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一夜的工作》教學片斷及反思

《一夜的工作》教學片斷及反思

《一夜的工作》教學片斷及反思

  【片斷】

  師:讀了課文,哪些語句讓你深受感動呢?

  生:“花生米並不多,可以數得清顆數,好像並沒有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增分量。”這句話使我很感動。

  師:你讀出了什麼呢?

  生:周總理用一點點花生米充飢,並沒有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增加花生米的分量。

  師:花生米增加了嗎?

  (有的學生認為增加了;有的認為沒有增加。)

  師:再讀讀這句話,想想你讀懂了什麼?

  生:我讀懂了花生米是增加了,但增加得很少,所以作者用了“好像”一詞。

  生:多了一個人,但食品增加得很少,可見平時總理的夜餐就更少了。

  師:總理工作一夜後僅僅用一碟數得清顆數的花生米充飢,讀到這裡,同學們你們的感受──

  生:周總理這麼簡樸,我很敬佩。

  生:周總理工作十分幸苦,但是生活這麼節儉,他身為一國總理,但對生活的要求極低。

  師:是的,誰還能說說總理生活簡樸、工作辛勞的其他事例?

  (學生就總理“工作勞苦、生活簡樸”談了許多感人的事例。)

  師:讓我們把對周總理的崇敬之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讀之中吧!

  學生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

  【反思】

  現代閱讀理論認為:文字意義是在讀者與文字的對話中構建的。讀者與文字經過交流,不斷地發現,不斷接受文字的視界,和自己原有視界相融合,擴大自我,構成一個全新視界。由此,每一篇課文的閱讀,教師都應努力引導學生與課文直接對話,經歷“叩問”、“體驗”和“發現”的過程,實現全程閱讀。

  1、“叩問”──閱讀的中國:

  “叩問”是讀者與文字對話與交流的起始,要求讀者的期待視界即原認知結構與文字的難易程度相當,以求得同化或順應,建構起文字意義。所以,我們要利用或者幫助學生形成恰當的期待視界,引發其對課文的叩問,激起體驗和探究的慾望。

  2、“體驗”──閱讀的停靠點:

  “體驗”是讀者與文字對話交流的中段。在對文字的解讀活動中,讀者要在文字中尋找答案,解決疑問,就應時時“傾聽”文字的聲音,“觸控”作者的心靈,用心體驗作品的情境和情感,並時時回應文字──喜憂哀樂,文字的意義才能生成,讀者新的視界才會形成。閱讀教學中,我們就要讓學生透過親自嘗試,自覺體悟來破譯、還原和回應課文裡面的情感世界。閱讀就是要到達過多個體驗的“停靠站”才可能達到終點。

  母語學習的特殊之處主要不是‘知’的積累,而是‘感’的'積澱。有體驗,才會有感情。因此,教師要積極倡導探究性閱讀,引導學生移情體驗、替代體驗,使他們親身經歷主人公的生活和作者言語的形成過程,在真實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獲取語感、形成豐富而深刻的情感體驗,成功地躍向閱讀終點。

  3、“發現”──閱讀的終點:

  “文字超出了自身,因為摻入了讀者的意義;讀者超越了自身,是因為接納了文字的意義,擴大了原來的視界,又回到自身,成了一個新我。”說的正是閱讀的終極目標──由讀者個體獨特理解支撐的文字意義的創造。而發現是創造的“眼睛”。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的前提下,引導他們對課文進一步讀出疑問,讀出新意,並把自己的發現用語言表達出來,活用課文語言和語言規律,形成豐富多彩的極具個性色彩的語言實踐。

  (《文化哲學》許蘇民)的確,書中豐富微妙的精神世界會使人逐步昇華為追求真、善、美的文化人。在閱讀程序中,學生開啟的是一扇移動變化著的文化視窗,能不斷領略語言文化,豐富文化積累。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課堂教學生活化,生活內容教學化,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閱讀,“人生體驗──言語活動──新的體驗”這一迴圈才會活躍起來,才能極大激發課堂裡的生命活力。

  作為母語學習課程,形成與發展良好的語文素養這一主要任務的實施必須依賴於學生大量的語言體驗與實踐。作為語文教師,應發揮出自己的才情,和學生一同融入這個具有生命活力的同構體,引領學生親歷閱讀過程,走向“學生、教師、文字,平等對話;過程、情境、情智,立體展示”的自主探究的閱讀教學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