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活動教案> 科學活動教案範文彙總8篇

科學活動教案

科學活動教案範文彙總8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嘗試用摺紙方式改變紙張形狀,發現紙張形狀變化與承重之間的關係。

  2、在動手探索中體驗獲得實驗結果的樂趣。

  3、理解團結合作力量大。

  活動準備:

  手工紙,形狀大小相同的積木若干,幻燈片。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教師出示手工紙,請幼兒說說它能幹什麼。

  告訴幼兒,今天我們要用它來做實驗。

  二、幼兒實驗

  實驗一:

  (1)教師請幼兒嘗試不用任何材料幫助,讓紙片站在桌面上。幼兒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2)展示幼兒作品,請幼兒說一說,你是怎樣做的。教師小結:改變紙片形狀就可以。

  實驗二:

  (1)教師請幼兒試一試,站起來的紙片能不能承受一塊積木的重量?

  (2)幼兒實驗,教師巡迴指導,請操作成功的幼兒講講他的經驗。對沒有成功的幼兒進行引導和鼓勵。

  實驗三:

  (1)請幼兒繼續挑戰,讓紙片頂起更多的積木。

  (2)幼兒實驗,教師巡迴指導,請紙片頂起最多的積木的幼兒介紹,為什麼他的紙片能承受這麼重的重量。

  (3)教師小結:紙片圍成的圓柱體,它的粗細跟它的力量是有些關係的。

  實驗四:

  (1)師幼一起挑戰最有力量的紙片,看它是否能頂起一本大厚書?

  (2)播放幻燈片,請幼兒觀看,思考並得到啟示:一根柱子的力量是有限的,許多柱子合作,團結起來,力量就會變得很強大。

  (3)繼續將實驗完成。

  三、活動延伸:

  提問幼兒:我們還能繼續在大書上加重量嗎?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瞭解螞蟻的生活習性和生存環境,探索用各種方法尋找螞蟻。

  2、體驗觀察螞蟻的樂趣,激發愛護螞蟻的情感。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已有對螞蟻的初步認識及捉螞蟻的經驗。

  2、物質準備:昆蟲瓶、樹葉、羽毛、冷飲棍、瓶蓋等。

  活動過程:

  1、喚起先前經驗,激發探究興趣。

  (1)師:最近我們在幼兒園裡找到了許多的小螞蟻,誰來說說你在哪裡發現了小螞蟻?

  (2)師:前幾天我們一起來捉螞蟻,我們發現如果用手捉螞蟻,螞蟻很容易死掉?為什麼?

  2、自主探索捉螞蟻的方法,體驗觀察螞蟻的樂趣。

  (1)師:那我們還可以怎麼捉螞蟻呢?

  (2)師:你想用哪些工具?

  (3)介紹材料:今天我給你們準備了很多工具,去試試看能不能捉到螞蟻?

  3、比較捉螞蟻較好的方法,培養愛護螞蟻的情感。

  (1)師:你用了什麼方法捉螞蟻,捉到螞蟻了嗎?

  (2)師:哪種方法捉到的螞蟻最多?

  (3)小結:我們發現用食物引誘螞蟻就能捉到更多的螞蟻,但是當我們觀察完,就要把螞蟻給放回家,不然它們就會悶死、餓死,在捉螞蟻的同時,我們也要學會保護螞蟻。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設計思路

  口袋到處都有,天天使用,孩子們應該再熟悉不過了。可在一次散步觀察活動時,孩子們對被人扔掉的一隻麻袋卻表現得非常好奇,併發出了許多疑問,我從進一步詢問中發現,孩子們對口袋的有關知識還了解甚少。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原有的東西如麻袋、布袋、網袋等都已不多見,有的甚至已被淘汰,廣泛使用的替代品“塑膠口袋”,又給環境帶來了負面影響,造成了汙染。因此,我由麻袋引發了“各種各樣的口袋”這一主題活動。幼兒透過認識、感知、分類、操作、討論、欣賞等一系列活動,瞭解了口袋是多種多樣的,是由各種材料做成的……從而讓幼兒對口袋有個全新的認識,並懂得塑膠口袋給環境造成的嚴重汙染,進一步培養了幼兒的環保意識。

