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科學活動教案合集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利用各種物品有目的地製造聲音,體驗創造的樂趣。
2、引導幼兒瞭解聲音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東西發出不同的聲音。
3、辨聽一些常聽到的聲音,區分樂音和噪音。
重點、難點:體驗創造的快樂,區分樂音和噪音。
活動準備:
1、將報紙、瓶蓋、木珠、紙箱、紙杯、塑膠袋、不鏽鋼杯等各種材料置於活動室四周,並用東西遮蓋。
2、能運用手頭的物品製造出聲音。
3、帶錄下不同聲音以及樂音和噪音。《郊遊》的音樂磁帶。安靜的標誌。
4、大班創新智慧遊戲課程P53製成課件
活動流程:
一、產生興趣
1、幼兒自由選擇一樣小樂器合奏樂曲《郊遊》。
2、引導幼兒想象小狗會吹出什麼聲音?小兔呢?米老鼠會拉出什麼聲音?唐老鴉會拍出什麼聲音?……引導幼兒發散思維,創造性的想象。
3、拉拉公主形象。我是拉拉王國的公主,你們美妙的聲音吸引了我。以前我們國家也有很多樂器。可惡的巫婆施展魔法,把一件一件樂器變成了廢舊物品,從此王國裡再也沒有美妙的音樂聲了。請你們幫幫我們,讓音樂與歡樂重新回到我們身邊吧。
二、製造聲音
1、教師輕輕開啟蓋在操作材料上的遮蓋物。這些東西都是被巫婆施展了魔法的樂器。我們來幫助拉拉公主找回美妙的聲音,好嗎?
2、啟發幼兒使用各種方法使材料發出聲音。(三次嘗試和討論)
3、引導幼兒想一想自己製造出來的聲音像哪種樂器的聲音。(如摩擦紙可以發出沙球般的聲音)
三、展示交流
1、請幼兒說說自己是用什麼方法使材料發出聲音的。(如揉、敲、搖等)
2、請幼兒展示自己製造聲音的方法,並分析聲音的性質,將它們分為聲音低沉組和聲音清脆組兩類。
3、分別請聲音低沉組和聲音清脆組製造聲音,看看聲音是否和諧。
四、模擬音響效果
1、請幼兒討論:怎樣用這些材料來表現拉拉公主喜歡的鳥鳴聲、流水聲?
2、請幼兒分成兩組,分別利用這些操作材料表現鳥鳴聲和流水聲。
3、播放《郊遊》音樂,引導幼兒用自選的材料伴奏。
4、以拉拉公主的口吻感謝幼兒:你們解除了巫婆的魔法,我們拉拉王國的人民感謝你們。
5、幼兒互相擁抱,慶祝勝利。《喜洋洋》結束
活動反思:
1、整個活動組織緊湊,師幼互動融洽,和諧。始終以幼兒的興趣點為活動的主線,充分體現了幼兒的創新操作。
2、運用遊戲情境,動靜交替,透過幼兒想一想、試一試,學一學、演一演、講一講、玩一玩、做一做等多種形式圍繞製造聲音展開創新思維想像活動,培養了幼兒的創新思維意識,幼兒始終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思維活動,創新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
3、在幼兒創造聲音時,還需要更到位的引導,讓幼兒的探索更加大膽,更加積極。
教材分析:
聲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聽見,動聽的聲音更是能吸引孩子的關注,激起幼兒強烈的好奇習與求知慾,幼兒對小動物的叫聲,各種樂器的響聲,大自然的天籟之聲……都是幼兒模仿,喜愛的物件。讓幼兒瞭解各種動物的叫聲,瞭解聲音的多樣性,具有很高的的教育價值,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滿足幼兒創造性思維的需要。其教育資源來源豐富,生活中的大部分物品,我們都能使其發出聲音,這樣就能給幼兒一個實際操作的機會,讓幼兒獲得切身的體會。符合《綱要》中指出的,“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教育載體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創新思維特點。
