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活動教案> 關於科學活動教案模板9篇

科學活動教案

關於科學活動教案模板9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大家一起動手養蝌蚪,愛護蝌蚪。瞭解蝌蚪怎樣變成青蛙。

  2.培養幼兒熱愛動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操。能夠和動物做朋友。

  二,活動準備

  魚缸一個,自制捕魚網,水桶,蝌蚪若干。

  三,活動過程

  (一)匯入活動

  1.昨夜下這麼大的雨,好些小生命蹦到走廊上,來我們學校做客啦。這是什麼呀,原來是小青蛙呀。他們在找媽媽呀。我們一起來做媽媽,玩個蝌蚪變變變的遊戲吧。

  2.老師帶領幼兒到小池塘邊撈若干蝌蚪回學園,把它們養在魚缸裡。幼兒扮演媽媽的角色,由老師分配,設定自然角,每位幼兒輪流照看小蝌蚪。

  (二)蝌蚪寶寶變變變

  1.每天早晨讓幼兒觀察小蝌蚪的變化。

  從卵——蝌蚪——長出兩條後腿——長出兩條前腿——尾巴沒有了的過程。

  2.教師小結青蛙的成長過程

  (三)讓我們的青蛙寶寶去找媽媽

  1.老師講解青蛙的功能,他是我們的好朋友,幫助我們吃田裡的害蟲。

  2.幼兒享受放生的喜悅,教師和幼兒一起把青蛙放生到水裡,大家和青蛙說再見。

  3.教師表揚盡心盡責照顧蝌蚪的幼兒。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設計思路: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幼兒熟悉的東西,它們蘊涵著深刻的科學道理。讓幼兒在做中學、做中思、做中親身感受科學,探索科學。從小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

  1、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探究慾望,使他們體驗探索和發現的樂趣,瞭解科學探究的方法。

  2、在製作的過程中,我們還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流。這樣一方面能加深幼兒對科學的理解,使感性的知識系統化。另一方面能讓幼兒在交流經驗的同時,進一步體驗成功的樂趣。激發新的探索興趣和慾望,使學習生活不斷向縱深發展。

  活動目標:

  1、樂於探索,並能在活動中積極參與,大膽創新。

  2、透過動手操作,探索紙桌能站起來,站得穩的方法。

  3、透過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感。

  活動準備:

  紙、膠水、積木

  活動過程:

  一、幼兒利用自身的經驗,嘗試製作紙桌,探索紙桌能站起來的原因。

  1、引出製作紙桌的課題。

  教師:“紙可以做什麼?”幼兒自由回答。(引出製作紙桌的課題。)

  2、教師簡單介紹紙桌的製作方法。

  教師:“先用一張紙做桌面,再用另外的四張紙粘成紙筒分別做桌子的腿,然後將桌面和桌腿粘牢。”

  3、幼兒製作。

  教師在活動中鼓勵幼兒積極動腦,大膽製作。教師:“看看我們製作的桌子,有什麼不一樣?”

  幼兒討論,交流。

  4、幼兒操作。

  (1)引導幼兒給站不起來的桌子尋找原因。

  教師:你的桌子能站起來嗎?

  幼兒實驗。

  (2)引導幼兒觀察、比較、探索桌腿高矮、粗細對桌子站得牢的影響。

  二、幼兒結合自己的經驗,並吸取同伴的長處,探索製作一張穩定的桌子的方法。

  1、教師簡單小結桌子能站得穩的方法,並啟發幼兒再做一張站得穩的桌子。

  2、幼兒第二次製作,教師在活動中鼓勵幼兒大膽創新,想辦法把桌腿做得矮一些,粗一些。

  3、幼兒簡單介紹製作的方法,加深對桌子站得穩的認識。

  教師:“你的桌子站得穩嗎?為什麼?”

  4、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

  教師:“你的桌子能放東西嗎?”幼兒動手試試。

  三、引導幼兒在自己的桌子上放積木,體驗成功的快感。探索不同的桌腿的承受能力。

  1、幼兒在桌子上放積木。

  教師:“你的桌子能放積木嗎?”

  2、幼兒比賽放積木。引導幼兒儘量多得放積木。

  3、透過比賽,以問題引導幼兒探索不同桌腿對桌子承受能力的影響。

  教師:“誰的積木放得多?”“他的桌子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你怎麼知道的?”