  活動目標

  1.透過操作、討論等活動,讓幼兒感知各種各樣的口袋及其功用。

  2.瞭解各種口袋與人類的關係,進一步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

  活動準備

  1.環境創設:收集各種各樣的口袋(馬夾袋、塑膠袋、網袋、布袋、紙袋、蛇皮袋、麻袋、食品包裝袋等),佈置口袋展覽。

  2.操作材料:米、水、小金魚、球、玩具等若干;毛巾四條備擦手用。

  3.知識準備:活動前組織幼兒參觀菜場、垃圾場、醫院,並與家長聯絡,請家長向孩子介紹家中所用口袋。

  4.環保時裝表演:四名幼兒身穿用紙袋、網袋、塑膠袋、蛇皮袋製成的環保服裝,預先排練好;快節奏音樂磁帶一盒,錄音機一臺。

  活動過程

  一、參觀活動:引導幼兒自由交流、觸控口袋

  最近小朋友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口袋,今天我們舉行一次口袋展覽,你們想不想參觀呀?老師請你們看一看都有哪些口袋?摸一摸口袋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說一說你最喜歡什麼樣的口袋?(幼兒自由觀看、交流)

  二、認識活動:瞭解口袋由各種材料做成

  小朋友看得真仔細,誰能告訴老師這裡有些什麼口袋?有哪些顏色?什麼形狀的?它們是用什麼材料做的?你最喜歡哪隻口袋?為什麼?

  三、分類活動:用標有布、紙、塑膠和其它標記的四隻籃子進行分類

  這些口袋該回家了,請小朋友根據材料的不同把它們送到各自的家中,如:塑膠做成的口袋就放在標有塑膠標記的籃中……小朋友們開始送吧,比比誰送得又快又對!

  咦!這是什麼口袋?(麻袋)請幾位小朋友上來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講一講,它與其它三種口袋有什麼不同。

  四、交流活動:總結口袋的作用,瞭解一些特殊口袋

  這些各種各樣的口袋有什麼用呢?請小朋友互相交流交流。口袋除了裝東西還有什麼用?(用塑膠袋裝空氣,站在蛇皮袋裡跳等)請小朋友上來試一試。

  生活中,除了這些口袋,還有什麼特殊口袋?(氧氣袋、熱水袋、冰袋等)它們有什麼用處?

  五、操作活動:教師提供米、水、金魚、水果、玩具、球等,讓幼兒自由選擇最合適的口袋

  老師還為小朋友準備了米、水、金魚、水果、玩具、球等,請小朋友幫助它們找到最合適的口袋,儘量用各種口袋去試一試,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的乾淨,同伴可以合作裝東西。

  六、討論活動: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情況,並討論塑膠袋給環境帶來的危害

  剛才小朋友們幫許多東西找到了最合適的口袋,能不能告訴大家你用什麼口袋裝什麼物品?(幼兒交流表達)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是什麼口袋?(塑膠袋)人們為什麼喜歡用它呢?(因為它輕巧、體積小、結實)正因為塑膠袋方便,所以人們都使用它,但是這樣卻給我們周圍環境造成了嚴重汙染。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減少環境汙染呢?(少用塑膠袋,重複使用塑膠袋;儘量使用易分解的口袋;收集起來,變廢為寶,製作環保服裝)

  七、欣賞活動:觀賞用廢紙袋、塑膠袋、網袋等製作成服裝的環保時裝表演

  今天老師將小朋友收集來的各種口袋,製成了環保服裝,請小朋友欣賞時裝表演。(四名幼兒身穿紙袋、網袋、蛇皮袋、塑膠袋做成的服裝隨音樂進行表演)

  這麼美的環保服裝,你們想不想做呀?我們下次活動就專門來製作環保服裝,好嗎?現在請小朋友聽著音樂模仿時裝模特的表演,一起出去活動吧!

