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彙報>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彙報(通用6篇)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彙報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彙報(通用6篇)

  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接觸到彙報的場景越來越多,彙報時通常會多講一些重點工作的內容,非重點的內容簡單介紹即可,寫彙報都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彙報(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彙報1

  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能力,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區委、區政府通知精神,對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具體調研情況如下:

  一、xx區衛生系統基本情況

  xx區衛生系統現有全民醫療衛生機構31個,科級建制13個,股級建制18個,財政全額預算單位25個,額差預算單位6個(區人民醫院60%、婦幼保健院60%、區二院70%、三個辦事處衛生院80%)。城區有:區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核病防治所、地方病防治領導小組辦公室、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衛生學校、合作醫療經辦處8個單位及xx、鳳凰、南市3個街道辦事處衛生院,農村有姚店、李渠、蟠龍、臨鎮、南泥灣5箇中心衛生院和15個鄉鎮衛生院。全系統幹部職工990人,其中離退休及離崗人員195人,在職職工795人;專業技術人員709人;科級領導幹部44人;具有大學本科學歷28人,專科159人、中專446人、其它76人;正高職稱2人、副高24人、中級244人、初級439人、未評職稱86人,高、中、初級職稱所佔比例4%、34%、62%。全區每千人均衛生技術人員3.2人,每千人均病床2.93張。

  二、近年來的衛生工作開展情況

  (一)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自20xx年以來,全區累計籌資2325萬元(其中區財政投資1330萬元,中、省市專案投資995萬元),先後對區醫院、區婦幼保健院、區結防所進行了樓房加層,疾控中心除加層外新建了實驗樓,全區新建衛生院5個,擴建衛生院13個,累計增加醫療衛生業務用房9817㎡,目前正在新建衛生院1個。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先後投資1600餘萬元購置了螺旋ct、彩超、電子胃鏡、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數字化影像系統、心電工作站、麻醉機、呼吸機等大型醫療裝置80多臺(件),全區的醫療服務能力顯著提高。不僅區級醫院可以開展先進的技術服務,而且農村也有四分之三以上的鄉鎮衛生院能夠提供b超、胃鏡、心電、x光機、生化檢驗等的技術服務。目前,全區20個鄉鎮衛生院投入使用的裝置達到2xx7件,639元。集鎮衛生院基本都配置了巡迴醫療車,城鄉醫療救護車達到17輛,雙向轉診能力增強,群眾急診救治條件明顯改善。

  (二)社會衛生工作不斷提高

  (1)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一是實現了疾病預防控制職能和資源的整合,由區疾控中心統攬城區疾病防控工作,在城區設立9個預防接種站,徹底改變了過去工作滯後的面貌,疾控工作成為全省先進縣(區)。二是區政府推行了一類疫苗的免費接種政策,從20xx年1月1日起,全區免疫規劃工作達到歷史最好水平。三是推行一體化管理的創新機制,在轄區所有醫院實行出生嬰兒首針建卡建證制,有效消除了免疫空白,疫苗控制傳染病發病達到國家標準。四是全面推行了計劃免疫網路化技術管理,提高了科學管理水平。五是建立了傳染病網路直報系統,實現了橫向到醫院、縱向到鄉鎮的現代化管理。六是完善職能體系,公共衛生服務職能得到充分發揮。目前疾控中心、結防所,科室、裝置、人員健全,五大衛生監測、地方病防治、結核病防治、艾滋病篩查都能很好地開展,並有較強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20xx年,我區被評為全省“免疫規劃先進(縣)區”,“結核病防治先進(縣)區”,區結防所被衛生部授予“結核病防治先進集體”稱號。20xx年全區兒童建卡建證率分別為98.9%和100%。五苗單苗接種率為:卡介苗100%、乙肝98.6%、百白破97.6%、脊灰97.6%、麻疹99%;五苗覆蓋率95.1%;流腦、乙腦接種率分別為97.2%、98.6%。新生兒首針乙肝、卡介苗接種率分別為95.8%和95.6%。。地方病控制在穩定狀態,布病得到有效控制,地方性甲狀腺腫防治達到省級消除標準,克山病和大骨節病無新發病人。

  (2)婦幼衛生工作。婦幼衛生工作主要抓了管理機制的創新和基礎質量的提高。從20xx年起全面推行了政府購買婦幼衛生服務政策,用新機制改變舊的管理模式,全區婦幼衛生工作發生了質的變化。一是大力加強產科建設,中心衛生院、集鎮衛生院全部達到了標準化產科要求,提升了農村生育安全保障;二是實施“降消”專案,開通孕產婦綠色通道、實施貧困孕產婦救助、降低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20xx年,全區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9.8%,兒童系統管理率96.63%,住院分娩率99.7%,無孕產婦死亡,嬰兒死亡率10.79‰,無新生兒破傷風發病。20xx年4月,我區被省衛生廳授予“降消”專案先進集體。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人才建設是近年來的重點也是難點,全區衛生工作的首要問題就是缺乏骨幹技術人才。這幾年採取的主要辦法一是補充、二是培養、三是引進。自20xx年以來,在區政府的重視下從人才庫透過考試聘用120名醫學大中專畢業生充實到農村衛生院工作,有效緩解了農村醫技人員短缺問題。區衛校充分發揮業務培訓陣地作用,加強在職人員的業務技術培訓,20xx年全區共舉辦業務培訓21期,培訓衛生人員815人次,送出進修人員46人。引進中級以上技術骨幹和學科帶頭人33名。xx年至今,我們與浙江台州醫院結為友好關係,每年為我區代培專業技術人員,至目前共代培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可批39名。

  (四)全面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從20xx年起,衛生局確定把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工作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衛生工作的重點,成立了專門機構,從現狀研究、方案制定、步驟設計和基本裝置配備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針對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力量薄弱的現狀,開展了城市醫生支援農村衛生工作,選派區醫院、婦幼保健院、區疾控中心職稱較高、業務能力較強的衛生技術人員下到農村衛生院,透過幫、扶、教,培養基層技術力量,促進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的提高。20xx年全區門診量由原16.65萬人增加到25.6萬人次,住院由原11xx9人增加到18759人次,手術由原1582例增加到2251例,病床使用率由原年27.2%升到49.8%。目前,區上最先進的醫療裝置為ct、cr數字檢影、彩超、自動化檢驗等,技術服務能力區醫院達到二級甲等水平,區婦保院達到二級乙等水平。鄉鎮衛生院房屋、裝置、人員綜合體系居全省和全市中等偏上水平,一級甲等衛生院佔到70%。

  (五)加強農村合作醫療工作。20xx年3月1日,我區正式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當年參加合療農民4xx01戶,共149609人,佔全區農業人口的72.52%。20xx年,我區被省政府確定為國家新型農村合作新增試點縣(區),參加合療農民45269戶、17xx17人,佔全區農業人口的85.49%。20xx年,全區參加合療農民47401戶,177889人,參合率達89.xx%。20xx年全區參合農民51743戶,187426人,參合率93.xx%。全年應籌合療資金937.13萬元,目前到位291.43元。1-6月份,全區參合農民住院4497人,花費醫藥費1824.57萬元,人均花費4100元,補助資金558.91萬元,人均補助1210元,補助比例佔總醫藥費用的31%。目前,我區合療工作基本已達到規範平穩執行,為保障廣大農民群眾身體健康,解決因病致貧、返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推進衛生事業單位人事制度和經營機制改革。從20xx年底起我區開展了以院(站、所、校)長聘任制為主要內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城裡6個醫療衛生單位和鄉鎮3箇中心衛生院推行了領導聘任制、專業技術人員聘用制的人事和工資分配製度。在經營機制上,對撤鄉並鎮後的丁莊、張坪、下坪、碾莊四個衛生院實行了委託經營;對瀕臨倒閉的xx辦事處衛生院實行了接管經營。透過改革,扭轉了這些單位的被動局面,面貌發生很大變化,兩個效益顯著提高,達到了國家提出的“保機構、保職能、放經營、放辦醫體制、加強預防保健”目的,對全區衛生工作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七)積極促進經濟健康執行。近年來,衛生局堅持把加大公共積累和固定資產增長作為考核鄉鎮衛生院的重要指標,對獎金的發放、業務招待費、醫療裝置購置、債務償還及會計履行財務監督職能問題作了明確規定,提出了具體要求,並且長抓不懈。從20xx年起,衛生局對基層醫療單位實行財務集中結算制度,設立1名總會計師和4名片會計,徹底改變了多年以來基層單位財務管理薄弱問題,使鄉鎮衛生院理財能力明顯提高,醫院發展後勁得到增強。