  四、活動延伸。

  1、參觀傢俱城,觀察各種桌子。想傢俱的美,並能將參觀的體驗遷至活動。製作漂亮的桌子。

  2、區域活動,繼續進行“紙桌”的製作。探索其他因素對桌子牢固度影響,並在家長的幫助下,用其他材料製作桌子。

  注意事項:

  1、為幼兒準備一些毛巾,以備膠水弄的滿手都是。

  2、玩積木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放積木時一定要慢慢地,不要因為放的太多而讓紙桌承受不了,讓桌子變壞。

  3、活動過程中也許會有幼兒製作的比較快,教師一定要安排好,那些能力較強的幼兒。

  知識背景:

  1、幼兒已掌握一定的紙的一般特性。

  2、讓幼兒瞭解平衡原理,知道桌子能站穩就一定要平衡。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目標:

  1.認識幾種常見的蘿蔔,知道蘿蔔的外形特徵。

  2、透過觀察蘿蔔的內部結構,知道蘿蔔皮和肉的顏色有的一樣,有的不一樣。

  3、初步瞭解蘿蔔的食用方法,培養愛吃蔬菜的習慣。

  準備:

  1、事先去蘿蔔地裡觀察蘿蔔的生長環境,並嘗試拔蘿蔔。

  2、幾種常見的實物蘿蔔、PPT課件。

  3、盤子、牙籤、蘿蔔丁若干。

  過程:

  一、出示蘿蔔實物,幼兒感知。

  ——昨天,我們一起去蘿蔔地裡拔蘿蔔,拔出來的是什麼蘿蔔?白蘿蔔是長在哪裡的?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一個白蘿蔔,白蘿蔔上面是什麼?(綠綠的葉子)下面是它的身體,這是它的根。我們平常吃蘿蔔是吃蘿蔔的什麼?(根)

  ——這是什麼蘿蔔?(胡蘿蔔)請小朋友比一比白蘿蔔和胡蘿蔔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幼兒透過摸一摸、看一看、聞一聞比較兩種蘿蔔的不同之處)

  ——品嚐白蘿蔔丁和胡蘿蔔丁,比較兩種蘿蔔的不同。

  ——白蘿蔔的味道比較辣,平時大家都會把白蘿蔔炒著吃、煮著吃等等(逐一出示PPT圖片)蘿蔔很有營養,對小朋友的身體健康很有好處。引導幼兒愛吃蘿蔔,養成從小不挑食的好習慣。

  二、出示PPT,認識各種各樣的蘿蔔。

  ——除了這兩種蘿蔔,你還認識什麼不一樣的蘿蔔?(逐一出示紫胡蘿蔔、紅蘿蔔和紫心蘿蔔)

  三、觀察蘿蔔的內部結構。

  ——根據蘿蔔的外皮,啟發幼兒逐一猜想蘿蔔裡面的肉是什麼顏色的。引導幼兒觀察哪些蘿蔔的皮肉顏色是一樣的,哪些蘿蔔的皮肉顏色是不一樣的。

  ——觀察PPT圖片,比較皮肉的顏色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 在分享中認識新的水果種類,感知水果不同的顏色、外形、果肉喝味道。

  2、 感受與同伴一起品嚐水果的樂趣。

  3、 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 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感知水果不同的顏色、外形、果肉的味道

  活動難點:

  認識新的水果種類

  活動準備:

  1、 《小朋友的書·數學》

  2、 每組帶不一樣顏色的水果,如:綠色的、紫色的、橙色的、紅色的、黃色的等

  活動過程:

  一、每組幼兒介紹自己帶來的水果。

  師:(1)你帶來的說過是什麼?它是什麼樣的?

  (2)哪些水果是你從來沒見過的?是什麼樣的?

  (此環節目的是拓展幼兒對水果的認識,因此教師要引導幼兒詳細描述新認識的水果,教師可以透過提問,引導幼兒從外形、顏色、氣味等方面進行講述。)

  二、 猜猜這些水果的裡面是什麼顏色的?為什麼?