  活動延伸

  1.製作活動:收集更多的口袋進行環保服裝創作活動。

  2.宣傳活動:向社會宣傳使用易分解的塑膠袋。

  3.表演活動:環保時裝表演。

  評析

  口袋是日常生活中極其普通的一件用品,教師能透過觀察生活,用敏銳的眼光,捕捉生活中的教育素材,挖掘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對幼兒實施科學教育和環保教育。選材的新穎,構思的巧妙,教育的及時,充分體現了教師有較強的科學意識與創新意識。

  整個活動過程設計由淺入深,提問具有啟發性和開放性,透過對口袋的觀察、感知、操作、分類、討論等活動,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在合作活動中體驗口袋的功用;在一次次操作過程中,認識瞭解了各種各樣的口袋。

  整個活動過程,孩子們始終情緒高漲,躍躍欲試,在師生互動、幼兒互動活動中,孩子們的認知能力、動手能力、想像能力、表達能力及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地發揮。活動最後,讓幼兒欣賞用口袋製作的各種各樣的環保服裝,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將本次活動引向深入,激起了孩子們用口袋製作環保服裝的強烈慾望,環保意識也逐漸深入孩子們幼小的心靈。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孩子在拿到一樣東西時會迫不及待的摸索著開啟它,這是由幼兒的好奇心所驅使的,孩子有了這樣的探索慾望我們要充分創設機會幫助孩子提升,同時《新綱要》中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瓶罐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所以我就設計了本課,讓孩子首先自己去探索開啟、蓋上瓶蓋的方法,接著分享自己經驗,讓孩子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升。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各種瓶罐蓋子的特徵,探索開啟、蓋上瓶蓋的方法。

  2.學習按大小特徵匹配瓶蓋,分享蓋瓶蓋的經驗。

  3.透過活動,感受體驗操作與成功的快樂。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每組投放各種開啟方式不一(擰開、彈開、拔開等)的瓶瓶罐罐若干。

  2.在瓶子上做上數字或圓點標記,供幼兒製作樂器時用。

  活動過程:

  一、自由探索,開啟瓶蓋的方法

  1.幫助熊寶寶

  師:這裡有好多瓶寶寶,熊寶寶很想開啟它們,可是它打不開,小朋友們快來幫幫小熊吧!

  2.幼兒嘗試開啟各種瓶罐的蓋子。

  師:你是怎麼開啟瓶蓋的?請你來演示一下。

  3.鼓勵幼兒說出開啟瓶蓋的方法,並引導幼兒說出開瓶蓋的動詞“擰開”等。

  師:小朋友我們一起來學學開瓶蓋的動作吧!(教師帶領幼兒邊說邊做動作)

  二、大小瓶子找帽帽。

  1.給大小瓶子找帽子

  激發興趣:冬天到了,今天老師這有很多瓶子寶寶也冷了,想戴帽子,可是他們的帽子搞混亂了,請你們幫助他們找一找好嗎?

  操作要求:請你們找的時候看清楚瓶子寶寶的瓶口有多大,然後找一頂最合適的帽子給它戴哦。

  幼兒操作:教師巡迴觀察與指導,提示幼兒檢查瓶罐寶寶的帽子戴得牢不牢。

  2.分享開瓶蓋的經驗

  師:你給幾個瓶子寶寶找到了帽子,你是怎麼找到的?

  小結:大人戴大帽子小孩戴小帽子,瓶子寶寶和我們人一樣,大瓶口戴大瓶蓋,小瓶口戴小瓶蓋。

  三、蓋瓶蓋比賽

  激發興趣:今天我們這裡有好多瓶子和瓶蓋,要進行蓋瓶子比賽,你們有信心贏嗎?

  1.分組進行比賽

  2.個別幼兒進行比賽

  3.交流分享成功的快樂請你說說你為什麼會蓋的這麼快?

  活動延伸:

  在美工區投放顏料、瓶蓋、白紙,用瓶蓋印畫。

  益智區投放各種大小的瓶蓋進行比較大小。

  活動反思:

  在成人看起再平常不過的瓶瓶罐罐,卻是幼兒愛不釋手的玩具,甚至是無價之寶,尤其是小班幼兒,讓幼兒擺弄各種空瓶罐,從幼兒的自由探索入手,使幼兒在擺弄的過程中,感知各種蓋子的特點,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 大膽地對藏在蛋裡的寶寶進行猜測,學會短句“藏在蛋裡的寶寶是誰呀?快點出來吧。”

  2、 細緻觀察畫面細節,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想法,體驗蘊含的趣味。

  3、 在“尋找蛋寶寶”活動中體驗和同伴一起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 物質準備:課件《蛋寶寶》、蛋寶寶的圖片人手一個。

  2、 經驗準備:幼兒對“那些動物有蛋寶寶”有初步的瞭解。

  活動過程:

  一、活動匯入

  觀看畫面,以遊戲匯入,猜測藏在蛋裡的寶寶是誰呀?