  三、目前存在的問題

  儘管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援下,我區的衛生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我區的衛生事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仍然存在不少的困難和問題。

  1.農村群眾的自我保健的意識還不夠強,仍存在小病拖的現象,凡到醫院來看病,大部分為病情較重者,農村因病致貧、返貧現象仍有存在。

  2.資金不足,衛生事業的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近年來,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日益改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醫療保健的需求也隨之不斷提高。但由於資金的不足,我區的醫療條件還不十分好,尤其是部分邊遠鄉鎮衛生院的醫療條件(房屋、裝置)還較差,部分業務開展困難,如元龍寺、官莊等衛生院,還無法滿足群眾醫療、保健的需求。

  3.人才匱乏,尤其是農村衛生院缺乏業務技術骨幹和學科帶頭人。自20xx年以來,各級政府非常重視衛生工作,大力加強了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和裝置的建設,衛生服務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人才缺乏,尤其是農村衛生院缺乏業務骨幹和學科帶頭人,是目前制約衛生事業發展最大的困難,在部分衛生院甚至沒有一名執業醫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近年來大中專學生招聘不足,力量得不到有效的補充;另一方面由於基層條件相對較差難以留住人才。

  4.社群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存在困難較多,影響社群衛生服務工作的發展。按照中、省、市發展城市社群衛生服務工作的有關檔案精神,xx區需設定社群衛生服務中心6個(即南市、鳳凰、xx、柳林、棗園、橋溝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社群衛生服務站30個。由於我區三辦衛生院在延安城市改造時,均被無償拆除,現無辦公場所,均需新建。但新建存在困難較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社群衛生服務機構建設的規劃、選址困難。由於城區規劃建設基本已滿,加之規劃、土地、建設等部門屬市上直管,社群衛生服務機構建設上規劃、選址難度非常大。

  (2)社群衛生服務機構建設資金困難。南市、鳳凰、xx、橋溝、棗園5個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新建、柳林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改建及30個社群衛生服站新建所需的建設資金、辦公設施及裝置配備、人員培訓等,共需資金9144萬元,按省上檔案要求,省財政承擔768萬元,其餘部分由市、區財政承擔。另外,根據省、市目標責任書要求,20xx年我區需完成南市、鳳凰、xx山、柳林4個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和10個社群衛生服務站的建設任務。為確保完成此項任務,目前只能以租賃形式解決(租期兩年)。房屋租賃、裝修改造及辦公設施配備共需資金940萬元,需由市、區財政承擔。資金量大,難以落實到位。

  (3)現準備轉型為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柳林、南市、鳳凰、xx等衛生院為財政差額預算單位,影響社群衛生工作的發展。

  (4)社群衛生服務機構人員不足,工作難以開展。

  (5)無專門的社群衛生服務指導機構,僅靠衛生局2-3名工作人員去管理,力量不足。

  (6)社群衛生服務宣傳不夠,城市居民對社群衛生服務瞭解不夠,認識不夠,不能較好地支援、配合社群衛生服務工作。尤其是在建檔時,居民家難進問題突出。

  5.我區無衛生監督和食品藥品監管職能,致使此兩項工作監管不力,存在不安全隱患。

  四、今後工作建議

  1.加大衛生知識普及宣傳的力度,提高廣大群眾的自我保健意識。

  2.爭取省、市、區專案的支援,加大對衛生工作的投入,促進衛生事業的發展。

  3.繼續按照一補充、二培養、三引進的辦法,加強人才培養的力度,解決農村衛生人員缺乏的問題。

  4.爭取與市、區政府的支援和各部門之間的配合,解決社群衛生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加快社群衛生服務的發展。

  5.繼續加強社會衛生工作,深化城鄉免疫規劃改革,鞏固提高農村政府購買婦幼衛生服務工作,加強城市婦幼衛生工作力度,扭轉城市婦幼衛生落後的局面。

  6.加強同市上協調,建議成立xx區衛生監督所和xx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加強公共衛生、食品衛生及藥品的管理。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彙報2

尊敬的各位領導:

  大家好!

  下面,我簡要彙報一下我縣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

  縣轄鎮街個省級經濟開發區,面積平方公里,人口萬。現有政府舉辦的醫療衛生單位家,其中縣級醫療衛生單位處鎮級醫療衛生機構處,另有社群衛生服務站處、村衛生室個、個體診所個。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搶抓國家強力推進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機遇,不斷加強全縣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初步建立了縣、鎮、村橫到邊、縱到底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明顯提高。

  一、加強人才培養,壯大衛生健康服務力量

  大力實施人才振興戰略,不斷加強醫療機構人才隊伍建設。自年開始,我縣實行公立醫院人員總量控制、自主招聘,建立了靈活的公立醫院用人進人機制和政策,對緊缺人才建立綠色通道,公立醫院自主招聘後直接報縣編辦和縣人社局備案,切實解決了優秀人才引進難的問題,為業務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時,堅持管辦分開,穩步開展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建設,實現了縣級公立醫院決策、執行與監督三權分立、相互制衡,提高了醫院內部管理執行效率。今年以來,圍繞專業需求和學科需要,將招才引智工作納入招商引資範疇,視同引進招商引資專案。並積極開展醫療衛生系統在外工作人員回的宣傳引進工作,縣委組織部、縣人社局出臺《關於鼓勵在外工作人員回縣工作的實施意見》,目前醫療衛生系統已有名外地工作人員回工作。同時,加強在職人員進修培訓,截至目前,各單位選派人員到省市進修學習人次。

  二、完善硬體建設,最佳化醫療衛生服務條件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使我們充分認識到目前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對於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要性。為此,我縣在全面加強疫情防控的基礎上,統籌推進醫療機構基礎設施規範化建設。

  一是加強醫療機構疫情防控設施標準化建設。縣人民醫院建立獨立的傳染病科、規範的發熱門診,並按照三甲醫院建設標準,計劃遷建佔地綜合院區,建築面積萬平,配備床位,目前已完成立項,選址意見書、建設工程許可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施工許可證等已辦理完畢,正在進行安全文明施工工作,爭取年底投入使用。

  二是加強核酸檢測能力建設。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改造面積實驗室,購置了檢測儀器裝置,已於月日正式啟用;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也先後於日啟動PCR核酸檢測實驗室建設,並與初投入使用。縣疾控中心、縣人民醫院將在現有基礎上,分別新上一套核酸檢測裝置,縣婦幼保健計生服務中心也將完成核酸檢測實驗室建設,確保全面完成“核酸檢測能力備增計劃”。加快推進鎮街衛生院發熱哨點診室建設,按照發熱哨點診室不低於平方米的建設標準,正在改造過程中疫情應急防控能力明顯增強。

  三是加強鎮街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在所有鎮街衛生院全部實現標準化建設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積極推進新建、擴建專案,不斷最佳化基層醫療服務條件。以上專案建成使用後,我縣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將實現全面提檔升級。

  三、推進能力建設,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縣人民醫院先後與簽署了對口幫扶和合作協議,為縣醫院發展注入新動力。加強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三大中心”建設,胸痛中心被列入國家胸痛中心聯盟建設單位,卒中中心透過國家卒中中心聯盟認證,胸痛、卒中、創傷、放療專案均處全市上游水平,依託建立的掌上導管室為山東省首家。從鎮街衛生院選派名“村級指導醫生”對薄弱村衛生室進行幫扶,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進一步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的人員組成,由縣級醫療機構分片參與家庭醫生簽約團隊服務簽約工作,切實提高了簽約服務質量。

