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圓錐的體積》教學案例與反思

《圓錐的體積》教學案例與反思

《圓錐的體積》教學案例與反思

  蘇立西教育改革期待教育的創新。需要變革傳統的學習方式,因為它太強調接受與掌握,冷落和忽視發現與探究,學生學習成了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窒息人的思維和智力,催殘人的學習興趣。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去發現、去體驗。使他們能夠積極自主、充滿自信地學習數學,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數學理解,在相互合作去解決面臨的問題。

  [案例]

  一、師生交流

  師:你覺得圓錐體積的大小與它的什麼有關?

  生:圓錐的底面積和高。

  師:你認為圓錐的體積和什麼圖形和體積聯絡最密切?

  生:圓柱的體積。

  師:你們所說的圓錐和圓柱又有什麼關係呢?

  生:等底等高。

  (課件顯示長方形、直角三角形旋轉一週的過程。)

  師:看了剛才旋轉的過程,請同學們大膽猜測圓錐體積和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之間有什麼關係。(可能會說是1/2、1/3等)

  二、實驗

  師:請各組拿出實驗材枓。(圓柱、圓錐容器及水、沙土)裝沙或裝水由各小組自由選擇。

  介紹實驗方法:先在圓錐內裝滿沙(水),裝沙時圓錐口抺平,然後將沙(水)倒入圓柱內,看看幾次將圓柱倒滿。

  提出實驗要求:(課件出示)

  (1)實驗材料中,圓錐的底面和圓柱的底面有什麼關係?它們的高有什麼關係?你是怎麼知道的?

  (2)圓錐的體積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有什麼關係?

  (3)圓錐的體積怎樣算?計算公式是什麼?

  師:現在,我們來分組實驗,同學們邊實驗邊討論實際的要求。(學生做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傾聽)

  [反思]

  一、在“交流”中激發參與慾望

  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信念、動機、需要等。是教育改革的客觀要求。本課一開始,教師並沒有像傳統的教學那樣,直接拿出等底等高圓柱和圓錐容器的教具,讓學生觀察倒沙實驗 ,而是透過師生間的交流、問答、猜想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探究慾望,使學生急於以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

  二、在“體驗”中感悟

  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思考,而且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說話,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圓錐的體積與圓柱體積的關係,他們對整個操作過程建立清晰的表象。感受“轉化”這一解決數學問題的重要思想方法,體驗到數學就存在自己的身邊。

  三、在“合作”中探究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認為:“在教育中應該儘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究,自己去推理。給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些,而引導他去發現的應該儘量多些,這樣教師在教學中才能真正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試想,如果一個在學校度過9年學習生活的孩子,整天處於被動地應付、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複之中,對於所學的內容總是生吞活剝、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麼,我們怎麼能夠想像和指望他會成為一個高素質的人?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探求新知,在互教、互學、互動的新型學習氛圍中展示自我,體嘗合作思考的樂趣,共同推匯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新課程的改革要求我們不斷地充實嶄新的教育理念,不斷實踐,勇於摒棄陳舊的觀點與做法,始終站在課改的前沿,讓探究性學習走進數學課堂。使數學課堂真正煥發生命的活力,讓學生能在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裡張揚個性,發揮潛質,不斷提高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