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加法的驗算教學反思三篇

加法的驗算教學反思

加法的驗算教學反思三篇

  篇一:《加法的驗算》教學反思

  這堂課讓我認識到小學數學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雖然我們一堂課只是講授一個很小的運算方法,但要讓學生樂於接受、容易接受十分不易。教學不是為教而教,教師傾盡所有的心血都是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正確的方法。 這節課給學生法發言的時間和空間有點少,課上在怎樣才能檢驗自己的結果是否正確這個環節上,首先是給了10分鐘讓學生自主探究驗算方法,然後是彙報方法,可舉手的沒幾位同學,大部分學生不能確定自己的演算法,此時我有點著急,接著我就讓學生先說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及之間的關係,得出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再加一遍,和不變,後來他們思維活躍了很多,馬上根據這個關係亮出自己的驗算方法。但是如果我能讓學生髮言完之後再讓學生來歸納驗算的方法,學生在有了前面得出算式的基礎上,應該能順利得到三種加數驗算的方法。 還有在評價學生方面我也應該注意多給學生鼓勵,教師要充分的給學生髮言的機會,自主探索的時間。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大膽放手,把自主還給他們。 我想只有將“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經驗,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富有個性的創新性”作為學生學習的支點,讓學生藉助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再發現”“再創造”,學生才能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積極生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整節課下來我覺得應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提高自己專業素質。存在缺憾不可怕,正是有了這些缺憾,才讓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課堂,讓我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走的更遠,走的更踏實。

  篇二:加法的驗算教學反思

  在學習了三位數的加法和減法後,我開始教學《加減法的驗算》這部分內容,本節要求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減的驗算方法,培養檢驗的意識和習慣。開始我就思考,為什麼沒有把驗算這部分內容放在加減法學習的時候就體現出來,而是採用加減法驗算中集中編排?我想可能是為了讓學生學習“終身受益”的數學,時刻記住檢驗。

  為了能讓學生意識到檢驗的必要性,在創設情境時,我根據教材主題圖給出的生活情境(媽媽買一套運動服138元和一雙運動鞋48元,一共要多少錢?學生能夠很快地列出算式,這時我讓一名同學上前板書,其他同學做在練習本上,這時出現了一個問題,上前板書的同學忘記了寫上單位和答語,底下的同學就開始竊竊私語,甚至有的同學開始嚷出聲來,而那位板書的同學已經回到了座位,這時他顯得有些尷尬。此時我突然想到說道:“因為姜浩同學是一名非常聰明的孩子。”此時班級安靜了下來,我接著說道:“姜浩同學注意到要掏出錢去了,他非常聰明,沒有算完就去直接交錢,他還要再次驗算一下才能確定呢!”這是有的同學點了點頭,表示認可,我趁機引出課題《加法的驗算》,並繼續引導學生“看誰最聰明,能夠找到加法驗算的方法,可不要把錢白白給別人哦,那多可惜啊,我們可以用那些錢買很多好吃的呢!”同學們都笑了,並且認真思考了起來,尤其姜浩同學也不那麼尷尬了。他們在小組討論的時候也很熱烈,把所有的的

  方法都想到了。並且每當他們說出來的時候,我還跟他們開了句玩笑:“真會認真思考,看來可以讓你掌管你們家的錢了。”他們都顯得很得意。

  透過這節課,大部分同學都能較好的掌握加法的驗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能意識到驗算的重要性,能自覺的去檢驗。但我還是反了一個曾經犯下的錯誤,就是計算的格式強調的不夠,所以在一班教學本部分內容時我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我先在二班講的課),一班的學生計算格式就比較標準了。

  以後的教學中,要多因勢利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尤其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做題習慣,因為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人生。”

  篇三:加法的驗算教學反思

  新課改實施多年,我也從教十多年,但對於本套教材,我還是首次進行系統教學,所以對整套教材的編排特點等,都還不甚瞭解。每一單元,每一節課的教學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感覺如履薄冰,唯恐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誤人子弟。

  《加法、減法的驗算》在之前的省編義務教材中,它是隨加法和減法分別進行教學的。現行的新教材,在學習三位數加減三位數後,將教學內容置於具體的情境中,採取集中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的。我想這樣編排,會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起來會比較主動,學習興趣也會比老教材高。另外,由於學生在學習加減法的驗算之前,相繼學會了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這樣就會經常對自己的計算結果產生疑問:“算得對不對呢?”從而產生了驗算的要求,使加法的驗算對於學生來,就有了強烈的.學習必要性,從而自覺的去探索、掌握加減法的驗算方法。

  細探加法的驗算方法,“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和﹣一個加數=另一個加數”,其實在一、二年級的教材中早有孕伏。

  如:

  1、 口算。

  78+( )=92 93-( )=25 76-( )=37 58+( )=94

  ( )+27=84 ( )-35=28 ( )-48=29 ( )+26=75

  2、快速算出這些算式的得數:

  25+8= 8+25=

  33-8= 33-25=

  (1)全班一起說得數。

  (2)觀察這四道算式,你有什麼發現?

  (3)生彙報師板書:

  ①、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②、和減去其中一個加數等於另一個加數。

  以上兩題學生的思考依據就是加數與和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加法與減法的“互逆”關係,只是其理論依據沒有系統點明罷了。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先安排了“複習準備”這一環節。“根據130+45=175你還能想到那個加法算式?”,“觀察這兩個加法算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對“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規律自然是水到渠成。“根據130+45=175你還能想到那幾個減法算式?”,“比較加減法的算式你又發現了什麼?”,同樣對於“和﹣一個加數=另一個加數”的規律,學生自然是瞭然於胸了。這樣設計就為學生學習加法的驗算方法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新課標》提出: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有機結合。教學設計時,我嘗試另創教學情境,但都比不了教材中的主題圖。教材設計了兩幅有聯絡的買東西付款圖,既為本節課服務,又為學習減法的驗算提供素材,言簡意賅,意味深長。教學時,我就充分利用了主題圖。“從圖中你得到了哪些數學資訊?”,“知道:買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一共要多少元?怎樣列式?”,引出例題,指名計算後,“你覺得××同學算的對嗎?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怎樣檢驗呢?”,激發學生探索加法驗算方法的激情。驗算雖然是第一次接觸,但由於有了“複習準備”的鋪墊,所以我就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動手算一算,動腦想一想,目的是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獨立創新的能力。然後再在小組內交流、討論自己的驗算方法,取長補短,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想法。這樣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不僅僅摘到了自己想要的“蘋果”,同時也發展了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我覺得,讓學生參與學習,自己提出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併為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根據。在這樣的開放的、動態的學習活動中,學生不僅僅是獲得了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了數學是思想方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但在教學處理中,我也發現了其中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如沒有充分估計後小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加強舊知與新知的聯絡,以至於使他們在探索驗算方法時,出現了脫節想象,跟不上學習節奏;在驗算的書寫格式上,

  也沒有充分加以重視,只是一筆帶過,以至於作業中出現了許多的錯誤。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務必要紮紮實實地備學生,紮紮實實地備教材,認認真真地設計教學方案,勤勤懇懇地進行課堂教學,以免誤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