  四、規範監管秩序,加強公共場所管理

  完善監管機制,建立了領導幹部“一對一”幫扶制度,成立個幫扶領導小組,分別由衛生健康局領導幹部任組長,隨時對所包保的鎮村醫療機構進行監督檢查,嚴厲打擊非法行醫。加強衛生監督資訊化建設,為衛生計生綜合監督執法隊伍配備了現場執法終端裝置,確保現場執法過程全記錄。加強醫療廢棄物和醫療汙水監督,組織衛生計生綜合監督執法大隊人員對產生醫療廢棄物的單位和隔離病區加強監督檢查及業務指導,各單位全部與公司簽訂了醫療廢物處理協議,所產生的醫療廢物由該公司統一集中處置,每年轉運處理醫療廢物約噸。

  總之,經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縣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衛生健康服務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但與廣大群眾的期望和需求還有不小差距,各位領導的到來,是我們相互學習、共同借鑑、增進友誼的一次難得的交流機會,懇請各位領導不吝賜教、傳經送寶,為我縣的衛生健康工作多提寶貴意見和建議,促進我縣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謝謝大家!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彙報3

主任、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的要求,現就我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情況報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奉行生命至上的價值取向,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推進“健康溫州”和“區域醫療康養中心城市”建設,市人大常委會給予了極大關注和支援,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市公共衛生整體實力、醫療服務和保障能力不斷提升,群眾健康水平顯著提高。截至2019年底,全市醫療衛生機構5794家,醫療機構床位總數44058張(其中重症醫學科床位461張),醫療衛生人員總數85431人(其中衛技人員70248人);按戶籍人口測算,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3.62人,每千人口註冊護士3.51人,每千人口床位5.29張。全市人均期望壽命81.71歲,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170.08/10萬,孕產婦死亡率3.17/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2.97‰,嬰兒死亡率2.01‰,主要健康指標均優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特別是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醫療衛生戰線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經受住了空前嚴峻的考驗,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認可和高度讚譽。

  (一)基層衛生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全市共設立鄉鎮衛生院192家,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站)389家,村衛生室2281家,“20分鐘醫療服務圈”基本形成。投入流動社群衛生服務車151輛,偏遠山區、海島群眾實現“家門口就醫”。堅持以“縣域醫共體”建設為抓手,加快推進基層基礎設施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和服務模式最佳化。率全省之先建成19個縣域醫共體,實現縣、鄉兩級醫療機構全覆蓋,瑞安市醫共體省級試點工作獲省政府督查激勵;洞頭區在醫共體建設中探索慢病分級診療試點等特色做法,獲國家、省兩級衛健委領導點贊;蒼南縣在全省率先實現與轄區4個醫共體的一次性談判、集體簽約,得到省政府成嶽衝副省長批示肯定。啟動實施基層醫療衛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9年基層基本建設投入8.45億元,新改擴建標準化鄉鎮衛生院38家,改造提升村衛生計生室216個。全省首推“全專融合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建設,組建隊伍2107支,建立基層健康管理服務基地13個、服務點91個,完成15.6萬戶低收入農戶家庭醫生簽約工作,簽約服務率達38.67%,其中十類重點人群簽約服務率達75.12%。推進溫州-上海嘉定全科醫生培養合作專案,每萬戶籍人口全科醫生數同比提高15.43%。全市累計招錄定向培養基層醫生1703人,全國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現場會在溫召開。探索開展慢病醫防融合試點,基層糖尿病防治專案透過全國唯一專項評估。2019年,全市縣域就診率平均增幅達5.14%,基層就診率達65.16%,居全省前列。

  (二)疾病預防控制水平持續提升。傳染病早期發現和預警能力進一步增強,傳染病網路直報系統覆蓋近335家醫療機構,建成覆蓋市、縣兩級的疾控機構實驗室檢測網路,全市12家疾控機構均建有PCR實驗室,市疾控中心檢驗能力始終排在全省前列。實施智慧預防接種服務,研發醫療機構產院預防接種資訊系統,縣級疾控系統疫苗出入庫追溯全覆蓋,實現流程更便捷、接種更安全、資訊更透明。傳染病控制成效明顯,法定傳染病發病率控制在較低水平,未發生因防控不力導致的甲、乙類暴發疫情,經受住了登革熱、新冠肺炎等疫情的嚴峻考驗。慢性病防控效果顯著,省級慢病示範縣建立實現11個縣(市、區)全覆蓋,創成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2個。在全國率先開展中小學生“明眸皓齒”工程,打造兒童青少年近視和齲齒綜合防控的溫州樣板。職業健康管理不斷加強,啟動實施塵肺病攻堅行動,在礦山、冶金、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開展專項治理,重點行業職業危害風險評估、重點職業病監測與風險評估縣級開展率均達 100%。

  (三)緊急醫學救援能力全面加強。院前急救能力不斷提升,全市急救站點增至92個,其中市區17個;搶救監護型救護車增至219輛(其中負壓救護車增至19輛),達到每 5 萬人配備 1 輛救護車的標準;將洞頭區納入120急救指揮排程中心,實現四個區急救站點120 統一排程;院前急救xx市區平均反應時間為11.62 分,相比15分鐘的國家標準提速3.38分鐘,各縣市均低於15分鐘。衛生應急能力不斷加強,11個縣(市、區)創成省級衛生應急示範縣,創成國家級衛生應急示範縣1個,啟動浙南衛生應急保障基地建設,探索形成海陸空立體式快速救援模式。血液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全市獻血服務點增加到52個,2019年無償獻血首超十萬人次,血液採集人次增速領跑全省,臨床供血總量穩居全省首位,血液酶免檢測覆蓋率和血液核酸檢測覆蓋率達100%。持續升級輸血管理資訊系統,強化採供血機構與醫療機構的互聯互通和業務協同,推進臨床精準輸血和科學合理用血。

  (四)衛生綜合監督力度不斷加大。初步形成全行業綜合監管格局,市本級建成“智慧衛監”平臺,深入開展醫療亂象整頓、公共衛生監督、職業衛生監督執法和傳染病防治監督工作,切實規範醫療秩序,保障公共衛生安全。2019年,共出動執法人員3.89萬人次,監督檢查各類機構3.29萬家,依法查處違法行為3018件。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開展高頻次的執法巡查,執法巡查力度、行政處罰力度及問題檢出率均居全省前列。

  (五)重點人群健康水平顯著提高。婦幼保健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建成覆蓋城鄉的三級婦幼衛生服務網路,婦女“兩癌”篩查、新生兒疾病篩查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案覆蓋面不斷擴大,孕產婦、嬰兒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低位穩定。精神衛生服務不斷完善,對肇事肇禍精神病人和流浪精神病人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規範管理率達99.37%,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初步形成“醫中有養”“養中有醫”“養醫簽約”的多元化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全市共有醫養結合機構24家,開設床位4533張,設定醫療康復護理型床位6582張,每千名老人醫療康復護理床位達4.35張,打造全國智慧健康養老示範基地,獲批全國第二批安寧療護試點城市,啟動實施老年人心理關愛專案,不斷提高老年人健康獲得感和健康水平。