  猜測是為了讓幼兒成生認知衝突,幼兒一般會從水果的表皮顏色來推測果肉的顏色,這將充分體現幼兒的原有經驗喝人知物件的衝突,從而產生探究果肉顏色的願望。

  三、教師逐一切開驗證,分別放在各組桌面上。

  師:看看他們的果肉是什麼顏色的?。你猜對了嗎?

  (讓幼兒的原有經驗喝新經驗碰撞,不管幼兒的猜測是正確,還是錯誤,都有利於讓幼兒在頭腦中建構新的經驗)

  四、 幼兒品嚐水果。

  師:你品嚐了哪些水果?味道怎麼樣?

  (教師要注重從水果的味道、果肉(如軟硬)、果核、水分等方面進行引導,讓幼兒在品嚐的過程中感知不同水果的特徵)

  教學反思:

  本活動讓幼兒在看、聽、說、嘗等多種感官形式的驅動下進行學習。

  水果是小朋友熟悉並且喜歡的食物,水果不但營養豐富,而且顏色、形狀和味道等也多種多樣。讓幼兒在充分的體驗中學習認識水果,整個活動很受幼兒的歡迎。但是同時,幼兒在活動中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活動的秩序也存在了一定的不穩定性。在這個活動的進行中,我也出現了這個問題。

  另外,這個活動讓幼兒猜猜果肉的顏色、味道,讓幼兒嚐嚐水果,這些環節都要保育老師的密切配合,活動中教師應出示一個水果,請幼兒介紹完之後,讓他們對果肉進行猜測,之後就該切開水果看看裡面的果肉,然後嚐嚐味道。但是考慮到幼兒嘗水果和教學環節相交叉的形式可能使幼兒注意力分散,很難控制教學活動的紀律。因此請了一位幼兒上來嘗,之後告訴幼兒什麼味道,幼兒猜對了嗎?整個活動介紹結束後再請幼兒集體嘗不同的水果。但是這個環節可能和剛才的猜味道環節又銜接不夠連貫,難以調動幼兒的回憶。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一、認識食品清潔劑

  活動目的:

  1、讓幼兒知道現在我們使用的洗滌用品中許多化學成分有毒,經常使用影響身體健康,而且汙染環境。

  2、引導幼兒瞭解食品清潔劑的含義及種類。

  3、培養幼兒運用感官感知各種物品的能力。

  4、初步瞭解其特性。

  5、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圖片四幅、娃娃一個,髒手帕、髒碗各一個。佈置動物王國,飯粒一袋,可樂,麵湯水,醋酸和白醋,茶葉水各一瓶,洗潔精、洗面奶、洗髮水、84消毒液各一瓶,洗衣粉一袋。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話題:引導幼兒談談父母平時在家都用哪些洗滌用品,教師就出示那種洗滌用品。

  二、引導幼兒看圖瞭解洗滌用品對人們的危害:“這些洗滌用品使用起來雖然很方便,但是這些洗滌用品許多化學成分有毒,經常使用對我們人類有哪些危害呢?”請小朋友仔細看圖。

  三、介紹食品清潔劑:今天,老師帶你們參觀動物王國,請你用眼睛看、用鼻子聞,還可以用嘴巴嘗,瞭解一下小動物都使用什麼來做洗滌用品?(可樂、茶葉水、酸醋等)“現在我們來看看小動物們是怎樣使用這些用品?

  (教師依次示範可樂做去汙劑,去掉雪花片上的髒物;酸醋可做消毒劑,用來消毒玩具;白醋可做洗面奶,給娃娃洗臉;茶葉水可做洗髮水給娃娃洗頭;麵湯水可做洗潔精,用來洗碗;飯粒可做洗衣粉,洗掉衣服上的汙漬。)

  四、講解食品清潔劑的名稱及好處:“小動物使用的這些洗滌用品,既可以吃,又可以當做清潔劑。”“動物王國的小動物為什麼喜歡用食品清潔劑?”(食品清潔劑對人體無害,不汙染環境。)

  活動二、使用食品清潔劑

  活動目的:

  1、讓幼兒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鞏固對食品清潔劑的認識。

  2、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佈置成邋遢國,各種食品清潔劑若干洗滌用品若干。

  活動過程:

  一、教師帶領幼兒參觀邋遢國,引起幼兒操作興趣“你覺得邋遢國怎麼樣?你們想不想改它?”

