因素,教師隨機板書。

  二、實驗一: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

  1、討論:綠豆種子發芽可以不需要陽光,那麼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嗎?(填表後再討論)

  綠豆芽的總數量莖、葉的顏色莖的粗細實驗說明

  陽光下的綠豆芽

  黑暗處的綠豆芽3

  2、該怎樣來設計對比實驗呢?

  重點指導:

  (1)我們只能改變哪些條件?不改變哪些條件?

  (2)兩組的綠豆芽生長有什麼不同?

  (3)改變了條件對綠豆芽的生長產生了什麼影響?

  3、學生完成實驗報告後並交流。

  4、交實驗記錄表前,引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採用圖畫和文字記錄下綠豆芽的高度、莖葉的顏色,莖的粗細等)

  三、實驗二:綠豆芽生長對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綠豆芽對水需求的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教師介紹實驗:在一個盤子裡鋪上幾層吸水紙,把5粒剛發芽的綠豆並排放在吸了水的紙上,保持吸水紙一端溼潤。

  2、討論:這5粒綠豆種子的生存的環境有什麼不同?不同的環境對綠豆種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為什麼我們這樣推測?仔細觀察還有什麼發現?

  3、概括: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當環境改變後它們會努力的適應環境的變化。

  四、觀察自然界裡許多的植物適應環境的生長圖片:

  1、比較香蕉樹、松樹、仙人掌的葉有哪些不同。

  2、並回答香蕉樹、松樹、仙人掌分別生長在什麼地方?

  3、這三種植物的葉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麼關係?

  4、說說平時自己還看見有關植物適應環境的能力事例.

  五、本堂小結:

  節我們學習了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當環境適宜,植物會生長得茁壯。當環境改變後,植

  物會努力適應環境變化而生長.如松樹;仙人掌的根很發達,它的葉是針狀,可使水分不很快流失,所以它能夠

  夠生長在乾旱的地方.

  六、佈置作業

  1你知道哪些植物能夠在環境改變後,適應環境而生存的例子?

  蚯蚓的選擇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數,並注意收集實驗資料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每組一份:長方形扁紙盒兩個,黑布、塑膠薄膜、玻璃片、蚯蚓15條、乾土、溼土。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見過蚯蚓嗎?一般在什麼地方見到它們?你們覺得蚯蚓喜歡怎樣的環境?

  2、學生自由發表。

  二、實驗一: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

  1、我們先來研究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該怎樣設計實驗呢?

  2、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引導他們進行對比實驗,並注意控制條件。

  3、出示實驗器材,討論實驗步驟:

  (1)把長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蓋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膠薄膜,以保護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4)5分鐘以後開啟盒蓋,做好觀察和記錄。

  (5)再做2次。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黑暗的環境。

  三、實驗二:蚯蚓喜歡乾燥還是溼潤的環境?

  1、過渡:那麼,蚯蚓喜歡乾燥還是溼潤的環境呢,讓我們也來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2、學生設計實驗,自由發表自已的。

  3、教師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較合理的實驗步驟:

  (1)在另外的盒子兩端分別鋪上同樣土質的泥土,不同的是一邊乾燥,一邊溼潤。

  (2)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3)3一5分鐘以後開啟盒蓋觀察,並記錄觀察結果。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溼潤的環境。

  四、動物對環境的需要和適應:

  1、讓學生歸納:蚯蚓適合怎樣的生活環境?

  2、過渡:跟蚯蚓一樣,各種動物都喜歡生活在一定的環境裡。

  3、學生看書11面的圖片,說說這些動物是怎樣適應環境的?

  4、拓展:當環境不適應動物生存的時候,它們會重新選擇合適的環境生活,否則它們將難以生存。誰能說說相關的例子嗎?

  五、課外作業

  1透過學習,請選擇一種你喜歡的小動物,進行飼養並將你伺養小動物的情況記錄下來,看看你能不蝕

  能發現一些小動物的習性.