  (六)醫療衛生服務質效大幅提高。醫學高峰建設加快推進,啟動實施區域標誌性醫學中心、品牌學科建設和市直醫院人才學科雙倍增行動,溫醫大附屬眼視光醫院獲批國家臨床研究中心,入選浙江省十大醫學重點培育專科;溫醫大附一醫呼吸介入科獲省級重點實驗室,另有2個專業入選省級重大疾病診治技術研究中心;高血壓專病華東中心落戶溫州;全市3家醫院科技影響力進全國100強,21個臨床專科進全國50強,社會辦醫活力持續釋放,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全市共培養國務院特殊津貼2人,引進“國千”“國萬”“省千”“省萬”等高層次人才7人,溫醫大李校堃校長成為第一位本土產生的中國工程院生命健康方向院士。加快融入“長三角”,建立合作專科44個,名醫(院士)工作室16個,與上海大學就共建醫工結合溫州研究院簽訂戰略框架協議,市中心醫院、市人民醫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順利掛牌成為上海大學附屬醫院。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深入推進,2019年全市醫療服務水平同比提高1.31%,公立醫院百元醫療收入的醫療支出同比降低4.66元。智慧健康服務加快發展,市級醫院高峰排隊平均時間2.42分鐘,縣級醫院排隊平均時間2.46分鐘,門診和病房智慧結算率分別達72.32%、69.17%;建成國內規模最大的醫學影像雲平臺,實現檢驗檢查互通,獲國家健康惠民優秀案例;啟動5G雲診療平臺建設,創新智慧醫療新模式,群眾看病就醫更舒心、更便捷。

  (七)健康溫州共建共享加速形成。探索健康影響評價試點,龍灣區被國家衛健委列為第三批全國健康促進區試點名單,瑞安、樂清等地積極開展健康促進縣(市、區)建設。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健康促進行動,實施健康教育“百千萬”工程和健康素養進農村文化禮堂等活動,提高群眾健康知曉率和參與度,2019年全市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25.76%,同比提高2.39個百分點。國家衛生城市建立成果持續鞏固,市區(鹿城、龍灣、甌海、洞頭)順利透過國家衛生城市省級綜合評估,5個縣鞏固國家衛生縣城順利透過複審,省級衛生鄉鎮實現114個鄉鎮全覆蓋。深入實施“五五健康基礎工程”,打造各類健康場所、健康元素,全市確定健康縣城試點2個、健康鄉鎮試點21個、健康村(社群)試點69個、健康單位試點60個、健康家庭7072戶、省健康促進金牌學校5家、銀牌學校57家,創成省健康促進醫院6家、市健康促進醫院23家。加快推進農村衛生戶廁改造工作,提高病媒生物控制水平,市區透過C級確認,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改善。

  二、存在的問題

  在這次疫情應對中,我市在公共衛生應急能力方面存在明顯的短板和不足,迫切需要我們採取堅決有力的舉措切實加以解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全市醫療資源總量逐年提高,但人均資源配置不足,區域醫療佈局不夠均衡,尤其是基層薄弱問題更為突出。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床位數44058張,千人床位數4.74張,按全省平均5.98張測算,床位數缺口10592張,主要是傳染病、精神病、婦女兒童等專科醫院、基層醫療機構床位配置存在較大缺口。現有綜合醫院、中醫院感染病區專業設施與能力建設相對薄弱,尚不能在突發大規模傳染病疫情時快速改造成“平戰結合”的感染病房,隔離病房、負壓病房的數量儲備還不充足;部分縣級醫院發熱門診建設亟待加強。

  二是公共衛生和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建設亟待加強。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一直被視為公共衛生的“守門人”,承擔特殊的使命和責任,在防範重大疫情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目前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職能定位還不夠清晰,僅作為技術指導機構,沒有釋出疫情資料和部署防控措施等行政權力,“吹哨權”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另外,公共衛生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能力建設不充分,在經費投入、資源配置、激勵機制等方面相對薄弱,造成公共衛生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引才留才難。

  三是醫防融合發展的執行機制不夠健全。公共衛生與醫療服務的醫防融合還有很大空間,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醫療機構間資訊共享、相互聯動還不夠緊密。鄉鎮衛生院(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未設定傳染病診室、缺乏傳染病專業培訓,對傳染病的早期辨識和篩查能力不足。院前急救體系與重大疫情防控需求還有差距,負壓救護車的數量(疫情初期僅6輛,現增至19輛)無法滿足病人轉運尤其是確診病人轉運的需求。實驗室檢測能力亟待加強,以滿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的篩查需求。

  四是藥物器械應急保障體系亟待建立。面對突發重大傳染病疫情,日常醫療物資儲備並不能滿足應急需求,保持應對疫情的生產能力尤為重要,而我市藥物器械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在這次疫情應對中,醫療物資短缺問題十分突出,在應急醫療物資生產、儲備、採購、物流、保障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迫切需要建立平戰結合的醫療物資儲備供應體系。

  三、下步工作安排

  目前,我市已啟動溫州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工作,注重從體制機制上創新,著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舉措,推動重大政策創新、重大改革落地、重大專案建設,力爭到2022年建成與有效應對公共衛生安全風險挑戰相匹配、與市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覆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全過程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實現基層社群公共衛生治理、疾病預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院前急救保障、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應急醫療求助、應急物資保障“六大能力”全面提升,打造浙南地區公共衛生高地。

  (一)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機制

  一是完善應急指揮機制。健全各級政府公共衛生工作委員會,建立首席公共衛生專家制度,進一步完善指揮體系、強化技術支撐。在市疾控中心設立市級公共衛生研究院,搭建公共衛生高層次研究平臺,提升公共衛生事件指揮決策參謀能力。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健全不同級別和規模事件的監測、預警、報告、救治、管控等應對處置方案。依法明確應急響應的主體、等級、程式和方式,形成分級分層快速靈敏的應急響應機制。

  二是完善監測預警機制。以新發突發傳染病、重大傳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等為重點,建立健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預檢分診系統,完善各類監測哨點佈局。最佳化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建立醫療機構與疾控機構之間的資訊推送、會商分析和早期預警制度,加強公共衛生安全相關場所、人員、行為、物流和氣候等特徵分析與疫情追蹤,及時監測預警高危區域、高發季節和高風險人群。各級疾控機構依法、獨立、準確、及時釋出疾病風險提示和預警資訊。醫療機構和個人診所發現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應當及時向附近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者衛生行政部門報告,更好發揮醫療機構疫情“吹哨人”的作用。

  三是完善聯防聯控機制。加強綜合應急、衛生健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作,落實地方黨委政府的屬地管理責任,推進長三角、市際公共衛生合作,建立防控工作的平時會商和戰時會戰機制。堅持把城鄉社群作為防控工作的最前線,落實基層政府和自治組織的公共衛生責任,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公共衛生管理工作機制,推動專職網格員、社群全科醫生、基層公安民警、社群幹部等多方聯動,培育社會組織和專業社工、志願者隊伍,築牢公共衛生基層治理體系。推進疫情、輿情、社情綜合管控,統籌防風險、戰疫情和保穩定各項工作。

  (二)加強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持續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落實縣域醫共體框架下的鄉村衛生人員隊伍建設,重新核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編制數量,到2020年底前鄉鎮衛生院(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人員編制至少達到省級標準最低水平以上,2022年底前鄉鎮衛生院(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人員編制至少達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設康復護理床位的鄉鎮衛生院(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按標準配備編制。完善鄉鎮衛生院(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科室設定,其他基層醫療機構配備專門部門和專職人員負責公共衛生工作,推進村級衛生室公共衛生哨點建設。做好學校和托幼托育機構醫務室(保健室)建設,配備專職或兼職衛生技術人員。

  二是健全穩定長效的基層衛生執行保障機制。全面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改革,嚴格落實政府對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主體責任,建立專項補助與付費購買相結合、資金補償與服務績效相掛鉤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新機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承擔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任務由政府按定項定額購買的辦法給予補償;對民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透過政府購買服務形式進行合理補助,並將符合條件的機構納入醫保定點範圍,執行與公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相同的醫保支付和報銷政策。

  三是持續強化基層衛生專業能力建設。深入推進縣域醫共體和城市醫聯體建設,採取新改擴建等形式,積極創造條件改善基層衛生應急業務用房建設,到2022年底前,中心鎮衛生院基本建成標準化感染性疾病門診,其他鄉鎮衛生院(社群衛生服務中心)設定相對獨立的傳染病診室。深入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加大基層醫療裝置配置,加快推進基層醫療機構5G 網路全覆蓋,建立遠端醫療服務體系,全面改善基層衛生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深化基層衛生健康服務模式轉型,全面推廣網際網路+簽約服務,做實做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推進慢病連續處方、第三方配送和線上續方,落實簽約差異化醫保支付政策,提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量。

