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二泉映月》教學片段及反思

《二泉映月》教學片段及反思

《二泉映月》教學片段及反思

  片段一:

  師:先請大家來聽一首曲子。播放〈〈二泉映月〉〉,學生聽的很入迷。猜猜老師聽後最大的感想是什麼?

  生:傷感。

  生:情緒時而激昂,時而失落。

  生:心中有些憤慨。

  師:你們說的都很對,老師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然而讓老師感動的是這首曲子的創作者以他頑強的意志與生活抗爭,他就是阿炳,我們課文的主人公。

  反思:用藝術的音樂匯入,創設良好的情景。以音樂作為橋樑,勾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更好的投入到與之有關的文字的學習中。再者情感上的啟發往往會讓人有一種欲罷不能之感,迫切的想了解與之有關的內容。這種先聲奪人,在一節課的開頭便能吸引學生,獲得興趣盎然的效果。為進一步指導學習創設了良好的氛圍。

  讓學生猜猜老師心中的感想,實際上是問學生聽後有什麼感想。但是讓學生猜,學生思想上的負擔減輕了,思維也會更活躍。並且即使學生猜不出來也不會遇到冷場的尷尬,可以讓其他學生接著猜,這樣不漏痕跡的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感想。

  教師的肯定的回答,應用文字中的原話,進一步引導學生竟情感投入的文字的解讀中,有助於學習的展開。

  片段二:

  師:你們就是那鄰家的少年,你扶著阿炳來到了二泉。你聽聽阿炳想透過這琴聲告訴你什麼?

  學生自由讀三,四小節。

  生:他想告訴我他坎坷的經歷。

  師:怎麼坎坷,你能具體告訴大家嗎?

  生:雙目失明,賣藝度日,窮困和疾病折磨著他。

  生:還有他唯一的.親人——師父也離他而去。

  師:是啊,可憐的阿炳,被窮困和病魔折磨著,無依無靠。板書:師父。在此插入阿炳的身世。

  讓學生讀課文三、四兩小節。

  反思:選擇一個獨特的切入口,對於文字的解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帶著鄰家少年的身份加入到課文的學習中,拉近了他們與阿炳的距離,也便於更好的走入阿炳的生活,瞭解阿炳創作的動機。

  一連串的追問,讓學生走到文字背後,阿炳的生活歷歷在目。學生入情入境,教師避諱淺嘗輒止。要求學生能對課文中的詞語進行更深入,貼切的解讀。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引導,幫助學生對文字的挖掘。

  阿炳身世的插入,進一步激起學生內心情感的盪漾,那份同情,那份憐憫,躍然臉上。層層情感的鋪墊,讓阿炳的創作順理成章。也讓學生與阿炳在情感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一致。

  片段三:

  全文教完後,再放音樂。

  師:此時此刻你想對阿炳說什麼?

  生:阿炳,我為你傑出的音樂才華而感到無比自豪。

  生:我同情你可憐的身世,同時我也佩服你擁有如此頑強的意志。

  生:阿炳,我好想去無錫,聽聽那二泉的流水聲。

  生:我想對阿炳說,阿炳你為我們中國留下了寶貴的音樂財富,為世界人民留下了寶貴的音樂財富。

  ……

  師:是阿,阿炳身殘志堅,與命運頑強的抗爭著,坎坷的經歷不但沒能磨滅他對生活的熱愛,反而為他的創作積累的豐富的人生力煉。因此我們也要笑對生活。無論是苦是樂,那都是人生的寶貴財富。

  反思:

  西方體驗美學認為,閱讀活動是文字與讀者體驗相融合的一種歷史性的交流。要讓學生產生閱讀體驗,就得讓學生沉浸在課文豐富的情感世界中。反覆誦讀,涵詠,品位語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主人公的情感經歷。因此在學完全文後,學生對文字的理解狀態已經達到了一個較為理想的程度。在音樂的渲染下,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真情實感,也是學生對文字個性化解讀的體現。在個性化的解讀交流中,學生互相碰撞,互相補充,使得人物的形象越來越飽滿,情感越來越複雜,符合現實。

  同時讓學生走出文字,去拓展,去創造,去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不僅使學生受到阿炳身殘志堅的人格魅力的薰陶和感染,還會受到在人生道路上要樂觀向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的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要倡導學生自主的走入文字,與文字進行情感上的溝通,將自己融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