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教學反思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自己最喜歡的一篇小說,也是多年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一篇傳統課文。全文僅3000多字,可是從以樂境寫悲哀的精巧構思到12歲小夥計的獨特視角,從精巧含蓄的社會環境描寫到看似矛盾的結尾處理,可圈可點處俯拾即是,為讀者留下了許多值得探究的課題,回味無窮。然而,文章雖精美,卻難以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因為小說反映的社會生活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去甚遠,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難度。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小說篇幅不長,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裡,要完成對本文人物、主題、寫作技巧的全面的、理性的分析恐怕仍是不切實際的。只有準確定位自己的教學目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一)瞭解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和病態社會的冷酷的小說主題。
(二)瞭解小說的社會環境描寫及其作用。
(三)掌握刻畫人物的描寫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傳統課文的教學一般難度較大,學生對文章主旨更是霧裡看花,難一捉摸。主要問題在於學生難以瞭解和體會當時的.時代背景,但文章的主旨又跟作品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因此,本人準備了影片斷片在上課第一時間播放給學生欣賞,有利於縮短時空距離,真切體會當時的時代概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深入探究的興趣。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節課教師講解過多,以致削弱了學生積極思考的熱情,應該放手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提高閱讀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