幼兒分析:
大班幼兒隨年齡增長,生活經驗相對逐漸豐富,對生活善於觀察,喜歡琢磨新奇的事物,創新思維能力發展迅速,語言表述,情感表達,運動技能,協調能力,概括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意識、個性品質等都已經不同程度的得到發展和提高。5-6歲是兒童語言表達能力明顯提高的時期,他們不但能系統地敘述生活中的見聞,而且能生動有感情地描述事物。由於小肌肉運動技能的發展,雙手的靈巧,使兒童操作物體的能力大大加強,他們越來越喜歡那些能滿足想象和刨造慾望的各種多變性的玩具。他們能長時間專注地探索物體的多種操作可能。還會幾個人合作探索。在體育活動中他們也常常會別出心裁,想出獨特的玩法。這一年齡段的兒童表現慾望強烈,他們會用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如,在美工活動中會用多種工具進行繪畫創作。在音樂活動中會透過歌舞、樂器、語言等方式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外出參觀後,兒童會用繪畫、建構等方式反映自己的所見所聞。我們便可利用幼兒愛表達這個興趣點,結合多種材料,讓幼兒親身體驗、探索並發現聲音的多樣性,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自己的想法,並區分樂音和噪音。
設計思路:
本著幼兒自主探究,自己創新的原則,我設計了此活動。幼兒在嘗試製造聲音後,感受拉拉公主原來生活的美好,引導幼兒發散思維,想象小動物演奏出的聲音,鍛鍊幼兒的想象思維。拉拉公主出現了,說這一切都被可惡的巫婆施展魔法,把一件一件樂器變成了廢舊物品,從此王國裡再也沒有美妙的音樂聲了。請你們幫幫我們,讓音樂與歡樂重新回到我們身邊吧。這樣,激發了幼兒的創造聲音的慾望,情感上做了良好的鋪墊。
幼兒開始探究,分三次,在難易程度上呈現遞進的關係,讓幼兒充分自主創造,嘗試製造聲音。後面再區分噪音和樂音,感受二者的不同,知道噪音對人身體有害。最後一起合作演奏交遊,幼兒自願演奏,自願表演,解除巫婆的魔法,讓拉拉公主的生活有重新有聲有色。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瞭解我們牙齒的構造及作用。
2、使幼兒瞭解齲齒形成的原因及預防齲齒的有關知識。
3、知道保護牙齒的方法並學會刷牙的方法。
活動重難點:
瞭解齲齒形成的原因及預防齲齒的有關知識。
活動準備:
牙齒模具、flash(牙疼怪誰)、 牙刷若干、餅乾、鏡子、刷牙兒歌等。
活動背景:
一天,戶外活動的時候,大家都興高采烈的遊戲著,有的曬太陽,有的玩追影子,有的玩丟手絹……突然聽見周雨辰小朋友喊道:“哎呀,快看王老師,佳佳牙齒裡有個黑洞”這時所有小朋友都跑過來要看佳佳的牙齒……針對這一現象,我開展了一次科學教育活動《牙齒的秘密》,讓孩子們瞭解“黑洞”是什麼,怎樣預防及保護牙齒。
活動過程:
活動一:認識牙齒
1、出示牙齒模具,讓幼兒初步認識牙齒的構造。
2、教師簡單講解不同牙齒的不同作用。(乳牙、恆牙、尖牙等)。
3、讓幼兒照鏡子或者互相看看牙齒,發現相同和不同點。
4、教師小結,讓孩子進一步瞭解牙齒的構造及作用。
活動二:瞭解齲齒形成的原因
1、觀看多媒體課件(牙疼怪誰)。
“我們在錄影裡看到了什麼”“小熊的牙齒為什麼疼”“是誰在小熊的牙齒上,它在幹什麼”“小熊的牙齒怎麼是黑黑的”。(根據幼兒回答逐步追問)
2、瞭解齲齒,找齲齒。幼兒每人一把小鏡子,觀察自己有沒有齲齒。
3、討論齲齒形成的原因。
4、小實驗。每人一塊餅乾,小朋友都把它吃完,並觀察自己的牙縫裡有什麼。
