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科學活動教案彙總八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8篇,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一、預設目標
(一)
1、知道自然角飼養的小動物的外形特徵。
2、知道小動物的食性。
3、養成愛護小動物的觀念
(二)整合其他智慧
1.語言智慧:大膽講述。
2.人際智慧:學會與他人合作。
二、活動資源
在飼養箱中飼養常見的魚類,如,金魚,也可以飼養烏龜或蝸牛
三、示例活動
(一)引起動機:
帶幼兒到自然角面前,跟幼兒說這裡有好多好多小動物,吸引幼兒的注意。
(二)課堂活動一:
1、讓幼兒仔細觀察水族箱裡的魚。
2、如果有很多種魚,可讓幼兒仔細觀察,並讓幼兒說一說這些魚的長相、外形有什麼不同。
3、當幼兒發表自己對各種魚的看法後,教師可以告訴幼兒這些魚的名稱及特徵,教師講一遍這種魚的名稱,請幼兒複述一遍。
4、等幼兒大致記得這些魚的名稱時,教師隨機指著某種魚,請幼兒大聲說出它的名字及特徵。
(三)課堂活動二:
1、教師引導幼兒觀察魚的游泳姿勢。
2、讓幼兒能注意到魚長有鰭。
3、讓幼兒看看自己的手,跟魚的鰭一樣不一樣?
4、跟幼兒解釋魚的鰭是用來游泳的。教師可以做魚游泳的樣子來幫助幼兒觀察。
5、讓幼兒做魚游泳的動作。
(四)畫一畫:
1、讓幼兒在幼兒用書第7頁的空白處畫出自己最想養的小動物。
四、重點、難點
(一)重點:
1、知道自然角飼養的小動物的外形特徵。
2、知道小動物的食性。
難點:養成愛護小動物的觀念
(二)此活動可以採用描述法、表演法。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對身邊的=事物非常感興趣,經常問“為什麼”。在種植區和自然角里,孩子們經常發現植物不澆水,葉子就會發蔫,而澆水後,植物的葉子就會慢慢地舒展、水靈。為什麼往土裡澆水,植物的葉子就能吸收水分呢?這就是生活中常見的毛細現象。我設計了本活動,抓住了幼兒這一興趣點,意在透過遊戲活動和觀察活動,激發他們的探索興趣,使幼兒感知到身邊隨處可見的毛細現象,由此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並在活動中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活動目標:
1.透過遊戲活動,使幼兒直觀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細現象。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毛巾、海綿、布等吸水材料及塑膠盆(大小不同)若干。
2.紅、黃、藍、綠顏色水及紅墨水、大白菜葉、細管(醫用採血管)若干、餅乾、粉筆毛線等若干。
3.飲料瓶和白色皺紋紙做成的紙樹,塑膠小碗若干。
4.圖片(畫有植物靠根鬚吸水)。
活動過程:
一.設定遊戲環境,提供材料,讓幼兒在遊戲中發現這些材料都能吸水。
1.玩一玩:引導幼兒用教師提供的材料幫水搬家。
教師提出問題:“怎樣讓小盆裡的水住到寬敞的大盆裡”,引出遊戲,並交待規則:不用倒的辦法,用筐裡的東西來幫水搬家。
2.說一說:“你是用什麼辦法幫水搬家的?”
鼓勵幼兒說出自己是怎麼做的。
小結:這些東西都能幫水搬家,它們都能吸水。
3.想一想:“還有哪些東西能吸水?”(棉花、紙、植物等。)
二.
教師設疑,激發幼兒探究的慾望。
1.“細管能吸水嗎?”請幼兒試一試,用細管去吸顏色水,當細管一接觸到水時,就能吸上水。
2.白菜、粉筆毛線、餅乾、布條能吸水嗎?鼓勵幼兒試一試。
3.幼兒交流。
4.鼓勵幼兒找一找白菜裡的小細管,掰開菜梆,能看到非常清楚的紅了的小細管。
5.小結:這些放進水裡以後,能吸上水的東西里都有“小細管”有的“小細管”很小很細,不容易看見。有了這些“小細管”,毛巾、海綿才能吸水。
三.想一想、玩一玩。
1.教師設疑:怎樣把紙樹變成彩色的樹?教師應肯定幼兒的想法,引導幼兒想一想:“能不能讓紙裡的小細管來幫忙吸顏色水呢?”
