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語言活動教案彙編7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班語言活動教案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1
一、活動背景:
春天到了,萬物復甦,到處一片美麗的景象。我們利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帶著小朋友一起到東門去春遊了。在春遊的過程中,小朋友們親眼目睹桃花開了、柳枝綠了、小草發芽了。還透過老師的講解知道了護城河、城牆的作用,認識了荊州的標誌性建築,和小夥伴們一起做了許多有趣的遊戲,小朋友興致昂然。回幼兒園後,很長一段時間小朋友都還在回味春遊的樂趣,相互說著春遊的事情。
我想:春遊是小朋友親身體驗和感知過的,我何不組織一個活動,讓小朋友痛痛快快的說說春遊。於是我組織了此活動。
二、活動目標:
1、透過講述使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幼兒自信心及合作意識。
2、引導幼兒感知春天的主要特徵,能夠感受春天的美,激發幼兒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
3、發展幼兒樂意在集體中大膽的用連貫性語言描述春遊的過程的能力,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快樂的春遊》課件;事先帶小朋友去春遊;彩筆、糨糊、白紙。
2、幼兒準備:請小朋友把和家人一起去春遊的照片帶入幼兒園。
四、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小朋友念著《春遊》的兒歌走進教室,參觀小朋友做春遊準備工作時的照片,請小朋友講一講自己春遊前做了哪些準備工作?心情怎麼樣?引出主題。
(二)、基本部分:
1、看課件,引起小朋友對春遊過程的回憶。
2、請小朋友講一講春遊時有趣的事情,讓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樂趣。
3、接著看課件,請小朋友講一講春遊時看見的春天的主要特徵。
4、看用小朋友同家人一起春遊時的照片製作的電子像冊。
5、請小朋友講一講自己和家人一起春遊時的情景。
6、觀看課件,引導幼兒總結春天的主要特徵。(春天來了,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在屋簷下做了一個窩。大樹發芽了,桃花開了。河裡,小魚在快活的游來游去。春天的景色實在是太美了。)
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欣賞雲的變化,根據雲的形狀聯想,發展想象力。
2、學習用適當的詞彙和語句描述雲的特徵與變化,發展語言表達能力。
3、發展幼兒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
4、能自由發揮想像,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1、白雲紙偶、小鳥紙偶。
2、《美麗的天空》幼兒用書
活動重難點:
用適當的詞彙和語句描述雲的特徵和變化。
活動過程:
1、出示小鳥紙偶,講述故事《誰在空中飄》。
2、向幼兒提問:
小鳥遇到誰了?(小白雲)小鳥看到雲像什麼?(小鳥看到雲像小羊、花朵和小馬。)
3、帶領幼兒到戶外去觀察天上的雲,記錄所看到的雲的形狀,觀察時提醒幼兒不要用眼睛直視太陽。
4、回班之後,請幼兒思考並表達:
你看到的白雲像什麼?(自由回答,例如花兒、小狗、綿羊。)
欣賞這些雲的時候,你的心情怎麼樣?(自由回答。)
白雲會動嗎?為什麼?(風會把雲吹動。)
你想讓白雲帶你到哪裡去?(自由回答。)
5、出示《美麗的天空》幼兒用書第2—3頁,請幼兒欣賞雲的不同形狀,有時像一大片棉花,有時像綿陽身上的毛,有時像羽毛。
6、鼓勵幼兒將自己看到的各種各樣的雲朵畫出來,並把自己看到的白雲講給其他小朋友聽。
7、鼓勵幼兒用“白雲像……”說出對雲的聯想,例如:“白雲像小鳥。”
活動反思:
發展幼兒的認知能力和觀察能力,教師始終是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參與者、協調者,活動中幼兒自然地成為活動的探索者,知識的建構者。活動成功的激發了孩子們探索的興趣和慾望,而且也使孩子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瞭解烏龜是怎樣機智地對付狐狸的。
2、學習用語、動作大膽地表現自己對作品的理解。
活動準備:
1、配音幻燈片2、課件3、小動物頭飾
活動過程:
一、"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好朋友"。出示圖片烏龜或實物,"小朋友們這是什麼啊""烏龜""對,而且啊這還是一隻聰明的烏龜",可是遇到了一隻想吃它的狡猾的狐狸,會發生什麼事呢?(讓幼兒簡單說說可能發生的事)小烏龜是怎樣來戰勝這隻狡猾的狐狸呢?接下來啊我們一起來聽故事《聰明的烏龜》。
二、播放課件,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中間提問:小烏龜怕水嗎?猜猜他它會怎麼回答?
