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優秀教學反思

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優秀教學反思

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優秀教學反思

  在教學本單元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內容時,我改變了教學方式,希望透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掌握本單元的知識。所以,課的開始,我透過一道兩位數乘兩位數75×28,來喚起學生的已有知識,把新舊知識的銜接點找準,為學生能更好地學習新知做鋪墊。所以,這道複習題是必不可少的。

  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145×12)與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大同小異,學生完全可以利用遷移類推的方法去解決新知,所以我讓學生採用嘗試學習法先自己獨立解決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學生在嘗試解題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錯誤,這是很正常的。所以。我讓每組的第一個作對的.孩子檢查本組其他的同學,把有錯的本子拿給老師看,這樣藉助學生的力量,老師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到了全班的病號,(有一個錯例在我的預設之外:一個學生第一步乘出的積的末尾寫成了“5”,應該是“0”,這時我正好利用上我臨時補上的課件:有一道題是怎麼判斷一道題的尾數,即個位上的數字,,讓學生學會利用尾數法很快判斷計算結果的個位數字是幾。)然後把錯例板書到黑板上,充分利用現成的錯誤資源當做教學資源,我認為很有價值,學生也特別感興趣。特別是結合枯燥的資料讓學生結合本題去講解每一步存在的實際意義(例如145×2表示火車兩小時行的路程;145×10表示火車10小時行的路程;290+1450=1740表示2小時行的加上10小時行的就是火車12小時行的總路程),讓學生結合現實的情境,理解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使抽象的算理具體化,更便於學生理解和接受。

  透過比較75×28與145×12的計算過程,在比較中明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與區別。在比較中,學生的知識不斷得到整理與重組,知識網路得以不斷充實和完善。在這裡有一位學生提出瞭如果把145×12的豎式列成12在前,145在後的話,就得分別乘3次,這也是和兩位數乘兩位數不同的一點,這種情況的出現我也想到了,但是沒兩位數乘三位數的筆算時,我們可以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把三位數寫在前,兩位數寫在後,這樣可以使筆算更簡單、方便一些,這樣既突出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又進一步完善了學生的認知結構,有利於學生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

  本課的練習題主要是從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的掌握先著手,讓學生透過填一填,進一步明確豎式中的每一步得數是怎麼來的。然後透過兩個實際生活的例子讓學生去解決實際問題,把所學的知識應用於生活,然後透過糾錯練習、開萬寶箱這兩題,把估算教學與筆算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改錯,把學生計算中易產生的錯誤加以糾正,從反面提高乘法計算的正確率。最後透過兩個解決實際問題的檢測題去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老師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調整自己的教學,同時反射出自己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便於自己反思、改進。

  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分兩段教學

  第一段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使學生掌握筆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基本方法;

  第二段教學相應的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筆算,並結合筆算引導學生自主掌握相關的乘法口算。

  整個教學過程,我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是主體,是探索者,由於學習方式具有開放性和探索性,學生的學習活動積極了、主動了。從作業和測驗情況來看,本節課內容學生掌握得不錯。

  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教學反思由數學網提供,如想學習更多知識,請繼續關注數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