5、結合課件理解齲齒形成的原因,並且討論如何預防齲齒和怎樣保護牙齒。
活動三:我會刷牙
1、藉助牙模用兒歌的形式講述刷牙的方法。
小牙刷,手中拿,我呀張開小嘴巴。
左邊刷,右邊刷,上下里外都刷刷。
早晨刷,晚上刷,刷得乾淨沒蛀牙,
漱完口,笑一笑,我的牙齒白花花。
2、教師小結:早晚要刷牙,如果刷牙的方法不對,我們的牙齒就會有蛀牙。
3、幼兒邊念兒歌邊學刷牙。
4、教育幼兒堅持早晚刷牙,養成早晚刷牙的良好衛生習慣。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字,瞭解數字與我們生活的關係。
2.感知數字排列順序的多樣化,體驗數字的有趣和神奇。
3.能大膽講述自己的發現,積極與同伴交流。
教學準備:
1.每位幼兒自帶一件上面有數字的物品;課前與家長一起尋找生活中的數字。
2.筆、號碼紙、空白聯絡卡人手一份,數字卡,小獎品。
3.與數字相關的生活場景和物品照片的課件、襯衫盒等有數字的`物品。
4、激發幼兒對數字的興趣,培養幼兒積極關注身邊事物的情感態度。
教學過程:
一、講講我找到的數字
1、引入:“前幾天,小朋友都從家裡帶來了一件有數字的東西,今天就讓我們來說一說,你帶的是什麼,上面的數字有什麼用?”
2、教師出示襯衫盒,引導幼兒共同說說上面的數字。
3、啟發引導幼兒尋找自己帶來的物品上的數字,說出不同數字所代表的含義,鼓勵幼兒相互交流,講述自己的發現。
3、師生共同小結:生活中處處有數字。
二、找找生活中的數字
1、回憶生活中的有關數字,進一步感知數字的用途。
(1)教師:生活中除了這些,你還在哪裡見到過數字?它們有什麼用?
(2)觀看生活中有數字的實際場景或實物圖片。(找一找、讀一讀數字)
2、討論:如果沒有數字,我們的生活會怎樣?
3、師生共同小結:數字的重要性。物體上的數字還真多,有表示時間日期的,有表示地址的,有表示不同號碼的,有表示價錢的,有表示物體重量的,還有表示物體長短的,數字的作用可真大。
三、玩玩數字遊戲
1、師引入:數字不僅重要而且還很有趣,數字還會和我們做遊戲呢,下面我們就來玩一個“幸運號碼”的遊戲
2、師幼遊戲,激發幼兒參與遊戲的熱情。教師給每位幼兒一張號碼紙(每張號碼紙上有3組號碼),請幼兒說出號碼紙上的數字,教師在小黑板上隨意更換五位數字的位置,幼兒核對號碼,與老師一樣的號碼即可中獎。遊戲反覆四次(可請客人老師編一次號碼、請小朋友編一次號碼)
3、引導幼兒交流所排列的號碼進行比較,感知數字排列順序的多樣化。
四、師生互留通訊錄
1、教師談話:生活中還有許多數字,以後你發現了怎樣告訴我?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寫寫自己家的電話號碼。
2、請幼兒在空白聯絡卡上寫出自己的學號及電話號碼。
3、師幼互換互換電話號碼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一次,我拿著鏡子從外面走進活動室,鏡子的反光照在室內牆壁上,產生了光斑。孩子們不停地去追捉光斑,我一晃動鏡子,光斑就跳躍移動,孩子們很好奇。於是,我抓住孩子們的這一興趣點,設計組織了這個活動。
目標:
1.積極主動地探索光斑的形成、變化,產生探索的興趣,體驗探索的樂趣。
2.樂於用語言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與結果。
3.發展觀察力、想像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準備:
1.本活動應在晴朗的天氣條件下進行,室內有從戶外射進來的陽光。
2.鏡子、剪刀、固體膠、鉛筆、橡皮泥、紙等若干,分別裝在塑膠筐中。
3.幼兒具備有關鏡子的感性經驗,並會用多種方法制作圖案。
過程:
1.自由探索――光斑從哪裡來?