烏龜和狐狸誰聰明?
三、播放幻燈片,理解故事內容。(重點)
1、教師出示圖片,邊講述故事邊提問,瞭解烏龜是怎樣機智地對付狐狸的。
故事《聰明的烏龜》
教師講述第一段,提問:狐狸看見青蛙心裡會想什麼?狐狸又是怎麼做的?青蛙知道嗎?可以加上"誰誰回答真棒""接下來啊我們看看青蛙有沒有被狐狸吃掉"教師講述第二段:這件事讓誰看見了?它是怎麼做的?狐狸被咬住尾巴後說了什麼?烏龜有沒有回答狐狸的提問?小烏龜為什麼沒有回答啊?
讓我們看看小狐狸又是怎麼做的?
教師講述第三段:狐狸沒吃到青蛙想去吃烏龜,烏龜是怎麼做的?"那個小朋友告訴老師。"如果不能完全回答老師可以引導"咬頭時烏龜怎麼樣、咬腿時烏龜怎麼樣、咬尾巴時烏龜怎麼樣"
2、教師講述第四段,引導幼兒討論:
"烏龜怕摔、怕火嗎?",為什麼狐狸把它摔上天,扔進火盆,烏龜還要說謝謝狐狸呢?烏龜喜歡水嗎?,為什麼狐狸說要把它扔到水裡,它反而哭了呢?
(多請幾個小朋友回答,回答最好的放到後邊,對,你真棒,)因為烏龜很聰明,他知道狐狸不會聽烏龜的話,烏龜喜歡什麼,狐狸就不讓他做什麼,烏龜不喜歡什麼,狐狸就讓他做什麼,只有這樣烏龜就不會被狐狸吃掉
3、你認為烏龜聽了狐狸的話心裡怎麼想?它的心情又會是怎樣的呢?(講出烏龜機智的地方)
四、學習用語言、動作大膽地表現自己對作品的理解。
教師敘述故事,與幼兒練習對白,重點引導幼兒注意講述時的語氣、語調和表情,幫助幼兒理解烏龜的聰明機智。
1、教師做狐狸,幼兒做烏龜,練習故事中的對話。(交換表演)
2、生生合作。一半幼兒做烏龜,一半幼兒做狐狸。能大膽用動作和語言表現故事內容。
3、一個小朋友做烏龜,一個小朋友做狐狸再次進行表演。
活動反思:
《聰明的烏龜》是一篇寓意很強、語言角色對比鮮明,形象生動的故事。透過故事中烏龜與狐狸的有趣對話,使得孩子懂得遇到困難和危險的時候,要機智、勇敢,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
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我根據故事中出現的動物、對話,進行了誇張的講述,語言的不斷渲染,使幼兒加深了對本次活動開展的興趣。這為幼兒對故事的深入理解做了好的鋪墊。活動中我提出了幾個開放性的問題,能讓幼兒展開更多豐富的聯想,推理假設出各種不同的情節發展,並且能夠大膽地表述出來,但在表達的過程中,幼兒小班幼兒的語言發展不夠完善,因此,部分幼兒的表達不夠完整。
如果在活動中能夠讓幼兒進行相關的情景表演,那麼更能體現出氛圍,使幼兒不僅學習了故事中角色的簡單對話,更加深了對故事的理解。
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及詩歌中表現的春天的趣味。
2、感受春天的美,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課件,三本書,繪畫材料。
活動過程:1、聽著《春天在哪裡》的音樂進活動室。
美麗的春天在哪裡?美麗的春天還在春姑娘為你們帶來的這三本書裡。
2、理解詩歌內容。
(1)出示第一本書,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彩色的書)猜猜書裡有什麼?