  1、 師:花開了,草綠了,寶寶要從蛋裡出來了,蛋寶寶在哪裡?猜一猜,什麼動物會從蛋裡出來的呢?(教師喊出來,幼兒自由回答)。

  師:我們一起來喊“藏在蛋裡的寶寶是誰呀?快點出來吧!”(手作喊的動作放嘴邊。)

  師:來了,來了,我出來了。(學習動物的聲音)。

  師:誰呀?(提問)

  幼:小鴨子。

  師:猜對了,真能幹,拍拍手。(教師為幼兒鼓掌)

  師:還有好多寶寶它們會藏在蛋裡面,還有哪些寶寶藏在但裡面呢?

  幼:貓頭鷹。

  師:你說說。

  幼:天鵝。

  二、理解閱讀

  師幼共同讀繪本,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師:有一本《蛋寶寶》的書,這本書裡面講了好多好多更有趣的蛋寶寶。這些寶寶們啊它們要從蛋裡面出來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師:有幾個蛋寶寶?我們一起來數一數啊。一二三,一共有三個蛋寶寶,是誰躺在裡面?

  幼:小雞。

  師:那我們把它從裡面喊出來,怎麼喊的,還記不記得了?

  幼:記得。

  師:那小朋友大點聲音,老師小點聲音,我們一起來喊,藏在蛋裡面的寶寶是誰呀,快出來吧!(師幼一起)

  師:來了,來了。(出示圖片)

  幼:小雞。

  師:是小雞寶寶吧!有幾隻小雞寶寶。

  幼:3個。

  師:那你喜歡它就模仿一下它的樣子。

  師:小朋友學小雞的樣子很可愛。(手做動作)有的小朋友說小雞開啟翅膀,翹起小腿像跳舞一樣。

  師:這是幾個蛋寶寶啊?小朋友。

  幼:五個。

  師:這次請小朋友一起大聲的叫醒咱們的蛋寶寶。

  幼:藏在蛋裡的寶寶是誰啊?快點出來呀。

  師:是誰啊?

  幼:是烏龜寶寶。

  師:烏龜寶寶也是挺可愛的,有的小朋友還說是藍色的小烏龜。小朋友觀察的可真仔細。

  幼:小鴨子快點出來吧!

  師:請你學著小鴨子的樣子走回去吧。

  師:你也喜歡小鴨子啊,向小鴨子說聲你好吧。

  三、遊戲活動

  遊戲規則:小朋友扮演自己喜歡的蛋寶寶藏起來,老師來找幼兒。找到以後,老師說:藏在蛋裡的寶寶是誰啊?快點出來吧!幼兒出來介紹自己“我是誰誰”。

  四、活動延伸:

  回家後在白色的蛋寶寶圖片上填上漂亮的花紋,做出一件自己喜歡的“蛋寶寶”的作品。

  活動後反思:

  1、在活動中我做的比較好的是成功的以遊戲的形式匯入,激發了幼兒的活動興趣;

  2、需要改進的是作為教師,應該時刻去捕捉小朋友不斷生成的問題,適時引導,積極地為幼兒創設探索、交流、展示的空間,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本活動取材於新時代出版的幼兒園課程指導(第2版)大班教育活動設計(下冊)中《我奇怪 我發現》主題中‘光與影’的活動內容之一。鏡子是幼兒日常生活所需品,除了用來照鏡子整理自己,鏡子其他的功能可能瞭解的並不多。《綱要》中指出:教師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的現象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 《有趣的鏡子》是本次半日活動的第一個教學活動,主要是透過引導幼兒去發現,當雙面鏡子的夾角改變了,擺放在鏡子前物品的影像也會不同,從而使幼兒的探索活動從無意轉向有意,激發幼兒探索鏡子的興趣和慾望。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探索中,感受鏡子成像現象的有趣與神奇。

  2.透過玩玩、看看,瞭解鏡子角度變化和成像數量之間的關係。

  3.能夠將經驗進行遷移運用,感受鏡子對我們生活的幫助。

  活動準備:

  人手一面單面鏡、雙面鏡;油畫棒、筆、記錄表。

  活動過程:

  1.一面鏡子的遊戲。

  (1)謎語匯入,引出“鏡子”。

  師:今天我帶來了一個謎語,請小朋友仔細聽,猜猜謎底是什麼?明明亮亮,又平又光, 誰來看它,跟誰一樣。(幼兒答:鏡子)對,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鏡子(教師出示鏡子)。

  (2)幼兒每人一面鏡子,兩人合作,感受鏡子成像現象的有趣與神奇。

  師:我請小朋友用鏡子照一照自己,看看你發現了什麼秘密?(幼兒答:裡面的人和我長得一模一樣,豐富詞:一模一樣)

  請你來說說,鏡子裡面的你長得怎樣?(漂亮嗎、帥嗎?)請小朋友用完整話來表述。

  師:我請你們動動腦筋,怎樣讓自己不回頭,就能看見我身後的老師? (幼兒動腦想辦法)。

  師小結:把鏡子放在面前,調整鏡子的角度,高低就能從鏡子中能看見後面的人和物。

  師:那現在我要更進一步了,我想看見自己後腦勺的髮夾,可我怎麼也看不到,誰能幫我想個好辦法,怎樣才能讓我看到那個漂亮的髮夾?

  (幼兒嘗試探索)?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能否和同伴一起來合作,看看能不能找到好辦法?(教師引導幼兒相互幫助擺放鏡子的角度)

  師小結:我看到XXX和XXX用的辦法,我請他們上來演繹一下,大家給評評是不是一個好辦法了(用二面鏡子,一前一後放置,調整好鏡子的位置,就能看見自己後面的頭髮)。

  2.雙面鏡子的探究。

  (1)師:剛剛,我們用一面鏡子、用兩面鏡子來照自己,都能照出不同角度的自己,那我現在要變換一種鏡子來照照自己,又會有怎樣的秘密?教師出示雙面鏡,提問這是什麼樣的鏡子,豐富詞:雙面鏡

  (2)幼兒每人一面雙面鏡,自由探索,大膽說出自己的發現。

  雙面鏡的初次探索:我們一起用雙面鏡來照一照,你發現了怎樣的秘密?(引導幼兒發現鏡子裡的事物數量發生變化了)

  師:能告訴我你的發現嗎?(幼兒回答)

  師小結:用雙面鏡照自己我們發現了一個自己變成了二個,那麼接下來老師帶來了一個有趣的魔術,看看這個魔術怎麼變。

  3.夾角成像小實驗。

  (1)用奇妙的鏡子給油畫棒變魔術,教師講解示範實驗操作的步驟與方法。

  師:這個魔術師這樣子的:有一根蠟筆,放在雙面鏡的面前,變動雙面鏡的角度,去找找鏡子裡的蠟筆會變怎樣的魔術?

  出示筆錄表:這裡有一份記錄表,第一欄畫得是鏡子擺放的大小角度,請小朋友把蠟筆放在鏡子前面,按照上面的角度擺放好鏡子,然後觀察鏡子裡的變化,把你看到的畫在對應的表格裡面,你看到幾根蠟筆就在記錄表上用幾個圓點表示。

  (2)幼兒自主操作,記錄觀察的.結果。(鏡子夾角越來越合攏,鏡子裡油畫棒的數量就越來越多)

  師提問:從這個魔術中,你們發現了什麼秘密?(幼兒回答)原來鏡子夾角越來越合攏,鏡子裡油畫棒的數量就越來越多。

  4.油畫棒的魔術

  師:剛才我們是變動鏡子的夾角來變魔術的,那麼我們來變動蠟筆擺放的位置又有什麼發現呢(幼兒探索回答)

  5. 延伸活動: 鏡子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師小結

  師:鏡子的魔術有趣嗎?(幼兒答:有趣)那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鏡子也很多,你還看見過怎麼樣的鏡子呢,它有什麼作用?(幼兒答,教師出示ppt小結)接下來我請小朋友去找找幼兒園還有哪些鏡子,像小花貓一樣輕輕的下樓,注意安全。

  戶外遊戲【10:00——10:20】

  活動名稱:手影遊戲

  活動目標:

  1.學習幾種玩手影遊戲的手勢,體驗手影遊戲的趣味。

  2.嘗試與同伴合作表演手影小故事。

  活動準備:手影影片,投影儀,手電筒若干,創設較暗的環境。

  活動指導:

  1.指導幼兒根據影片提供的手勢來進行手影遊戲。

  2.關注幼兒遊戲,指導幼兒進行相互的合作,不推不擠。

  集體活動 【10:20——10:50】

科學活動教案 篇7

  活動設計背景

  孩子對身邊的小動物都是跟喜歡的,可是小班的孩子對於它們喜歡的食物還不是完全瞭解,為讓孩子們了加深對動物食物的瞭解,我特意設計了這樣一個一遊戲為主的活動。

  活動目標

  1、瞭解一些動物的生活習性,學會關心和愛護動物。

  2、初步發展幼兒的創新意識,能主動參與遊戲,體驗愉快的情緒。

  教學重點、難點

  在給“小動物”餵食的同時說出“XX,XX,我請你吃XX”,比如:小兔,小兔,我請你吃青草。

  活動準備

  貼有小動物頭飾的小紙盒(小羊、小貓、小兔)和小動物的“食物”(青草、蘿蔔魚)若干。

  活動過程

  1、兒歌引入:“小白兔白又白,兩隻耳朵豎起來,愛吃蘿蔔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小白兔最喜歡吃的東西是什麼嗎啊?”(蘿蔔和青菜)“你們還知道其他小動物喜歡吃什麼嗎?”比如小狗喜歡吃骨頭,小貓喜歡吃魚、、、、、、

  2、模仿小動物,學小動物走。出示教具:“老師今天給小朋友們請來了幾位客人,你們看看它們是誰啊?小兔、小猴子和小貓。小朋友們知道它們是怎樣走路的嗎?請小朋友們來學學好嗎?”鼓勵幼兒大膽模仿小動物的動作。

  3、給小動物餵食。“家裡來客人了,我們要熱情地招待他們,看看有沒有什麼好吃的拿出來分給它們好嗎?”(拿出小動物的食物)“你們知道它們都喜歡吃什麼嗎?”(小兔喜歡吃蘿蔔、小猴喜歡吃桃,小貓喜歡吃魚)“我們把它們喜歡吃的東西送給它們吃好嗎?等會兒,請小朋友學小動物走到到它們面前說‘XX,XX,我請你吃XX’說完就把它喜歡吃的東西放到它的盒子了好嗎?小朋友們要記住了,你要記住你送食物給誰吃就要學誰走路知道嗎?”先請兩至三個幼兒示範再請全班小朋友來玩給小動物送食物的遊戲。

  4、結束。“小動物跟小朋友們玩累了,也吃了很多他們喜歡吃的,現在他們想回家了,跟他們說再見吧!”

  教學反思

  我的這個活動準備得還是很充分的,教具色彩也很鮮豔,特別是小動物讓幼兒很喜歡,一下子就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在給小動物“餵食”的時候孩子們都很積極也很興奮,可是在餵食過程中卻沒有達到我的要求,孩子們只顧給小動物餵食卻沒有按我的要求說出“XX,XX,我請你吃XX”,這主要是因為我沒有想到孩子們會如此興奮,有點控制不下了,我應該在第一輪的孩子餵食結束的時候再次強調遊戲規則的。

科學活動教案 篇8

  設計背景:

  洞洞隨處可見,家裡、學校、馬路上、公園和自己身上都有,透過這個活動讓小班的孩子們用眼睛多觀察自己周圍的一些東西,引起他對周圍現象的興趣,幫孩子略微的梳理一下這些洞洞,雖然大小,形狀不同,但是都是有用處的。旨在引起幼兒對周圍現象的興趣,提升幼兒對洞洞的認識。同時,激發幼兒的創造願望,嘗試用身體變出洞洞,與同伴合作並體驗玩洞洞的樂趣。

  活動目標:

  1、透過活動體驗和老師、同伴一起找洞的樂趣。

  2、初步瞭解各種洞洞的用途。

  3、嘗試合作解決問題。

  活動準備:

  襪子、彩紙、皮球、《甩蔥歌》音樂。

  活動過程:

  一、匯入:想想、說說自己發現的洞洞。

  1、引出洞洞:用實物引出洞洞。

  出示玻璃杯:這是什麼?我們可以用它來做什麼?(中間能裝水的部分有個洞洞。我可以把我的手,放進洞洞裡,你們也來試一試。這種洞洞是可以用來裝東西的。)

  2、(出示襪子)師:這是什麼?襪子上有洞洞嗎?(找一名幼兒上前示範)洞洞在哪裡?這個洞洞是做什麼用的?