  六、教後反思:略

  食物鏈和食物網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薔薇花叢中動植物之間存在著食物能量交換關係。

  過程與方法:透過分析討論,發現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和相互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研究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係,認識食物鏈和食物網。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生態系統的概念,知首“生物與生物之間也是相互依賴,互相影響的。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提問: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麼?(水、陽光、空氣等)。

  2、引導: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外,它們彼此之間也是相互依靠、互相影響的。這段時間我們重點研究這方面的知識。

  二、誰吃誰:

  1、教師出示校園常見動植物樣本(也可以借鑑書本的圖片),說:這是在一簇花叢中發現的生物,有薔薇、小草、樹葉、蚜蟲、瓢蟲、蚯蚓、毛毛蟲、小鳥等。

  2、問:為什麼在同一個區域會出現這些動物和植物呢?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3、學生自由說,教師隨機用簡樸的文字和箭頭表示這種關係。(薔薇或草——蚜蟲——瓢蟲——小鳥;落葉——蚯蚓——小鳥;薔薇——毛毛蟲——小鳥)

  4、講述:生物之間這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係,叫做食物鏈。食物鏈中能自己製造食物的生物叫生產者,直接或者間接消費別人製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費者。(讓學生劃出書中12面相關句子)

  三、田野裡的食物網:

  1師講:田野裡有很多生物,這些生物之間存在著複雜的食物關価。(課本13圖)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吃多種食物,生物之間這種複雜的食物關係形成了一個網狀結構,叫做食物網。

  2讓學生討論如果一種生物滅絕了,就會影響其他多種生物的生存?

  四、練習:

  1、薔薇花叢中的生物有:小草、蚜蟲、瓢蟲、落葉、小鳥、蚯蚓、請岀一條食物鏈,這條食物鏈中——是生產者,----------

  ---是消費者。

  ————————————

  2、請你寫岀其他食物鏈:

  ——————————

  做一個生態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生物在一定區域內相互影響、相互依存,會形成一個生態群落。

  過程與方法:根據設計方案及實際條件製作生態瓶,並堅持對生態瓶進行治理和觀察。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相互聽取意見、共同協作、綜合治理和觀察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設計一個生態瓶建造方案。

  【教學難點】根據設計方案製作生態瓶,並堅持對生態瓶進行管理和觀察。

  【教學準備】大飲料瓶、剪刀、建造生態瓶需要的材料、活動記錄本。

  【教學過程】

  一、熟悉池塘裡的生物環境:

  1、參看書14面的池塘圖,並回答下面的問題: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魚類,蝦,軟條類如田螺河蚌,水鳥類如鴨,水生昆蟲,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條件?

  (3)池塘裡的植物為動物提供了哪些幫助?

  (4)動物為植物生長做了哪些貢獻?

  (5)我們還可以在池塘裡找到哪些非生物?它們對生物有什麼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氣、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裡的這些生物和非生物這樣,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我們可以把它們看成一個生態群落。一片樹林,一塊草地,一個湖泊,一個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群落。

  二、設計生態瓶:

  1、說明:我們現在要模仿池塘群落建造一個生態瓶,研究其中的關係。

  2、學生討論:該怎樣設計這個生態瓶呢?問題提示:

  (1)你們準備讓哪些生物來生活?

  (2)什麼樣的生物可以在這個有限的空間裡生活?

  (3)假如要有動物,那它們的食物來源是什麼?

  (4)除了加生物外,還需要其他一些東西嗎?

  (5)生物放入的順序需要考慮嗎?

