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活動教案> 【精選】科學活動教案模板集錦九篇

科學活動教案

【精選】科學活動教案模板集錦九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9篇,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知道哪些是危險的事,懂得要遠離它。

  2、積累安全生活的經驗,增進自我保護的意識。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瞭解哪些是危險的事

  活動難點:學會自我保護

  活動準備:

  圖片若干 情境表演“胖胖喝進了鹽酸”

  活動過程:

  一、 情境表演

  “胖胖喝進了鹽酸” 胖胖是一個虎頭虎腦,模樣長得十分可愛的中班男孩。一個星期天的下午,胖胖從外面與小夥伴一起玩好,滿頭大汗地回到了家裡。媽媽正在廚房忙著燒飯,胖胖擦了臉、洗了手,就忙著找水喝。這是胖胖突然發現雪碧瓶裡有“飲料”,捧起雪碧瓶就喝了起來……十分慶幸的是胖胖的爺爺、爸爸媽媽都在長海醫院工作,而且他們的家也住在長海醫院的職工大樓裡。因搶救即使,沒有造成嚴重的後果。經過幾個月的調理,胖胖又能正常地進食了。事後,經瞭解才知道,胖胖的媽媽將鹽酸拿回來,是為了洗馬桶,打掃衛生用的。沒想到一時疏忽險些釀成慘劇。

  二、 討論活動

  1、 胖胖為什麼會生病?

  2、 我們平時應該怎樣做?

  小結:我們平時不能隨意的去碰、去吃一些物品。

  三、 看幾副安全教育的圖片

  圖片一:下雷雨是小朋友在大樹下避雨

  圖片二:一個人在摸插座

  圖片三:陌生人敲門馬上把門開啟

  說說他們做得對嗎?為什麼? 那我們碰到這樣的事應該怎樣做?

  活動反思:

  本次教學活動,能夠根據教學目標開展,運用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透過啟發感知。講述與操作讓幼兒積極主動參與活動,逐步激發幼兒動手操作活動的興趣及強烈的探索慾望。發明創新方法,體驗創造帶來的快樂。動靜結合,注意發揮孩子的主體性,讓幼兒思維活躍,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和創新品質。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紙的吸水性》是山大版教材主題一中《送紙船》的生成活動,在認識紙的特性中提取了紙的吸水性為重點掌握內容,並加深了難度,讓幼兒初步感知紙的吸水性與紙質有關。《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我始終以引導者的身份出現,以自己的語言啟發幼兒發現、思考問題,同時考慮到中班幼兒的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本節活動主要透過幼兒的動手操作實驗,來促使幼兒在遊戲的過程中探索出不同紙的吸水性不同。藝術課緊緊圍繞不同紙的吸水性不同的整合點,讓幼兒在選紙、染紙的過程進一步鞏固對整合點的認識。

  活動目標:

  1.體驗小實驗帶來的快樂,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2.發展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能力。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3.知道紙有吸水性,對比觀察發現不同紙的紙吸水性不同,並初步感知吸水性與紙質有關。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知道紙有吸水性,不同紙的吸水性不同。

  活動難點:初步感知紙的吸水性與紙質有關。

  整合點:不同紙的的吸水性不同

  活動準備:

  (三人一組,分為五組)

  11個透明操作水槽;紙巾、宣紙、繪畫紙的紙花各6個;紙巾、宣紙、繪畫紙的紙樹各16個;實驗夾16個;大筐12個、小筐6個;大小記錄表共17張;記錄筆15支;5個觀察盆;紙巾、宣紙、繪畫紙各6張;紙的用途PPT。

  活動過程:

  一、 紙花開了,初步感知紙的吸水性

  (一)教師操作,引出探究問題

  指導語:今天許老師給大家帶來了朵漂亮的小紙花,大家猜猜這朵紙花能自己開放嗎?

  教師實驗。

  指導語:紙花放在水裡有什麼變化?為什麼在水裡的花能開吶?

  (二)幼兒自主操作探究

  1.講明實驗要求。指導語:第一像我這樣選一朵自己喜歡的紙花放在手掌心,在我發出“開始”的口令後,小朋友們“一起”將紙花放在水裡。第二,紙花放在水裡之後我們的小手就不要碰它了,只有小眼睛來觀察一下,誰的紙花開得快?