  (三)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

  一是探索建立符合溫州市情的管理體制。深入推進疾控體系改革,完善機構設定和功能定位,強化疾控機構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中的統籌、協調、謀劃和管理職能,形成具有技術管理為基礎和業務管理相協同的新型體制機制。配套落實市、縣兩級疾控人員編制,至2022年底前逐步配齊配足。推動將疾控機構納入政府考績體系,將公共衛生工作納入對醫療機構的考核內容,透過績效考核督促各級疾控、醫療機構保質保量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二是鞏固提升疾控業務水平。落實各級政府責任,實施疾控網底工程建設,強化以疾控為中心、鄉鎮衛生院(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為主幹,市、縣兩級公立綜合醫院為主要救治力量的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網路,合理構建統一質控、資源聯動、資訊共享的疾病預防控制網路。打通疾控機構與醫療機構的人員柔性雙向流動通道,允許疾控機構人員在醫療機構執業,建立臨床醫師在疾控機構的規範化培訓制度。探索建設集臨床、科研、教學於一體的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充分依託和利用溫州醫科大學的教學和科研資源,建立公共衛生人才定向委培機制,培養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複合型人才,每年培養100名本科以上畢業生。

  三是最佳化執行管理保障機制。實施疾控硬體設施提升工程,“十四五”期間建設市疾控中心實驗大樓、P3 實驗室和應急消洗中心,改善儀器裝備條件,統籌滿足區域內快速檢測需要,提高傳染病、健康危害因素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能力。加強資訊資料網路建設,建設覆蓋城鄉的市級公共衛生大資料中心,實現對各類公共衛生資訊的實時監測、動態管理、綜合分析和預警研判。

  四是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完善愛國衛生工作常態化機制,豐富愛國衛生工作內涵,聯動推進美麗田園、美麗鄉村、美麗城鎮、美麗城區建設,鞏固提升國家衛生城市(縣城)建立成果,紮實推進衛生村鎮建立。深入實施健康溫州行動,持續推進健康素養促進行動、“五五”健康基礎工程和健康素養進文化禮堂等系列活動,全面提升群眾健康素養。發揮各級愛衛辦、文明辦、工會、共青團、婦聯和社會團體作用,引導支援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愛國衛生運動,營造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

  (四)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建設

  一是實施硬體設施提檔升級。落實專項經費,加大硬體設施投入,力爭透過三年時間,建成高效嚴密的重大傳染病三級救治網路。改善縣級發熱門診、急診部、住院部、醫技科室等業務用房條件,更新換代醫療裝備,完善醫療廢棄物、汙水處理等後勤保障設施。二級以上醫院建成規範化感染性疾病門診。提高患者收治能力,實現每個縣(市、區)至少1家醫院具有獨立的達標傳染病樓(感染病樓),縣級醫院應具備在疫情發生時迅速開放傳染病病房的能力。建立健全全市醫療衛生重點專案庫,按照平戰結合原則,加快推進市六醫二期和三期、浙南公共衛生緊急醫療救援基地等市本級,以及25個縣級公共衛生重點專案建設,爭取專案早實施、早建成、早投用,全面提升我市公共衛生和醫療救治能力。

  二是加大醫療救治能力儲備。強化醫療衛生專業人員儲備,按傳染病型別組建不同專業醫療救治專家團隊。加強常態化備戰管理,每年至少開展1次重大疫情醫療救治及個人防護培訓,組織1次模擬演練。依託溫州醫科大學優質教學資源優勢,繼續深化全科醫生定向委培、規範化培訓、轉崗培訓等工作,強化全科醫生培養。加強可轉化病區建設,每個縣(市、區)重點改善1家縣級醫院(含中醫院)基礎設施條件,擴增重症監護病區床位達醫院編制床位的2%-5%,並配置呼吸機等必要醫療裝置,發生重大疫情時可立即轉換。加快推進檢測能力和實驗室安全性建設,兩年內全市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實驗室達普通型P2實驗室標準,三級綜合醫院實驗室達加強型P2實驗室標準。引導符合條件的社會辦醫療機構參與醫療聯合體、醫療共同體建設,完善社會辦醫療機構和第三方檢測機構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參與機制,充分發揮社會辦醫療機構作用。

  三是構建高效醫療救治體系。充分發揮溫州醫科大學學科專業和人才優勢,依託溫醫大附一醫、附二醫等綜合醫院平臺,組建專家團隊,深入開展重症治療基礎、應用和臨床研究,切實提高重症救治能力和水平。加大醫療衛生高能級科創平臺、醫學重點學科、重點專科等建設力度,進一步完善校地合作機制,加強聯合科研攻關,積極打造浙南閩北醫學高地,增強專業力量支撐。建立重大傳染病醫療救治物資儲備制度,分割槽域、分層級落實物資儲備和調配機制。加強基層採供血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完善應急響應動員獻血機制,最佳化血液採集和血液運輸應急保障。加強市縣兩級危重孕產婦、新生兒救治中心的標準化建設。著力提升中醫藥應急救治能力,積極開展中醫治未病服務,挖掘整理經典中醫藥預防、救治、康復藥方,不斷完善中西醫聯合救治機制。加快推進市級遠端醫療平臺建設,實現全市傳染病房、重症監護室、集中隔離收治點資訊和影片資料共享,提升醫療救治效率。組建專業化心理危機干預隊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諮詢、危機干預等服務。

  (五)加強院前急救體系建設

  一是推進院前急救體系一體化管理。制定出臺溫州市院前急救體系建設方案,加快發展與城市國際化水平相匹配的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完善院前急救機構三級設定,縣(市、區)建立獨立建制的急救分中心,健全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急救站(點)的建設與管理體制。按標準提升(改造)一批、新建一批急救站點,到2020年底前達到城區急救站點平均服務半徑3-5公里,鄉鎮急救站點平均服務半徑10-15公里(原則上每個鄉鎮至少設1個急救點)的目標。

  二是提升院前急救業務水平。加強院前急救宣傳培訓陣地建設,市級配置急救科普體驗館,各級院前急救機構根據當地實際合理配置急救科普宣傳點;推進溫州市急救技能培訓基地建設,健全院前、院內聯動培養機制。強化社會參與和法治保障,提高“平戰”結合的專業化、常備化水平,培養應急救援志願者隊伍,研究完善相關法規體系、管理體系、保障體系及激勵體系。加強院前急救資訊化建設,探索建立海陸空聯動急救網路,提高重大突發事件的醫學救援水平。

  三是加強急救車輛配置水平和人才隊伍建設。逐年增加急救車輛配置預算投入,逐步配置高效能底盤日常急救車輛、負壓救護車和城市應急特種車輛(深涉水救護車、急救指揮車等),到2022年底,爭取達到常住人口每4萬人/輛的目標,其中負壓救護車輛比例爭取達20%。科學設定與區域醫療康養中心城市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相匹配的急救隊伍編制,建立院前急救人員定向委培制度,完善院前急救人員轉崗流動的保障機制,落實人才培養經費,鼓勵院前急救學術交流和學科建設。

  (六)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應急醫療救助機制

  一是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大病保障政策,加大大病保險統籌力度,夯實大病保險市級統籌,提高大病保險基金抗風險能力。穩步提高籌資水平和個人籌資比重,醫保財政補助優先向大病傾斜。進一步調整大病保險待遇水平,逐步提高大病保險最高支付限額、下調起付標準。進一步完善大病保險保障內容,探索將部分重特大疾病治療必需的診療專案納入大病保險支付範圍。

  二是健全應急醫療救助機制。在突發疫情等緊急情況時,衛生健康部門制定相應診療方案,明確救治必需的藥械清單,醫保部門可臨時將其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完善醫保基金預付制度,針對收治患者較多的醫療機構,醫保部門及時預付部分資金,確保醫療機構先救治、後收費。