  二、幼兒動手操作:

  1、教師講解操作要求:

  (1)幼兒必須使用食品清潔劑來改變邋遢國的面貌。

  (2)幼兒可以一人操作、也可以2~3人一組共同操作。

  三、幼兒講述:你剛才做什麼的?用什麼做的?

  如:我用麵湯水做的洗潔精洗碗。

  四、教師小結:

  活動三、尋找食品清潔劑(延伸活動)

  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找找還有哪些食品清潔劑,找到了告訴老師。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設計思路:

  最近我們大班已進入了《我要上小學》主題活動的後階段,幼兒常常會流露依依不捨的情感,還講以後要來看看老師,為了滿足幼兒情感需要,結合我班計算水平,我取了“破譯電話號碼”的教材,設計了這篇幼兒園教案《編譯電話號碼》,並把提高幼兒加減式題的口算能力寓於活動之中。

  活動目標:

  1.透過破譯電話號碼活動,提高幼兒進行加減式題口算能力。

  2.透過活動,激發幼兒師生、生生之間情感交流的願望和要求。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幼兒記住自己家的電話號碼

  2.列式題的表格,記錄電話號碼的表格,筆

  活動設計:

  一、引起破譯電話號碼的興趣,瞭解破譯的方法。

  1.激發幼兒破譯電話號碼的興趣

  師:“再過一個月啊,我們小朋友就要離開幼兒園上小學去了,你們會想老師嗎?那你們有什麼辦法和我聯絡呢?”(上網,寫信,到幼兒園來,打電話)

  小結:保持聯絡的方法有很多,打電話是保持聯絡的一種好辦法,因為打電話非常方便也能非常快的找到你要找的人。

  2.破譯老師家的電話號碼

  師:“那你們知道嚴老師家的電話號碼嗎?(出示表格)其實啊,我家的電話號碼就藏在這些算數式題中,如果你們能按順序算出這裡的每一道題目得答案,那麼我家的電話號碼就被你們破譯出來了。”

  請幼兒嘗試破譯電話號碼,並對應寫出電話號碼。

  提問:家裡的電話號碼是幾位數的?編了幾道題目?

  小結:原來,8位數的號碼就編了8道題目,每個數字對應了一道題目。

  二、設計自己家裡的電話號碼

  1、看教師講解如何編算式題。

  師:你們真厲害把老師藏在算式題中的秘密都破譯出來了,可是還有其他小朋友家的電話號碼我們都不知道呢我們來一起來做個遊戲(給電話號碼編算式)

  講解編題的方法及表格的填寫方法:

  先在表格第一格寫下你的姓名,再表格內依次寫下你家的電話號碼。然後給每個號碼編一個算式(可以是加法,可以是減法。)並記錄在對應的表格內。

  2、幼兒嘗試編算式題

  幼兒人手一張作業紙進行操作。(作業紙設計成多層次的。)

  幼兒操作,老師根據幼兒操作情況,對幼兒進一步提出編題要求。(給同一個號碼編寫多個算式)

  3、幼兒操作完後可以相互檢查編題的對錯。

  4、講評:

  請幼兒說說你給自己家電話號碼編的算式,同一個數字有幾種方法?

  三、給老師贈送電話號碼

  今天小朋友們非常能幹,既破譯了老師的電話號碼,還學會了給電話號碼編算式題,現在老師很想保留你們的電話號碼,你們願意把它送給我嗎?

  幼兒贈送電話號碼,並跟老師說一句最想說的話。

科學活動教案 篇7

  【活動前評析】

  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我們鼓勵幼兒在玩中發現身邊的.科學,並嘗試運用生活中常見的蘿蔔等農產品作為實驗材料,探索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激發幼兒對探索的興趣,積累探索的方法。

  當我問到幼兒“你們想設計什麼樣的陀螺”時,發現很多幼兒的回答是“圓形”,的確,在幼兒的印象中,不管是電視裡看到的、還是平時自己買過的陀螺,形狀基本都是圓形的。所以我繼續追問幼兒“為什麼你們看到的都是圓形的陀螺呢?”“可不可以設計成其他的形狀呢?其他形狀的會轉動嗎?”……帶著這些問題,孩子們的操作慾望被大大的激發起來。