  2.幼兒操作實驗

  3.紙有吸水性

  (1)指導語:你們的紙花都開了嗎?為什麼紙花開了?

  (2)幼兒表述觀察發現。

  (3)教師小結:因為紙寶寶身體裡面喝了水,所以紙花開了,我們把紙寶寶喝水的過程叫做紙在吸水,所以說紙有吸水性。

  4.不同紙花的開花速度不一樣

  (1)指導語:那你的紙花和其他小朋友的紙花開花的快慢一樣嗎?

  (2)師根據幼兒回答記錄實驗觀察表。

  (3)指導語:為什麼有的紙花開得快,有的紙花開的慢?

  幼兒回答。

  過渡語:紙花寶寶是用不同的紙做的,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紙有哪些地方不一樣?

  二、觀察操作,理解紙的吸水性特點。

  (一)觀察操作,瞭解紙質是不同的

  1.幼兒觀察。

  2.教師引導幼兒說一說紙的不同點。

  3.教師小結:剛才我們說的這些紙的不同的地方,我們說是紙的質地不同。

  (二)實驗:小樹喝水

  1.教師示範玩法,講解記錄方法。

  2.幼兒彙報觀察表

  3.教師在自己的觀察表上做記錄。

  4.教師小結:原來不同質地的紙吸水性是不同的,有的吸水性強,有的吸水性弱。

  5.師結合紙花小結小樹的觀察記錄表。

  三、結合生活,瞭解紙的用途

  (一)吸水性強的紙的用途

  (二)其他紙的用途

  四、延伸活動,尋找身邊的紙

  指導語:現在就讓我們回到班裡去看一看,身邊還有哪些紙?他們都用來幹什麼了?

  活動反思:

  孩子們發現生活中有著那麼多不同的紙,感受到了紙的多樣性,在實驗操作中幼兒積極進行討論,透過做實驗得到求證,懂得要科學地對待事物,不能以主觀意見代替實驗結果。在活動中感知體驗並能清楚得講述結論,整個活動幼兒的整體狀況都很好,積極主動的參與,興趣濃厚。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冰棒棍是夏天裡隨手可得的一種材料,擺一擺、拼一拼便能生成生動的形象。中班幼兒對於紙張的貼上、造型有一定的技能積累,木質的冰糕棍的組合製作較有難度,本活動特別激發幼兒探索固定冰糕棒的方法,透過幼幼、師幼互動獲得相關經驗。為幼兒提供瓶蓋、紐扣、光碟等輔助材料、大量的圖片激發幼兒靈感。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兩根以上冰棒棍擺一擺、拼一拼,積極創想,創作生動形象的物體造型。

  2、能將冰棒棍牢固的連線,並選擇瓶蓋、紐扣等材料,大膽裝飾,運用貼、粘、拼等方法進行創想製作。

  3、在創想製作中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和熱愛。

  活動重點:能運用冰棒棍創想製作,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活動難點:冰棒棍與冰棒棍之間的連線,力求牢固、美觀、生動。

  活動準備:

  1、教具:長短不一樣的冰棒棍若干,放在桌子中間的小框裡。磁性黑板一塊。若干簡筆圖形,介紹用。

  2、學具:長短不一的冰棒棍若干、紐扣、瓶蓋、彩紙等。提供材料架,以便幼兒選擇其他材料運用。乳膠、雙面膠、剪刀、油畫棒、小框等。

  活動過程:

  一、出示冰糕棍,激發興趣。

  提問:一根冰棒棍像什麼?兩根冰棒棍,擺一擺,像什麼?換個樣子擺一擺,像什麼?誰會用三根四根或更多的冰棒棍擺一擺,拼一拼呢?你會拼出什麼造型來呢?

  二、幼兒嘗試拼擺冰糕棍,設計不同造型。

  提問:小朋友,你們也想擺一擺,拼一拼嗎?請你回到桌子旁邊去試一試吧。

  三、幼兒展示拼擺造型,集中反饋感知冰棒棍的造型。

  提問:你剛才用冰棒棍拼出了什麼?怎麼拼的?

