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六年級下冊《認識圓柱》的教學反思

六年級下冊《認識圓柱》的教學反思

六年級下冊《認識圓柱》的教學反思

  六年級下冊《認識圓柱》的教學反思1

  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

  在複習匯入階段,首先透過唐老鴨和米老鼠的比賽,引入學生對圓柱的初步感知,然後通過出示生活中的圓柱形物體,匯入課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在教學新知識時,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摸一摸、比一比,採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徵。在討論圓柱的側面時,設定懸念,先讓學生猜一猜:“這個圓柱的側面展開會是一個什麼圖形呢?”透過猜測再進行驗證,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

  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係。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練習階段,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後的.填空題進一步鍛鍊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充分利用圓柱形實物,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觀察,認識了圓柱的特徵,並利用課件輔助教學,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徵有直觀的認識,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在認識圓柱上下兩個底面完全相同時,學生不能說出驗證的方法,也沒有時間讓學生去動手操作驗證;在學習圓柱的側面展開與長方形各部分的關係時,學生對知識理解比較困難,演示不直觀。

  總之,在這堂課中我豐富了自己的教學經驗,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水平,透過這樣的活動鍛鍊了自己的能力。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吸取經驗教訓,彌補自己的不足,更好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

  六年級下冊《認識圓柱》的教學反思2

  圓柱在小學低年級學生就有所接觸,是繼五年級長方體、正方體之後的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因其在建築業、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這是一個將數學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的典型。因此這節課的學習顯得尤為必要,使學生明白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上課伊始,圖片顯示建築物,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圓柱形,給學生一個震撼,瞭解圓柱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實際生活中,雖然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的認識都是感性認識,而課堂教學是對圓柱體進行理性的認識。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所以在教學時,動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發現和掌握圓的柱的基本特徵,是本節課的主題。過後組織學生觀察、觸控、猜測、操作驗證、鞏固、應用這幾個環節組成。組織學生透過觀察手中的圓柱實物,初步感知圓柱特徵,是直觀感知層面的活動中,對圓柱特徵有一個較為完整的把握。再把圓柱放在平面上來了解,由實踐上升到理論的層次,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圓柱側面展開的學習我將它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它將影響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學習。我上網查閱了不少資料,關於圓柱側面剪開的教學,沒有象以前的課堂中,將包裝紙剪開後成四種不同的形狀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不規則的圖形作為教學的重點,即使出現了這麼多形狀,只是口頭帶過去了。一般同學不會的,在圓柱體的特徵教學中它能起到什麼作呢?不管怎麼剪成什麼樣不都要將它轉化成長方形來研究嗎?因此,教學中簡化這一過程,當學生剪開側面出現了長方形。正方形,而沒出現平行四邊形和不規則的圖形時,我用課件動畫展示了側面轉化成長方形,以及底面圓與長方形之間的關係的過程。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係。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練習題設計緊緊圍繞新知展開。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後一題讓學生動手操作,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瞭解。

  整節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如學習方式:自主、探究、合作,評價多元等等,但課中教師設計的環節太過樸實,缺乏有力的感召力,還必須在創設生動活撥的場景方面下工夫,教學環節太理性化,不太適合小學生的特點,語言方面要求少而精,富有童趣。只有在不斷的反思中去改正才有極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