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交換”的力量一課二研反思實錄教學

“交換”的力量一課二研反思實錄教學

“交換”的力量一課二研反思實錄教學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一下,我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就有了兩種思想,甚至更多。”我很欣賞蕭伯納的這句名言警句,這也是一課二研活動給我的真實感悟……

  “交換”的力量在選題研課中孕育

  本次一課二研活動,我和張老師列為了一組,這使初步的選題研課有了交換思想的夥伴。我們彼此“交換”著自己的想法。一次我去逛書店,正好看到了有關棋類的遊戲活動,心想,幼兒園不是正在進行“棋類遊戲”的課題嗎?我們正好可以設計有關棋類的活動,一是有進行嘗試的願望,二是“棋類活動”也是有一定的創新性的。

  商定之後,我們一起閱讀棋書,從上面找出了幾個比較有意思的活動,如“獨列獨行”、“使每行每列都為雙數”等,就開始活動的設計了。我們覺得這個活動既有棋的特性,又有數學能力的提升,就把它簡單地定位為一節綜合活動,命名為《智慧棋社》。過程是以熊博士為主人公進行的連結,將一個個遊戲進行貫穿。活動設計初步成型,我倆分工合作進行教具的製作,她負責製作課件,我負責製作幼兒使用的操作用具。雖然還不知道設計是不是合理,活動能不能成功,但我們已經初步品嚐到了“交換”的甘甜。

  “交換”的力量在精心打磨中凸顯

  一切準備就緒後,張老師進行了第一研。這個活動受到了孩子們的喜歡。孩子們沉浸其中,投入一個又一個的操作活動,樂此不疲。但從一節好課的角度看,這節課還是反映出了很多問題。活動後,評課組老師的真知灼見,讓我們真正領略到了“交換”的力量。我們認真聽取了老師們的建議,如活動時間過長、幼兒操作的錯誤率比較高、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等。而問題的焦點主要還是集中在了這節課的定位上。老師們一致認為這節課雖然使用的是棋子和棋譜,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棋課,而應該定位為一節鍛鍊孩子邏輯思維的數學活動。作為一節數學活動,活動的內容又缺乏遞進性,建議把一些花俏的過渡性環節和沒有相對聯絡的第二個遊戲去掉,採用“獨行獨列”遊戲進行重新設計。“獨行獨列”遊戲給了我們一點提示,可以關注一下當前比較熱門的數獨遊戲。

  透過這次“思想交換”,我們認識到一節好課的誕生,不是草率的、不是簡單的,而是要經過反覆推敲、精心打磨,定領域、定目標、定環節都要進行反覆地斟酌。而環節的設計上,更是要體現遞進性,抓住一個點,深挖下去,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地突出活動的重難點,透過一個個的策略解決重難點,從而達成活動的目標。

  “交換”的.力量在修改重塑中收穫

  針對老師們提出的建議,我對活動進行了重新設計。領域定位在數學,目標定位在提高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形式採用了由“獨列獨行”遊戲而想到的“數獨”遊戲。我巧妙地利用了數獨遊戲的原理,適當降低難度。活動用的宮格由原來包含9個宮格的大宮格改為最基礎的3×3到4×4格,填入格子的數字從一個動物到多個動物再轉換到數字,活動形式從探索發現規律到填滿數字空缺,材料的提供和學習步驟上都按照循序漸進的方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讓幼兒在探索中瞭解規則,在探索中提高思維。

  活動結束後,我進行了反思,覺得收穫還是挺大的:

  首先,活動展現了一定的獨特性和創新性。提高大班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本來就是大班數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本次活動巧妙地利用了當前最熱門的數獨遊戲的遊戲原理,對遊戲進行了適當簡化,讓幼兒在循序漸進的活動環節中瞭解數獨遊戲的規則,從而在填滿數字空缺的遊戲中鍛鍊和提高了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

  其次,活動充滿了遊戲性和趣味性。活動一開始,老師沒有采用數字的形式,而是讓小動物在九宮格里做遊戲,使每一行每一列都為不重複的小動物。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由於是和小動物做遊戲,幼兒的興趣很濃厚,很快就釐清了思路,突破了難點。幼兒也在幫助小動物找獨行獨列的位置中,初步理解了遊戲的規則,為用數字開展遊戲做好了準備。

  第三,活動體現了層次性和操作性。縱觀整個活動,從一開始的幫助一個小動物找獨行獨列的位置,到幫助另外兩個動物找到獨行獨列的位置,發現每一行到每一列都為不重複的三個動物的規律,再由動物轉化為數字引出數獨遊戲,最後根據每一行每一列都為不重複的數字的要求,給宮格填滿空缺。

  第四,活動充分踐行了幼兒在行動中學習的理念。活動中,幼兒始終是學習的主人,從幼兒感興趣的形式入手,讓幼兒在合作操作中學習,幼兒的情緒始終處於積極狀態,充分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當然,活動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幼兒的操作材料相對單一,填入的形式還可以豐富一些等。我想,在老師們提出建議後,再進行第三研的話,那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穫。

  “交換”是一個合作的過程,“交換”是一個思維碰撞的過程,“交換”是一個共同提高的過程。非常喜歡這樣的一課二研形式,它讓我著實感受到了“交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