  三是加大特殊人群醫療保險傾斜機制。適當降低貧困人群大病保險起付線、提高報銷比例,進一步減輕貧困患者醫療負擔。探索建立特殊群體、特定疾病醫藥費豁免制度。完善大病保險與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救助、商業保險等醫療保障制度的有效銜接。鼓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探索建立重大疾病補充保險制度。

  (七)加強醫療衛生應急保障體系建設

  一是建立醫療衛生應急物資統籌調配機制。針對重大和新發傳染病等突發事件,建立各類應急物資目錄體系並動態調整,科學測算需求規模進行戰略儲備。科學調整儲備的品類、規模、結構,提升醫療衛生應急物資儲備效能。透過政府採購、捐贈、定向配備等方式籌集物資,確保醫療機構防護用品儲備一般不少於10天用量。建立醫療衛生應急物資統籌調配機制,制定物資調撥管理工作、防控應急物資庫房管理等制度,實現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統籌、儲備中心採供、醫療衛生機構使用的全方位閉環管理。建立生產、流通、儲備、使用資訊共享機制,提高戰時狀態下的應急擴容能力。完善基層防控物資保障機制。

  二是建立應急物資儲備基地和專項資金。依託浙南公共衛生緊急醫療救援基地,建設市應急醫療物資儲備中心。依託大型藥械流通配送企業,建立健全醫療衛生應急物資儲備運營機制,按照平戰結合的模式,平時可作為藥械物流功能合理使用。探索透過市場化運作方式解決建設資金。落實醫療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專項資金。加強對統籌調配的醫療衛生應急物資儲備的基地建設、採購儲存、運輸調配、管理使用、日常運維等經費投入,由各級財政予以保障。支援醫療衛生應急物資的生產流通儲備。

  三是建設公共衛生應急資訊化體系。加快推進市級遠端醫療平臺建設,建設覆蓋市域城鄉的疾病預防控制、院前急救、公共衛生應急資訊化體系,實現全市傳染病房、重症監護室、集中隔離收治點資訊資料共享。搭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資訊化管理平臺,建設市級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運用大資料、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數字技術,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發揮支撐作用,為全面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應急能力提供資訊化保障。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彙報4

尊敬的各位領導:

  大家下午好!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縣衛計局的堅強領導下,我院按照公益辦院的宗旨,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深入開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各項工作得到較快發展,服務能力明顯提升。下面,我將xxx中心衛生院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向各位領導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xxx鎮位於xxx縣東南部,版土面積x平方公里,轄x個村和x社群,總人口x萬。xxx中心衛生院始建於x年,佔地面積x㎡,業務用房面積x8㎡,擔負著全鎮人民的公共衛生、醫療服務和周邊四個鄉鎮的部分醫療急救服務。現有職工91人,開設病床x張,年出院xxx人次,門診xx人次。打造了完備的現代化醫療資訊系統、遠端會診平臺,具備基層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診治能力。全鎮下轄x家村衛生室,在編村醫50人。

  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

  (一)基礎建設卓有成效

  我院於x年新建了行管公衛綜合樓,

  x年又耗資x對業務綜合樓進行了重新規劃佈局與裝修,住院部分科設定,達到“四化”標準,病人診療更加舒適方便。分年度對全鎮x家村衛生室進行了最佳化建設,均達到了“五化”標準,衛生室服務環境大為改善,群眾滿意度明顯提升。

  (二)人才隊伍發展壯大

  我院透過“外引內修”,不斷提高專業技術隊伍素質,夯實發展內涵。一是加強人才引進,近三年共引進大專以上專業技術人員29名,為提升整體服務能力增添了強大動力。二是與上級醫院簽訂人員培訓協議,三年來選送31人到縣級以上醫院進修,214人參加市縣級短期培訓。每年邀請上級醫院專家來院授課10餘次,每月均請上級專家來院指導手術、會診。三是強化院內培訓。加強“三基三嚴”訓練,每年組織院內培訓30餘場次,舉辦技能操作競賽、業務技能考核不低於4場次,不斷強化醫務人員專業技術能力。

  (三)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一是完善質控體系,健全管理制度。對全院各科室實行全程質量監控,對日常工作定期進行考核,全面貫徹落實18項醫療核心制度,不斷最佳化就診流程,改善服務態度,提升醫療服務質量,近幾年無醫療事故和大的醫患糾紛發生。二是強化急診急救,護佑生命安全。加強院前急救和急診工作的管理,提高應急救治能力。對急、危重病人暢通綠色通道,實行先診療後付費。“120”年接診病人xx人,急危重轉診xx人,未發生因急診急救處置不力而引起的矛盾糾紛。三是加強特色專科建設。今年在“國醫堂”的基礎上,單獨成立了中醫康復理療科病區,形成了以中醫藥適宜技術和現代康復理療相結合的特色診療科室;成立了燒傷治療專科,填補了區域空白,社會反響良好。

  (四)惠民政策有效落實

  一是公共衛生服務全面覆蓋。切實轉變服務理念,增強“治未病”意識,規範開展各項公共衛生服務,創新服務方式,開展家庭醫生團隊服務,實施健康管理,打造健康小屋,開展健康教育,有效控制慢性病的發病率與危害,不斷提高全人群的健康水平。二是嚴格執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專人負責藥品網上採購,基本藥物使用率100%,執行已經走入正軌。三是嚴格執行醫保政策,提高參保居民的醫療保障水平。近三年,全鎮參保率均在99%以上,三年來共為群眾報銷醫療費用1427.2萬元,惠及群眾7.9萬人次。四是是開展保障基本醫療服務改革試點,自2016年x月x日起實行按床日定額付費,透過控制藥品、耗材、輔助檢查費用,開展臨床路徑管理,最大限度控制醫療費用,減輕患者負擔,呈現出“三下降一提高”(例均費用下降、例均床日下降、患者例均自付費用下降,實際報銷比例提高)的良好局面。

  (五)醫院文化引領發展

  我院始終把建設自己的醫院文化,打造“區域診療中心”作為“內功”來修煉。確定了院訓、院徽,願景,創辦了院報,目前已發行48期,開通了醫院微信公眾平臺,搭建了與轄區群眾溝通的橋樑。透過經常性舉辦演講競賽、文體比賽、崗位練兵等活動,大力倡導敬業精神和事業成就感,凝集人心,積聚合力,增強了幹部職工團結協作、爭先創優意識,品牌效應逐步顯現。

  (六)健康扶貧精準有效

  一是開展精準扶貧物件慢性病門診免費醫療工作。對貧困物件身患高血壓、糖尿病需長期服藥的逐人建立臺帳,免費發放日常治療藥品,進村入戶開展健康體檢,為貧困物件提供了健康保障。二是全面落實我縣健康扶貧“三提三免三兜底”措施,最大限度減輕群眾看病就醫負擔,切實解決貧困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三是開展結對幫扶助力脫貧。經常性深入掛點扶貧村,開展入戶調查走訪,幫助完成幫扶工作計劃,為貧困居民提供醫療援助和健康保障,助力村民脫貧致富。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與醫療業務發展不匹配,服務能力提升遭遇瓶頸。現有業務綜合樓建於xx年,使用已達30年,且多次維修改造,已成危房;上級編制床位數僅64張,實際開放床位146張,仍時常需要加床,病區負荷已達極限。

  不能滿足老百姓的就醫需求,同時也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二是基層醫療隊伍人才不足。因基層醫院和縣直醫療機構待遇相差較大,縣級績效工資為基準線的1.6~1.8倍,鄉鎮衛生院才1.2倍,目前醫院仍有臨聘人員54人,編制無法解決,人員經費不足,高水平人才引不進,留不住,人才流失嚴重,基本每月都有流動人員,致使醫院服務能力萎縮。同進村醫養老保障問題未解決,導致老村醫退不出,新培養的村醫安置不了,村級服務能力不能滿足群眾的健康需求。