  3、師:穿襪子的時候,我們的小腳丫,要從這個洞洞鑽進去。小腳丫鑽進洞洞,真暖和。小手也來鑽洞洞,真呀真好玩。

  4、(出示彩紙)師:這是什麼?它有洞洞嗎?可不可以變出洞洞?(旨在讓幼兒觀察彩紙,引導幼兒想辦法變出洞洞)

  5、教師放輕音樂:寶貝們,我們活動室北側又準備好的彩紙,大家輕輕走過去,每人拿一張彩紙回來坐好,然後試一試,怎樣能變出洞洞來。(彩紙捲起來,變成望遠鏡,這是一種可以從這邊望到那邊的洞洞;從這一邊穿到那邊的洞洞;用手撕幾下,變出一個洞。)活動後把紙寶寶送回家(放到準備好的筐裡)。

  二、說說生活中的洞洞:在我們生活的周圍,也有許多洞洞,我們來找找看。

  1、先看看活動室裡什麼地方有洞洞?幼兒每說出一個地方,教師要追問:它有什麼用處?班級裡有沒有洞洞?(引導幼兒聯想)(預案:廁所蹲坑、洗手池、水龍頭、下水道、拖把池、窗戶:風婆婆和太陽公公穿過的地方、門、電視機上的插口、電插排)這些洞洞都有自己的用處,我們不能隨便動它,要注意安全。

  2、除了活動室裡,哪裡還有洞洞呢?(街道上:下水道、老鼠洞、螞蟻洞。)

  3、找一找我們的身上有沒有洞洞?(袖口、褲腿、鞋子、耳朵、鼻孔、嘴巴、肚臍等等)分別說說有什麼用處?(預案:耳朵聽聲音;鼻孔呼吸;嘴巴可以說話、吃東西。)當說到嘴巴時,可以讓幼兒把洞洞變小,並找到一名幼兒上前面示範。

  小結:寶貝們真能幹,找出了那麼多的洞洞,這些洞洞有的大,有的小,我們要保護好它們,不能隨便挖洞洞。

  三、遊戲一:《超級變變變》

  1、你們能用我們的小手變出洞洞來嗎?(拇指食指碰一碰,變出一個洞;小手胸前圍一圍,圍成一個洞。)

  2、寶貝們真棒,球寶寶也來和我們做遊戲了,你們能變出洞洞,讓球寶寶鑽過去嗎?仔細動腦筋想一想。(寶貝們聽老師的口令:“超級變變變”,自己變出各種洞洞,讓小皮球來鑽。“小手胸前圍一圍,變成一個洞;小腳站一站,站成一個洞;小手頭頂圍一圍,圍成一個洞……”)只要做出洞洞的幼兒,教師都讓小球鑽過去;有的幼兒做的洞太小了,就引導他做大洞,要記住要領,讓球寶寶鑽過去才行。及時給幼兒鼓勵的話語:“成功啦”!

  3、寶貝們太聰明瞭了,誰有辦法做個更大的洞洞,讓我可以鑽過去?可以找夥伴幫忙哦。(幼兒合作連成洞洞,老師鑽洞洞)

  四、遊戲二:《貓捉老鼠》(這是幼兒合作變動動的一個提升)

  1、寶貝們手拉手圍成一個大圓圈,讓幼兒觀察有多少個洞洞。

  2、教師介紹遊戲規則:先找兩名幼兒,一位當貓,一位當老鼠,其他幼兒手拉手,不能鬆手聯成員全,並站在原地不動。貓是要捉老鼠的,所以,老鼠先鑽洞洞,貓要緊隨其後。老鼠要不停的鑽洞洞,而貓呢,按照老鼠跑的路線去鑽洞洞,直到捉住老鼠為止。(再重複遊戲)

  3、教師放歡快的音樂,幼兒開始遊戲,教師指導。

  五、小結:寶貝們還可以變出更多更大的洞洞嗎,回到家裡和爸爸媽媽一起玩“貓捉老鼠”的遊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