(2)出示第二本書,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邊開啟邊問)誰在書裡笑了?(小朋友),小朋友是怎麼笑的?小朋友為什麼笑了?
(3)出示第三本書,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邊開啟邊問)是誰在唱歌,它是怎麼唱的?誰還會在春天裡唱歌?
3、整體欣賞詩歌,看課件。春姑娘真能幹,還把這三本書寫進了一首好聽的詩歌裡,我們一起聽聽。
4、欣賞詩歌 ,感受春天的美。詩歌裡說春天是三本書,是哪三本書?你最喜歡哪一本?
(1)欣賞第一段後提問:你最喜歡這本書裡的哪一句話?
(2)春天還是一本會笑的書,我們一起看看(欣賞)。誰在春天裡笑了?還有誰也在春天裡笑了?小池塘是怎樣笑的 ?小池塘為什麼笑?
(3)播發第三段。提問:你最喜歡聽書裡誰唱的歌?
5、朗誦詩歌
(1)讓我們完整地聽一遍這首春天的詩歌(再一次欣賞一遍),小朋友可以輕輕的跟念,集體朗誦。
(2)和老師一起邊看圖邊念這首詩歌。
(3)春天可真美,讓我們一起用好聽的聲音來唸這首詩歌。
(4)遊戲:老師唸詩歌的前半句,小朋友唸詩歌的後半句。
6、製作封面,表現春天的美。
(1)把春姑娘帶給我們的三本書合在一起就變成了一本美麗的春天的書,我們一起為這本書做張好看的封面,好嗎?幼兒繪畫。
(2)幼兒相互介紹自己畫的內容。
(3)小朋友,美麗的春天已經來到我們的身邊,讓我們一起去找一找吧!
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5
設計思路:
“馬戲團裡的大獅子”是“了不起的我”的系列活動之一,我在之前與幼兒共同學習了“我長大啦”、“我能行”、“我做哥哥了”等主題活動,為幼兒學習本次活動打下了基礎。在本次學習過程中,先讓幼兒觀察、討論圖片中的內容,想像人物的對話,這樣既發展了幼兒的發散思維,又讓幼兒感知了大獅子找朋友的過程。
另一方面,透過看圖書、聽故事、討論的形式,使幼兒不僅樂於與同伴交往,而且使幼兒從中學會了一些與人交往的方法。
活動目標:
1、 瞭解大獅子找朋友的經過,懂得朋友之間應該真心相待。
2、 樂於與同伴交往,並學會一些與人交往的方法。
3、 引導幼兒細緻觀察畫面,積發幼兒的想象力。
4、 願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5、 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圖片、錄音磁帶、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 師幼相互交流,引出課題。
小朋友,你們有好朋友嗎?你們的好朋友是誰呢?你們是怎麼成為好朋友的,誰願意說說。
2、 逐一觀察圖片,大膽想象。
3、 邊聽錄音,邊看書。
請幼兒輕輕拿出圖書,邊看圖書邊聽錄音,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 故事的名稱叫什麼?故事裡有哪些小動物。
(2) 獅子想了哪些辦法找朋友?
(3) 獅子找到朋友以後,心裡會怎麼想?
(4) 你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5) 你打算怎樣去找好朋友?
4、 延伸活動
請小朋友到戶外用自己想到的辦法去找好朋友。
活動反思:
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援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並能得到積極回應。幼兒的語言學習應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
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體會小豬的心理變化,明白"做自己最快樂"。
2.能運用"我是了不起的。...我會。...."的句式講述故事中人物的語言。
活動重點:
幼兒能明白"做自己最快樂"。
活動難點:
幼兒能夠了解小豬為什麼要變形,體會小豬的心理變化,瞭解表達小豬的心情。
活動準備:
課件ppt;繪本圖書《小豬變形記》。
活動過程:
一、 介紹繪本,觀察封面,引出情節。
提問:從封面上你看到了什麼?
你知道故事的名字嗎?
小豬會變成什麼?
教師介紹作者--英國"本 科特"。
二、 幼兒瞭解小豬為什麼要變形。
1.觀察圖書,瞭解小豬煩悶的心情。
提問:小豬的心情怎樣?