  三是醫療設施裝置落後。特別是缺乏CT等大型診療裝置,每年有大量患者因不能明確診斷赴上級醫院診治,加重患者就醫負擔,貽誤患者最佳治療時機。

  四是醫療服務價格調整跟不上發展需求。現在醫院執行的還是2006年出臺的醫療服務收費價格標準,其收費專案和收費標準與現階段醫院配置標準和社會發展現狀不一致,也不能充分體現醫務人員勞務價值。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彙報5

  發展城市社群衛生服務,是推進城市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環節,是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重要舉措,也是完善城市醫療保障制度的重要支撐。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城市社群衛生工作,近年來,我區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發展城市社群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在政府領導、社群參與、上級衛生機構指導下,積極探索開展了社群衛生服務工作。

  一、基本情況

  市城區社群衛生大部分歸屬市衛生局管理,屬船山管理的有6個,其中透過省衛生廳驗收合格4個,分別是高升、南強、靈泉、育才,在建2個(廣德、凱旋),社群衛生服務站1個(順城社群衛生服務站);佔地面積8930.37m2,裝置總額102.9萬元,開設床位122張,有人員175人(其中執業醫生64人,執助18人,註冊護士25人,醫技人員18人,公共衛生18人)。基本建立起了以城市大醫院為龍頭,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為樞紐,社群衛生服務站為前哨的城市衛生服務體系。

  二、主要成效

  1、加強領導,切實履行政府職責。區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區長任組長的社群衛生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社群衛生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協調工作。制定了社群衛生髮展規劃,明確了發展目標。加大了財政投入,近3年區財政每年安排40萬元用於社群衛生服務工作。

  2、健全規章,規範社群衛生服務機構執行。區政府出臺了《關於發展城市社群衛生服務的實施意見》,市衛生局也下發了《遂寧市城市社群衛生服務機構管理辦法》,對社群衛生服務機構、人員、技術服務實施准入管理,居民健康檔案做到統一標識、統一管理、統一使用。同時還進一步規範了《社群衛生服務管理制度》、《社群衛生服務工作內容》、《社群醫務人員道德規範》、《社群雙向轉診制度》等規章制度,為我區社群衛生服務機構規範化執行提供了保障。

  3、合理佈局,科學配置社群衛生服務網路。區政府按照國務院《關於發展城市社群衛生服務指導意見》和《四川省城市社群衛生服務機構設定基本標準》,及時出臺了配套檔案及政策,對社群衛生服務機構進行了整體規劃。

  4、加強培訓,提高社群衛生服務人員的服務能力。近兩年,先後舉辦和參加省市社群衛生管理及技術培訓學習,培訓30人,有效提高了社群衛生服務水平。

  5、完善服務,提升社群衛生服務功能。以全科醫師為骨幹,將預防、保健、康復、醫療、健康教育、心理諮詢、精神衛生、計劃生育技術指導融為一體,積極開展計劃免疫、健康教育、醫藥諮詢、免費體檢、慢性病管理等,普遍為轄區內居民建立了健康檔案,對老年人實行上門服務,對慢性病人定期檢查、跟蹤服務,構建起溫馨和諧的醫患關係,使廣大群眾充分享受到了安全、有效、方便、經濟的醫療衛生服務。

  三、存在問題

  社群衛生自建立以來,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受到了市民的普遍歡迎,但具體工作中還存在著許多困難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1、管理體制不順。社群衛生設定、規劃、管理由市衛生局負責,目前船山所轄的6個街道辦事處僅有高升街、育才路、凱旋路社群衛生服務中心隸屬我局管理,其餘鎮江寺、介福路、南津路的社群衛生屬市局管理,不屬我區管理的廣德、靈泉、富源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又歸我局管理。

  2、業務用房困難。儘管政府要求街道辦事處為社群衛生機構提供優惠政策和必要投入,如免費或低價提供業務用房,但從我區目前管理的6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來看,無1個是由街道投資或無償提供。

  3、缺乏全科醫療服務人才。社群衛生服務需要合格的全科醫療人員。現在的20名全科醫生是專門負責到社群居民家收集資訊人員,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全科醫生。

  4、社群衛生服務經費保障不足。一是預防保健經費不足。社群衛生機構一方面要為自身生存獲取收入,另一方面還要承擔社群公共支出,出現了預防保健做的越多,墊付經費越多的現象,使社群衛生服務難以維繼。二是保健教育經費缺乏。目前健教、保健諮詢等宣傳材料費用均由社群衛生服務承擔,因費用短缺,使社群衛生服務機構處於兩難境地。

  5、有關社群衛生服務的政策尚不配套。由於現行醫療保障制度限制,公費、勞保、城鎮職工和居民醫保報銷尚未納入社群衛生服務範圍,許多病人因報銷問題,而不能參加社群衛生服務網路,許多可以在社群中得以治療的病人,只能滯留在大醫院,加重了病人的醫藥費開支。

  6、保健意識淡薄。居民對社群衛生服務知識瞭解較少,自我保健意識不強,健康投入意識差,給社群衛生服務工作的開展造成很大難度。

  四、對策建議

  為加強社群衛生服務工作,切實為社群居民提供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心理諮詢、精神衛生、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八位一體”的基層衛生服務,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加大對社群衛生服務建設專項經費投入。市、區政府要建立穩定的籌資和投入機制,應按社群衛生服務機構服務人口定額補助工作經費,適當給予社群衛生服務機構一次性建設經費,對其裝置更新和業務培訓給予適當的補助,並將以上專案納入同級財政預算,要儘量為社群衛生服務機構提供業務用房。

  2、加強社群衛生服務隊伍建設。公開招聘全科醫學、護理學大中專畢業生等優秀人才到社群衛生服務機構工作;制定優惠政策,對社群衛生服務技術人員從編制、待遇、職稱評定等方面按照《四川省城市社群衛生服務機構設定和編制標準實施意見》(川編辦[xx年]4號)給予落實,對工作績效優異的人員給予獎勵;鼓勵醫務水平較高的離退休人員到社群衛生服務機構工作,並給予相應待遇。

  3、進一步完善大中型醫院對口幫扶社群衛生制度。透過裝置援助、人員培訓、技術指導、巡迴醫療、雙向轉診、學科建設、醫療協作等方式,規範服務行為、提高服務質量、確保醫療安全,扶持社群衛生服務機構的發展。

  4.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要將符合條件的社群衛生服務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定點範圍,擴大其基本醫療保險支付專案,進一步明確社群衛生服務機構的業務定位;要實行政府統一配送、零差率銷售藥品,實行醫藥分開以減輕群眾藥費負擔,從而引導群眾積極到社群醫療機構就診。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彙報6

  近年來,我市堅持新時代衛生健康工作方針,以健康啟東建設為統領,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力推進全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群眾看病就醫獲得感不斷增強,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與啟東城市發展定位相匹配、全方位全週期高質量的衛生健康服務。2020年,我市被省政府辦公廳通報表彰為基層衛生服務能力和隊伍建設成效明顯地區。近期,受省衛健委推薦正在申報國家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

  一、工作開展情況

  (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

  一是透過組建市鎮村一體、“九合一”管理緊密型醫療共同體,明確各級醫療機構功能定位,提升綜合服務能力,成功構建城鄉發展一體化、資源管理一體化、醫防融合一體化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新體系。二是透過成立兩大醫療集團管理辦公室,建立分工協作、人才培養工作機制,使集團內部在區域合作、接軌上海、教育科研、人才培養、學專科建設等方面聯動協作,形成集團優勢,實現合作共贏。三是透過組建19個市級質控中心,實現集團內部同質化管理,增強基層醫療機構技術力量,使基層醫療機構逐步恢復“造血”功能。四是透過建立心電診斷、影像會診、遠端教育等技術共享工作機制,實現集團內部技術資源共享互助、檢驗檢查結果互認,有效促進城鄉醫療水平均衡發展。五是透過轉變醫院管理模式,變單一的醫院管理為集團化管理,促進基層醫療機構財務、後勤、綜合服務規範化,實現醫療資源使用效率最大化,重塑行業形象,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滿意度。