  3、為了讓這些生物在生態瓶裡生活的更好一些,我們還應該考慮些什麼?(生物品種搭配和數量多少問題)

  4、給每個小組發設計紙,用圖文結合法記錄下設計方案,注意標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種類、數量等。

  三、製作生態瓶:

  1、說明製作步驟:

  (1)先在瓶底裝入一層淘洗乾淨的沙(如要加幾塊小石子也就在這時候放)。

  (2)裝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裡種上自己準備的水草。

  (4)再放入小動物。

  (5)把本組成員的名字做才標籤貼在生態瓶的外面。

  2、根據討論的設計方案,選擇材料完成製作生態瓶。

  3、小組商量決定生態瓶放置的地方並分工進行管理和觀察記錄。注意天天觀察生態瓶裡發生的變化,並做好記錄。

  四拓展天地:全班舉辦“生態瓶會展”介紹他們設計、製作的生態瓶,達到共同學習提高的目標。

  改變生態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減少水和新增動物、植物會引發生態群落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控制條件進行實驗,細緻、準確地記錄看到的現象。

  【教學重點】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數,並注意收集實驗資料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準備若干魚、水、水草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交流生態瓶,確定實驗方案:

  1、交流:生態瓶裡的生物生活得還好嗎?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態瓶裡的動植物生活的比較好。

  3、思索:如果改變生態瓶中的一些條件會怎樣呢?

  4、引導:減少生態瓶裡的水是改變生態瓶的非生物環境,增加生態瓶裡的生物是改變生物的數量。

  5、學生小組自由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案。

  二、實驗一:減少生態瓶裡的水:

  1、實驗方法:選擇2個生態瓶,儘量一樣的,一個生態瓶的水減少一半,另一個水量不變,兩個生態瓶中的生物數量都不變。

  2、引導:要觀察生物有什麼變化,我們可以採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

  3、進行實驗和觀察記錄。實驗結果:由於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比較多。

  三、實驗二:增加生態瓶裡的生物:

  1、實驗方法:選擇2個一樣的生態瓶,一個生態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個的小魚數量增加一倍,其他條件不變。

  2、預測生態瓶裡會發生什麼變化?

  3、同樣採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

  3、把實驗前後生物的活動情況進行對比並記錄,再得岀實驗結果:水草增加,產生的氧氣量就增加,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減少;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會增多。

  4、討論:如果小魚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會怎樣呢?(小魚浮出水面次數更多,甚至會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過多,影響植物對光的吸收,還會減少動物的活動空間,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四、總結拓展:

  1、討論:要讓生態瓶裡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們要注意什麼?

  2、回家繼續觀察生態瓶,嘗試寫科學觀察報告。

  維護生態平衡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自然界裡某一區域生存的生物必須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即生態系統。

  過程與方法: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對沙塵暴生成的原因進行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認識到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對沙塵暴生成的原因進行分析。

  【教學準備】收集有關沙塵暴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回顧知識,引入新課:

  1、學生自己的話舉例說明食物鏈、食物網、生態群落的含義。

  2、說明:自然界裡某一區域的生物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3、提問:如果生態系統中的某一個環節受到了破壞,整個生態系統會怎樣呢?

  二、草原的生態平衡:

  1、現在讓我們以草原為例來研究有關生態系統的平衡問題。草原上常見的生物有鷹、兔和草,那麼,這三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鏈是怎樣呢?(學生畫出)

  2、設想一下:

  (1)如果鷹少了,會發生什麼現象?

  (2)如果兔少了,會發生什麼現象?

  (3)如果草少了,會發生什麼現象?

  每個設想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然後再讓他們發表意見,最後得岀確結論。

  3、人類的哪些行為會造成鷹、兔或者草減少呢?(提示:為了經濟發展,人們會採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麼引起了沙塵暴:

  1、閱讀書20面有關沙塵暴的資料。教師可進行適當的補充。

  2、引導學生分析草原生態系統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類的哪些行為引起草原生態系統失衡?

  (2)這些行為的後果是什麼?

  (3)最終結果是什麼?

  3、小結:生態系統均衡發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類的許多行為都在破壞著大自然的生態平衡。

  四、課外作業

  1、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許多的做法,並討論為了保護生態平衡我們國家都做了哪些工作,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