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識字二比一比》教學反思

《識字二比一比》教學反思

《識字二比一比》教學反思

  一、總體感受

  因為沒有帶低段數學的歷史,生怕自己的言行舉止不適應兒童,不被兒童所認可,因此對本節課的成功我頗感意外。說實話,一節課下來,我完全忘了自己是一位老師,是站在三尺講臺上為孩子們在傳授知識,而的的確確是把自己當成了學習的參與者與合作者,與孩子們一道愉快地學習,共同的探討問題,甚至相互反駁,直到達成共識,圓滿解決問題。總之,與孩子們一起學習,其樂無窮。

  二、成功之處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根據這個目標,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設計和組織教學的:

  1、根據學生的認知衝突,創設情景,匯入新課。第一環節的設計遵循了學生的學習心理規律,關注了學生的情感態度。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低年級的學生往往不是對教材和抽象的數學知識本身感興趣,而是對外部事物感興趣,根據這個特點,我首先演唱一首《敢問路在何方》讓學生來猜此歌出自什麼電視劇,然後再講《西遊記》裡猴子摘桃比賽的故事,讓學生判斷究竟誰是冠軍這一有爭議性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維矛盾,使學生認識到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認識平均數的必要性。在引發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產生思維碰撞,燃亮智慧的火花,從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平均數。在認識了平均數的必要性後,再透過擺圓片這一活動,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並歸納出求平均數的方法,使學生的思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讓生活的問題數學化。《課標》中要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課堂中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發,設計了“誰是冠軍?”,“誰是足球先生?”,“老師有危險嗎?”等一系列的生活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解決身邊的問題之中,而不是練習事不關己的“應用題”,是整節課圍繞著生活化,情景化,遊戲化來進行學習。

  3、讓評價多元化。評價的目的是為了瞭解學生學習數學的歷程,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這節課,我力爭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評價,評價重在關注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特別是他們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良好品質與習慣。如:敢於提出問題,善於傾聽他人意見,和同伴合作並表達自己的想法等。讓學生在評價中認識自我,學會欣賞他人。

  三、存在的問題

  雖然這節課總體感覺較好,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個別學生還是受已有知識的侷限,對“平均數”持“懷疑”態度,教師沒能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發表觀點,小組討論,只是為了節省時間而一帶而過。

  2、在學生解決“誰是冠軍?”這一實際問題時,教師沒有強調當兩組人數相等時可直接看總分來決定誰是冠軍,只是一味的讓學生求平均數來解決,因而忽視瞭解決問題方法多樣性的教學,這是本節課的一大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