2.幼兒自己操作,將紙樹變成彩樹。
四.看一看。
請幼兒隨意觀察環境中的圖片,以及吸了紅墨水的蘿蔔、生菜、花菜、萵筍等蔬菜上的,彎彎曲曲的像紅線似的“小細管”,瞭解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毛細現象。鼓勵幼兒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做蘿蔔吸紅墨水的小實驗,一起觀察蘿蔔上的“小細管”。
附:
知識背景:
毛細管:指內徑很小的管子,通常把物體的細微縫隙也認為是毛細管,如紗布、毛巾、吸水紙纖維間的縫隙。
毛細現象:酒精燈裡的酒精由棉紗燈帶吸上來供點燃;桌上茶杯打翻了,放上一塊抹布,水很快就被吸乾,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毛細現象。而植物透過根系吸收水分,再透過許多極細的管道向上輸送水分到葉和花朵中,這也是毛細現象,土壤深處的水分則靠土壤的毛細作用升到土壤表面,使泥土表面保持溼潤的。
把直徑很細的管子插到液體裡,當液體的內聚力大於附著力時,管內液麵下降,表面凸起;當液體的內聚力小於附著力時,管內液麵上升,表面凹下。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⒈初步瞭解同種物體,由於數量的多少,發出的聲音也不同。
⒉體驗操作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⒈生活中各種聲音的錄音。
⒉透明的瓶子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讓套桶發出聲音。
⒈師出示空瓶:這是我們的好朋友瓶寶寶,你們想和它做遊戲嗎?我們來問問它,願意和我們做朋友嗎?
(瓶子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在生活中,幼兒會用裝著飲料的瓶子上下搖動讓它發出聲音,喝完飲料後,也會對瓶子很感興趣,相互敲擊。)
教師搖動空瓶:你們聽,它答應了嗎?為什麼沒聲音?
(幼兒根據生活經驗發現,空的瓶子是不會發出聲音的。)
⒉師:你有什麼辦法讓瓶寶寶發出聲音?
(在瓶子裡裝上東西)
⒊師:我們一起動手讓瓶寶寶發出好聽的聲音,請你餵你的瓶寶寶吃一些黃豆,搖一搖、聽一聽它們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
(幼兒探索、操作。)
⒋師:你們的瓶寶寶發出好聽的聲音來了嗎?讓我聽聽。
(幼兒集體搖動套桶。)
⒌師:你的瓶寶寶為什麼會發出聲音?
二、探索比較,知道不同的物體在套桶裡發出的聲音不同。
⒈讓兩位裝了不同數量黃豆的幼兒,搖一搖,聽一聽。
師:我們都喂瓶寶寶吃了黃豆,聽聽瓶寶寶的聲音好聽嗎?
⒉讓幼兒比較前、後兩種聲音有什麼不同。
師:第一次和第二次唱歌的瓶寶寶吃的黃豆一樣多嗎?它們發出的聲音一樣嗎?”
(教師讓兩個幼兒再次比較)
⒊師:原來,相同的物體,裝的數量不一樣,發出的聲音也不一樣。就像我們小朋友,人多發出的聲音響,人少發出的聲音輕。
(聯絡到幼兒的'生活,讓幼兒更好的理解。)
三、遊戲
⒈教師將不同數量的同種物品分別裝進不透明的瓶子裡,搖動,幼兒猜測哪個瓶子裡裝的東西多。
(重複遊戲若干次)
⒉引導幼兒在今後的生活中,可以嘗試辨別聲音是由什麼物品發出的。
(幼兒根據生活中的經驗,分辨發出聲音的物品。)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感受水的流動及物品在水中的沉浮,知道水是透明無味的,體驗玩水的樂趣。
2、瞭解水的作用,知道人離不開水,教育幼兒節約用水。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調動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初步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重難點:
感受水的流動及物品在水中的沉浮,知道水是透明無味的,體驗玩水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小盆若干只,能盛水的各種小件容器。
2、小型玩具若干。
活動過程:
一、教師邊玩水邊提問
1、教師將玩具、容器等放入裝滿水的盆中,邊玩邊自語:“怎麼玩具倒入水中後有的沉下去,有的浮在水面上?……”
2、教師用兩個容器相互盛水並傾倒,讓幼兒看水從容器裡流到盆裡。
二、小朋友分散玩水
1、幼兒挑選自己喜歡的容器、玩具,隨意玩水。
2、師:請大家試一試,哪些玩具會沉下去?
