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和小數互化教學反思精選
【內容摘要】:分數和小數的互化教學反思從根本上反思了本課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最後用葉瀾教授的一句話來呼籲教師寫教學反思,不要再讓教學反思再流於形式。
【關鍵詞】:反思 教學 提高 效果 啟示
本節課的內容是分數與小數的互化。要求學生理解和掌握分數和小數的互化方法。並能正確熟練的把分數化成小數以及把小數化成分數。本課是在學生知道怎樣把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數轉化為小數,理解了分數和除法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我感覺新課前的“小數的意義”的複習設計的較好,即:小數可以表示成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數。在複習中,透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喚起學生對小數的意義的回憶,為學習新課打好基礎,同時也為後面的教學環節設計了梯度。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把所要學習的內容與小數的'意義聯絡起來,從而認識到小數與分數內在的聯絡,為知識遷移做了充分的準備。在教學方法上,我主要採用了講授法和演示法,透過教學課件讓學生學習到分數和小數互化的全過程,直觀在展示出了教學步驟,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做練習時興趣較高,提高了練習的效果和練習題的正確率。再一個成功之處是: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課上,我讓學生透過小組討論、小組代表發言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透過一個個
活動來總結小數化成分數、分數化成小數的方法,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還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在教學過程中,我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暢所欲言,尤其是學困生,對學生的發言及時地進行評價,對個別學生還用了鼓勵性的語言,促進了學生主動的發展。
本課的不足之處有兩點:一、在小組互動學習中放的太開了,課堂秩序有點亂,對已經討論出來的結論並不能用準確地表述出來。最後由我來總結出了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方法,在這裡我有兩個疑問,教師能不能替學生總結方法?能不能透過適當的誘導讓學生用準確的語言總結方法?二、我對學生能力估計太高,練習題的梯度太大,優等生勉強能做出來,而中等生和學困生感到力不從心。
總之,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而課後的教學反思有時比備好課更重要。葉瀾教授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觀察身邊的一些同事,真正寫教學反思的很少,有的只是潦草地寫幾句應付學校的檢查,並沒有寫出自己在課堂中的成功之處和失誤之處。不要再讓教學反思流於形式,但願本文能給你一些啟示。相信堅持就是勝利。
本文在2010年康樂縣教育教學論文及案例評選活動中榮獲一等獎,又於2011年3月22日登於《臨夏教育之窗》第五期第三版。(姬守鋒)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課堂學習參與度
現代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都告訴我們,教學效果的優劣是由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程度來決定的。而在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應更多重視有效參與。所謂有效參與是指學生有明確的學習動機,參與的活動具有交際性,透過活動收到明顯的學習效果。按照參與活動的方式分類,有效參與可分為行為參與和思維參與兩類。透過回答問題,分組討論和表演等動作行為參與的課堂教學活動形式,稱為行為參與。學生的思考、討論、爭論和寫作等活動都屬於思維參與。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是知識內化的必要條件,參與的程度是衡量課堂教學效率高低的重要標準。
一、轉變師生角色,建立平等關係
放棄外在性權威,努力形成知識素養與人格魅力為內容,以與人為善,和藹可親為外部特徵的內在性權威,和學生建立平等的關係。因為人在自由、寬鬆、和諧的環境中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如果學生處在自由、寬鬆、和諧的課堂環境中,就能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保持最活躍狀態。因此,教師要善於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誘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構建團結和諧的人際關係,創設拼搏競爭的氛圍。給學生一個舒展靈性的空間,有了團結和諧的人際關係,同學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成績好的同學樂於助人,在助人的過程中主動獲取新知識、形成新能力;成績差的同學虛心求教,在求教的過程中主動增長知識、增長能力。而有了拼搏競爭的氛圍,就會互相激勵、人人爭先,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的風氣就會形成。 我想和諧的課堂應該使學生具有以下四感:
(1)安全感(心理安全 心靈自由)
(2)勝任感(如我努力 我自能行)
(3)成就感(學有所獲 高效最好)
(4)愉悅感(心情舒暢 樂在苦中)
二、帶著激情走進課堂,奠定和諧課堂基礎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感染力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因此教師應控制自己的情緒,以自身良好的情緒狀態去影響學生。如果一位教師愁眉苦臉地進入課堂,可能使學生原先高漲的情緒像潮水一樣退去;相反,如果一位教師以高昂飽滿的情緒進入課堂,將會使學生感到輕鬆和愉快,從而給和諧數學課堂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教學中還力求語言的生動幽默,運用恰當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化抽象為形象,化陌生為熟悉,使語言本身具有形象美和藝術感染力。只有在平時課堂教學中不懈追求著教學的藝術性,努力提升自身的感染力,才能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永不枯竭。
本文在2009年康樂縣教育教學論文評選活動中榮獲三等獎。(姬守鋒)