你怎麼知道的?
2.猜測小豬變成了誰,原因是什麼。
提問:小豬為什麼要做長頸鹿、斑馬、大象、袋鼠、小鳥?
請幼兒模仿小豬變形的樣子和動作。
教師小結:小豬覺得做一隻小豬很煩,他想透過學別人找到快樂,他做了許多小動物,後來發生什麼事情呢,請大家繼續往下看。
三、聽故事,瞭解小豬變形的過程,體會小豬的心情變化。
1.教師講故事,豐富句式"我是了不起的····我會····"。
2.請幼兒在故事進行中,複述小豬等小動物的語言。
3.運用較適當的詞語來形容小豬失敗的心情。
教師小結:小豬一次一次的嘗試去模仿其他動物,可是結果都失敗了,自己的快樂還是沒有找到。
四、 分析小豬失敗的原因,揭示故事的結局。
1.請幼兒各抒己見,講述個人的感受,分析問題。
提問:小豬都模仿了誰?結果怎樣?小豬怎樣才能得到快樂?你想對小豬說什麼?你喜歡小豬嗎?為什麼?
2.揭示故事的結局,體會小豬快樂的心情。
小結:小豬總想做別人來尋找自己的快樂,可是得到的'卻是失敗、痛苦、難過、傷心,當小豬做自己的時候他才真正感到了快樂幸福。
五、結合幼兒生活,請幼兒談談自己的快樂。
1.提問:小朋友你們的快樂是什麼?快樂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請幼兒向大家表達傳遞快樂情緒。
2.請幼兒猜猜老師的快樂,鼓勵幼兒和老師做遊戲。
3.活動結束。
活動反思:
在開始部分,我沒有直接切入故事,而是讓幼兒觀察圖片後猜測小豬索要變形的動物,運用"小豬為什麼要模仿他"啟發幼兒認識到每一種動物都有自身的特點,為故事設定懸念,激發幼兒的好奇心,產生聽故事的慾望。互動中還請幼兒學一學做一做,使氣氛輕鬆活躍。
緊接著跳進故事中,體會人物心理變化。在有趣的圖畫和優美的音樂中,教師開始講述故事,此部分側重於語言,讓幼兒能運用故事中的語言表演模仿,體會小豬的心理起伏變化,為後面的分析討論做好鋪墊。同時讓幼兒從視聽感等方面感受繪本故事的優美,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沉思曲中我們開始了回味和思考,"做自己最快樂"其實是一個富有哲理同時又難於言喻的道理。孩子們跟隨主人公一次次的經歷失敗,他們的心中會有很多的想法需要表達出來。這時,教師丟擲"你想對小豬說什麼?""你喜歡小豬嗎?為什麼?"引發孩子們的思考回味,讓幼兒置身事外去理性的分析小豬失敗的原因。教師不對幼兒的看法作出對錯的評判,充分讓幼兒展示自己的見解。
最後聯絡幼兒生活,回想快樂經驗。生活中有很多快樂的事情,哪一些屬於孩子們自己的呢?最後運用找自己的快樂來點題,讓孩子們回想自己快樂的經驗,學習表達快樂的情緒。
大班語言活動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能夠感受故事中猴子、老爺爺滑稽動作及表情,並能夠大膽用語言表達。
2、能夠表演故事中誇張,幽默的動作。
3、學會遇事多動腦筋,多想辦法。
4、透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動準備:
1、《猴子學樣》flash課件、圖片、音樂。
2、故事表演用的道具:大樹(幼兒小椅子)、扁擔、草帽(幼兒數相等)、猴子的胸飾(幼兒數相等)。
活動過程:
1、用謎語匯入活動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謎語你們來猜猜“到處跑和跳,愛玩又淘氣,爬在樹枝上,忙著摘果子。”(猴子)怎麼猜出是猴子的呢?