3、教師巡迴指導幼兒玩水,並對幼兒在玩水中的嘗試精神和得出的嘗試結論作評價。
三、小朋友感受到水的流動
1、教師請小朋友把盆裡的玩具試著拿出來。
師:誰能試一試幫著老師把水取出來?你用什麼方法取水?(提醒幼兒一定要裝滿,不能灑)
2、給幼兒有漏洞的容器,讓幼兒進一步取水。
3、你還能想出什麼辦法讓水流動?水流動時會發出什麼聲音?
四、幼兒觀察水的流動和顏色
1、聽聽水流進塑膠袋的聲音。
2、看看水是什麼顏色。
3、在塑膠袋上戳個小洞,請幼兒用飲水的杯子接水,聽聽水流進杯子的聲音,聞聞、嚐嚐水的味道。
教師總結:水無色無味,流動時會根據水流的急、緩與流入不同的容器,發出不同的聲響。
五、鼓勵幼兒用滴管、水槍、針筒、塑膠袋、顏料等嘗試各種玩水的方法
、
活動反思:
教師巡迴指導,並提問:哪些地方可以玩水?水有什麼用途?
在這一活動中主要是引導幼兒瞭解水的性質、作用,激發幼兒保護水源、保護環境的意識,活動中激發幼兒體驗與同伴合作的快樂,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讓幼兒運用自己的感官,感知發現水是無色、無味、沒有形態、能流動的液體。 幼兒在操作、觀察的過程中發現愉快地感知了水的特性,在遊戲中體驗了玩水的樂趣。由此看出,玩水活動的設計符合《幼兒園規程》中的教育原則,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發展幼兒的創造思維,是當前教師在教育中一個值得探討的內容。無論是玩水活動還是其他活動,教師都應考慮到幼兒創造思維的發展。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透過動手操作,感知各種材料的強度不同,從而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
2.讓幼兒感知材料的強度與外在因素(長短、大小、寬度)的關係,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3.透過觀察、討論、實驗,培養幼兒良好的科學態度及合作意識。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普通餐巾紙或皺紋紙、牛皮紙條、塑膠紙、玻璃彈子、木棍、繩子、掛鉤、寬膠帶、容器(可用塑膠飲料瓶瓶底或冰琪淋杯子代替)、彈簧秤。
活動過程
探究活動一
玩一玩,感知材料的強度。
寬、窄、長、短不同的塑膠帶、皺紋紙及牛皮紙,讓幼兒想辦法動手試一試,看一看哪種紙最牢。
探究的問題:用三種材料不同、大小相同的紙提重物,哪種紙的力量最大?
試一試。
把相同長短、寬窄的皺紋紙、塑膠紙、牛皮紙固定在木棍上,再在紙的下端繫上一個小容器。一名幼兒向容器中放玻璃彈子,另一名幼兒記錄, 看一看一共放了多少玻璃彈子後紙才被拉斷,記錄下玻璃彈子總數。比較三種不同紙被拉斷後玻璃彈子的總數。
說一說我的發現。
(1)塑膠紙力量最大,牛皮紙的力量也不小。
(2)皺紋紙力量最小。
探究活動二
探究的問題:用同一材料,相同長度、寬窄不同的紙掛重物,誰的力量最大?幼兒實驗。
說一說我的發現。
(1)同一材料中,當長短相同、寬度不同時,紙條越寬,它的力量越大,掛的重物越多。
(2)細紙條的力量最小。
注意事項
活動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慾望以及儘量為幼兒創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現的樂趣。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透過觀察牽牛花的生長過程,讓幼兒發現牽牛花的變化,以及影響其變化的因素。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對種植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種植園地、塑膠杯、牽牛花種子、工具等。
活動過程:
活動(一)育苗
1、請幼兒觀察牽牛花的種子。討論種植牽牛花的方法。
2、發給每個幼兒2~3粒種子,讓他們按自己的方法在塑膠杯中種植牽牛花。
並將自己的名字標籤插在杯子裡。然後將杯子放到陽光下或背陰處(暫不要糾正幼兒的錯誤,透過實踐,檢驗自己行為對否)。
3、教師要引導幼兒觀察種子發芽的過程。討論:為什麼有的種子發了芽,有的種子不發芽?
活動(二)移植
1、請幼兒挑選較壯的小苗,移植到園地裡。並在自己移植的小苗旁邊插上姓名標籤。
2、教師在適當時幫助幼兒給小苗搭上架子。並讓幼兒討論:為什麼要這麼做?
活動(三)管理
1、幼兒自己給牽牛花澆水、施肥,並做好觀察記錄。
2、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幼兒觀察牽牛花的變化。
討論:
牽牛花的身體是什麼樣子的?它能直立起來嗎?
牽牛花的葉子是什麼樣子的?它的花像什麼?