①遊戲:鏡子和光。教師和幼兒一起拿著鏡子在有陽光的地方玩耍,把光反射到天花板或牆壁上。
②提問與交流:你是怎樣玩的?這些亮亮的、晃動的是什麼?(光斑)光斑是從哪裡來的?它為什麼會動?
③小結:鏡子將光反射在牆壁上就會產生光斑,光斑隨鏡子的晃動而晃動。
2.引導探索――光斑的形狀為什麼會變化?
①牆上的光斑一樣嗎?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引導幼兒透過觀察、操作、討論,明白光斑的形狀與鏡子的形狀及其照射角度有關)
②光斑照在牆上像什麼?
3.深入探索――怎樣使光斑的形狀發生變化?
①引導幼兒自由討論。
②幼兒操作、實驗。引導幼兒將自制的各種圖案或圖形貼上在鏡子上,再玩“鏡子和光”的遊戲。
③幼兒相互交流發現了什麼。
延伸活動:
1.針對幼兒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帶他們到室外作進一步的探索。
2.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除改變光源的位置和在鏡子上貼物外,還有哪些方法能改變光斑的形狀。
3.請家長和幼兒共同實驗:把月光、燈光作為光源,探索鏡子能否製造晃動的光斑。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體驗幫助小熊的快樂。
2.加深對圖形的認識。
3.能夠區分圖形特徵,嘗試根據圖形特徵、大小進行配對。
重點:
區分圖形特徵、大小。
難點:
根據圖形特徵、大小、進行配對。
活動準備:
1、畫有房子和小路的背景圖、紙製小路(上面鏤刻不同形狀、 不同大小的圖形)。
2、形狀、大小不同的圖形多個。小熊圖片
活動過程:
1、情境匯入:熊寶寶摔跤了,激發幼兒幫助小熊的情感。
教師出示小熊哭的表情圖
師:今天我們苗苗四班來了一個可愛的小動物,你們看,是誰呀!
幼:“小熊”師:“小熊怎麼了?我們來一起問問吧!”“原來小熊回家時馬路上有許多洞洞,讓小熊摔得好痛!那可怎麼辦呢?”“讓我們一起來幫一幫他吧!”
2、一起幫小熊修路。
(1)教師出示大馬路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馬路上洞洞的形狀、大小。
(2)師:這就是讓小熊摔倒的大馬路,你在路上看到了什麼?他們有什麼不一樣?
(3)請幼兒說說怎麼修?用什麼修?(引導幼兒想象)
(4)為小熊修路。請個別幼兒來搬“石頭”。(引導幼兒說出形狀和大小)
鼓勵幼兒一起幫助同伴搬“石頭”修路(要求幼兒根據坑的形狀、大小尋找相應的材料進行配對。)
可能出現狀況1:圖形未配上。(提醒幼兒看看形狀對不對)
狀況2:圖形配上,大小沒配上。(提醒幼兒看看大小對不對)
小結:原來要把洞洞填滿,把路修好,需要找和洞洞的形狀和大小都一樣的“石頭”才行。
(5)師生共同檢查“修路”情況。
重點提問:我們終於把路修好了,我們請小熊來檢查下吧!“小朋友們真棒,謝謝你們!”
(6)結束活動:
小朋友們今天真棒,幫我們的好朋友小熊把路修好了。現在小熊為了感謝小朋友們,特地請你們去他家玩呢?讓我們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