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和大象》教學反思範文
《老鼠和大象》是四年級魯教版的第二單母音樂中的故事,透過學習這首歌曲後,我有以下幾處感受:
首先,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學生對歌曲內容演唱充滿情感,打擊樂器的演奏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自主編創,這說明教學效果明顯,基本完成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其次,我認為課前準備比較充分,既背教材,又背學生,在課堂上能對本課時的內容進行深入鑽研,同時經過去年一學年的學習交流,非常瞭解這批學生的學情,這樣便為教學本課時內容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我認為這是本節課成功的關鍵一步。
第三,我們常說天氣就像嬰兒的臉“說變就變”,其實老師在孩子面前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走上這三尺講臺我們不僅僅是一個教書匠,更是多面手的演員,什麼都得會,還要能及時的表現出來。在備課過程中我細讀品味角色特點,用自己的語言、表情將老鼠和大象藝術形象表現出來,成功的感染到學生,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音樂活動中,這也是本堂課的吸引孩子們的地方。
第四、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以及教師自身特點,採用了適當的教學方法:
(1)在匯入環節我直接利用本課音樂中的故事,以故事吸引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聆聽音樂,巧妙地將本課歌曲直接展示出來。
(2)、透過模仿大象走路和老鼠的叫聲,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輕鬆地掌握節奏,沒有感到節奏的單調。
(3)、打擊樂的應用。讓學生將模仿老鼠的聲音直接應用到打擊樂上,透過打擊樂展示節奏,並在原有節奏的基礎上保護學生的個性發展自主編創,這一點在課上做的還略有欠缺,只有個別同學體驗到了自主編創的過程,如果在以後類似的課上我會盡可能的在設計課時給更多孩子留出這樣的機會。
(4)、個性化休止符的揣摩,異化難點。本課在一開頭就出現了弱起,在模仿環節我直接利用老鼠的形態特點講解這一難點“人人喊打的老鼠每次在出洞前一定會先探頭探腦的觀察一番才會發出叫聲”將休止符變成老鼠探頭出來的化身,學生瞬間心領神會,經過這樣的啟發和多次練習後,輕而易舉的將難關攻克!
當然,課堂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首先,教學環節進行的還不夠緊湊;由於時間的關係,表演環節沒能進行。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關注還略有欠缺,例如學生在演唱“啊”的旋律過程中一直保持著高昂激動的情緒,導致有部分同學到後半句開始喊唱甚至音準有差,後半句快結束時本應該讓學生的聲音在保持情緒的基礎上慢慢放下來重新迴歸起點,而我卻忽略了這一點,這也是本堂課較為遺憾的一點。再次,本節課是透過有趣的故事內容,歡快的旋律、鮮明的音樂形象潛移默化的達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我也設計了德育的教育內容,但卻是死板、生硬、單一的,僅僅是道出瞭如何做人、做怎樣的人,如果讓我重上的話,我想從音樂中學習到的為人之道應再次還原到歌聲中去,讓孩子們再次在自己的歌聲中感悟人生。最後,從設計上看,本節課只能算是循規蹈矩的完成了一堂較為紮實的常態課,缺少獨特創新的地方,離優質課還有差距。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希望能透過平時的每堂常態課多積累、多思考,同時廣泛瀏覽書籍、內化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開拓教學思路,為課堂教學做好積澱,讓學生更喜歡上我的音樂課。
音樂課是一門“藝人為本”的教育,學生的參與度一直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我想教師除此之外更要關注自己,只有自身能夠駕馭課堂,才能更好的感染學生,才能達到高效的課堂,教師們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自身修養,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完善自我,才能更好的快樂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