  四、出示輔助材料,冰棒棍與材料的創意組合。

  提問:誰把冰棒棍拼出了人的造型?可是圓圓的頭用什麼來代替呢?誰也用到了其他的輔助材料?你用瓶蓋、紐扣等代替了什麼呢?

  幼兒交流分享拼出的不同造型。如:汽車、傘、火箭、小包、小船、飛機、冰激凌、小櫻桃、人的造型等。

  小結:小朋友真會動腦筋,用冰棒棍擺一擺、拼一拼,可以創造出很多種造型。可是一不小心拼好的'造型就歪掉了,誰有辦法把這些造型固定起來呢?

  五、再次創作,幼兒盡情體驗冰棒棒創想。

  1、現在我們把這些好看的造型貼上牢固吧,如果想讓你創造的造型更加形象生動,那你可以選擇合適的材料進一步裝飾,那一定會更加完美了。

  2、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3、提醒幼兒材料要多少拿多少,多的材料放回材料架;注意桌面、地面的整潔;在想象和構圖方面給予一定的指導和建議。

  六、展示作品,交流作品。

  從“有創意”、“貼上牢固”,“好看有趣”等方面進行作品評價。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每當戶外活動的時候,總會發現有小朋友非常有興趣的觀察螞蟻,用小草、樹葉去逗弄小螞蟻,看看小螞蟻能不能爬出來。而當看到蝴蝶飛來飛去時,他們總喜歡追著蝴蝶到處跑,說著、叫著好漂亮呀!看到孩子們對昆蟲有濃厚的興趣,於是我設計了這個科學活動"昆蟲的一家"。

  活動目標:

  1、認識幾種常見昆蟲的名稱和外形特徵。

  2、對認識昆蟲產生興趣。

  3、知道常見昆蟲的生活習性和特點。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教學課件、昆蟲圖片、字卡活動重點:

  知道幾種常見昆蟲的名稱和外形特徵。

  活動難點:

  瞭解常見昆蟲的生活習性和特點。

  活動過程:

  一、談話匯入。

  "小朋友現在是什麼季節?(春天)那春天有什麼呢?"當幼兒說到昆蟲時,教師匯入活動主題。

  二、遊戲:"猜猜它是誰"。

  1、教師遮擋圖片的一部分,:蝴蝶圖只露出翅膀,蜻蜓圖只露出翅膀,螳螂圖只露出腳,螢火蟲只露出熒光,瓢蟲圖只露出圓點圖案,蜜蜂只露出尾部。

  2、"小朋友,請你猜猜他們是誰?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3、露出全部圖片,請幼兒說出圖片中昆蟲的正確名稱。

  三、昆蟲長什麼樣子?

  1、出示圖片,分別講解"飛舞的花朵"(蝴蝶)、"空中小飛龍"(蜻蜓)、"勤勞的使者"(蜜蜂)、"草叢中的殺手"(螳螂)、"提著燈籠的甲蟲"(螢火蟲)、"蚜蟲殺手"(瓢蟲)。

  2、請小朋友仔細觀察這幾種生物,看看他們有什麼共同點特點?

  3、出示字卡"頭""胸""腹""足""翅",請幼兒認讀,請幼兒找這些生物的頭、胸、腹在哪裡,數一數他們有幾對足,幾對翅膀,幫助幼兒瞭解,他們的身體有頭、胸、腹組成,都有3對足,2對翅。

  4、你們知道這些小動物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什麼嗎?"昆蟲"的名稱。

  四、我認識的昆蟲朋友1、除了這些昆蟲是生物外,你還知道哪些屬於昆蟲?它長什麼樣子?

  2、教師根據幼兒回答出示相應的昆蟲圖片,引導幼兒認識常見昆蟲的名稱。

  五、遊戲"我來做,你來猜"。

  請幼兒任意選擇一張昆蟲的圖片,記住它是什麼,然後用語言對這種昆蟲進行描述,但不許說出昆蟲的名稱。請其他幼兒根據該幼兒的描述猜測是哪種昆蟲?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透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小蘇打、醋是我們常見的生活用品,氣球更是每一個孩子都喜歡的玩具。但是,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而且這種氣體的力量足可以吹起氣球的現象,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來說都是非常新鮮、神奇的體驗。因此,這一活動對孩子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富有一定挑戰性,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與科學視野。小蘇打與醋的混合現象只是活動的載體,不是活動的唯一目標,活動旨在讓幼兒親歷一次真實的探究過程,體驗科學活動的樂趣,從而感覺到“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