師:誰學一學猴子的動作。請表演得好的幼兒示範,其他的幼兒模仿。
過渡句: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關於猴子的故事。
2、教師採用中段法講故事(講到快把草帽還給我)
提問:
(1)故事中有誰?猴子們惹了什麼事了?有老爺爺和猴子。猴子拿走了老爺爺的帽子……
(2)老爺爺的帽子被猴子搶走了,他要怎麼辦呢?幼兒說說自己的想法。
過渡句:小朋友們幫老爺爺想到這麼多的好辦法,老爺爺到底是怎樣要回自己的帽子的呢?繼續聽故事
3、教師講述故事第二段(講到抓抓腦袋想辦法)
(1)老爺爺對猴子們說了什麼?猴子們是怎麼做的?(提示:小猴子不會說話,它會怎樣學老爺爺說話)幼兒學一學老爺爺說的話。
(2)看到猴子們嘰嘰喳喳地叫著,老爺爺做了什麼?(急得脫下了草帽,抓起了腦袋想辦法)老爺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想辦法。
(3)老爺爺最後想到什麼辦法了呢?要回帽子了嗎?(教師講述最後一段)
小結:老爺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他是怎樣做的?(動腦筋想辦法)我們小朋友遇到問題時……也要學會動腦筋想辦法,這樣困難才會得到解決。
過渡句:我們把故事完整欣賞一遍,想一想老爺爺的帽子被拿走了會是什麼表情?猴子們拿到帽子又會是什麼表情?做什麼動作?
4、觀看影片《猴子學樣》老師講述故事(配上音樂)
(1)老爺爺看到猴子拿走了草帽氣急了說了什麼?(快把我的草帽還給我)幼兒學表情語氣加動作,(著急的樣子)教師可和幼兒一起學。
(2)可是猴子們看到老爺爺指手劃腳的樣子,老爺爺又說了一句(快把草帽還給我,不然我把你們抓起來)小猴子還了草帽了嗎?他們是怎麼做的?幼兒們學一學。
(3)老爺爺急得脫下了草帽,做了什麼動作?(抓抓腦袋想辦法)猴子們又是怎樣做的?幼兒們表演。
(4)老爺爺看到小猴子又學他的樣子,最後怎樣做的?(把草帽往地上一扔,老爺爺撿起草帽,挑起擔子就走了)
5、逐幅出事圖片,重點讓幼兒表演和講述
(1)圖一:一個老爺爺挑一擔草帽到城裡去賣,他走累了,坐在大樹底下睡著了(場景:大樹、一擔草帽)誰能夠把故事當中的這段話表演一次,老師準備了擔子、草帽……
老師請幼兒扮演老爺爺,進行表演,(可以用椅子當做大樹,如彎腰走,累了擦汗。捶捶背、伸懶腰等)
(2)圖二:拿著草帽又叫又跳的猴子(集體表演)幼兒學小猴子各種動作和表情
(3)圖三:老爺爺著急要草帽和說的話
老爺爺看到小猴子不給草帽說了什麼?臉上會是什麼表情?幼兒看圖片學老爺爺(跺腳、著急、指手劃腳等)
(4)圖四:脫下草帽抓抓腦袋想辦法
學一學老爺爺的樣子(轉眼睛、抓頭或輕敲頭想辦法等)
(5)圖五:突然想到辦法,把草帽往地上一扔,撿起草帽挑起擔子就走了
學一學老爺爺想到辦法時的樣子(轉眼睛、驚喜轉圈雙手在背後等表情)
小結:小結幾個重點的動作和表情,對動作大膽地和表情豐富的幼兒進行表揚和鼓勵。
6、幼兒合作表演(配上音樂)!出自:屈老.師!
(1)教師講述故事,請幼兒一名幼兒扮演老爺爺其餘幼兒扮演小猴子。
(2)把幼兒分成四組合作表演。
師:你們先商量一下,扮演老爺爺的事誰自己拿草帽,其餘的孩子椅子底下有猴子的胸飾扮演猴子吧.
(3)幼兒聽故事表演(也可以請一名跟著幼兒講故事)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效果很好,從幼兒完成目標的情況來看,我覺得PPT的教學效果很好,它直觀形象地表現出猴子模仿老爺爺的動態,幼兒很感興趣。不足之處就是幼兒表現完整的故事情節不夠準確,老師指揮的較多。我決定把教具投放到表演區,為幼兒播放故事的磁帶,讓幼兒重複表演,完全掌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