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三個兒子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三個兒子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三個兒子教學反思

  《三個兒子》這一課,所傳授的大道理,幾乎每個二年級的孩子都能懂得,“為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的語句,也已經深刻的記憶在他們的大腦裡,所以在教授本課時,我摒棄了常規教學中,中心思想價值的灌輸,不去深挖文章的思想內容,讓孩子沉下心,去讀書,去感受,去品味。

  匯入環境,激起學生質疑,為什麼明明看到的是三個兒子在玩耍,為什麼老爺爺卻說只有一個兒子,學生帶著疑問去朗讀,讓學生初次接觸文字,自己去感受,去理解,體驗,這是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強調的閱讀主體性。其次,在中心品讀環節,我讓學生去感受三個媽媽是怎麼去誇獎自己的孩子的`,句子很容易找,但孩子卻不太能懂得誇獎的內涵,於是我引導孩子去抓關鍵詞,“三個媽媽是怎麼誇獎的”,學生找出“既......又”、“好聽極了”、“誰也比不上”,同樣是誇獎的話,原來有那麼多種方式,於是結合課堂作業本,讓孩子馬上學會應用,去誇誇你身邊的事物,比如你的朋友、你的小貓小狗都可以;在誇讚同,讓孩子進一步體會到媽媽的誇獎,是滲透著對兒子無限的愛。每一次的誇獎,都是對旁人最溫暖的“碰撞”,這是第一次愛的體現。

  媽媽是這樣愛著自己的孩子,那兒子們呢?我引導孩子再去讀,反覆體驗媽媽們提水的辛苦,先抓關鍵詞,感受,再去表演,隨機採訪,“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幫忙該多好”,幾乎每位受訪者都是這樣的感受,而三個不同特點的兒子,也給出了不同的反應。這是第二種“愛”,子女對父母的愛。

  兩種愛的碰撞,所撞擊出來的火花,學生變一目瞭然,文章想傳遞的大道理也呼之欲出。

  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學過程中,孩子們的反饋還不能夠恰當的引導,為我的課堂所服務,有時候總是想等著那個我要的答案,卻忽略了課堂是學生的,我只是一個教學的引導者。再比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已知知識,該如何處理,這些方面都是我今後學習改進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