  【活動目標】

  1.感知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瞭解產生氣體的多少與材料的用量有關。

  2.能有序的合作進行實驗,體驗猜想、驗證、記錄、分享結論等基本的實驗步驟。

  3.對科學實驗感興趣,願意探索身邊的科學現象。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每組一份活動材料:杯子、小蘇打、鹽、白糖、雞精、醋、空瓶子、匙子、漏斗、氣球,CO2在生活中的應用課件。

  2.經驗準備:課前讓幼兒學會套氣球。

  【活動過程】

  1.以疑激趣——出示瓶子吹起的氣球,激發幼兒探究的慾望。

  引導語:孩子們,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做一個好玩的科學遊戲,遊戲的名稱是《瓶子吹氣球》。

  出示瓶子吹起的氣球,引發思考:氣球為什麼能鼓起來?套在瓶子上的氣球中的氣體是從哪裡來的?(用嘴吹的、打氣筒打得、裝的是熱水???)瓶子裡裝的到底是什麼?

  2.以趣激學——尋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感知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提問:瓶子裡裝的不是水,是由兩種在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材料混在一

  起形成的神奇的泡泡液。這兩種材料是什麼?

  (1)出示材料,幼兒透過聞一聞、看一看多感官認識實驗材料:醋、鹽、白糖、味精、小蘇打。

  (2)出示實驗表格,集體猜想哪兩種材料在一起會產生氣體?鼓勵幼兒用多種記錄方式表達自己的猜想。

  (3)幼兒分組實驗、記錄,教師巡迴指導。實驗前提醒應該注意的問題:合作、安全、衛生等。

  小結:小蘇打和醋在一起會產生氣體。猜想有時很不可靠,遇到問題最好動手試一試。

  3.學以致用——嘗試用瓶子吹氣球,更加直觀的感知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

  提問:找到了能夠產生氣體的材料,你打算怎樣用它們幫助瓶子把氣球吹起來?

  (1)小組討論怎樣幫瓶子把氣球吹起來,一個人能完成嗎?操作過程要注意什麼?

  (2)幼兒分組實驗,教師指導。

  (3)展示結果,分享經驗。提問:為什麼氣球有的大、有的小?為什麼有的組沒吹起來?你們組剛才是怎麼做的?

  小結:材料的多少不一樣、套氣球的速度不一樣,都會影響氣球的大小。

  4.快樂體驗——想辦法讓氣球吹得更大,進一步驗證產生氣體的多少和材料的用量有關。

  提問: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樣才能把你們組的氣球吹得更大呢?

  (1)幼兒討論:多用材料、套氣球速度快點、用手捂一捂瓶口??

  (2)再次實驗瓶子吹氣球,進一步體驗科學遊戲的樂趣。鼓勵孩子組內、小組間合作互助。

  小結:材料用的多一點,操作速度快一點,氣球就會吹得更大。

  5.拓展延伸——吹起氣球的神奇氣體是什麼、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激發繼續探索的願望。

  提問:你們知道今天用來吹起氣球的這種氣體叫什麼名字,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什麼用處嗎?

  播放課件(好喝的汽水飲料、幫病人減輕痛苦的乾冰、消防員叔叔的滅火器??),進一步激發探究慾望。

  活動延伸:這種神奇的氣體到底是什麼呢?關於它,還有沒有我們不知道的小秘密呢?回家把這個實驗做給爸爸媽媽看看,和他們一起研究一下吧!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幼兒樂意探索、尋求蛋寶寶站起來的多種方法。

  2、鼓勵幼兒大膽交流,表達自己的意見。

  3、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體驗成功的樂趣。

  活動準備:

  每個幼兒一個熟雞蛋、各種物品:沙包、米、泥、瓶蓋、小杯子、布等。

  活動過程:

  一、歌表演《小小蛋兒把門開》,激發幼兒興趣。

  1、幼兒聽音樂,邊唱邊做動作。

  2、師(以蛋寶寶的口吻):小朋友真快樂,我也想站起來和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能幫助我嗎?

