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三打白骨精》教學反思範文

《三打白骨精》教學反思

《三打白骨精》教學反思範文

  課文主要寫了孫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經過,我上這節課重在引導學生理解描寫三次打鬥中所用的詞句不同這一文章特色,並出示原文片段,讓學生領略古典名著的精彩,從而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把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潛心入文字,去品讀語言文字、去感悟人物特點。 該課表現突出的幾方面

  1、重視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因勢利導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情境、提供機會。我讓學生自學,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打”,讀讀、圈圈、劃劃,說說為什麼喜歡這一打?再師生交流討論,老師及時點撥,指導朗讀。這樣的學習,能讓學生透過自己的動手、動腦、動口,在親身體驗中加以領悟,讓學生在交流中達到共識,體會文章語言文字的美。

  2、重視學生語言文字的感悟和積累

  在學生交流自學心得時,我先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說說文中哪些詞句用得好,再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寫孫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白骨精三次逃跑,唐僧三次阻攔在詞句描寫上的變化,並從文中找出重點詞共同完成表格,既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又為下一課時複述課文做好了鋪墊。

  3、重視學生寫作技巧的指導

  引導學生比較“三打”,並沒有停留在課文中,而是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透過討論,使學生明白:這樣寫課文內容更為豐富,使人感到新鮮。然後,不失時機地指導學生在平時的寫作當中,敘述同樣內容時要注意:語句要有變化,文章才會更有吸引力。的確,我們的語文教學,很多知識點都是交叉在一起的,也是緊密相連的,只要我們時時指導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相信學生會逐漸地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

  4、重視課外知識的積累

  在學習完三打後,合作探究為什麼要寫“三打”, 為什麼一打不行,二打不行,三打就行了呢?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老師總結:……有“三”字的故事還有很多,在古典小說中這些故事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一波三折”。把人物的情感,心裡的距離拉大再拉大,故事的'情節就產生了,人物的性格就站立起來了,故事的主題就深刻了,這就是古典小說的魅力。如果抓住這個特點,開啟人物情感的密碼,這就是走進經典的一把鑰匙。你還知道哪些與“三”有關的故事嗎?生:三氣周瑜,三顧茅廬,三借芭蕉扇。

  5、重視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

  只見山上山勢險峻,峰巒重疊。(原著:峰巖重疊,澗壑灣環。虎狼成陣走,麂鹿作群行。無數獐豝鑽簇簇,滿山狐兔聚叢叢。千尺大蟒,萬丈長蛇。大蟒噴愁霧,長蛇吐怪風。道旁荊棘牽漫,嶺上松楠秀麗。薜蘿滿目,芳草連天。影落滄溟北,雲開斗柄南。萬古常含元氣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那是怎樣的村姑呢(原著:搖身一變,變做個月貌花容的女兒,說不盡那眉清目秀,齒白唇紅,柳眉積翠黛,杏眼閃銀星。月樣容儀俏,天然性格清。體似燕藏柳,聲如鶯囀林。)

  把原著中的經典描寫非常自然地引進了課堂,增加了教學的情趣,提升了漢語的魅力。調節教學的節奏,演繹教學的精彩。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三打白骨精》,主要情節來自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但又做了大量修改和刪節。對於這樣的壓縮文字,我們姑且也起一個名字,叫“用具”——希望讓學生以《三打白骨精》為“引子”,獲得相關的文體知識和讀寫知識,學習閱讀與寫作的“方法”,但同時,又藉助課堂教學中解讀到的知識,更好地閱讀《西遊記》。因此,本課的課型是一節名著導讀課。

  這種教學探索,既注重教材自身的深度解讀,又要體現“課外閱讀課內整合”的特點,我嘗試從文章體裁本身的特點出發,盡力以文學理論對於小說體裁的賞析方法作為理論依託,開啟以往語文教學只見文字不見文學的屏障,讓高年級學生不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要帶著理性的閱讀興趣,不是僅僅知道故事情節,而是用“語文”的視角對《西遊記》這部古典文學名著,產生帶有文學鑑賞意味的閱讀理解。從而,為即將走向中學的學生們種下一顆文學閱讀審美的種子。

  我期待著透過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帶動讀書與教書的協同發展,探索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以此作為提高師生的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