  第一個環節是讓幼兒回憶、交流生活中的轉動,教師引導幼兒結合已有生活經驗,發現轉動這一現象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引起幼兒對轉動這一現象的興趣,激發幼兒玩陀螺的願望。第二個環節是讓幼兒藉助教師提供的材料,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用比較的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透過引導幼兒操作和交流,調動幼兒的已有認知經驗,啟用幼兒的思維,從而使他們發現影響陀螺轉動變化的一些因素。第三個環節是活動延伸,因為影響陀螺轉動的因素有許多,在這次活動中幼兒只可能發現其中的幾個因素。教師的提問能激發幼兒再探索的願望,拓展幼兒的思維。

  【活動目標】

  1.體驗陀螺轉動的樂趣。

  2.用符號等方法記錄探索過程和自己的發現。

  3.感知陀螺轉動的不同現象,掌握自主製作陀螺的方法。

  【重難點分析】

  重點:自主嘗試用材料做陀螺。

  難點:探索發現怎樣讓製作的陀螺轉的快且時間長。

  【活動過程設計】

  一、匯入

  直接出示陀螺範例,啟發幼兒對“轉動現象”的聯想

  師:說到“轉動”兩個字,讓你想到了什麼?你能用一個動作表示出來麼?生活中有哪些轉動的現象?這些轉動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1.出示陀螺,引出話題。

  師:我們發現生活中有許多轉動現象,這些轉動有的會讓我們的生活更方便,比如電風扇、洗衣機、微波爐;有的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快樂,比如陀螺玩具、故事磁帶、遊樂園大轉盤等。

  2.你們看這是什麼?“陀螺”“它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至今已有4千年的歷史了呢!我們的祖先真聰明、真棒啊!”你們知道陀螺怎樣玩嗎?是不是要轉動?你見過的陀螺是什麼樣子的?

  二、展開:自主探索,製作會轉動的陀螺。

  1.提供幼兒製作陀螺的材料,鼓勵幼兒嘗試製作。

  指導語: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些特殊材料,請你嘗試做一個陀螺(製作過程中注意使用工具材料的安全),並想辦法讓它轉動起來,怎樣做才能讓你做的陀螺轉起來?

  注意觀察陀螺的軸應該在什麼位置?並把它記錄下來。

  2.幼兒自主嘗試製作陀螺,教師巡視,引導幼兒做好記錄。

  3.幼兒轉動自己製作的陀螺。

  4.提問:你是怎樣做的,你發現了什麼?(重點引導幼兒發現棉籤應插在圓形蘿蔔切片的中心點,陀螺才轉的穩)

  三、動手試驗,自主探索。

  再次製作不同形狀的陀螺,在觀察、比較中發現不同的現象並記錄、交流。

  怎樣做才能讓你的陀螺轉的更穩?陀螺的軸應該在什麼位置?你們動手試驗吧!一定要做好觀察記錄!

  2.幼兒操作,教師引導幼兒發現把棉籤插在中心位置的陀螺比較容易轉。

  3.交流、分享,教師引導幼兒發現牙籤在陀螺上的位置一樣。

  師:

  輔助性問題:

  (1)圓形蘿蔔陀螺片上的小洞洞在什麼位置?三角形陀螺片上的小洞洞在什麼位置?

  (2)牙籤插在蘿蔔片的中心和插在蘿蔔片的旁邊做出來的兩個陀螺在轉動時有什麼不一樣?

  4.教師總結要素:原來陀螺的轉動和牙籤插在蘿蔔片上的位置有關係。

  3.玩陀螺

  師: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玩陀螺,玩陀螺前老師要提幾個問題。

  (1)陀螺轉動時,從上方看是什麼樣子的?

  (2)陀螺快速旋轉後表面顏色發生了什麼變化?

  (3)陀螺快速旋轉後它的外形發生了什麼變化?