  二、幼兒探索活動

  1、第一次探索活動

  ⑴讓幼兒交流為什麼蛋寶寶站不起來?

  ⑵遷移生活經驗,說出哪些物體也是圓的。

  2、第二次探索活動

  ⑴幼兒探索,藉助各種物品使蛋寶寶站起來。

  ⑵幼兒相互交流操作結果,體驗成功的快樂。

  三、遊戲活動:孵小雞。

  師生邊念兒歌邊做遊戲。幼兒邊模仿雞走邊念兒歌:"雞媽媽真能幹,會捉蟲、能下蛋,孵養小雞帶著玩。"雞媽媽邊繞圈邊走邊問:"小雞小雞多大啦?"小雞回答:"長出腦袋和嘴巴。"最後小雞說:"翅膀出來了,我能出來找蟲吃啦!"雞媽媽帶著小雞一起出去找蟲吃。

  延伸活動:

  在區域活動的語言角中,投入圖片,讓幼兒瞭解小雞成長的過程

科學活動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本次活動主要引導鼓勵孩子對生活中有關力的現象進行探究,讓他們親歷活動,探究科學的秘密,並逐步形成自己的表達方式。本活動就是較典型的讓孩子探究力學現象的實驗課。摩擦現象孩子都看到過,也都感受過,但孩子不一定能覺察到。本活動從現象入手,從宏觀出發,引導孩子認識摩擦力,瞭解摩擦力產生需要的條件,瞭解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活動目標:

  1、發現生活中的摩擦和摩擦力的現象,瞭解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2、體驗探索發現活動的樂趣。

  活動重點:感知摩擦和摩擦力的現象。

  活動難點: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活動準備:塑膠管、PPT、實驗操作材料等。

  活動過程:

  拔河比賽

  匯入活動

  意圖:透過拔河比賽,引起幼兒學習興趣。

  1、師出示一根塑膠管請兩位力量懸殊的幼兒進行兩次對比拔河比賽(一次塑膠管一端塗洗潔精,一次不塗)

  2、師:兩次比賽,第一次,大個子失敗了,第二次卻勝利了,是什麼幫了大個子的忙?

  3、小結:原來是手和棍子之間的力在變化,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運動時,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物體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今天,我們就來探索一下其中的奧秘。好嗎?

  感受摩擦力

  尋找摩擦力

  意圖:感受摩擦力的存在條件,從生活中尋找摩擦力。

  1、師生實驗感受摩擦現象

  手移動的時候,和桌面接觸,感到比較費力的現象就叫摩擦現象,桌面阻礙手掌向前移動的力就叫摩擦力。

  2、探究摩擦力的產生

  接觸——運動

  3、舉例說說生活中有哪些摩擦力。(課件展示生活中的摩擦力)

  4、小結:摩擦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摩擦力也經常陪伴在我們身邊。

  設疑探究

  實驗驗證

  意圖: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1、(課件展示兩種生活現象)猜一猜: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現象1:當你推箱子時,為什麼箱子越重,推起來越費力——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重量有關;

  2:為什麼下雪天汽車的車輪裹上鐵鏈?——猜想摩擦力大小可能與路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3、幼兒實驗驗證。

  4、交流探究結果:你們的發現說明了什麼?

  5、小結: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壓力有關,物體越重,表面受到的壓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意圖:透過課件展示,拓展幼兒敢於摩擦力的相關經驗

  拓展經驗

  活動延伸

  1、摩擦力無處不在,它有可愛的一面,也有不可愛的一面。(課件演示)

  2、介紹兩個關於摩擦力的小實驗“你拉得動嗎?”、“筷子提米”。(備選)

科學活動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的透光現象,發現光透過各種物品時會出現顏色和形狀。

  2、喜歡玩光的遊戲,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透光作用PPT,電腦、白板。

  2、手電筒人手一個,每組兩塊三角架白板,彩色玻璃紙、蠟光紙、鐵盒蓋、厚紙板、彩色布、塑膠袋、木板、閃光紙、記錄表、筆、各種玩具等。

  活動過程:

  一、 出示手電筒,感知電筒光,激發幼兒的興趣。

  教師出示手電筒:小朋友們,這是什麼?照在白板上的手電筒發出了什麼顏色的光?