牽牛花都在什麼時候開花?早晨、中午和晚上牽牛花有什麼不同?
牽牛花凋謝以後變成什麼了?花籽是什麼樣子的?
活動(四)自然角
1、將收穫的牽牛花種子儲存在玻璃瓶中,瓶上貼好畫有牽牛花的標籤,放到自然角。
2、讓幼兒把觀察日記畫冊,放到自然角展覽。
活動建議:1、教師要創設條件,鼓勵幼兒主動觀察,積極探索。
2、要結合當地的物候條件,擴充套件種植活動的內容。
科學活動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聲音無處不在,有鳥叫聲,雷鳴聲,樹葉的沙沙聲,琴兒的叮咚聲……這些都有會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和探索,為滿足幼兒的探索慾望,教師採用"六個一"互動使的辦法,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活動生成:激發幼兒進一步尋找、發現更多生活中各種各樣聲音。
活動目標:
1、使幼兒樂於傾聽各種悅耳的聲音,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2、透過探索,操作活動來激發幼兒對各種聲音的興趣。
活動準備:
1、人手一件能發出聲音的玩具。
2、電腦、投影儀、投影屏、鐳射筆《這是誰的聲音》的光碟
3、錄音機,有"牛、羊、下雨、洗衣機、小蜜蜂、公雞"的圖片
活動過程:
聽一聽:老師啟動"會發聲音"的玩具狗
玩一玩:請幼兒自選玩具
說一說:玩具發出的聲音。
看一看:根據圖片模仿各種聲音。
唱一唱:《模仿聲音》的歌表演
猜一猜:電腦娃娃中的《這是誰的聲音》播放課件"小孩笑聲、馬叫、掌聲、槍聲、汽車跑的聲音"
小結:今天我們玩得真開心,聽到了這麼多好聽的聲音,請小朋友每人拿一件玩具,我們繼續去尋找更多的聲音吧!
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們和老師繼續尋找更多的聲音。
小班幼兒對聲音非常感興趣,教師抓住幼兒特點,將生活中有聲的現象集中在一起,採用多種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在聽、玩、說、看、唱、猜自由、寬鬆的環境中幼兒愉快地參與了本次活動。
科學活動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積極參與小車製作,體驗製作完成小車後的成就感。
2.大膽動手製作會跑的小車,積極參與想辦法解決製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製作車輪會轉的小車,探索車輪與車軸連線的方法。
4.透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小朋友有玩過玩具汽車的經驗。
物質準備:一輛會跑的玩具小汽車,在不同位置鑽孔的牙膏盒和沒有鑽孔的紙盒,鑽好孔的瓶蓋,大小不同的圓形紙片,各種圓形積塑玩具,泡沫板,吸管,一次性筷子,橡皮泥,剪刀,雙面膠,透明膠,音樂《雪之夢》。
活動過程
1.觀察小車,瞭解小車的基本結構。
(1)指導語:看這輛小汽車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的?
(2)小結:小車由車身和車輪構成。(該部分略作詳細觀察車輪與車軸之間的關係,車輪與車身的高度)
2.幼兒思考怎樣做一輛會跑的小車。
出示準備的材料,讓幼兒說一說,各種材料適合做什麼,打算怎麼做。
指導語: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一些材料,想請你們親手做一輛會跑的小車,請你們在做之前先看一看桌子上的材料,和你的身邊的朋友他說一說,你打算用哪些材料來做什麼?怎麼做?
3.幼兒動手製作會跑的小車。(第一次操作)教師按半成品車、部分零件已組裝配套、單一的材料分為幾組擺放,幼兒自願選擇小組,嘗試製作會跑的小車。
4.幼兒檢查自己製作的小車。
(1)幼兒介紹自己做的小車。
指導語:你們的小汽車都做好了嗎?說一說你是怎樣做的。(各小組在自己組內介紹自己做的車)
(2)檢查小車能否跑起來。
指導語:請同伴相互檢查,你做的小車能跑起來嗎?看看能跑的小車和不能跑的小車有什麼地方不一樣?
在相互檢查和比較中,讓幼兒發現車輪和車身位置、車輪之間距離的關係。
(3)小結:車輪要安在車身合適的位置上,車輪之間的距離要適當,小車才能跑起來。
5.幼兒改造自己的小車。(第二次操作)教師鼓勵幼兒合作修理小車,讓跑不動的小車都跑起來。
6.教師再次總結。
(1)先讓在第二次操做中成功幼兒說一說,他是怎樣改造自己的小車的。
(2)教師做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