  (二)縣域醫療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一是“縣強”。3家市級醫院創等升級取得實效。人民醫院於2018年底建成三級乙等綜合性醫院,被國家衛健委確認為“達到縣級醫院綜合服務能力推薦標準縣醫院”、掛牌“南通大學附屬啟東醫院”,在全省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中名列全省縣級醫院第五,建成全省首個呼吸系統疾病智慧遠端會診及管理中心。中醫院於2020年高分透過第二輪三級中醫院複評,建成“中醫經典病區”。婦幼保健院與復旦大學附屬婦科、兒科醫院緊密合作於2020年10月高質量啟用,納入三級婦幼保健院管理,為江蘇省內目前單體規模最大、首家透過“所轉院”能力提升專案驗收的縣級婦幼保健院。5大急救中心建設成效初顯。市胸痛、卒中、創傷、新生兒和孕產婦危急重症五大中心帶動衛星醫院實現一體化聯動,卒中救治門藥時間最快27分鐘,胸痛救治PCI時間最快45分鐘,新生兒和孕產婦危急重症救治成功率100%,縣域急救水平不斷攀升。20個長三角名醫工作室啟動建設。目標涵蓋肺結節等群眾關切、外轉率較高的10大病種,帶動縣域內學專科高質量發展,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名醫服務,逐步提升縣域內就診率。二是“鄉活”。龍頭帶動啟用基層資源潛力。兩大醫療集團龍頭醫院與成員單位之間的高血壓、糖尿病專科聯合病房相繼成立。基層醫療機構代謝病管理、高血壓、慢阻肺分中心有序推進。6家鄉鎮衛生院的分院啟動標準化門診部和醫養結合護理院改造。全市基層醫院建成省、市級基層特色科室15個。“縣管鄉用”緩解基層“人才荒”。透過集中招聘、統一管理,建立集團人才池,提高基層人才集團歸屬感。該政策實施以來,已有91名衛技人員納入“縣管鄉用”,有效緩解了基層“人才荒”。創等升級提升基層服務能力。二院建成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三院透過二級乙等綜合性醫院評審、成功建成江蘇省級“社群醫院”,四院、七院納入二級綜合醫院管理,二院、三院、四院達到“優質服務基層行”省級推薦標準,二院、三院被確認為省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基本建成單位。三是“村穩”。示範村衛生室建設成效顯著。自2013年開展建立省示範村衛生室建設以來,市財政先後投資1300多萬元用於示範村衛生室建設,目前全市40家村衛生室建成省示範村衛生室,90家村衛生室達到省示範村衛生室標準,完成省示範建設的村衛生室佔比達53.7%。鄉村醫生隊伍逐步壯大。一方面,加強農村醫學定向培養,自2013年起,與南通高等衛生技術專科學校合作,每年定向培養面向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儲備村醫人才,至今已累計定向培養農村醫學專業人員230名,其中已有105名農村醫學生畢業並定向分配到村衛生室。另一方面,出臺《2018~2022年啟東市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實施方案》,實施鄉村人才招聘五年行動計劃,目前已有128名大專以上醫護類畢業生充實到鄉村醫生隊伍,鄉村醫生老齡化比例有效下降,60歲以上村醫佔比由2017年的72%下降到現在的48%,預計2021年7月份將再有22名農村醫學定向生上崗,2021年底,將有51名超齡村醫退岀崗位,60歲以上鄉村醫生佔比進一步下降。村級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一方面,透過加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案精準化考核,獎勵先進,有效激發村衛生室爭先創優意識。另一方面,透過將市級專家、專科醫生充實家庭醫生團隊,有效帶動村級服務能力提升。四是“上下聯、資訊通”。“先看病後付費”診療服務已覆蓋全市公立醫療機構。第一醫療集團建成“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稽核”的服務模式,實現醫學影像檢查結果互認和人才資源共享。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綜合管理系統實現最佳化升級,健康一體機實現資料實時上傳,居民健康檔案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壓隨訪、糖尿病隨訪、家庭醫生簽約等系統主要功能全部上線使用。集團遠端教育、遠端會診、區域影像、遠端心電等共享技術有序鋪開。

  (三)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省級試點工作成效不斷凸顯

  2011年4月1日起,全市基層醫療機構全部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基本藥物實行零差率銷售,全市11家鎮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及5家分中心、19家分院、263個村衛生室和社群衛生服務站全部配備使用基藥目錄內藥品。其中,6家中心衛生院配備全部基本藥物,基本藥物採購比例保持在50%以上。5家新中心及所有分中心、分院100%配備國家基本藥物和省增補基藥,263家村衛生室和社群衛生服務站100%配備國家基本藥物。2020年,對城鄉居民醫保參保物件中70周以上老年人、低保戶、五保戶在基層醫院住院期間使用的國家基本藥物實施全免費,該政策每年減免醫保政策報銷之外的基本藥物費用300多萬元。今年4月1日,省衛健委來啟開展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綜合試點工作成效評估,高度肯定我市的國家基本藥物全免費制度能最大程度減少特殊群體患者的醫藥費用支出,增強群眾就醫獲得感,值得推廣。

  (四)衛生引才留才環境不斷最佳化

  一方面,不斷升級衛生人才政策,實現引才留才。在2018年出臺的《啟東市醫學重點學(專)科及重點人才資助獎勵辦法》基礎上,今年1月,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衛生健康人才引進培養工作的實施意見》,以更完善的引進和培育體系、更具吸引力的優惠力度,促使基層衛生人員素質和水平整體提升和更新。對引進的鄉鎮衛生院本科生一次性獎勵10萬元;對符合條件且留在基層的各類醫學人才給予1500-3000元不等的生活補貼;對學科帶頭人、專家實行最高150萬以內的年薪制等,引進吸引人才,並推動更多人才流向基層、服務基層、紮根基層。衛生人才新政出臺僅數月優勢已逐步顯現,今年第一期招聘報名人數達417人,是往年同期報名人數的2倍左右,最終錄用人數87人,達到往年全年錄用量。人民醫院以百萬年薪引進了1名眼科專業學科帶頭人,極大地提升了醫院眼科專業技術水平,慕名而去的病人每天都排滿號。目前,第二期專項招聘已啟動,在西安醫學院的現場報名中,有56名所需專業人才加入報名群,預防醫學報名人數達22人,與去年預防醫學人數為零的狀況形成鮮明對比。另一方面,率先實施基層衛生人才“縣管鄉用”、“備案管理”辦法,促進人才良性迴圈。醫療集團建立統一招聘錄用、統一規培鍛鍊、統一考核管理、統一組織遴選的“四統一”機制,透過集團集中招聘、統一管理,透過建立基層人才三年一次遴選制度,打通基層人才上升通道,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透過落實強有力的基層工作待遇,提高致力服務基層的優秀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已有91名衛技人員納入縣管鄉用範圍。充分發揮備案管理制度在激勵人才方面的作用,提高編外人員待遇,為具備一定工作能力和相關條件的非在編衛技人員建立激勵通道,享受到編內人員同等待遇,目前,已有36名衛技人員納入備案制管理。

  (五)群眾看病就醫獲得感逐步提升

  一方面,各級醫療機構迴歸功能定位,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格局,住院均次費用在南通地區同級醫院中僅高於海安,縣域內醫保基金使用率排名南通第二,基層首診佔比70.2%,市級醫院下轉病人同比增長13.4 %。另一方面,採取滬啟合作、組建名醫工作室、龍頭醫院專家資源下沉等辦法,百姓就近享受上海或三級醫院專家服務。“先看病後付費”實現全市公立醫療機構全覆蓋,就醫流程進一步簡便最佳化,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有效緩解,就醫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二、主要存在問題

  (一)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基層醫療機構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進一步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二)持續提升縣域醫療服務能力

  (三)切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四)繼續推進分級診療工作

  (五)加快推進智慧衛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