  二、操作探索,引導幼兒發現彩色的光,感知物體的透光現象。

  1、師:白板上手電筒的光能變成其它顏色嗎?

  2、教師介紹操作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3、幼兒自由探索,手電筒的白光透過彩色的玻璃紙會變成彩色的光。

  4、教師小結:雖然有東西擋在手電筒的前面,但還是能看到手電筒的光,就叫透光。

  三、操作記錄,引導幼兒發現有的物體能透光,有的物體不能透光。

  (一)操作探索,知道生活中有些物體能透光,有些物體不能透光。

  1、師:原來彩色玻璃紙能夠透光,那你們想想還有什麼東西也能透光?

  2、教師介紹材料和記錄表。

  3、幼兒探索,並進行記錄。

  4、出示大記錄表,組織幼兒交流,驗證自己發現的現象。

  5、教師小結:

  (二)操作討論,知道有些物體鏤空的地方能讓手電筒的光透出。

  1、出示光碟。你們看,這是什麼?

  2、教師操作,瞭解鏤空的地方能透光。

  3、教師小結:原來像光碟這樣有鏤空的地方也是能透出光的。

  四、操作探索,引導幼兒發現手電筒的光透過物品後的形狀。

  1、提出探索要求。

  2、幼兒探索。

  3、教師小結:手電筒的光透過各種物品,有的顏色會變,有的還會照出各種形狀呢。

  五、觀看PPT,瞭解透光現象在生活中的應用。

  1、師:剛才我們發現了透光的秘密,那麼在生活中,透光有什麼作用呢?

  2、播放PPT,瞭解透光現象在生活中的應用。

  六、遊戲“貓捉老鼠”,感受玩光的樂趣。

科學活動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情感:對於教師丟擲的問題,願意積極思考動腦。

  2、能力:能用自己的語言或者其他形式表現出珠穆朗瑪峰形成的原因。

  3、知識:透過觀察圖片,知道關於珠穆朗瑪峰的知識。

  活動重點:透過觀察圖片,知道關於珠穆朗瑪峰的知識。

  活動準備:

  圖片準備:珠穆朗瑪峰、魚化石、板塊。

  活動過程:

  一、匯入活動

  1.教師談話匯入,引發幼兒興趣

  教師:小朋友,你們知道小魚在哪裡生活嗎?(水裡)

  那你們知道有一個山的山頂上也有小魚嗎?

  教師小結:這個神奇的地上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叫珠穆朗瑪峰,它位於我們國家的西藏自治區,它的高度有8844米,是中國最美,最令人震撼的山峰之一。

  二、深入探究珠穆朗瑪峰的奧秘

  1.教師出示珠穆朗瑪峰圖片

  教師:小朋友們,你們看,珠穆朗瑪峰高高的屹立在山峰之巔,既美麗又神秘,

  那你們知道為什麼珠穆朗瑪峰的山頂會有魚呢?

  2.引導幼兒透過觀看魚化石圖片、出示地球板塊圖猜測珠穆朗瑪峰的秘密。

  3.教師總結揭示答案。

  教師:老師現在來告訴你們答案吧!我們的地球是不斷在運動的,在地球上有很多的板塊,很多的山峰還有城市都在板塊上,我們中國就在這個亞歐板塊上,原來的珠穆朗瑪峰並不是山峰,而是在海里,所以就會有很多的小魚和小蝦,但是因為地球的運動,板塊和板塊之前會有衝撞,珠穆朗瑪峰在我們的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之間,所以經過沖撞,珠穆朗瑪峰就“長高”啦!所以,在珠穆朗瑪峰的山頂會有小魚和小蝦的痕跡。

  三、教師帶領幼兒認知板塊運動會產生的其他影響

  1.教師丟擲問題,引發幼兒思考

  教師:小朋友們,那你們知道地球在運動,板塊碰撞還會發生什麼事呢?(地震)

  2.幼兒進行猜測和討論。

  3.教師小結:地球的運動,板塊的碰撞還會產生地震和火山噴發!

  四、延伸活動

  1.讓幼兒回家後蒐集一些板塊碰撞出現的現象,比如火山噴發和地震,看一看板塊和板塊之間的擠壓是不是可以造成這樣的現象。

  2.在活動區域放一個地球儀,讓幼兒觀察地球上的六大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