  (4)在玻璃板、木板、毛巾上面,哪一種轉的更快,時間更長一些?我們可以猜測一下,馬上得到驗證。

  我們大家一齊帶著問題去玩陀螺,老師還在桌子上準備了毛巾、玻璃板、木板,你再上面轉一轉陀螺,觀察一下在什麼上面轉的時間更長,速度更快。準備!玩陀螺的時候要注意觀察。

  4.教師總結要素,幫助幼兒梳理蒐集到的資訊。

  (1)接觸面不同,旋轉速度不同。

  在玻璃板上轉的時間更長,更快,更穩。陀螺接觸的材料不同,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所以轉動速度也不同。

  (2)陀螺快速旋轉後表面顏色發生了變化。

  (3)陀螺旋轉後,原本稜角分明的外形看上去呈圓形。

  5.承上啟下,引出任務。

  師:我們玩過了會轉動的陀螺,也知道了關於陀螺的一些知識。你們想不想自己做一個,(好的)。你想用什麼材料製作陀螺?(紙板、塑膠片、木頭、鐵片、橡皮泥、瓶蓋、)我們用最快的速度製作一支簡易的陀螺,並讓它轉動起來。

  (二)轉動比賽,發現問題

  問題:怎樣轉的快,並且轉的時間長。用水彩筆在蘿蔔片邊緣上畫一個紅色圓點,作為記號。

  1.師:大家都選擇了形狀一樣的陀螺來參加比賽,現在請你找個好朋友比一比,看看誰做的陀螺轉得穩。

  2.幼兒找同伴進行比賽,教師觀察指導,啟發幼兒思考:為什麼你的陀螺比他的陀螺轉得穩(或不穩)?

  3.師:現在你們陀螺上的棉籤都插在蘿蔔片的中心,為什麼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轉得穩,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轉得不穩呢?

  (幫助幼兒發現有的陀螺的蘿蔔片插在牙籤的上方,有的陀螺的蘿蔔片插在牙籤的下方,大家在轉動陀螺時用力方法也不一樣。)

  輔助性問題:

  (1)看看比賽的兩個小朋友的陀螺有什麼不一樣?

  (引導幼兒發現一個小朋友的陀螺的蘿蔔片插在牙籤中間,塑膠片離桌面遠:一個小朋友的陀螺的蘿蔔片插在牙籤下方,離桌面近。)

  (2)為什麼同樣一個陀螺有時轉得穩,有時轉得不穩呢?

  4.教師總結要素:原來陀螺的轉動和蘿蔔片在牙籤上的位置有關係,也和轉動的方法有關係。

  活動延伸:

  師:今天我們在做陀螺、玩陀螺時發現了這麼多關於陀螺轉動的秘密。這裡還有水彩筆和彩色紙片,我們給陀螺畫上彩色之後,轉動起來有什麼變化嗎?有什麼辦法讓這些陀螺轉得更穩呢?我們可以到活動區去探索,相信一定會有新的發現。

  活動反思:

  幼兒的科學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知興趣和探索慾望,使他們體驗探索和發現的樂趣,瞭解知識產生的過程和科學探究的方法,《大家一起玩陀螺》這一大班科學活動,孩子們一直處於積極探索的狀態中是因為整個活動自然流暢,層次分明,適合大班幼兒的水平,又具有一定挑戰性,它激發了幼兒探索新事物的興趣和熱情,孩子們一直表現出的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慾。

科學活動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感知柔軟、堅硬、光滑、粗糙的感覺。

  2、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覺。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一個紙盒,上面挖一個小洞(大小能保證幼兒把手伸進裡面並能從裡面拿出東西)。

  2、紙盒內放入海綿玩具、玻璃球、布娃娃、板刷等物,數量與幼兒人數基本相等。

  活動過程

  1、猜猜寶貝。

  教師出示神奇的百寶箱。這是一個神奇百寶箱,裡面有許多寶貝,請你們猜一猜裡面有什麼?

  怎麼才能知道里面有什麼寶貝呢?

  2、摸摸百寶箱。

  鼓勵幼兒上來摸一摸,並告訴大家自己摸到的寶貝可能是什麼,摸上去的感覺怎麼樣。

  把這個寶貝拿出來讓別的幼兒摸一摸,看一看。

  這是一件什麼寶貝?有什麼用?

  請幼兒玩一玩自己摸到的寶貝,想出多種玩的方法。

  鼓勵幼兒互相交換觀察各自摸到的物品,感知它們的特點。

  活動建議

  1、百寶箱內的物品儘可能是多種質地的,且數量要多。

  2、幼兒摸寶貝時不能看,待說出自己的感覺並猜想是什麼後,方能拿出來驗證。

  活動反思

  整節課幼兒始終保持著積極地學習態度,對提供的各種材料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都爭著去摸一摸、說一說,活動內容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使幼兒在知識的積累與情感的體驗得到雙重發展。

科學活動教案 篇9

  活動內容:

  來源於幼兒感興趣的齒輪玩具。自從齒輪玩具“住進”我們班後,我班幼兒就對這個“新成員”特別關愛,每天活動區活動時,小朋友們總是愛不釋手的擺弄它們,而在與孩子們一起遊戲時,我發現他們不但對這種玩具有濃厚的興趣,而且在拼插的時候不斷地變化花樣,不時地提出問題。我及時地抓住這一教育契機,和孩子們一起去探索、發現齒輪玩具的秘密。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積極探索與交流,以愉快的情緒與他人合作。

  2、感知力的存在,探索和發現力的傳遞,力的大小、方向與物體運動的關係,與同伴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體驗發現的樂趣。

  3、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正確的評價自己或他人。

  活動準備:

  幼兒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和玩具。如:口袋、皮球、齒輪玩具等。

  活動過程:

  (一)感知力的存在。

  1、幼兒操作:讓物品離開原來位置。

  2、交流:你是怎樣使物品離開原來位置的?

  (二)感知力的傳遞。

  1、教師操作:用手邊的球碰中間球。

  2、幼兒思考:當我用力推手邊的球,為什麼中間的球會動?

  重點: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瞭解力的傳遞。

  3、遊戲:拼插齒輪玩具

  重點: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與同伴合作、交流,在進一步探索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知識――力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傳遞。

  (三)感知力的大小與物體運動的關係。

  1、遊戲:拔河比賽。

  重點:使幼兒瞭解力的大小。

  2、個別幼兒操作:玩口袋。

  重點:使幼兒感知力的大小、方向與物體運動的關係。

  3、室外活動

  (1)幼兒自由分散玩口袋。

  重點:透過幼兒動手操作,使他們進一步瞭解力的大小、方向與物體運動的關係。

  (2)比賽:誰的力氣大。

  重點: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充分展現自我,鼓勵幼兒與同伴分享成功的喜悅。

  (四)評價活動

  透過幼兒評價“今天誰最棒”,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學習正確地評價自己或他人。

  活動評價與反思:

  1、本節活動體現了“師生互動合作”的教育理念。教師能夠及時捕捉教育契機,抓住幼兒的心理,從本班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出發,以幼兒為中心,利用各種手段調動幼兒積極主動地探索身邊的事物和現象,鼓勵幼兒與同伴合作、交流,共同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整個活動幼兒對力的存在,力的傳遞,力的大小、方向與物體運動的關係有了初步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我透過提問來活躍幼兒的思維,拓展思維空間,引發更多的問題,激發幼兒的學習慾望。幼兒透過操作、探索與同伴合作交流、合作去解決問題,在遊戲中,我既是他們的引導者,又是他們的支持者;既是他們的同伴,又是他們的老師,從而靈活地起到了輔助、嚮導的作用。

  3、整個過程我採用了大量的操作活動。幼兒在動手操作時能引起他們思維的積極探索,使他們獲得感性經驗,促使思維昇華。例如:活動的開始部分,當我問:“你是怎樣讓這些物品離開原來位置的?”幼兒一致回答“我是用手搬的”。顯而易見幼兒的這一回答是表面的,當我也把手放在物品上又問:“我也用手搬了,它為什麼沒有離開呢?”我的不同結果使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在他們的小腦袋中產生了疑問“為什麼老師用手搬物品沒有離開呢?”這時激起了幼兒再次探索的慾望,幼兒在第二次操作中發現了問題的答案“原來,手用力了。”

  4、在整個活動中,我堅持正面教育幼兒。從活動的開始至活動的結束部分,我以鼓勵語“***,***。你真棒!”貫穿始終。目的是:在個別幼兒受到鼓勵增強信心的同時,也為其他幼兒樹立了榜樣,使每名幼兒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程度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